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归纳推理 第一节归纳推理概述 归纳推理的定义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例如: 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锐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是全部的三角形 所以,一切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 这个例子从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分别都是180这些个别性 知识,推出了“一切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这样的一般性结论,就属于归纳推理。 传统上,根据前提所考察对象范围的不同,把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 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考察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不完全归纳推理则仅仅考察了某 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并进一步根据前提是否揭示对象与其属性间的因果联系,把不完全 归纳推理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 现代归纳逻辑则主要研究概率推理和统计推理。 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其结论的必要条件。首先,归纳推理的前提必须是真实的,否则, 归纳就失去了意义。其次,归纳推理的前提是真实的,但结论却未必真实,而可能为假。 如根据某天有一只兔子撞到树上死了,推出每天都会有兔子撞到树上死掉,这一结论很 可能为假,除非一些很特殊的情况发生,比如地理环境中发生了什么异常使得兔子必以 撞树为快。 我们可以用归纳强度来说明归纳推理中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支持度小于50%的,则 称该推理是归纳弱的;支持度小于100%但大于50%的,称该推理是归纳强的;归纳推理 中只有完全归纳推理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达到100%,支持度达到100%的是必然性支持。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者的区别是: 思维进程不同。归纳推理的思维进程是从个别到一般。而演绎推理的思维进程不 是从个别到一般,是一个必然地得出的思维进程。演绎推理不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但也不仅仅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演绎推理可以从一般到一般,比如从“一切非正义 战争都是不得人心的”推出“一切非正义战争都不是得人心的”;可以从个别到个别,比 如从“罗吉尔·培根不是那个建立新的归纳逻辑学说的培根”推出“那个建立新的归纳 逻辑学说的培根不是罗吉尔·培根”;可以从个别和一般到个别,比如从“这个物体不导 电”和“所有的金属都导电”推出“这个物体不是金属”;还可以从个别和一般到一般, 比如从“你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和“有志者事竟成或者你不能够胜任这项工作”推出“有 志者事竟成”。在这里,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归纳推理中的完全归纳推理其思维进程既是 从个别到一般,又是必然地得出。 2、对前提真实性的要求不同。演绎推理不要求前提必须真实,归纳推理则要求前提 必须真实 3、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不同。演绎推理的结论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 归纳推理除了完全归纳推理,结论都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
1 第七章 归纳推理 第一节 归纳推理概述 一、归纳推理的定义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例如: 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0; 锐角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0; 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0; 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是全部的三角形; 所以,一切三角形内角和都是 1800。 这个例子从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分别都是 1800这些个别性 知识,推出了“一切三角形内角和都是 180°”这样的一般性结论,就属于归纳推理。 传统上,根据前提所考察对象范围的不同,把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 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考察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不完全归纳推理则仅仅考察了某 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并进一步根据前提是否揭示对象与其属性间的因果联系,把不完全 归纳推理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 现代归纳逻辑则主要研究概率推理和统计推理。 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其结论的必要条件。首先,归纳推理的前提必须是真实的,否则, 归纳就失去了意义。其次,归纳推理的前提是真实的,但结论却未必真实,而可能为假。 如根据某天有一只兔子撞到树上死了,推出每天都会有兔子撞到树上死掉,这一结论很 可能为假,除非一些很特殊的情况发生,比如地理环境中发生了什么异常使得兔子必以 撞树为快。 我们可以用归纳强度来说明归纳推理中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支持度小于 50%的,则 称该推理是归纳弱的;支持度小于 100%但大于 50%的,称该推理是归纳强的;归纳推理 中只有完全归纳推理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达到 100%,支持度达到 100%的是必然性支持。 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区别是: 1、思维进程不同。归纳推理的思维进程是从个别到一般。而演绎推理的思维进程不 是从个别到一般,是一个必然地得出的思维进程。演绎推理不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但也不仅仅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演绎推理可以从一般到一般,比如从“一切非正义 战争都是不得人心的”推出“一切非正义战争都不是得人心的”;可以从个别到个别,比 如从“罗吉尔·培根不是那个建立新的归纳逻辑学说的培根”推出“那个建立新的归纳 逻辑学说的培根不是罗吉尔·培根”;可以从个别和一般到个别,比如从“这个物体不导 电”和“所有的金属都导电”推出“这个物体不是金属”;还可以从个别和一般到一般, 比如从“你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和“有志者事竟成或者你不能够胜任这项工作”推出“有 志者事竟成”。在这里,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归纳推理中的完全归纳推理其思维进程既是 从个别到一般,又是必然地得出。 2、对前提真实性的要求不同。演绎推理不要求前提必须真实,归纳推理则要求前提 必须真实。 3、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不同。演绎推理的结论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 归纳推理除了完全归纳推理,结论都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
4、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程度不同。演绎推理的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是必然的,也就 是说,前提真实,推理形式正确,结论就必然是真的。归纳推理除了完全归纳推理前提 与结论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外,前提和结论间的联系都是或然的,也就是说,前提真实, 推理形式也正确,但不能必然推出真实的结论 者的联系是: 1、演绎推理如果要以一般性知识为前提,(演绎推理未必都要以一般性知识为前提。) 则通常要依赖归纳推理来提供一般性知识。 2、归纳推理离不开演绎推理。其一,为了提高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需要运用已有 的理论知识,对归纳推理的个别性前提进行分析,把握其中的因果性、必然性,这就要 用到演绎推理。其二,归纳推理依靠演绎推理来验证自己的结论。例如,俄国化学家门 捷列夫通过归纳发现元素周期律,指出,元素的性质随元素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性变 化。后用演绎推理发现,原来测量的一些元素的原子量是错的。于是,他重新安排了它 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并预言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指出周期表中应留出空白位置给 未发现的新元素 逻辑史上曾出现两个相互对立的派别一一全归纳派和全演绎派。全归纳派把归纳说 成惟一科学的思维方法,否认演绎在认识中的作用。全演绎派把演绎说成是惟一科学的 思维方法,否认归纳的意义。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归纳和演绎, 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 应当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 的相互补充 三、收集和整理经验材料的方法 (一)收集经验材料的方法 归纳推理要以个别性知识为前提,为了获得个别性知识,就必须收集经验材料。收 集经验材料的方法有观察、实验等。 1、观察 这里所说的“观察”是“科学的观察”的简称。一般来说,人们把外界的自然信息 通过感官输入大脑,经过大脑的处理,形成对外界的感知,就是观察。然而,盲目的、 被动的感受过程不是科学的观察。科学的观察是在一定的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在自然发 生的条件下进行(不干预自然现象)但有目的的、主动的观察。科学的观察往往不是单 纯地靠眼耳鼻舌身五官去感受自然界所给予的刺激,而要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去考察、 描述和确认某些自然现象的自然发生。 观察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对客观存在的现象应如实观察。如果观察失真,便不能得 到真实可靠的结论。但是,说观察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并不是说在观察时应当不带有任 何理论观点。理论总是不同程度地渗透在观察之中。提出观察要客观,是要求用正确的 理论来观察事物,以免产生主观主义。理论对观察的渗透,说明了主体在观察中的能动 作用。氧的发现过程生动地体现了理论对观察的作用。1774年8月,英国科学家普利斯 特里在用聚光透镜加热氧化汞时得到了氧气,他发现物质在这种气体里燃烧比在空气中 更强烈,由于墨守陈旧的燃素说,他称这种气体为“脱去燃素的空气”。1774年,法国著 名的化学家拉瓦锡正在硏究磷、硫以及一些金属燃烧后质量会增加而空气减少的问题 大量的实验事实使他对燃素理论发生了极大怀疑。正在这时,普利斯特里来到巴黎,把 他的实验情况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立刻意识到他的英国同事的实验的重要性。他马上 重复了普利斯特里的实验,果真得到了一种支持燃烧的气体,他确定这种气体是一种新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21页
2 4、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程度不同。演绎推理的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是必然的,也就 是说,前提真实,推理形式正确,结论就必然是真的。归纳推理除了完全归纳推理前提 与结论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外,前提和结论间的联系都是或然的,也就是说,前提真实, 推理形式也正确,但不能必然推出真实的结论。 二者的联系是: 1、演绎推理如果要以一般性知识为前提,(演绎推理未必都要以一般性知识为前提。) 则通常要依赖归纳推理来提供一般性知识。 2、归纳推理离不开演绎推理。其一,为了提高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需要运用已有 的理论知识,对归纳推理的个别性前提进行分析,把握其中的因果性、必然性,这就要 用到演绎推理。其二,归纳推理依靠演绎推理来验证自己的结论。例如,俄国化学家门 捷列夫通过归纳发现元素周期律,指出,元素的性质随元素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性变 化。后用演绎推理发现,原来测量的一些元素的原子量是错的。于是,他重新安排了它 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并预言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指出周期表中应留出空白位置给 未发现的新元素。 逻辑史上曾出现两个相互对立的派别——全归纳派和全演绎派。全归纳派把归纳说 成惟一科学的思维方法,否认演绎在认识中的作用。全演绎派把演绎说成是惟一科学的 思维方法,否认归纳的意义。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归纳和演绎, 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 应当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 的相互补充。”① 三、收集和整理经验材料的方法 (一)收集经验材料的方法 归纳推理要以个别性知识为前提,为了获得个别性知识,就必须收集经验材料。收 集经验材料的方法有观察、实验等。 1、观察 这里所说的“观察”是“科学的观察”的简称。一般来说,人们把外界的自然信息 通过感官输入大脑,经过大脑的处理,形成对外界的感知,就是观察。然而,盲目的、 被动的感受过程不是科学的观察。科学的观察是在一定的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在自然发 生的条件下进行(不干预自然现象)但有目的的、主动的观察。科学的观察往往不是单 纯地靠眼耳鼻舌身五官去感受自然界所给予的刺激,而要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去考察、 描述和确认某些自然现象的自然发生。 观察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对客观存在的现象应如实观察。如果观察失真,便不能得 到真实可靠的结论。但是,说观察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并不是说在观察时应当不带有任 何理论观点。理论总是不同程度地渗透在观察之中。提出观察要客观,是要求用正确的 理论来观察事物,以免产生主观主义。理论对观察的渗透,说明了主体在观察中的能动 作用。氧的发现过程生动地体现了理论对观察的作用。1774 年 8 月,英国科学家普利斯 特里在用聚光透镜加热氧化汞时得到了氧气,他发现物质在这种气体里燃烧比在空气中 更强烈,由于墨守陈旧的燃素说,他称这种气体为“脱去燃素的空气”。1774 年,法国著 名的化学家拉瓦锡正在研究磷、硫以及一些金属燃烧后质量会增加而空气减少的问题, 大量的实验事实使他对燃素理论发生了极大怀疑。正在这时,普利斯特里来到巴黎,把 他的实验情况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立刻意识到他的英国同事的实验的重要性。他马上 重复了普利斯特里的实验,果真得到了一种支持燃烧的气体,他确定这种气体是一种新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 121 页
的元素。1775年4月拉瓦锡向法国巴黎科学院提出报告——金属在煅烧时与之相化合并 增加其重量的物质的性质一一公布了氧的发现。实际上,在普利斯特里发现氧气之前 瑞典化学家舍勒也曾独立地发现了氧气,但他把这种气体称为“火空气”。氧的发现过程 正如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中所说的:“普利斯特里和舍勒已经找出了氧气,但 不知道他们找到的是什么。他们不免为现有燃素范畴所束缚。这种本来可以推翻全部燃 素观点并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元素,没有在他们手中结下果实。……(拉瓦锡)仍不失为 氧气的真正发现者,因为其他两位不过找出了氧气,但一点儿也不知道他们自己找出了 什么。” 当对象的性质使人们难以实际作用于对象(比如在天文学研究中)或者研究对象的 特点要求避免外界干扰(如在许多心理学的研究中)时,最适用的收集经验材料的方法 就是观察了。 观察方法有一定局限性:(1)观察只能使我们看到现象,却看不到本质。现象是事 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内部所 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到的经验,是决不能充 分证明必然性的。”①(2)观察有时无法区分真相与假象。比如,由于地球在运动,所以 我们在地球上观察恒星的相互位置,好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在天文学上称为“视运 动”,可是视运动并不是天体的真实运动。 2、实验 实验是人们应用一定的科学仪器,使对象在自己的控制之下,按照自己的设计发生 变化,并通过观察和思索这种变化来认识对象的方法。 实验的特点是:(1)具有简化和纯化的特点。通过对影响某一对象的各种因素进行 简化和纯化,突出主要因素,舍弃次要因素,排除与对象没有本质联系的因素的干扰, 达到在比较单纯的状态下来认识对象。比如为研究某一植物在某一条件下对具有一定酸 碱度的土壤的适应情况,在实验室中人为地控制大自然对植物生态的影响,只就酸碱度 这一特定的因素进行考察。(2)具有强化条件的特点。通过实验,可以使对象处于一些 特殊条件、极端状态下(如超髙温、超髙压、超真空和超强磁场等),使硏究对象的特殊 性质凸显出来,从而达到认识对象的特殊性质的目的。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弱相 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假说。为了检验这个假说,吴健雄用了钴-60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可是,在常温下钴-60本身的热运动和自旋方向杂乱无章,无法进行实验。于是吴健雄把 钴-60冷却到0.0IK,使钴核的热运动停止,实验便达到了预期效果。(3)具有可重复性 任何一个实验事实,应该能被重复实现,否则便不能成立,这是科学活动的一个规矩。 例如,1974年10月初,丁肇中在美国通过实验证明了1/4粒子的存在,同年10月15 日在西欧重复了这个实验,马上找到了1/4粒子,这就证明了丁肇中的实验是成功的。 (二)整理经验材料的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得到的经验材料,需要经过加工整理,才能形成科学的结论。 整理经验材料的方法有比较、归类、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 1、比较 比较是确定对象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方法。通过比较,既可以认识对象之间的相似, 也可以了解对象之间的差异,从而为进一步的科学分类提供基础。运用比较方法,重要 的是在表面上差异极大的对象中识“同”,或在表面上相同或相似的对象中辨“异”。正 如黑格尔所说:“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支笔和一头 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99页
3 的元素。1775 年 4 月拉瓦锡向法国巴黎科学院提出报告──金属在煅烧时与之相化合并 增加其重量的物质的性质──公布了氧的发现。实际上,在普利斯特里发现氧气之前, 瑞典化学家舍勒也曾独立地发现了氧气,但他把这种气体称为“火空气”。氧的发现过程 正如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中所说的:“普利斯特里和舍勒已经找出了氧气,但 不知道他们找到的是什么。他们不免为现有燃素范畴所束缚。这种本来可以推翻全部燃 素观点并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元素,没有在他们手中结下果实。……(拉瓦锡)仍不失为 氧气的真正发现者,因为其他两位不过找出了氧气,但一点儿也不知道他们自己找出了 什么。” 当对象的性质使人们难以实际作用于对象(比如在天文学研究中)或者研究对象的 特点要求避免外界干扰(如在许多心理学的研究中)时,最适用的收集经验材料的方法 就是观察了。 观察方法有一定局限性:(1)观察只能使我们看到现象,却看不到本质。现象是事 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内部所 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到的经验,是决不能充 分证明必然性的。”①(2)观察有时无法区分真相与假象。比如,由于地球在运动,所以 我们在地球上观察恒星的相互位置,好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在天文学上称为“视运 动”,可是视运动并不是天体的真实运动。 2、实验 实验是人们应用一定的科学仪器,使对象在自己的控制之下,按照自己的设计发生 变化,并通过观察和思索这种变化来认识对象的方法。 实验的特点是:(1)具有简化和纯化的特点。通过对影响某一对象的各种因素进行 简化和纯化,突出主要因素,舍弃次要因素,排除与对象没有本质联系的因素的干扰, 达到在比较单纯的状态下来认识对象。比如为研究某一植物在某一条件下对具有一定酸 碱度的土壤的适应情况,在实验室中人为地控制大自然对植物生态的影响,只就酸碱度 这一特定的因素进行考察。(2)具有强化条件的特点。通过实验,可以使对象处于一些 特殊条件、极端状态下(如超高温、超高压、超真空和超强磁场等),使研究对象的特殊 性质凸显出来,从而达到认识对象的特殊性质的目的。1956 年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弱相 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假说。为了检验这个假说,吴健雄用了钴-60 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可是,在常温下钴-60 本身的热运动和自旋方向杂乱无章,无法进行实验。于是吴健雄把 钴-60 冷却到 0.01K,使钴核的热运动停止,实验便达到了预期效果。(3)具有可重复性。 任何一个实验事实,应该能被重复实现,否则便不能成立,这是科学活动的一个规矩。 例如,1974 年 10 月初,丁肇中在美国通过实验证明了 1/4 粒子的存在,同年 10 月 15 日在西欧重复了这个实验,马上找到了 1/4 粒子,这就证明了丁肇中的实验是成功的。 (二)整理经验材料的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得到的经验材料,需要经过加工整理,才能形成科学的结论。 整理经验材料的方法有比较、归类、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 1、比较 比较是确定对象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方法。通过比较,既可以认识对象之间的相似, 也可以了解对象之间的差异,从而为进一步的科学分类提供基础。运用比较方法,重要 的是在表面上差异极大的对象中识“同”,或在表面上相同或相似的对象中辨“异”。正 如黑格尔所说:“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支笔和一头 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 99 页
西,如橡树和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髙的比较能力。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在进行比较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要在同一关系下进行比较。也就是说,对象之间是可比的。如果拿不能相比的 东西来勉强相比,就会犯“比附”的错误。比如,木之长是空间的长度,夜之长是时间 的长度,二者不能比长短。 (2)选择与制定精确的、稳定的比较标准。比如,在生物学中广泛使用生物标本, 地质学中广泛使用矿石标本,用它们来证认不同品种的生物和矿石。这些标本就是比较 的标淮。现在研究陨石或登月采集的月岩物质,也是将它们同地球上的矿石标本比较。 (3)要在对象的实质方面进行比较。例如比较两位大学生谁更优秀,必须就他们的 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实践能力等实质方面进行比较,而不是就性别、籍贯、家庭贫富 等方面进行比较 2、归类 归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对象按类区分开来的方法。通过归类,可以 使杂乱无章的现象条理化,使大量的事实材料系统化。归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比较,找出事物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然后把具有相同点的事实材料归为同一类 把具有差异点的事实材料分成不同的类。如全世界40万种左右植物,可把它们归为四大 类(门):藻菌植物门、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和种子植物门。由门再往下分可以得出 纲、目、科、属、种各级单位。 归类与词项的划分是有区别的。(1)思维进程的方向不同。词项的划分是从较大的 类,划分出较小的类。而归类则相反,它是从个体开始,上升到类,再上升到一般性更 大的类。(2)作用不同。词项的划分是为了明确词项。归类则是把占有的材料系统化的 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正确的分类系统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性的联系 因而具有科学的预见性,能够指导人们寻找或认识新的具体事物。例如,以达尔文生物 进化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生物自然分类系统,曾预言了许多当时尚未发现的过渡性生物。 始祖鸟就是达尔文所预言并被人找到的一种。始祖鸟是介于爬虫类和鸟类之间的中间类 型。它把这两类动物之间的空隙填补起来了,说明鸟类是由爬虫类演变而来的。 3、分析与综合 分析就是将事物“分解成简单要素”。综合就是“组合、结合、凑合在一起”。也就 是说,将事物分解成组成部分、要素,研究清楚了再凑合起来,事物以新的形象展示出 来。这就是采用了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如,分析一篇英文文章的结构,先是得到句子、 单词,最后得到26个字母;反过来,综合是由字母组成单词、句子,再由句子组成文章, 这些是文法所要硏究的题材。再如,白色的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光;反过来,七色光又合成白色光。这就是光谱的分析与综合,由此可以解释彩虹的成 因。分析和综合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它们在认识方向上是相反的。但它们又是密切结合、 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也依赖于综合,没有一定的 综合为指导,就无从对事物作深入分析。 4、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人们在研究活动中,应用思维能力,排除对象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抽出 其主要的、本质的因素,从而达到认识对象本质的方法。 概括是在思维中把对象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推广到所有同类的其他事物上去的 方法。如发现“能导电”这一“金属”的共同本质后,可把这种共同的本质推广到全部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53页
4 西,如橡树和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① 在进行比较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要在同一关系下进行比较。也就是说,对象之间是可比的。如果拿不能相比的 东西来勉强相比,就会犯“比附”的错误。比如,木之长是空间的长度,夜之长是时间 的长度,二者不能比长短。 (2)选择与制定精确的、稳定的比较标准。比如,在生物学中广泛使用生物标本, 地质学中广泛使用矿石标本,用它们来证认不同品种的生物和矿石。这些标本就是比较 的标淮。现在研究陨石或登月采集的月岩物质,也是将它们同地球上的矿石标本比较。 (3)要在对象的实质方面进行比较。例如比较两位大学生谁更优秀,必须就他们的 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实践能力等实质方面进行比较,而不是就性别、籍贯、家庭贫富 等方面进行比较。 2、归类 归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对象按类区分开来的方法。通过归类,可以 使杂乱无章的现象条理化,使大量的事实材料系统化。归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比较,找出事物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然后把具有相同点的事实材料归为同一类, 把具有差异点的事实材料分成不同的类。如全世界 40 万种左右植物,可把它们归为四大 类(门):藻菌植物门、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和种子植物门。由门再往下分可以得出 纲、目、科、属、种各级单位。 归类与词项的划分是有区别的。(1)思维进程的方向不同。词项的划分是从较大的 类,划分出较小的类。而归类则相反,它是从个体开始,上升到类,再上升到一般性更 大的类。(2)作用不同。词项的划分是为了明确词项。归类则是把占有的材料系统化的 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正确的分类系统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性的联系, 因而具有科学的预见性,能够指导人们寻找或认识新的具体事物。例如,以达尔文生物 进化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生物自然分类系统,曾预言了许多当时尚未发现的过渡性生物。 始祖鸟就是达尔文所预言并被人找到的一种。始祖鸟是介于爬虫类和鸟类之间的中间类 型。它把这两类动物之间的空隙填补起来了,说明鸟类是由爬虫类演变而来的。 3、分析与综合 分析就是将事物“分解成简单要素”。综合就是“组合、结合、凑合在一起”。也就 是说,将事物分解成组成部分、要素,研究清楚了再凑合起来,事物以新的形象展示出 来。这就是采用了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如,分析一篇英文文章的结构,先是得到句子、 单词,最后得到 26 个字母;反过来,综合是由字母组成单词、句子,再由句子组成文章, 这些是文法所要研究的题材。再如,白色的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光;反过来,七色光又合成白色光。这就是光谱的分析与综合,由此可以解释彩虹的成 因。分析和综合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它们在认识方向上是相反的。但它们又是密切结合、 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也依赖于综合,没有一定的 综合为指导,就无从对事物作深入分析。 4、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人们在研究活动中,应用思维能力,排除对象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抽出 其主要的、本质的因素,从而达到认识对象本质的方法。 概括是在思维中把对象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推广到所有同类的其他事物上去的 方法。如发现“能导电”这一“金属”的共同本质后,可把这种共同的本质推广到全部 ①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95 年,第 253 页
金属上去,概括出全部金属都具有“能导电”的本质属性, 第二节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每一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事物都具有 该种属性的结论。例如:“已知欧洲有矿藏,亚洲有矿藏,非洲有矿藏,北美洲有矿藏 南美洲有矿藏,大洋洲有矿藏,南极洲有矿藏,而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 大洋洲、南极洲是地球上的全部大洲,所以,地球上所有大洲都有矿藏。”其逻辑形式如 下 S1是P S2是P 是P S1,S2,…,S是S类的全部对象 所以,所有S都是P 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是:在前提中考察了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结论没有超出前提 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因此,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 运用完全归纳推理要获得正确的结论,必须满足两条要求:(1)在前提中考察了 类事物的全部对象。(2)前提中对该类事物每一对象所作的断定都是真的 完全归纳推理有两个方面的作用:(1)认识作用。完全归纳推理根据某类事物每一 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该种属性,使人们的认识从个别上升到了 般。比如,上面根据“地球上的大洲”这一类事物的每个对象都有“有矿藏”这一属性, 得出“地球上所有大洲都有矿藏”的结论,就体现了完全归纳推理的认识作用。(2)论 证作用。因为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所以常被用作强有力的 论证方法。比如对于论题“两个特称前提的三段论推不出结论”,可以这样论证:前提是 II的三段论推不出结论,前提是00的三段论推不出结论,前提是I0(0I)的三段论推 不出结论,前提是II的三段论、前提是00的三段论、前提是I0(OI)的三段论是两个 特称前提的三段论的全部对象,所以,两个特称前提的三段论推不出结论。 完全归纳推理通常适用于数量不多的事物。当所要考察的事物数量极多,甚至是无 限的时候,完全归纳推理就不适用了,而需要运用另一种归纳推理形式,即不完全归纳 推理。 第三节不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部分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事物都具 有该种属性的结论。不完全归纳推理包括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在一类事物中,根据已观察到的部分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并且没有遇到任何反例, 从而推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该种属性的结论,这就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比如,被誉为“数 学王冠上的明珠”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用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提出来的。200多年前, 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一些奇数都分别等于三个素数之和。例如 17=3+3+11 4l=11+13+17 77=7+17+53
5 金属上去,概括出全部金属都具有“能导电”的本质属性。 第二节 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每一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事物都具有 该种属性的结论。例如:“已知欧洲有矿藏,亚洲有矿藏,非洲有矿藏,北美洲有矿藏, 南美洲有矿藏,大洋洲有矿藏,南极洲有矿藏,而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 大洋洲、南极洲是地球上的全部大洲,所以,地球上所有大洲都有矿藏。”其逻辑形式如 下: S1是 P S2是 P …… Sn是 P S1,S2,…,Sn是 S 类的全部对象 所以,所有 S 都是 P 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是:在前提中考察了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结论没有超出前提 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因此,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 运用完全归纳推理要获得正确的结论,必须满足两条要求:(1)在前提中考察了一 类事物的全部对象。(2)前提中对该类事物每一对象所作的断定都是真的。 完全归纳推理有两个方面的作用:(1)认识作用。完全归纳推理根据某类事物每一 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该种属性,使人们的认识从个别上升到了一 般。比如,上面根据“地球上的大洲”这一类事物的每个对象都有“有矿藏”这一属性, 得出“地球上所有大洲都有矿藏”的结论,就体现了完全归纳推理的认识作用。(2)论 证作用。因为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所以常被用作强有力的 论证方法。比如对于论题“两个特称前提的三段论推不出结论”,可以这样论证:前提是 II 的三段论推不出结论,前提是 OO 的三段论推不出结论,前提是 IO(OI)的三段论推 不出结论,前提是 II 的三段论、前提是 OO 的三段论、前提是 IO(OI)的三段论是两个 特称前提的三段论的全部对象,所以,两个特称前提的三段论推不出结论。 完全归纳推理通常适用于数量不多的事物。当所要考察的事物数量极多,甚至是无 限的时候,完全归纳推理就不适用了,而需要运用另一种归纳推理形式,即不完全归纳 推理。 第三节 不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部分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事物都具 有该种属性的结论。不完全归纳推理包括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 一、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在一类事物中,根据已观察到的部分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并且没有遇到任何反例, 从而推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该种属性的结论,这就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比如,被誉为“数 学王冠上的明珠”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用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提出来的。200 多年前, 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一些奇数都分别等于三个素数之和。例如: 17=3+3+11 41=11+13+17 77=7+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