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区高2018届三年级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最近,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在网络上走红。游戏主角是一只青蛙, 它独自吃饭,读书,外出旅行。玩家能做的,就是在庭院里采摘三叶草“赚钱” 为它准备餐食,给它整理出发的行靠,然后发现它一声不响地离开,再等它悄无 声息地归来。没有激烈炫目的画面,没有复杂的操作流程,游戏设置朴素到寡淡, 却让很多人投入其中,原因在于这款游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隐喻引发了人们强烈 的共鸣 “养蛙”,“养娃”,相近的读音,让人联想到相似的生活场景。傍晚归 家,我们总会看到餐桌上摆好了父母早已准备好的可口饭菜;离开家乡,日益年 迈的父母除了惦念,能做的也只是帮助我们整理行囊,多备些衣物吃食,将家的 温暖尽力延续得久一点儿。这份长情的付岀,是游戏内外并无二致的父母深情。 只不过,这份深情常常被一种“空巢”的孤独覆盖。前一晚,“蛙儿子”还在桌 前吃饭、床上读书,第二天一早,房间里却已不见踪影。更多时间,是玩家一人 面对空荡荡的房间,等待它的归来。玩家只能凭借它从远方寄来的一张张照片去 想象“蛙儿子”过得怎样,现在何方。那份独自思念的寂寥,那份不知归期的守 候,让我们隐约体会到了父母“空巢”之后的苦楚与不易,却也难说我们真正懂 得了那些一别数载、难得团聚的“空巢老人”的复杂心情。毕竟,游戏带来的体 验与现实相比,还是浅薄了些。 反观这只青蛙,何尝不是另一种“空巢”角色?独自吃饭,独自远行, 独自生活,这只蛙的日常状态,也是背井离乡、独自于远方拼搏的“空巢青年 的现实写照。他们每天随着人流上班、回家,日常饮食常靠外卖速食解决,更多 的时间里形单影只,独自排解内心的孤独。偶尔给父母打一个电话,想一吐心中 的落寞和艰难,但电话接通的瞬间,心又变得坚强起来,于是在寒暄问候中,多 说新成绩,少说不容易,就像游戏里青蛙寄回的照片,不时展现各种美景,让我 们愉悦和安心。 两种“空巢”的孤独,凝结在掌间的屏幕上,一款游戏折射出现实人生。 (取材于文 紫啸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旅行青蛙”游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游戏走红的原因是青蛙能够时时与玩家互动 B.玩家“养蛙”的情境,让人联想到父母对子女的付出 C.一张张美景照片是玩家想象青蛙旅行生活的唯一凭借 D.青蛙独自在外生活,就像“空巢青年”一样 2.下则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悄无声息:“悄”的意思是“没有声音”,读音为“qio B.炫目:意思是“光彩夺目”,也可写作“眩目” C.并无二致:意思是“没有多大区别”,近义词是“相差无几” D、寒暄“暄”是“温暖”的意思,“寒暄”不可写成“寒喧” 3.请结合《论语·里仁》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谈谈你对材
北京海淀区高 2018 届三年级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4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8 题。 材料一 最近,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在网络上走红。游戏主角是一只青蛙, 它独自吃饭,读书,外出旅行。玩家能做的,就是在庭院里采摘三叶草“赚钱”, 为它准备餐食,给它整理出发的行靠,然后发现它一声不响地离开,再等它悄无 声息地归来。没有激烈炫目的画面,没有复杂的操作流程,游戏设置朴素到寡淡, 却让很多人投入其中,原因在于这款游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隐喻引发了人们强烈 的共鸣。 “养蛙”,“养娃”,相近的读音,让人联想到相似的生活场景。傍晚归 家,我们总会看到餐桌上摆好了父母早已准备好的可口饭菜;离开家乡,日益年 迈的父母除了惦念,能做的也只是帮助我们整理行囊,多备些衣物吃食,将家的 温暖尽力延续得久一点儿。这份长情的付出,是游戏内外并无二致的父母深情。 只不过,这份深情常常被一种“空巢”的孤独覆盖。前一晚,“蛙儿子”还在桌 前吃饭、床上读书,第二天一早,房间里却已不见踪影。更多时间,是玩家一人 面对空荡荡的房间,等待它的归来。玩家只能凭借它从远方寄来的一张张照片去 想象“蛙儿子”过得怎样,现在何方。那份独自思念的寂寥,那份不知归期的守 候,让我们隐约体会到了父母“空巢”之后的苦楚与不易,却也难说我们真正懂 得了那些一别数载、难得团聚的“空巢老人”的复杂心情。毕竟,游戏带来的体 验与现实相比,还是浅薄了些。 反观这只青蛙,何尝不是另一种“空巢”角色? 独自吃饭,独自远行, 独自生活,这只蛙的日常状态,也是背井离乡、独自于远方拼搏的“空巢青年” 的现实写照。他们每天随着人流上班、回家,日常饮食常靠外卖速食解决,更多 的时间里形单影只,独自排解内心的孤独。偶尔给父母打一个电话,想一吐心中 的落寞和艰难,但电话接通的瞬间,心又变得坚强起来,于是在寒暄问候中,多 说新成绩,少说不容易,就像游戏里青蛙寄回的照片,不时展现各种美景,让我 们愉悦和安心。 两种“空巢”的孤独,凝结在掌间的屏幕上,一款游戏折射出现实人生。 (取材于文 紫啸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旅行青蛙”游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游戏走红的原因是青蛙能够时时与玩家互动 B.玩家“养蛙”的情境,让人联想到父母对子女的付出 C.一张张美景照片是玩家想象青蛙旅行生活的唯一凭借 D.青蛙独自在外生活,就像“空巢青年”一样 2.下则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悄无声息:“悄”的意思是“没有声音”,读音为“qio” B.炫目:意思是“光彩夺目”,也可写作“眩目” C.并无二致:意思是“没有多大区别”,近义词是“相差无几” D、寒暄“暄”是“温暖”的意思,“寒暄”不可写成“寒喧” 3.请结合《论语·里仁》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谈谈你对材
料一中背井离乡、独自于远方拼搏的青年的看法(5分) 材料二 随着髙科技的突飞猛进,电子游戏已进入千家万户,继绘画、雕刻、建筑、 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电影之后,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九艺术, 根据最新发布的国际市场数据分析报告,2018年游戏软硬件产业收入将达 1650亿至1000美元,并在2022年前达到2300亿至2350亿美元的规模。如果 预测成真,五年后的游戏软硬件产业收入将超过现今全球150个国家的GDP 从最早的示波器乒乓游戏到后来的FC红白机、街机。 Pny Sation PC机、智能手 机,电子游戏虽然只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却势如破竹,以其独特的魔力成为了电 子设备上不可或缺的一种娱乐方式 现在,电子游戏开始向虚拟现实狂奔。“虚拟现实”是一个技术系统, 是综合了计算机图形、多媒体、传感器、人机交互、网络、立体显示以及仿真等 多种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这种新技术力求给用户带来无限接近真实的浸入式使 用体验,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子游戏中。比如,在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玩 家进入三体游戏之前,需要穿上由一个全视角显示头盔和一套感应服构成的“ 装具”。通过记录视网膜特征,感应服可以使玩家从肉体上感觉到游戏中的击打、 刀刺和火烧,能产生出酷热和严寒的效果,甚至还能逼真地模拟出身体暴露在风 雪中的感觉。 当虚拟现实技术日益普及之后,所有二维的屏幕都能非常轻易地被“虚 拟现实”系统替代,多自由度、多感官通道融合所带来的信息刺激,将为大脑营 造出极近真实的幻觉,它将可以放大并操控每一个人的情绪反应与感官体验。虚 拟现实技术的用户不再是那个被隔离在内容之外的观看者,而是参与者、体验者, 可以瞬间参与一场激烈的战争,或者踏入一片静谧的丛林,又或者站在一颗遥远 荒芜的行星上。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我们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模拟、仿真、复制 创造外部世界对人类感官的刺激信号时,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已经模糊,甚至真假 难辦了,这时人类将更难以区分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 (取材于阿 莫、骆立玛等的相关文章) 4.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九艺术,电子游戏已进入千家万户,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B.从最早的示波器乒乓游戏开始,电子游戏就向虚拟现实一路狂奔,势如破竹。 C.小说《三体》描述的玩家浸入式的使用体验,需要借助多种科学技术来实现。 D.虚拟现实技术为人的大脑营造极近真实的幻觉,这将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困惑。 5.材料二中关于虚拟现实技术带给玩家的体验,如果用诗句来形容,下列最恰当 的一项是(3分) A.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B.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材料三 对于我们的先祖来说,未来如迷雾中的山林一般,不向世人显露真容
料一中背井离乡、独自于远方拼搏的青年的看法(5 分) 材料二 随着高科技的突飞猛进,电子游戏已进入千家万户,继绘画、雕刻、建筑、 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电影之后,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九艺术。 根据最新发布的国际市场数据分析报告,2018 年游戏软硬件产业收入将达 1650 亿至 1000 美元,并在 2022 年前达到 2300 亿至 2350 亿美元的规模。如果 预测成真,五年后的游戏软硬件产业收入将超过现今全球 150 个国家的 GDP 。 从最早的示波器乒乓游戏到后来的 FC 红白机、街机。PnySation PC 机、智能手 机,电子游戏虽然只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却势如破竹,以其独特的魔力成为了电 子设备上不可或缺的一种娱乐方式。 现在,电子游戏开始向虚拟现实狂奔。“虚拟现实”是一个技术系统, 是综合了计算机图形、多媒体、传感器、人机交互、网络、立体显示以及仿真等 多种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这种新技术力求给用户带来无限接近真实的浸入式使 用体验,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子游戏中。比如,在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玩 家进入三体游戏之前,需要穿上由一个全视角显示头盔和一套感应服构成的“V 装具”。通过记录视网膜特征,感应服可以使玩家从肉体上感觉到游戏中的击打、 刀刺和火烧,能产生出酷热和严寒的效果,甚至还能逼真地模拟出身体暴露在风 雪中的感觉。 当虚拟现实技术日益普及之后,所有二维的屏幕都能非常轻易地被“虚 拟现实”系统替代,多自由度、多感官通道融合所带来的信息刺激,将为大脑营 造出极近真实的幻觉,它将可以放大并操控每一个人的情绪反应与感官体验。虚 拟现实技术的用户不再是那个被隔离在内容之外的观看者,而是参与者、体验者, 可以瞬间参与一场激烈的战争,或者踏入一片静谧的丛林,又或者站在一颗遥远 荒芜的行星上。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我们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模拟、仿真、复制、 创造外部世界对人类感官的刺激信号时,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已经模糊,甚至真假 难辦了,这时人类将更难以区分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 (取材于阿 莫、骆立玛等的相关文章) 4.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九艺术,电子游戏已进入千家万户,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B.从最早的示波器乒乓游戏开始,电子游戏就向虚拟现实一路狂奔,势如破竹。 C.小说《三体》描述的玩家浸入式的使用体验,需要借助多种科学技术来实现。 D.虚拟现实技术为人的大脑营造极近真实的幻觉,这将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困惑。 5.材料二中关于虚拟现实技术带给玩家的体验,如果用诗句来形容,下列最恰当 的一项是(3 分) A.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B.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材料三 对于我们的先祖来说,未来如迷雾中的山林一般,不向世人显露真容
但如今这个时代,未来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大家看到的未来没有什么区别:在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驱动之下,意识以数据的形式存在 数字化生存的远景,意味着人类所向往的终极自由之境建筑在虚拟之上。 1969年克兰罗克教授把两部电脑连接起来,创造了名为阿帕网的互联网雏形, 人类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大迁徙便不可逆转地开始了。数十年间,从0到 的数据洪流改变了历史的河道,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堤坝冲击得千疮百孔。数据 化是一切的归宿,沿着沟通数字化一一体验数字化一一肉身数字化的路径,人们 最终将完成由实入虚的大迁徙 沟通的数字化,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我们早就习惯了在网上购物,用微 信社交。关于体验数字化,除了电子游戏的真实感和浸入感更加逼真强烈以外, 还可以畅想这样的情景:人们足不出户,只要点击手机上的购物网站APP,就会 身处一个可以互动的全息影像世界中,琳琅满目的商品虽非实物,但却可以看到, 感知,触摸。总之在现实世界里人类的一切真实感受,都在这个影像系统里得到 了完美的模拟,甚至可以做到试吃试用。肉身的数据化,是现实世界的尽头。社 交、购物、健康,人类的一切行为与感知都将迁移到互联网上,人类将离开肉身 进入自己所制造的虚拟世界,一去不复返。这样一来,现实世界有可能成为虚拟 世界的能源来源,就像空疏寥落的 数字化构筑的虚拟世界,本质上是人类现实生存的一种延伸,所以它必须遵守人 类社会的普遍法则。在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大迁徙中,人类仍应该始终坚持 用人文情怀、人文精神和人文理想来守护人的心灵,促使人性向上、崇善和求美。 (取材于马钺 等的相关文章) 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由实入虚的大迁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意识最终以数据的形式存在 B.它自互联网雏形诞生时就开始了 C.人的一切行为和感知都会迁移到互联网上 D.目前沟通数字化和体验数字化已全部实现 7.下列填入材料三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景区 B.学校 C. 场 D.住宅 8.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回答电子游戏创造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哪些联 系。(6分) 、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有一县令 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 不得书不敢回邑。”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很,其令可知。” 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或云 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盛文肃为尚书右丞,知扬州,简重少所许可。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 授郑州推官,过扬州,文肃骤称其才雅,明日置酒召之。人有谓有章曰:“盛公 未尝燕过客,甚器重者方召一饭。”有章荷其意,别日为一诗谢之,至客次,先
但如今这个时代,未来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大家看到的未来没有什么区别:在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驱动之下,意识以数据的形式存在。 数字化生存的远景,意味着人类所向往的终极自由之境建筑在虚拟之上。 1969 年克兰罗克教授把两部电脑连接起来,创造了名为阿帕网的互联网雏形, 人类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大迁徙便不可逆转地开始了。数十年间,从 0 到 1 的数据洪流改变了历史的河道,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堤坝冲击得千疮百孔。数据 化是一切的归宿,沿着沟通数字化——体验数字化——肉身数字化的路径,人们 最终将完成由实入虚的大迁徙。 沟通的数字化,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我们早就习惯了在网上购物,用微 信社交。关于体验数字化,除了电子游戏的真实感和浸入感更加逼真强烈以外, 还可以畅想这样的情景:人们足不出户,只要点击手机上的购物网站 APP,就会 身处一个可以互动的全息影像世界中,琳琅满目的商品虽非实物,但却可以看到, 感知,触摸。总之在现实世界里人类的一切真实感受,都在这个影像系统里得到 了完美的模拟,甚至可以做到试吃试用。肉身的数据化,是现实世界的尽头。社 交、购物、健康,人类的一切行为与感知都将迁移到互联网上,人类将离开肉身, 进入自己所制造的虚拟世界,一去不复返。这样一来,现实世界有可能成为虚拟 世界的能源来源,就像空疏寥落的 。 数字化构筑的虚拟世界,本质上是人类现实生存的一种延伸,所以它必须遵守人 类社会的普遍法则。在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大迁徙中,人类仍应该始终坚持 用人文情怀、人文精神和人文理想来守护人的心灵,促使人性向上、崇善和求美。 (取材于马钺 等的相关文章) 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由实入虚的大迁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意识最终以数据的形式存在 B.它自互联网雏形诞生时就开始了 C.人的一切行为和感知都会迁移到互联网上 D.目前沟通数字化和体验数字化已全部实现 7.下列填入材料三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景区 B.学校 C.矿 场 D.住宅 8.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回答电子游戏创造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哪些联 系。(6 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 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有一县令 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 不得书不敢回邑。”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很,其令可知。” 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或云 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盛文肃为尚书右丞,知扬州,简重少所许可。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 授郑州推官,过扬州,文肃骤称其才雅,明日置酒召之。人有谓有章曰:“盛公 未尝燕过客,甚器重者方召一饭。”有章荷其意,别日为一诗谢之,至客次,先
使人持诗以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 不复得见。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其言所以。刁绎亦不谕其由,曰:“府 公性多忤,诗中得无激触否?”有章曰:“元未曾发封。”又曰:“无乃笔札不 严?”曰:“有章自书,极严谨。”曰:“如此,必是将命者有所忤耳。”乃 往见文肃而问之:“夏有章今日献诗何如?”公曰:“不曾读,已还之。”绎曰 “公始待有章甚厚,今乃不读其诗,何也?”公曰:“始见其气韵清修,谓必远 器。今封诗乃自称‘新圃田从事’,得一幕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 官,志已满矣。切记之,他日可验。”贾文元时为参政,与有章有旧,乃荐为馆 职。有诏,候到任一年召试,明年除馆阁校勘。御史发其旧事,遂寝夺,改差国 子監主簿,仍带郑州推官。未几卒于京师。文肃阅人物多如此,不复挟他术。 景祐中,审刑院断狱,有使臣何次公具铁。主判官方进呈,上忽问:“此人 名‘次公’者何义?”主判官不能对,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判院详议官,从官 长上殿,乃越次对曰:“臣尝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盖以‘霸’次‘王’ 也。此人必慕黄霸之为人。”上颔之。异日复进谳,上顾知院官问曰:“前时姓 庞详议官何故不来?”知院对:“任满,已出外官。”上遽指挥中书与在京差遗, 除三司检法官,俄擢三司判官,庆历中,遂入相。 取材于沈括《梦 溪笔谈》) 【注释】上:指宋仁宗。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刁绎亦不谕其由 谕:告诉,告知 B.明年除馆阁校勘 除:任命,授职 C.乃越次对曰 次:等次,职位 D.上颔之 颔:点头,指同意 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令可知 其孰能讥之乎 B.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甚器重者方召一饭 C.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今乃不读其诗 D.乃往见文肃而问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为之延誉 于是为他传扬声誉 B.简重少所许可 简静持重,(对人)少有称许、肯定 C.诗中得无激触否 诗中恐怕没有什么地方激发、触动他吧 D.盖以“霸”次“王”也 大概是因为把严苛的执法放在宽仁的王道之后了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7分) 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 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 13.根据文意概括回答蒋堂和宋仁宗是如何察人的。(4分) 14.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盛文肃对夏有章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并谈谈你对这种变 化的看法。(5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8题
使人持诗以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 不复得见。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其言所以。刁绎亦不谕其由,曰:“府 公性多忤,诗中得无激触否?”有章曰:“元未曾发封。”又曰:“无乃笔札不 严?” 曰:“有章自书,极严谨。” 曰:“如此,必是将命者有所忤耳。”乃 往见文肃而问之:“夏有章今日献诗何如?”公曰:“不曾读,已还之。”绎曰: “公始待有章甚厚,今乃不读其诗,何也?”公曰:“始见其气韵清修,谓必远 器。今封诗乃自称‘新圃田从事’,得一幕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 官,志已满矣。切记之,他日可验。”贾文元时为参政,与有章有旧,乃荐为馆 职。有诏,候到任一年召试,明年除馆阁校勘。御史发其旧事,遂寝夺,改差国 子監主簿,仍带郑州推官。未几卒于京师。文肃阅人物多如此,不复挟他术。 景祐中,审刑院断狱,有使臣何次公具铁。主判官方进呈,上忽问:“此人 名‘次公’者何义?”主判官不能对,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判院详议官,从官 长上殿,乃越次对曰:“臣尝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盖以‘霸’次‘王’ 也。此人必慕黄霸之为人。”上颔之。异日复进谳,上顾知院官问曰:“前时姓 庞详议官何故不来?”知院对:“任满,已出外官。”上遽指挥中书与在京差遗, 除三司检法官,俄擢三司判官,庆历中,遂入相。 (取材于沈括《梦 溪笔谈》) 【注释】上:指宋仁宗。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刁绎亦不谕其由 谕: 告诉,告知 B.明年除馆阁校勘 除: 任命,授职 C.乃越次对曰 次: 等次,职位 D.上颔之 颔: 点头,指同意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其令可知 其孰能讥之乎 B.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甚器重者方召一饭 C.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今乃不读其诗 D.乃往见文肃而问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遂为之延誉 于是为他传扬声誉 B.简重少所许可 简静持重,( 对人) 少有称许、肯定 C.诗中得无激触否 诗中恐怕没有什么地方激发、触动他吧 D.盖以“霸”次“王”也 大概是因为把严苛的执法放在宽仁的王道之后了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7 分) 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 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 13.根据文意概括回答蒋堂和宋仁宗是如何察人的。(4 分) 14.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盛文肃对夏有章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并谈谈你对这种变 化的看法。(5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15--18 题
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 严羽 日近觚棱,秋渐满、蓬莱双阙。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把酒送君天上去, 琼裾玉珮鹓鸿列。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 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对西风慷慨,唾壶歌缺。不洒世间儿女泪 难堪亲友中年别。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 注释觚棱官殿的屋角瓦脊。天上,指朝廷。鹓,古代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唾壶 歌缺,《世说新语》中说,王敦酒后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 不已”,用如意击打唾壶,壶口尽缺。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想象友人即将赴任的临安,宫殿在阳光照耀下高大壮丽,似蓬莱般令人神 往 B.“正钱塘江上”两句,写江水气势磅礴,银白色的浪花奔涌着向前,极具画面 C.下阕开篇四个短句急促有力,“能”与“空”凸显了词人激切、无奈的矛盾心 绪 D.“不洒”两句说的是,莫因离别流泪而难为情,应如世间孩童般真实地表达心 16.本词结尾“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通过想象离别后的情景来抒发 情感。下列诗句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B.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C.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郑文宝《柳枝词》) D.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严仁《鹧鸪天·惜别》) 17.本词与下面的诗歌都写送友人赴任,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 内容加以分析。(6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本词说“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屈原在《国殇》中也歌颂了将士们死 而无悔的气节:“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今路超 为国效力的忠贞之士,常常得到人们的尊敬与推崇,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 “侍中、尚书、长史、参 军 ,则汉 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本词运用了典故,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运用典故抒发情感 如“凭谁问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9--24题
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 严羽 日近觚棱,秋渐满、蓬莱双阙。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把酒送君天上去, 琼裾玉珮鹓鸿列。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 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对西风慷慨,唾壶歌缺。不洒世间儿女泪, 难堪亲友中年别。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 注释觚棱官殿的屋角瓦脊。天上,指朝廷。鹓,古代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唾壶 歌缺,《世说新语》中说,王敦酒后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 不已”,用如意击打唾壶,壶口尽缺。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想象友人即将赴任的临安,宫殿在阳光照耀下高大壮丽,似蓬莱般令人神 往。 B.“正钱塘江上”两句,写江水气势磅礴,银白色的浪花奔涌着向前,极具画面 感。 C.下阕开篇四个短句急促有力,“能”与“空”凸显了词人激切、无奈的矛盾心 绪。 D.“不洒”两句说的是,莫因离别流泪而难为情,应如世间孩童般真实地表达心 意。 16.本词结尾“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通过想象离别后的情景来抒发 情感。下列诗句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 分)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B.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C.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郑文宝《柳枝词》) D.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严仁《鹧鸪天·惜别》) 17.本词与下面的诗歌都写送友人赴任,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请结合诗句 内容加以分析。(6 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 分) 本词说“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屈原在《国殇》中也歌颂了将士们死 而无悔的气节:“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今路超 远。 , 。 为国效力的忠贞之士,常常得到人们的尊敬与推崇,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 “侍中、尚书、长史、参 军, , ,则汉 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本词运用了典故,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运用典故抒发情感, 如“凭谁问: , 。 四、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19--24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