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安南末地方武力 或歸湖南,或在連州,屢乞就招」·高宗雖不滿意韓京不招安盗賊的策 略,但認為難以很快平息亂事是「北兵至南地,道路險阻,施放弓弩 皆不便」。1這句話,不僅指出廣東地勢的特殊處,也説明地方軍隊應 付地區性叛亂的優越性。 先是,紹興五年(1135)二月·高宗為謀恢復,任張浚為右僕射、 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十二月張浚為了加強北伐戰力,除了 任命忠義之士馬擴為都統制外,也將在各地平亂有成的軍隊纳入都督 府的編制中,韓京被任為摧鋒軍統制,與杜湛、王進、申世景、吳錫 一齊兼任都督府統制。2這是文獻上首次出現「摧锋軍」的名號。韓 京兼職都督府統制,是宋廷對他多年領軍剿寇成績,以及摧鋒軍在維 護地方治安的肯定。這時·摧鋒軍仍駐韶州·但冠上都督府的番號, 表示一旦宋廷實施北伐,這支軍隊就要接受中央的調度指揮了。六年 (1136)四月,京將捕盗所獲官賞轉回贈其祖韓楚。3當時,盗賊仍 熾,瀚林院學士朱震,曾建議仿韓京的方式,在潮州另置一軍,以遮 斷賊路,他説「今韶州已有韓京一軍,賊度嶺欲寇南雄、英、韶等州, 則有所畏憚矣,4顯然朝臣對韓京領導摧鋒軍維護廣東安全的成果是 ”《要錄》,卷90,頁1-2。 ”《要鲦》,卷96,頁12,绍興五年十二月庚戌。棘京被任命為兼都督府统制,可 能是他與馬擴同在慶源府奉信王榛抗金的共事經驗有關· ”《要錄》,卷100,頁8;徐松輯,《宋會要輯稿》(以下簡稱《宋會要》,新文 豐出版公司影印,1976年10月初版),〈儀制〉,10之20。 24《要錄》,卷102,頁17,绍興六年六月辛酉;《宋會要·兵》,5之17。李網也 說:「韓京見部人兵在循、梅州駐笱,…近毅敗劉宣賊馬,虔寇渐向衰息。」 (《梁谿集》,卷90,頁6上、下)
第一章廣東摧鋒軍 15 肯定的。九月·韓京以掩殺嶺南諸盗有功,升和州防禦使,5李綱曾 因摧鋒軍的善戰,也請宋廷摘挪一半人馬赴江西制置司。先是,惠 州軍士曾衰去為盗,嘗受招安,後據惠州叛,為廣東諸盗中聲勢最大 者,廣東經略使連南夫與京會兵惠州,督兵致討,紹興六年十月,京 募敢死士七十三人夜劫衰管,摧锋軍效用易青為衰所執,不屈而死, 然衰終向京投降。7七年(1137)三月,宋廷以韓京解虔賊劉宣犯梅 州之圍,及降曾衰有功,賜金束帶、戰袍、銀笴槍,參與的摧鋒軍亦 獲五千貫為犒賞。28 紹興七年九月,丞相張浚因酈瓊兵變被罷,宋廷變革軍政,裁撤 都督府,所屬軍隊或改隸各大將,或直接歸殿前司,摧鋒軍則隸於殿 前司,名義上歸於中央領導。9九年(1139)三月,宋金和議有成, 宋廷發佈詔書進殿前司諸軍的將領二百十二人各一等,摧鋒軍自統制 韓京以下有十五人·(統制、統領各一人,正、副將十三人)獲進一秩。0 接著,韓京受命坐鎮循州,以控制從連州到潮州的廣東東、北各州, 5《要錄》卷105,頁3,绍興六年九月庚午。 《梁豁集》卷90,頁6上、下。 ”《要錄》卷106,頁19-20;《要錄》卷85,頁22;脱脱,《宋史》(鼎文出版社 影印點校本),卷449,〈易青傳),頁13226。 8《要錄》卷109,頁19;《宋會要·禮》,62之61。 9《要錄》,卷114,頁7,紹興七年九月庚午;卷114,頁28,同年九月,是月條。 参見黄宽重,〈酈瓊兵變與南宋初期政局變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集刊》,第60本第1分(1990年3月),頁115。 0《要錄》,卷127,頁10
16家本宋地方我力 並兼知循州。31十年(1140)十一月,劇盗謝花三為亂,宋廷升任韓 京為廣東兵馬副總管,兼汀、漳、虔、吉州捉殺盗賊,聽福建大帥張 浚節制。2次年八月,宜章盗駱科之亂雖平,其黨徒又相聚為亂·奉 命節制湖廣三路兵馬負責討逆的廣西帥臣胡舜陟,督率韓京等討叛。 京旋因功轉官,乞回贈其祖父母。到紹興十五年(1145)九月,福 建安撫使薛弼以閩寇未平,向朝廷建議招土人為地方防禦武力時,就 以韓京所建摧鋒軍在廣東的成效為例説:「廣東副總管韓京·每出必 捷,正以所部多土人。今本路素無此等,故連年受弊」。防這是摧鋒軍 參與平亂任務最多、戰功彪炳的時期,也是韓京因戰功使仕途達到最 高峰的時候。 (三)韓京被罷後的摧鋒軍 建議在福建成立類似摧鋒軍的地方武力的薛弼,卻是推動罷黜韓 京的主角,而其背後的主導者是丞相秦檜。韓京創置摧鋒軍,並領軍 在廣東長期征剿盗寇,頗著功績。摧鋒軍能征善戰,是當時嶺南唯一 的精鋭部隊,誠然為廣東主要安定力量,但部隊的成員複雜,因韓京 善於領導,才能發揮戰力,然而長達十餘年的關係,不免形成部隊私 引汪廷奎,〈南宋廣東摧蜂軍始末〉,頁78。 2《要錄》,卷138,頁6,紹興十年十一月辛亥。 9《要錄》,卷141,頁13。 4《宋會要·儀制》,10之20。 35《要錄》,卷154,頁14
第一章 廉束推锋军017 有化的情况,自主性頗強,而被譏為玩寇:「韓京在廣東久,嶺南有盗 不即討,至監司檄請,州郡衰愁者,兵乃出,賊已熾矣」。宋金和約 簽定後,宋廷為強化中央威權,在解除大將兵權之後,進而將矛頭指 向地方與個人色彩較重的摧鋒軍。紹興十八年(1148)·廣東諸司上奏 韓京跋扈,認為「京軍鳥合,久戍廣東,雜以曹成餘黨,陰相與應和」, ”朝廷深以為憂。主政的丞相秦檜也憂慮韓京久任難制,次年六月· 知廣州王鈇死,宋廷改任福建安撫使知福州薛弼為知廣州、廣東安撫 使,秦檜乃乘機安排罷黜韓京,而代以隨薛弼自福建轉任的張寧,因 此薛弼到南雄州,京即遭罷,弼遣人衛京出嶺。8二十二年(1152) 十二月,韓京任提舉台州崇道觀。9 新任摧鋒軍統制的張寧,字安導,是太原府曲陽縣人。宣和七年 (1125)冬,金兵圍太原,宋援兵不至,太原守張孝純募勇士到汴京 告急,寧奮然請行,突圍至開封,宋廷嘉其行,特授進武校尉·充樞 密院準備差使。建炎元年隸於劉光世麾下,三年,苗劉叛變,寧從光 世勤王,又降服劇賊酈瓊,其後相繼破妖賊王念經及招降王才,因功 轉武節郎。紹興六年九月,偽濟劉豫分兵三路南侵,寧於壽春、淝河 口敗劉麟之部,因功轉行營左護軍選鋒軍管轄、步軍第七正將。酈瓊 兵變後·改充東南第十二將。後一度因不參與剿捕駱科之亂,被罷。 胡銓,《胡澹庵先生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乾隆 二十二年刊本)’卷27,頁8下-9上·此處文字與道光本有異,道光本是對的。 7同上。 《要绿》,卷159,頁18,紹興十九年六月甲寅。 9《要錄》,卷163,頁37,绍興二十二年十二月己巳
安南宋地方武力 十七年(1147),以捕福建盗賊有功,任武翼郎。0次年,當廣東反映 韓京跋扈時,主管殿前司的楊存中推薦張寧,乃改差廣東路兵馬钤轄, 隨薛弼入粤·就近圖京。薛弼到南雄州,韓京出迎,薛即改命張寧為 摧鋒軍統制兼知循州。 張寧接任新職後,對摧鋒軍做了若干改革。一方面為了穩固軍心, 除將韓京的心腹主管摧鋒軍機宜文字王儼,以助京為虐之罪置獄之 外,其餘的人一概不間。一方面改變以往被認為玩寇的印象,盗寇發 生,立即戡亂,使嶺南更為平靜。而最重要的是更改摧鋒軍的體制。 摧鋒軍設有左右前後選鋒六軍,由於軍隊組織龐大,體勢太重,是導 致韓京被認為跋扈的重要因素,張寧為此從事組織縮編的工作:更易 六將領,其幕僚只留二員,其餘人員俱罷,1這些措施顯示張寧主持 摧锋軍,在做法上與韓京有很大的差别。他的這一做法,除了個人信 念外,可能反映宋廷對地方軍的政策。 張寧除推動摧鋒軍體制改革外,由於嶺南亂事少,參與平亂的工 作相對减少。比較重要的一次是參與紹興二十二年平定江西虔寇齊述 的變亂(參見本文「四)。紹興二十八年(1158),宋廷為嘉勉他久任 一職,「坐鎮南服,勤勞十年」·著有成績,改授為右武大夫廣東兵馬 鈐轄,兼知循州,仍統領摧鋒軍,2同年封陽曲開國男,食邑三百戶, 0《要鲦》,卷156,頁33,紹興十七年十一月戊辰;《胡澹庵先生文集》’卷27, 頁1-7。 "《胡澹庵先生文集》,卷27,頁8下。 也《要錄》,卷180,頁23,绍興二十八年十月壬辰;《胡澹庵先生文集》’卷27, 頁11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