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专业:金融学 课程学时:64学时 课程学分:4 课程代码: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投资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货币金融学本课程为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专业本 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是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金融学 专业最重要的专业理论课。本课程通过探讨货币、信用、利率在商品经济 中的作用,考察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来解答现实中货币与金 融方面许多令人关注的问题。基于该课程基础性、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因 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从而为后面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货币的基本理论、信用与利率理 论、货币的供给理论、货币的需求理论:了解和熟悉银行、金融市场和金 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和主要业务:并在此基础上掌握金融宏观调控的基本方 法。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 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 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阐述货币银行的基本 理论、基本知识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世界上主流货币银行理论及最新 研究成果和实务运作的机制及最新发展: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经济体 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金融理论和实践问题。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在修完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而开设。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趋势: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供 给层次的划分。 2.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所观察的各种货币的定义、分类和职能:理解货
1 适用专业:金融学 课程学时:64 学时 课程学分:4 课程代码: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投资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货币金融学本课程为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专业本 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是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金融学 专业最重要的专业理论课。本课程通过探讨货币、信用、利率在商品经济 中的作用,考察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来解答现实中货币与金 融方面许多令人关注的问题。基于该课程基础性、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因 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从而为后面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货币的基本理论、信用与利率理 论、货币的供给理论、货币的需求理论;了解和熟悉银行、金融市场和金 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和主要业务;并在此基础上掌握金融宏观调控的基本方 法。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 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 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阐述货币银行的基本 理论、基本知识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世界上主流货币银行理论及最新 研究成果和实务运作的机制及最新发展;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经济体 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金融理论和实践问题。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在修完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而开设。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课时安排:6 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趋势;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供 给层次的划分。 2.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所观察的各种货币的定义、分类和职能;理解货
币制度演变的原因。 3.掌握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和不同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现 行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4.掌握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和意义、以及我国目前货币供给层次 的划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是本果程的入门基础。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 1.货币在经济中发挥着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手 段的职能作用:不同职能的特点。 2.货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等 阶段:现代经济中使用的货币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不能与任何过贵金属兑 换的信用货币。信用货币购买力稳定的基础是社会公众提供给中央银行的 信用,要保持信用货币的稳定必须对货币数量进行调控。 3.货币制度经历了银本位、金银复本位、金本位、纸币本位4个主要 阶段:金本位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其内在特征保证了货币价值对 内和对外的稳定,从而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不兑现 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一种没有金属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以不兑现的信用货 币为法偿货币:劣币驱除良币的规律及其在本位制度演变中的作用 4.现代信用货币按照其流动性的不同,可划分为MO、M1、M2等不同 的层次,各国对不同层次货币规定的口径有所不同,不同层次的货币,在 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影响不同,对科学分析货币流通状况、正确制定和执 行货币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学内容: 1.1货币产生与发展 1.1.1货币的定义 1.1.2货币形式(态)的演变 1.1.3货币的分类 1.2货币的木质和职能 1.2.1货币的本质理论 1.2.2货币的职能 1.3货币制度 1.3.1货币制度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1.3.2货币制度的演变及主要内容 1.3.3我国的人民币制度 1.4货币的计量 1.4.1货币量范围的扩展 1.4.2货币层次划分的目的与依据
2 币制度演变的原因。 3.掌握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和不同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现 行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4.掌握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和意义、以及我国目前货币供给层次 的划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是本课程的入门基础。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 1.货币在经济中发挥着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手 段的职能作用;不同职能的特点。 2.货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等 阶段;现代经济中使用的货币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不能与任何过贵金属兑 换的信用货币。信用货币购买力稳定的基础是社会公众提供给中央银行的 信用,要保持信用货币的稳定必须对货币数量进行调控。 3.货币制度经历了银本位、金银复本位、金本位、纸币本位 4 个主要 阶段;金本位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其内在特征保证了货币价值对 内和对外的稳定,从而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不兑现 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一种没有金属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以不兑现的信用货 币为法偿货币;劣币驱除良币的规律及其在本位制度演变中的作用; 4.现代信用货币按照其流动性的不同,可划分为 M0、M1、M2 等不同 的层次,各国对不同层次货币规定的口径有所不同,不同层次的货币,在 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影响不同,对科学分析货币流通状况、正确制定和执 行货币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学内容: 1.1 货币产生与发展 1.1.1 货币的定义 1.1.2 货币形式(态)的演变 1.1.3 货币的分类 1.2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2.1 货币的本质理论 1.2.2 货币的职能 1.3 货币制度 1.3.1 货币制度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1.3.2 货币制度的演变及主要内容 1.3.3 我国的人民币制度 1.4 货币的计量 1.4.1 货币量范围的扩展 1.4.2 货币层次划分的目的与依据
1.4.3货币层次划分的方法 第二章信用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信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 2.正确理解现代信用与经济的关系,理解信用对现代经济的正负作 用,理解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各自特点。 3.掌握信用的本质和职能,掌握信用工具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别。 4.重点掌握现代信用活动的主要形式,彼此间的区别,在国民经济中 的不同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商业信用是现代信用的基础,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商 业信用是典型的直接融资,银行信用是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 融资的两种形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不能互相取代,但随着经济发展, 两者的比重会变化。对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区别及在资金融通中的不同 作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在一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信用工具具有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基本特征。三性之间既相 对立又相统一。 3.信用工具的基本分类 教学内容: 1.1信用概述 1.1.1信用的涵义与特征 1.1.2.用的产生与发展 1.1.3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1.1.4信用对经济的作用 1.2信用形式 1.2.1商业信用 1.2.2银行信用 1.2.3国家信用 1.2.4消费信用 1.2.5其他信用 1.3信用工且 1.3.1信用工具的含义与特征 1.3.2信用工耳的类型 1.3.3短期信用工具
3 1.4.3 货币层次划分的方法 第二章 信用 课时安排:6 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信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 2.正确理解现代信用与经济的关系,理解信用对现代经济的正负作 用,理解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各自特点。 3.掌握信用的本质和职能,掌握信用工具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别。 4.重点掌握现代信用活动的主要形式,彼此间的区别,在国民经济中 的不同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商业信用是现代信用的基础,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商 业信用是典型的直接融资,银行信用是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 融资的两种形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不能互相取代,但随着经济发展, 两者的比重会变化。对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区别及在资金融通中的不同 作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在一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信用工具具有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基本特征。三性之间既相 对立又相统一。 3.信用工具的基本分类。 教学内容: 1.1 信用概述 1.1.1 信用的涵义与特征 1.1.2.用的产生与发展 1.1.3 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1.1.4 信用对经济的作用 1.2 信用形式 1.2.1 商业信用 1.2.2 银行信用 1.2.3 国家信用 1.2.4 消费信用 1.2.5 其他信用 1.3 信用工具 1.3.1 信用工具的含义与特征 1.3.2 信用工具的类型 1.3.3 短期信用工具
1.3.4长期信用工具 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 课时安排:8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不同学派对利息的本质的看法,了解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 程:理解利息与收益资本化之间的关系:理解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条件 和要求。 2.学握利率的概念、种类及其体系:掌握利率的计算方法:掌握利率 在经济中的作用及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 3.重点掌握到期收益率的计算:利率的决定理论和利率的结构理论: 影响利率的宏观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不同的金融工具的到期收益率的计算(利率与证券价格:利率与贴 现)。不同种类的债务工具,到期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不一样,但其思想是 相同的。 2.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平均利润率、社会经济运行周期、 预期通货膨胀率、历史利率水平、国际利率水平和国家经济政策等。在历 史上有影响的利率决定理论有: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凯恩斯学派的 流动性信好利率理论:新古曲学派的可佛资金利率理论:1S一LM理论。 3.重点掌握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和改革措施。要 求理论联系实际探讨我国的利率调整问题和我国利率体制改革问题。 教学内容: 1.1利息与利率概述 1.1.1利息的含义与本质 1.1.2利率的分类 1.1.3现行利率体系 12利率的计管 1.2.1单利与复利的计算 1.2.2现值与贴现的计算 1.2.3到期收益率的计算 1.3利率决定理论 1.3.1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1.3.2西方利率决定理论 1.3.3影响利率的主要宏观因素 1.4利率的结构
4 1.3.4 长期信用工具 第三章 利息与利息率 课时安排:8 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不同学派对利息的本质的看法,了解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 程;理解利息与收益资本化之间的关系;理解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条件 和要求。 2.掌握利率的概念、种类及其体系;掌握利率的计算方法;掌握利率 在经济中的作用及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 3.重点掌握到期收益率的计算;利率的决定理论和利率的结构理论; 影响利率的宏观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不同的金融工具的到期收益率的计算(利率与证券价格;利率与贴 现)。不同种类的债务工具,到期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不一样,但其思想是 相同的。 2.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平均利润率、社会经济运行周期、 预期通货膨胀率、历史利率水平、国际利率水平和国家经济政策等。在历 史上有影响的利率决定理论有: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凯恩斯学派的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利率理论;IS-LM 理论。 3.重点掌握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和改革措施。要 求理论联系实际探讨我国的利率调整问题和我国利率体制改革问题。 教学内容: 1.1 利息与利率概述 1.1.1 利息的含义与本质 1.1.2 利率的分类 1.1.3 现行利率体系 1.2 利率的计算 1.2.1 单利与复利的计算 1.2.2 现值与贴现的计算 1.2.3 到期收益率的计算 1.3 利率决定理论 1.3.1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1.3.2 西方利率决定理论 1.3.3 影响利率的主要宏观因素 1.4 利率的结构
1.4.1利率的风险结构 1.4.2利率的期限结构 1.5利率的作用 1.5.1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 1.5.2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1.5.3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第四章金融市场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金融市场的产生和未来发展趋势:金融衍生产品及其市场构 成。 2.掌握金融市场的含义、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及其分类。 3.重点掌握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的特点:股 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和投资基金市场的发行和流通的基本运作机制:场内交 易和场外交易的区别。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金融市场的主要分类方法及其分类。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划分。 2.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不同功能及其运作原理。 一级市场可以为公司获取新的资金:二级市场能提高证券的流动性, 因此二级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一级市场的发展,扩大融资规模,同时二级 市场也会影响以及市场新发行证券的价格,二级市场证券价格越高,发行 证券的价格就越高,从而扩大一级市场的融资规模。 教学内容: 4.1金融市场概述 4.1.1金融市场的含义 4.2.2.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4.2.3金融市场的类型 4.3.4金融市场的功能 4.2货币市场 4.2.1货币市场的含义与特点 4.2.2主要的货币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和国债回购 市场) 4.3资本市场 4.3.1资本市场的含义与特点
5 1.4.1 利率的风险结构 1.4.2 利率的期限结构 1.5 利率的作用 1.5.1 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 1.5.2 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1.5.3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第四章 金融市场 课时安排:4 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金融市场的产生和未来发展趋势;金融衍生产品及其市场构 成。 2.掌握金融市场的含义、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及其分类。 3.重点掌握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的特点;股 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和投资基金市场的发行和流通的基本运作机制;场内交 易和场外交易的区别。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金融市场的主要分类方法及其分类。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划分。 2.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不同功能及其运作原理。 一级市场可以为公司获取新的资金;二级市场能提高证券的流动性, 因此二级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一级市场的发展,扩大融资规模,同时二级 市场也会影响以及市场新发行证券的价格,二级市场证券价格越高,发行 证券的价格就越高,从而扩大一级市场的融资规模。 教学内容: 4.1 金融市场概述 4.1.1 金融市场的含义 4.2.2.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4.2.3 金融市场的类型 4.3.4 金融市场的功能 4.2 货币市场 4.2.1 货币市场的含义与特点 4.2.2 主要的货币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和国债回购 市场) 4.3 资本市场 4.3.1 资本市场的含义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