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1:蜩与学鸠为何讥笑大鹏? 认为自己很“逍遥”(自由)。“我決起而飞,抢榆枋,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问2:蜩与学鸠达到了“逍遥”(自由)?作者对待蜩 与学鸠的态度如何?用原文回答。 问3:作者怎样批驳蜩与学鸠的? 用行路备粮作喻,反驳蜩与学鸠,说明两种动物与鹏 样都是“有所待”。 问4:请概括第4段的内容。 反驳蜩与学鸠。 问5:请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 写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 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问1:蜩与学鸠为何讥笑大鹏? 认为自己很“逍遥”(自由)。“我決起而飞,抢榆枋,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问2:蜩与学鸠达到了“逍遥” (自由) ?作者对待蜩 与学鸠的态度如何?用原文回答。 问3:作者怎样批驳蜩与学鸠的? 用行路备粮作喻,反驳蜩与学鸠,说明两种动物与鹏一 样都是“有所待”。 问4:请概括第4段的内容。 反驳蜩与学鸠。 问5:请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 写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 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小结 第一部分(1-4段):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 均“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待——依靠、凭借) 形体硕大无比 第一层(第1段): 描述鲲鹏之大的形象 变化神奇莫测 奋飞气势壮美 第二层(第2—3段):鹏鸟南飞有所待:以“野 马”“尘埃”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第三层(第4段):反驳蜩与学鸠:此二物也有所待, 以行路备粮作喻反驳
小结 第一部分(1-4段):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 均“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待——依靠、凭借) 第一层(第1段): 描述鲲鹏之大的形象。 第二层(第2-3段):鹏鸟南飞有所待:以“野 马”“尘埃”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第三层(第4段):反驳蜩与学鸠:此二物也有所待, 以行路备粮作喻反驳。 形体硕大无比 变化神奇莫测 奋飞气势壮美
(二)、第二部分(第5-6段) 第一层(第5段)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小知不及大知 2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众人匹之 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朝菌不知晦朔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奚以知其然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奚以知其然也 6翻译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二)、第二部分(第5-6段) 第一层(第5段)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小知不及大知 2.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众人匹之 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朝菌不知晦朔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众人匹之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奚以知其然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奚以知其然也 6.翻译。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