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康束孩鲜军19 又授貴州防禦使。寧以年高乞罷,乃於三十年(1160)改充浙西兵馬 鈐轄,寧力辭,改主管台州崇道觀。在楊存中推薦下,宋廷任命經 武郎閤門宣贊舍人殿前司正將郭振為摧鋒軍統制,兼知循州。“其後, 宋為防備金海陵帝的南侵,及孝宗即位後,部署北伐,郭振曾被派到 准東備邊,摧鋒軍之半隨之前往,這是摧鋒軍調派出任邊防之始。5不 過·郭振最晚到乾道元年(1165)正月前,已轉任鎮江府駐箚御前諸 軍都統制,6這是目前所見史料中摧鋒軍早期活動的最後情况。 三、組織與財務:摧絳軍演變的因素 摧鋒軍除維護廣東治安外,也參與境外的平亂及禦侮的軍事行 動·其成軍的時間長達一百四十餘年,除了外在環境的因素外,本身 在組織、兵源與財務等方面,也有其運作方式與肆應外在形勢而作的 改變,這是觀察摧鋒軍性質一個重要方向。不過由於資料殘缺不全· 今天,我們已無法對南宋時代有關摧鋒軍的制度及財務狀况,做全面 的考察·僅能從整理分散、零亂資料的過程中,進行粗疏的討論·期 能對摧鋒軍的組織制度、財務狀况及其演變情況,有概略的暸解而已。 8《要錄》,卷185,頁4,绍興三十年四月丙寅。乾道三年(1167)六月張寧死, 見《胡澹庵先生文集》,卷27,頁1下。 《要錄》,卷185,頁4,绍典三十年四月丁卯。 5《宋會要·兵》,29之36,29之38;李心傅,《建炎以来朝野雜記》(以下簡稱 《朝野雜記》,文海出版社,1967年1月初版),甲集,卷18,頁16下。 6《宋會要·兵》,19之15
20 致率宋地方武力 (一)組織情况 摧锋軍成立於紹興初,南宋境内盗賊紛起的時代,紹興五年十二 月張浚出任都督府,後將摧鋒軍納入為都督府統制。虹這是張浚為推 動北伐,將東南各地平亂有成績的地方軍隊納入中央軍制的權宜措 施,卻是摧鋒軍由地方軍走向調駐軍的第一步。紹興七年酈瓊兵變後, 宋廷裁撤都督府,原都督府所屬的軍隊,或改隸各大將,或則歸屬中 央的殿前司·摧鋒軍就在這時改隸殿前司。其實,這只是名義上歸屬 的轉變,《要錄》說:「自楊存中職殿嚴(殿前司),始增為五軍,又置 護聖、踏白、選鋒、策選鋒、游奕、神勇、馬步凡十二軍。時江海之 間,盗賊間作,乃分置諸軍以控制之,如泉之左翼、循之摧锋、明之 水軍,皆隸本司,總七萬餘人’由是殿前司兵籍為天下冠」,8表明摧 鋒軍在體制上是中央正規軍的一支。從上文所述·統制官如張寧、郭 振的任命情形,正反映代表中央的殿前司所扮演的角色。然而,實際 上,摧鋒軍主要駐戍地和扮演的角色都在廣東,而且現存宋代廣東地 方志如《三陽志》,在敍述營寨時,將摧鋒軍獨立於禁軍、廂軍、鋪兵、 土兵等四個系統之外,又如《南雄州圖經志》也説「二廣之兵,以 摧鋒軍為重,自五羊而下,諸州率分隸焉」,0再加上下文所迹財政經 費籌措等情形,都可以反映宋廷對像摧鋒軍等這類軍隊,在體制上的 設計,是名義上維持隸屬於中央殿前司,而讓它們在各地維護地方治 ”《要錄》,卷98,頁12。 8《要錄》,卷158,頁11。 9姚廣孝编,《永樂大典》(中華書局,1986年影印本),卷5343,頁16上。 0《永樂大典》,卷665,頁14上
第一事康泉摧蜂车的21 安,因此也具有地方軍隊的色彩,不過以人事調派及更戍等方式來強 化中央威權及淡化地方色彩而已· 這支軍隊在韓京初建時有兵三千及馬數百匹,到紹興末年全部軍 隊總額約為六、七千人。為了因應對金作戰,宋廷將一半戍「荊渚」 (即京西路)、准甸·作為抗禦金蒙的邊防武力之一,另一半則駐防廣 東境内甚至鄰近路分,鎮壓盗賊,其法定名額或為三千,1多的時候 可能如李心傅所説三千四百人,2也有如淳熙初年林光朝所説的二千 七百八十七人。3兵數的多少,則因戰爭或招收等情况的變化而增减, 已無法獲得更可靠的數據,但王邁説嘉定十年(1217),摧鋒軍半殲於 敵,4所指的可能是在宋金戰爭中戰死,其數殆指戍守荊南、准甸那 一半摧鋒軍而言。 摧鋒軍另有水軍·據《永樂大典》引《三陽志》的記載,摧鋒水 軍創於乾道三年(1167)。當時海寇剽掠民居,知潮州傅自脩命鼓樓岡 巡檢熊飛傅檄開諭,反為海寇所脅。不久,其黨徒八十人均投船棄戈 請降,傅自脩令農商歸業,而向朝廷請求將逃卒無所歸者,編成水軍, 有統轄一名·隸於廣東安撫司。5 51蔡戡,《定齋集》(文淵闊四庫全書本),卷1,頁13上,文中說:「其摧锋軍 近雖準指揮,以三千為領。」所指殆為廣東境内部分· 2《朝野雜記》,甲集,卷18,頁16下。 0《歷代名臣奏議》,卷224,頁15上。 王蓝,《曜軒集》(文淵闢四庫全書本),卷1,頁19上。 5《永樂大典》,卷5343,頁16上
22 致南宋地方武力 以軍隊戍地的變化而言,摧鋒軍自紹興末年起,已由維護地方治 安的地方軍·變成調派各地平亂抗禦的軍隊,與正規軍無異,因此其 駐屯之地也有增多之勢。 摧鋒軍之半從紹興未年起開始被調派擔負邊防任務·以後這支軍 隊很可能長期駐守邊防區,並與駐防廣東境内的摧鋒軍,輪流更戍。 其駐防的地區,除了「荊渚」外,尚包含淮甸、6建康”及四川的大 安軍。8理宗開慶元年(1259),蒙古將領兀良合台由大理攻廣西,宋 廣南制置使李曾伯在廣西措置防蒙時,也曾徵調部分摧鋒軍至廣西邊 境防備蒙古兵。9 至於在嶺南駐地的情形,則隨時間而有很大的變化。摧锋軍初期 的總部設在韶州。紹興六年四月,江西虔州賊為亂·韓京受命移摧鋒 軍於循州、梅州駐筍,總部也隨之移到循州。後來才移回韶州。1韶 州是摧鋒軍統制司所在,除了地理因素外,韶州也是廣東提刑司駐節 之地,便於節制摧鋒軍。脱這時期,除了廣東盗寇紛起之外,福建、 6郭振被派到准東,見《宋會要·兵》,29之36,29之38;另見真德秀,《真文 忠公文集》(四部叢刊本),卷46,頁710上。 ”見《宋史》(鼎文書局影印點校本),卷416,《陳辩傳》;卷406,〈崔與之傳〉。 8《宋史》,卷449,〈曹友開傳〉,頁13235;又見《宋會要·兵》,20之3。 9李曾伯,《可齋雜稿·續稿後》(文淵闊四康全書本),卷6,頁13下。 0《梁谿集》,卷90,頁6上、下;《要錄》,卷159,頁18。 1《永樂大典》,卷5343,頁16上。 2汪廷奎,〈南宋廣東摧绛軍始末),頁77
第一章 康束摧鲜军 江西乃至湖南也是盗賊不斷·韓京曾受命兼汀、漳、虔、吉州捉殺盗 賊,3摧锋軍的駐地也就不斷擴大。隆興二年(1164)二月,廣西賊 王宣、鍾玉等結集徒眾千餘人,破雷、藤二州,廣西轉運司無力戡亂, 申請撥摧鋒軍支援,宋廷命摧鋒軍入廣西平亂·殆為移駐廣西之始。 乾道七年(1171)一月,宋廷應廣西經略安撫使李浩之請,從韶州撥 二百名摧鋒軍到靜江府,以接替因亂平而被北調的荊南大軍。4淳熙 初年·賴文政之亂平定,廣東提刑林光朝向宋廷報告的奏疏中,提到 當時摧鋒軍共有二千七百八十七人,而其駐地達二十四處,除了韶州 駐八百四十七人外,「其他分屯,或百里或三數百里,或遠在千里之 外」,這可能是摧鋒軍在嶺南駐地最多的時候。淳熙末年,蔡戡在奏 章中提到摧锋軍的駐地有二十一處,6而李心傳在嘉泰二年(1202) 則説當時摧鋒軍分屯廣東諸州鎮的有二十處,三千四百人。7林光朝、 蔡戡、李心傳所舉三個不同數字,應該是不同時期駐地的數目,如今 已無法從現存史料中考出所有駐地。可考的有韶、梅、循、廣、連、 英、潮、惠、肇、南雄、靜江府、宜章縣黄沙寨、臨武縣龍回寨、8汀 州等共十四處。淳熙八年(1181)·朱熹又建議申請摧鋒軍入閩 的《要錄》,卷138,頁6。 《宋會要·兵》,5之25,26。 的《歷代名臣奏議》,卷224,頁15上。 6《定齋集》,卷1,頁13下。 《朝野雜記》,甲集,卷18,頁16下。 8《定齋集》’卷1,頁12下。 9《永樂大典》,卷7892,頁27。不通汀州的驻軍,後來改隸左翼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