《滕王阁序》赏析 【作者】 《滕王阁序》,体裁:辞赋、骈文(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 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 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 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 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作者:王勃;别名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年代:唐朝 王勃(649~675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 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 亦称“初唐四杰”。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 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 出任太常博土、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 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 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 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 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 海溺水,惊悸而死。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 《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
《滕王阁序》赏析 【作者】 《滕王阁序》,体裁:辞赋、骈文(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 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 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 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 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作者:王勃;别名: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年代:唐朝。 王勃(649~675 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 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 亦称“初唐四杰”。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 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 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 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 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 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 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 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 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 年)或三年(676 年),王勃南下探亲,渡 海溺水,惊悸而死。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 《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
【写作背景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 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 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 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 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 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 序》《宴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 《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 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文中有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 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现在越南河内西北 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从这篇序文内容 的博大、辞采的富赡来看,更像是成年作品。“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 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轻无知的谦词。何况序文中有“无路请缨,等 终军之弱冠”的话,“弱冠”是指二十岁。所以,关于写作时间,课文 的注释解说采用后一种说法。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 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 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 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
【写作背景】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 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 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 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 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 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 序》《宴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 《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 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文中有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 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现在越南河内西北) 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从这篇序文内容 的博大、辞采的富赡来看,更像是成年作品。“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 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轻无知的谦词。何况序文中有“无路请缨,等 终军之弱冠”的话,“弱冠”是指二十岁。所以,关于写作时间,课文 的注释解说采用后一种说法。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 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 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 ‘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
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 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 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0年)。此 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 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 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旧唐书》本传谓王勃: “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 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 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 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 公称王绩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 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 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年)制科,对策髙第,被授予朝散 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当时 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 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其实王勃此次 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 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
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 年)卒,年 28 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 二十三年(649 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 年), 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 年)。此 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 年),卒于上元三年(676 年),生年 27 岁。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 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 27 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旧唐书》本传谓王勃: “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 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 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 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 公称王绩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 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 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 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 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 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 14 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当时 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 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其实王勃此次 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 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
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旧唐书·杨炯传》说: “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 四杰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作为一个集团, 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 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 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讲中国文 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 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 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 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 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 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 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 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 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 陷,不无道理。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 累了他的父亲。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 之外。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 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自杀,无从查考,总
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旧唐书·杨炯传》说: “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 四杰。”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作为一个集团, 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 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 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讲中国文 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 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 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 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 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 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 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 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 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 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 陷,不无道理。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 累了他的父亲。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 之外。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 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自杀,无从查考,总
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人世的。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 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 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而王勃最为人所称 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对 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 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 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 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 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 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 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 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 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 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 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 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唐摭言》等书所记,或者有些夸张,但王勃《滕王阁序》,确实 为不朽之名篇。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实乃中 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新唐书》本传说王勃“属文,初不精思
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人世的。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 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 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而王勃最为人所称 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对 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 上元二年(675 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 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 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 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 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 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 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 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 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 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 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 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唐摭言》等书所记,或者有些夸张,但王勃《滕王阁序》,确实 为不朽之名篇。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实乃中 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新唐书》本传说王勃“属文,初不精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