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及<道遥游>》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名、时期等相关情况 2.了解《庄子》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3.熟读、体会并学会运用《庄子》中的部分寓言故事 4.熟读《逍遥游》 5.理解、积累《逍遥游》中的重点字词及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语法知识: 6.理解《逍遥游》思想内容,会总结各段大意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名、时期等相关情况 2.了解《逍遥游》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3.熟读、体会并学会运用《庄子》中的部分寓言故事 庄子、《庄子》、《逍遥游》简介 庄子,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 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 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 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 文化知识 2.《庄子》又称《南华经》,现存33篇。有内篇卫篇,外篇15篇,杂篇山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 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 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3.《逍遥游》创作背景。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 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 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 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 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 遥游》。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 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 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 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 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 精神自由。 、庄子寓言故事选读 拈蝉者
1 《庄子及<逍遥游>》教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庄子名、时期等相关情况; 2. 了解《庄子》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3. 熟读、体会并学会运用《庄子》中的部分寓言故事; 4. 熟读《逍遥游》; 5. 理解、积累《逍遥游》中的重点字词及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语法知识; 6. 理解《逍遥游》思想内容,会总结各段大意。 【课时安排】3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庄子名、时期等相关情况; 2. 了解《逍遥游》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3. 熟读、体会并学会运用《庄子》中的部分寓言故事; 一、庄子、《庄子》、《逍遥游》简介 1. 庄子,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 369 年,死于公元前 286 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 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 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 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 文化知识。 2. 《庄子》又称《南华经》,现存 33 篇。有内篇 7 篇,外篇 15 篇,杂篇 11 篇。内篇 7 篇大体上是庄子 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 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3. 《逍遥游》创作背景。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 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 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 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 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 遥游》。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 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 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 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 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 精神自由。 二、庄子寓言故事选读 拈蝉者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 gou lou)者承蜩(tiao),犹掇(duo)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 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zzhu):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 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jue)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 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 佝偻丈人之谓乎!” 《庄子·达生 【译文】孔子前往楚国,路过一片树林,看到一个驼背老人,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正在粘知了。老人 的技术非常娴熟,只要是他想粘的知了,没有一个能逃脱的,就好像信手拾来一样轻而易举。孔子惊奇地 说:“您的技术这么巧妙,大概有什么方法吧!”驼背老人说:“我的确是有方法的。夏季五六月粘知了的 时候,如果能够在竹竿的顶上放两枚球而不让球掉下来,粘的时候知了就很少能够逃脱;如果放三枚不掉 下来,十只知了就只能逃脱一只;如果放五枚不掉下来,粘知了就像用手拾东西那么容易了。你看我站在 这里,就如木桩一样稳稳当当:我举起手臂,就跟枯树枝一样纹丝不动;尽管身边天地广阔无边,世间万 物五光十色,而我的眼睛里只有知了的翅膀。外界的什么东西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都影响不了我对知 了翅膀的关注,怎么会粘不到知了呢?”孔子听了,回头对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 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啊! 【寓意】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井底之蛙 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jue)泥 则没足灭跗();还(“环”)虾、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井之乐,此亦至矣。夫 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脚未入,而右膝已絷(zhi)矣。于是逡(qun)巡而却,告之海曰:“夫 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 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 规规然自失也 《庄子·秋水》 【译文】住在浅井中的一只青蛙对来自东海的巨鳖夸耀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乐呀!髙兴时,就跳到井 外面,攀援到栏干上,尽情地蹦跳玩耍。玩累了,就回到井中,躲在井壁的窟窿里,舒舒服服地休息休息 跳进水里时,井水仅仅浸没我的两腋,轻轻地托住下巴;稀泥刚刚没过双脚,软软的很舒适。看看周围的 那些小虾呀、螃蟹呀、蝌蚪呀,谁也没有我快乐。而且我独占一井水,尽情地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样的生 活真是美极了。您为什么不进来看一看吧!”巨鳖接受了井蛙的邀请,准备到井里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 没有跨进去,右腿已被井的栏干绊住了,只好慢慢地退回去,站在井旁边给青蛙讲述海的奇观:“海有多 大呢?即使用千里之遥的距离来形容也表达不了它的壮阔,用千丈之高的大山来比喻,也比不上它的深度 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下大雨,大水泛滥成灾,海面不见丝亳增高: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天大旱, 土地都裂了缝,海岸也丝毫不见降低。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减,生活在东海, 那才真正是快乐呢!”井蛙听了,吃惊得好半天也没有说出话来。它这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多么渺小。 【寓意】人如果长期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就会变得目光短浅,自满自足 涸辙之鲋(f)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 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 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2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gōu lóu)者承蜩(tiáo),犹掇(duō)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 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zī zhū);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 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jué)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 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 佝偻丈人之谓乎!” ——《庄子·达生》 【译文】孔子前往楚国,路过一片树林,看到一个驼背老人,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正在粘知了。老人 的技术非常娴熟,只要是他想粘的知了,没有一个能逃脱的,就好像信手拾来一样轻而易举。孔子惊奇地 说:“您的技术这么巧妙,大概有什么方法吧!”驼背老人说:“我的确是有方法的。夏季五六月粘知了的 时候,如果能够在竹竿的顶上放两枚球而不让球掉下来,粘的时候知了就很少能够逃脱;如果放三枚不掉 下来,十只知了就只能逃脱一只;如果放五枚不掉下来,粘知了就像用手拾东西那么容易了。你看我站在 这里,就如木桩一样稳稳当当;我举起手臂,就跟枯树枝一样纹丝不动;尽管身边天地广阔无边,世间万 物五光十色,而我的眼睛里只有知了的翅膀。外界的什么东西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都影响不了我对知 了翅膀的关注,怎么会粘不到知了呢?”孔子听了,回头对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 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啊! 【寓意】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井底之蛙 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jué)泥 则没足灭跗(fū);还(“环”)虾、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井之乐,此亦至矣。夫 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脚未入,而右膝已絷(zhí)矣。于是逡(qūn)巡而却,告之海曰:“夫 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 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 规规然自失也。 ——《庄子·秋水》 【译文】住在浅井中的一只青蛙对来自东海的巨鳖夸耀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乐呀!高兴时,就跳到井 外面,攀援到栏干上,尽情地蹦跳玩耍。玩累了,就回到井中,躲在井壁的窟窿里,舒舒服服地休息休息。 跳进水里时,井水仅仅浸没我的两腋,轻轻地托住下巴;稀泥刚刚没过双脚,软软的很舒适。看看周围的 那些小虾呀、螃蟹呀、蝌蚪呀,谁也没有我快乐。而且我独占一井水,尽情地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样的生 活真是美极了。您为什么不进来看一看吧!”巨鳖接受了井蛙的邀请,准备到井里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 没有跨进去,右腿已被井的栏干绊住了,只好慢慢地退回去,站在井旁边给青蛙讲述海的奇观:“海有多 大呢?即使用千里之遥的距离来形容也表达不了它的壮阔,用千丈之高的大山来比喻,也比不上它的深度。 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下大雨,大水泛滥成灾,海面不见丝毫增高;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天大旱, 土地都裂了缝,海岸也丝毫不见降低。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减,生活在东海, 那才真正是快乐呢!”井蛙听了,吃惊得好半天也没有说出话来。它这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多么渺小。 【寓意】人如果长期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就会变得目光短浅,自满自足。 涸辙之鲋(fù)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 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 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一一选自《庄子·外 物》。 【译文】庄周家贫,所以到监河侯那里借粮米。监河候说:“可以,我将要收到封地的税金,借给你三百 金可以吗?”庄周忿然作色说:“我昨天来,路上听到呼喊的声音,四面张望见干涸的车辙中有一条鲫鱼。 我问它说:‘鲫鱼,来,你是做什么的呢?’回答说:‘我,东海的波臣。你能给一升半斗的水救我的命吗? 我说:‘可以,我要去南方劝说吴、越的国王,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忿然作色说:‘我失 去了我不能离开的水,困在这里,我得一升半斗的水就可以活,你却要我等西江的水,还不如趁早到卖干 鱼的店铺去找我呢!” 【题旨】作者用十分简练的文笔,描绘出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揭示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当别人有困难的 时候,要诚心诚意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决不能只说大话,开空头支票。后以“涸辙之鲋”比喻处于困境 急待援助的人或物 列子为射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矢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犹象人也。 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 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汘流至踵。伯昏 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chu)然有恂(xun,担心的 样子)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庄子·田子方》 【译文】列御寇为道家师长伯昏无人表演射术。他拉满弓弦,在肘上放一杯水,然后发射。一箭接一箭, 连中靶心,而杯不动,水不洒,姿势稳健,神色不变,好像木偶一般。伯昏无人看了,说:“你这里为射 而射,还不是忘我之射。我试与你登高山,踩险石,临百丈深渊,你能射吗?”于是,伯昏无人登极踏险, 转身背深渊,徐徐后步,直到脚底二分悬空,然后请列御寇上这儿来射箭。列御寇却吓得趴在地下,冷汗 淋漓,不敢动弹。伯昏无人见他这样,笑道:“射术精深的人,上观青天,下测黄泉,纵横八极,神态自 若。而你瞻前顾后,胆战心惊,自然很难射中目标了。” 【题旨】有高明的技术,若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就会一事无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理解《逍遥游》第1、2段:重点字词、内容大意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释义 (一)第一段原文: 北冥有鱼,其(代词,指鱼)名为(是)鲲。鲲之(助词,的)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连词, 承接,进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奋发,这里指鼓动翅膀)而飞,其翼若(像) 垂天(即“垂于天”,于天垂,从天上垂落的)之云。是鸟(代词,这)也,海运(海动)则(就)将(将 要)徙于南冥(即“于南冥徙”,向南冥迁徙)。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动词,记录)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用在主谓之间,取独作用,不译)徙于南冥也,水击(拍打)三千里,抟(盘旋) 扶摇(旋风)而上(名作动,向上飞)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即“以六月息去”,以,介词,用:息, 风;用六月的风离开)也。”野马(雾气)也,尘埃也,生物之(主谓之间,取独,不译)以(介词,用)
3 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 物》。 【译文】庄周家贫,所以到监河侯那里借粮米。监河候说:“可以,我将要收到封地的税金,借给你三百 金可以吗?”庄周忿然作色说:“我昨天来,路上听到呼喊的声音,四面张望见干涸的车辙中有一条鲫鱼。 我问它说:‘鲫鱼,来,你是做什么的呢?’回答说:‘我,东海的波臣。你能给一升半斗的水救我的命吗?’ 我说:‘可以,我要去南方劝说吴、越的国王,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忿然作色说:‘我失 去了我不能离开的水,困在这里,我得一升半斗的水就可以活,你却要我等西江的水,还不如趁早到卖干 鱼的店铺去找我呢!’” 【题旨】作者用十分简练的文笔,描绘出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揭示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当别人有困难的 时候,要诚心诚意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决不能只说大话,开空头支票。后以“涸辙之鲋”比喻处于困境、 急待援助的人或物。 列子为射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矢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犹象人也。 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 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 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chù)然有恂(xún,担心的 样子)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庄子·田子方》 【译文】列御寇为道家师长伯昏无人表演射术。他拉满弓弦,在肘上放一杯水,然后发射。一箭接一箭, 连中靶心,而杯不动,水不洒,姿势稳健,神色不变,好像木偶一般。伯昏无人看了,说:“你这里为射 而射,还不是忘我之射。我试与你登高山,踩险石,临百丈深渊,你能射吗?”于是,伯昏无人登极踏险, 转身背深渊,徐徐后步,直到脚底二分悬空,然后请列御寇上这儿来射箭。列御寇却吓得趴在地下,冷汗 淋漓,不敢动弹。伯昏无人见他这样,笑道:“射术精深的人,上观青天,下测黄泉,纵横八极,神态自 若。而你瞻前顾后,胆战心惊,自然很难射中目标了。” 【题旨】有高明的技术,若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就会一事无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理解《逍遥游》第 1、2 段:重点字词、内容大意。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释义 (一)第一段原文: 北冥有鱼,其.(代词,指鱼)名为.(是)鲲。鲲之.(助词,的)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连词, 承接,进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奋发,这里指鼓动翅膀)而飞,其翼若.(像) 垂天..(即“垂于天”,于天垂,从天上垂落的)之云。是.鸟(代词,这)也,海运..(海动)则.(就)将.(将 要)徙于南冥 ....(即“于南冥徙”,向南冥迁徙)。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动词,记录)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用在主谓之间,取独作用,不译)徙于南冥也,水击.(拍打)三千里,抟.(盘旋) 扶摇..(旋风)而上(名作动,向上飞)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 .....者(即“以六月息去”,以,介词,用;息, 风;用六月的风离开)也。”野马..(雾气)也,尘埃也,生物之.(主谓之间,取独,不译)以.(介词,用)
息(气息)相吹(吹拂)也。天之(助词,的)苍苍(深蓝色),其(是)正色邪?其(还是)远而(因 而)无所(固定结构,没有用来…的办法)至极(终点)邪?其视下也,亦若是(代词,这样)则已(罢) 矣。且夫(固定词组,放在句首,可译为再说)水之(取独)积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语气,不翻译) 不厚(深),则其负(承载)大舟也无力。覆(倾倒)杯水于坳堂之上(即“于坳堂之上覆杯水”,在堂上 低洼处倒一杯水),则芥为(作为)之舟。置(放置)杯焉(句中语气词,表停顿语气,不译)则胶(粘 着地),水浅而(连词,表转折,但是)舟大也。风之(取独)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 则风斯(就)在下矣,而后乃今(然后才能)培(凭借,乘着)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即“莫天阏之” 疑问句中宾语前置,没有能阻挡它)者,而后乃今将(将要)图(想着)南(向南飞)。蜩与学鸠笑(嘲 笑)之曰:“我决起(轻快)而飞,抢(触碰到)榆枋,时(有时)则不至而(就)控于地(即“于地落”, 向地面坠落)而已(罢了)矣,奚以之(动词,到)九万里而南(名作动,向南飞)为(哪里用得着…呢)?” 适(到,去)莽苍(近郊)者,三餐(名词作状语,用一天)而反(通“返”),腹犹果(很饱)然(…样 子):适百里者,宿(音xiu,四声,名词作状语,用一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名作状,用三个月) 聚粮。之(代词,这)二虫又何知(疑问句中宾语前置,即“知何”,知道什么)! 1、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答: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2、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 答: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 3、形体硕大无比的辊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写的? 答:“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一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答:“去以六月息者也:,即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5、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是非逍遥的? 答:二“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 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6、蜩、学鸠是怎样嘲笑大鹏的?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答: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至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说:“适荞苍者,三浪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区之二虫又何知! 7、提问: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答: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二)第二段原文 小知(通“智”,智慧)不及(比不上)大知,小年(年,寿命:小年,短寿命)不及大年。奚以 (用什么)知其然(代词,这样的情况)也?朝菌不知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第一天), 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助词,的)南有冥灵者,以(介词,把)五百岁为(作为)春,五百岁 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至今)以(介词,因为)久(活得长) 特闻(著名),众人匹(和…比较,相比)之,不亦(固定词组,不也是)悲(可悲)乎!汤之问(取 独)棘也,是(代词,这样)已(罢了)。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形作名,宽度)
4 息.(气息)相吹.(吹拂)也。天之.(助词,的)苍苍..(深蓝色),其.(是)正色邪?其.(还是)远而.(因 而)无所..(固定结构,没有用来···的办法)至极.(终点)邪?其视下也,亦若是.(代词,这样)则已.(罢) 矣。且夫..(固定词组,放在句首,可译为再说)水之.(取独)积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语气,不翻译) 不厚.(深),则其负.(承载)大舟也无力。覆.(倾倒)杯水于坳堂之上 .......(即“于坳堂之上覆杯水”,在堂上 低洼处倒一杯水),则芥为.(作为)之舟。置.(放置)杯焉.(句中语气词,表停顿语气,不译)则胶.(粘, 着地),水浅而.(连词,表转折,但是)舟大也。风之.(取独)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 则风斯.(就)在下矣,而后乃今 ....(然后才能)培.(凭借,乘着)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即“莫夭阏之”, 疑问句中宾语前置,没有能阻挡它)者,而后乃今将.(将要)图.(想着)南.(向南飞)。蜩与学鸠笑.(嘲 笑)之曰:“我决起..(轻快)而飞,抢.(触碰到)榆枋,时.(有时)则不至而.(就)控于地 ...(即“于地落”, 向地面坠落)而已..(罢了)矣,奚以..之.(动词,到)九万里而南.(名作动,向南飞)为.(哪里用得着···呢)?” 适.(到,去)莽苍..(近郊)者,三餐..(名词作状语,用一天)而反.(通“返”),腹犹果.(很饱)然.(···样 子);适百里者,宿.(音 xiu,四声,名词作状语,用一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名作状,用三个月) 聚粮。之.(代词,这)二虫又何知..(疑问句中宾语前置,即“知何”,知道什么)! 1、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答: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2、第 1 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 答: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 云。 3、形体硕大无比的辊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写的? 答:“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答:“去以六月息者也:,即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5、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是非逍遥的? 答:“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 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6、蜩、学鸠是怎样嘲笑大鹏的?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答: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至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说:“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区之二虫又何知!” 7、提问: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答: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二)第二段原文: 小知.(通“智”,智慧)不及..(比不上)大知,小年..(年,寿命;小年,短寿命)不及大年。奚以.. (用什么)知其然.(代词,这样的情况)也?朝菌不知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第一天), 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助词,的)南有冥灵者,以.(介词,把)五百岁为.(作为)春,五百岁 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至今)以.(介词,因为)久.(活得长) 特闻.(著名),众人匹.(和···比较,相比)之,不亦..(固定词组,不也是)悲.(可悲)乎!汤之.问(取 独)棘也,是.(代词,这样)已.(罢了)。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形作名,宽度)
数千里,未有知其修(形作名,长度)者(…的人),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 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穿越,穿过)云气,负(背负)青天,然后图南,且(将要) 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且(将要)奚适(疑问句中宾语前置,即“适 奚”,到哪里)也?我腾跃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上(向上飞),不过(不超过)数仞而下,翱翔 蓬蒿之间(即“于蓬蒿之间翱翔”,在蓬蒿之间飞翔),此亦飞之(助词,的)至(最高程度)也,而(可 是)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通“辨析”,辨析,区别)也 8、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答: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众人。 9、除去彭祖,本段还提到的两个人,作者想借此说明什么? 答:作者提到宋荣子、列子,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第三课时 (三)第三段原文: 故夫(句中语气词,表停顿语气,不译)知(通“智”)效(胜任)一官,行(行为)比(联合, 团结)一乡,德(美德)合(使∴满意)一君,而(通“能“,能力)征(使…信任)一国者,其自 视〔自己看待自己)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从容不迫)然笑之。且(况且)举(形容词,全)世誉 (夸奖)之而(连词,表转折却)不加(更加)劝(努力),举世而非(责备)之而不加沮(沮丧),定(分 清,认清)乎(句中语气词,不译)内外之分,辩(通“辨”,分辨)乎荣辱之境,斯(这样)已(罢了) 矣。彼其(第三人称代词,他们)于(在)世(世间),未数数(拼命追求)然也。虽(虽然)然(这样), 犹有未树(树立)也。夫列子御(驾驭)风而行,泠(轻快)然善也,旬有(通“又”)五日而后反(通 返”)。彼于(对于)致(招致,祈求)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相当于“于”,兔于行,即免于 行走)行,犹(仍然)有所待(凭借,依靠)者也。若(像)夫(代词,那些)乘(顺着)天地之正(正 气),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以(连词,表承接,进而)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乎,停顿 不译:恶待,疑问句中宾语前置,待恶,依靠什么)哉!故曰:至人无己(无我),神人无功(不要功利), 圣人无名(不要名声)。 10、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答:庄子所认为的“逍遥”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 、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课堂练习】 1、下列对加点字词的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B) A、决起而飞(快速的样子)B、腹犹果然(充实之态,此处为食饱之状) 适莽苍者(往) 朝菌不知晦朔(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C、众人匹之(对比,相比)D、未有知其修者(长) 穷发之北(指草木) 而征一国(使……信任)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宇 (1)旬有五日而后反(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3)御六气之辩( )(4)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3、对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 (1)之二虫又何知(2)汤之问棘也是已(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4)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5 数千里,未有知其修.(形作名,长度)者.(···的人),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 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穿越,穿过)云气,负.(背负)青天,然后图南,且.(将要) 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且.(将要)奚适..(疑问句中宾语前置,即“适 奚”,到哪里)也?我腾跃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上(向上飞),不过..(不超过)数仞而下,翱翔.. 蓬蒿之间 ....(即“于蓬蒿之间翱翔”,在蓬蒿之间飞翔),此亦飞之.(助词,的)至.(最高程度)也,而.(可 是)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通“辨析”,辨析,区别)也。 8、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答: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众人。 9、除去彭祖,本段还提到的两个人,作者想借此说明什么? 答:作者提到宋荣子、列子,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第三课时 (三)第三段原文: 故夫.(句中语气词,表停顿语气,不译)知.(通“智”)效.(胜任)一官,行.(行为)比.(联合, 团结)一乡,德.(美德)合.(使···满意)一君,而.(通“能“,能力)征.(使···信任)一国者,其自. 视.(自己看待自己)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从容不迫)然笑之。且.(况且)举.(形容词,全)世誉. (夸奖)之而.(连词,表转折却)不加.(更加)劝.(努力),举世而非.(责备)之而不加沮.(沮丧),定.(分 清,认清)乎.(句中语气词,不译)内外之分,辩.(通“辨”,分辨)乎荣辱之境,斯.(这样)已.(罢了) 矣。彼其..(第三人称代词,他们)于.(在)世.(世间),未数数..(拼命追求)然也。虽.(虽然)然.(这样), 犹有未树.(树立)也。夫列子御.(驾驭)风而行,泠.(轻快)然善也,旬有.(通“又”)五日而后反.(通 “返”)。彼于.(对于)致.(招致,祈求)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相当于“于”,免于行,即免于 行走)行,犹.(仍然)有所待.(凭借,依靠)者也。若.(像)夫.(代词,那些)乘.( 顺着)天地之正.(正 气),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以.(连词,表承接,进而)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 ...(乎,停顿, 不译;恶待,疑问句中宾语前置,待恶,依靠什么)哉!故曰:至人无己..(无我),神人无功..(不要功利), 圣人无名..(不要名声)。 10、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答:庄子所认为的“逍遥”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 “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课堂练习】 1、下列对加点字词的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B ) A、决.起而飞 (快速的样子) B、腹犹果.然 (充实之态,此处为食饱之状) 适.莽苍者 (往) 朝菌不知晦朔. (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C、众人匹.之 (对比,相比) D、未有知其修.者 (长) 穷发.之北 (指草木) 而征.一国 (使……信任)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宇。 (1)旬有五日而后反( )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 (3)御六气之辩 ( ) (4)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 3、对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D ) (1)之.二虫又何知(2)汤之.问棘也是已(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4)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