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引自浙江大学农学院遗传学课程网站。 1,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 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 是指导植物、动 物和微生物有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2.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如高秆植物品 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4.细胞周期:包括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两次分裂之间的间期。其中有丝分裂过程分为DNA 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DNA合成后期(G2期)有丝分裂期(M期) 5. 原核细胞: 一股较小,约为1~10mm。细胞壁是由蛋白聚糖(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物 质)构成,起保护作用。细胞壁内为细胞膜。内为DNA、RNA、蛋白质及其它小分子物质 构成的细胞质。细胞器只有核糖体,而且没有分隔,是个有机体的整体:也没有任何内部支 持结构,主要靠其坚韧的外壁,来维持其形状。其DNA存在的区域称拟核,但其外面并无 外膜包裹。各种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统称为原核生物, 6. 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大,其结构和功能也比原核细胞复杂。真核细胞含有核物质和核 结构,细胞核是遗传物质集聚的主要场所,对控制细胞发有和性状遗传起主导作用。另外真 核细胞还含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各种膜包被的细胞器。真核细胞都由细胞膜与外界 隔离,细胞内有起支持作用的细胞骨架。 是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含有许多共 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8. 染色体:是指染色质丝通过多级螺旋化后卷缩而成的一定形态结构。细菌的全部基因包 容在一个双股环形DN构成的染色体内。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线状 DNA双价体:整个基因组分散为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染 色体的数目是物种的一个特征。(染色体:指任何一种基因或遗传信息的特定线性序列的连 锁结构。 9.染色单体:由染色体复制后并彼此靠在一起,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的姐妹染色体 10.姐妹染色单体:二价体中的同一各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互称姐妹染色单体,它们是 间期同一染色体复制所得。 11。非姐染色单体:单体一价体的不同染色体之间的染色单体称非胡垫色单体,它们 是同源染色体这些间期各自复制所得。 12.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 13.同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成为同源染色体。 14.异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15染色体组:指包含有一套对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最小限度的基因群的 组沈色体 6 着丝点: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被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一般每个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 少数物种中染色体有多个着丝点,着丝点在染色体的位置决定了染色体的形态。 I7.染色粒: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前期的染色体,由DNA丝局部螺旋化而产生颗粒状结 构 18.染纽:指某些生物中(玉米、紫首着),位于染色体的末端或中间的特别大的染色粒 19新着丝 级着丝 是细 分裂 除 正常的 丝粒外,在染色体上出现 的具有类似者丝粒功能的其它区域,新若丝粒出现时,纺链丝不与原正常的若丝粒结合,而 与新着丝粒区结合,产生提前定向和偏向分离
注:引自浙江大学农学院遗传学课程网站。 1.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 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 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2.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如高秆植物品 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4. 细胞周期:包括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两次分裂之间的间期。其中有丝分裂过程分为 DNA 合成前期(G1 期)DNA 合成期(S 期)DNA 合成后期(G2 期)有丝分裂期(M 期)。 5. 原核细胞:一般较小,约为 1~10mm。细胞壁是由蛋白聚糖(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物 质)构成,起保护作用。细胞壁内为细胞膜。内为 DNA、RNA、蛋白质及其它小分子物质 构成的细胞质。细胞器只有核糖体,而且没有分隔,是个有机体的整体;也没有任何内部支 持结构,主要靠其坚韧的外壁,来维持其形状。其 DNA 存在的区域称拟核,但其外面并无 外膜包裹。各种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统称为原核生物。 6. 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大,其结构和功能也比原核细胞复杂。真核细胞含有核物质和核 结构,细胞核是遗传物质集聚的主要场所,对控制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起主导作用。另外真 核细胞还含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各种膜包被的细胞器。真核细胞都由细胞膜与外界 隔离,细胞内有起支持作用的细胞骨架。 7. 染色质:是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含有许多基 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8. 染色体:是指染色质丝通过多级螺旋化后卷缩而成的一定形态结构。细菌的全部基因包 容在一个双股环形 DNA 构成的染色体内。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线状 DNA 双价体;整个基因组分散为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染 色体的数目是物种的一个特征。(染色体:指任何一种基因或遗传信息的特定线性序列的连 锁结构。) 9. 染色单体:由染色体复制后并彼此靠在一起,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的姐妹染色体。 10. 姐妹染色单体:二价体中的同一各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互称姐妹染色单体,它们是 间期同一染色体复制所得。 11. 非姐妹染色单体:单体二价体的不同染色体之间的染色单体互称非姐妹染色单体,它们 是同源染色体这些间期各自复制所得。 12. 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 13. 同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成为同源染色体。 14. 异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15. 染色体组:指包含有一套对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最小限度的基因群的一 组染色体。 16. 着丝点: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被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一般每个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 少数物种中染色体有多个着丝点,着丝点在染色体的位置决定了染色体的形态。 17. 染色粒: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前期的染色体,由 DNA 丝局部螺旋化而产生颗粒状结 构。 18. 染纽:指某些生物中(玉米、紫苜蓿),位于染色体的末端或中间的特别大的染色粒。 19. 新着丝粒:是一种次级着丝粒,它是细胞分裂时除了正常的着丝粒外,在染色体上出现 的具有类似着丝粒功能的其它区域,新着丝粒出现时,纺锤丝不与原正常的着丝粒结合,而 与新着丝粒区结合,产生提前定向和偏向分离
20.全身性着丝粒:指沿染色体的每一点都表现有着丝粒的活性。 21。中板集合:染色体移向位于纺锤体两极之间的赤道板,染色体各自到达赤道板上的一个 衡的位置上 22.着丝粒定向:通过纺锤丝的牵引,使得两条染色单体着丝粒的驱动部位朝着相反两极。 从而使染色体由原先在细胞内的随机状态转变为在赤道板上的稳定的平衡状态。 23.常染色质:是构成染色体DNA的主体,染色较浅,而者色均匀。在细胞分裂间期,常 染色质呈高度分散状态,伸展而折叠疏松。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周期的S期的早期和含单 或部分 茧复序列的D 胞分裂中期,常染 质螺旋化程度极高 染色较深 24.异染色质:根据其性质又可进一步分为组成性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两种类型。 25.组成性异染色质:就是通常所指的异染色质,它是一种永久性异染色质,在染色体上的 位置和大小都较恒定,在间期时,仍保持螺旋化状态,染色很深,因而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 鉴别。 兼性异染色质:它起源于常染色质,具有常染色质的全部特点和功能 其复制时间、 色特征与常染色质相同。但在特殊情况下,在个体发育的特定阶段,它可以转变成异染色质 27.无丝分裂:也称直接分裂,只是细胞核拉长,螢裂成两部分,接着细胞质也分裂,从而 成为两个细胞,整个分裂过程看不到纺锤丝的出现。在细胞分裂的整个过程中,不象有丝分 裂那样经过染色体有规律和准确的分裂。 28有丝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核分裂和质分裂。即细胞分裂为二,各含有一个 核。分裂过程包括四个时期:前期 、后期、末期。在分裂过程中经过染色体有规律的 和准确的分裂,而且在分裂中有纺锤丝的出现,故称有丝分裂。? 29.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 有丝分裂。它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它含两次分裂,第一次是减数的,第二次是等数的。 0核内有独分裂:细胞进行DNA复制,但沿有核分型或南后的分裂时程 3L.多线染色体:是DNA连续多次复制,形成的许多染色体纤维丝不分开,而彼此并排相 连形成的一种巨大的染色体 32 二价体:是指减数分裂前期I联会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 33.双价体:在减数分裂的偶线期,各同源染色体分别配对,出现联会现象。原来是2条 染色体,经配对后可形成n组垫色体,每一组含有两条同源垫色体。这种配对的垫色体叫夏 价体」 4 交换:在减数分裂前期【的偶线期各对同源染色体分别配对, 出现联合现象。到粗线期 形成二价体,进入双线期可在二价体之间的某些区段出现交叉,这些交叉现象标志着对同源 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体单体的对应区段间发生了交换。 35.二分体:是指减数分裂末期「所形成的两个子细胞 36四价体:是指同源四倍体在减数分裂时所联会的四条同源垫色体, 37.四合体:是指减数分裂前期I所联会的 价体中所包括的四条染色单体 38.四分体:是指减数分裂末期Ⅱ所形成的四个子细胞。 39.双受精:授粉后,一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将来发有成胚。 同时另一精核(n)与两个极核(n十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n),将米发育成胚乳。这 时程就称为双受精 40.胚:由受精卵(合子)发有而成的新一代植物体的雏型(即原始体),是种子最重要的 组成部分,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 41.不定胚:直接由珠心或珠被的二倍体细胞发育为胚,完全不经过配子阶段。 42.花粉直感:如果在3X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 现象又称胚乳直感
20. 全身性着丝粒:指沿染色体的每一点都表现有着丝粒的活性。 21. 中板集合:染色体移向位于纺锤体两极之间的赤道板,染色体各自到达赤道板上的一个 平衡的位置上。 22. 着丝粒定向:通过纺锤丝的牵引,使得两条染色单体着丝粒的驱动部位朝着相反两极。 从而使染色体由原先在细胞内的随机状态转变为在赤道板上的稳定的平衡状态。 23. 常染色质:是构成染色体 DNA 的主体,染色较浅,而着色均匀。在细胞分裂间期,常 染色质呈高度分散状态,伸展而折叠疏松。DNA 复制发生在细胞周期的 S 期的早期和含单 一或部分重复序列的 DNA。在细胞分裂中期,常染色质螺旋化程度极高,染色较深。 24. 异染色质:根据其性质又可进一步分为组成性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两种类型。 25. 组成性异染色质:就是通常所指的异染色质,它是一种永久性异染色质,在染色体上的 位置和大小都较恒定,在间期时,仍保持螺旋化状态,染色很深,因而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 鉴别。 26. 兼性异染色质:它起源于常染色质,具有常染色质的全部特点和功能,其复制时间、染 色特征与常染色质相同。但在特殊情况下,在个体发育的特定阶段,它可以转变成异染色质。 27. 无丝分裂:也称直接分裂,只是细胞核拉长,缢裂成两部分,接着细胞质也分裂,从而 成为两个细胞,整个分裂过程看不到纺锤丝的出现。在细胞分裂的整个过程中,不象有丝分 裂那样经过染色体有规律和准确的分裂。 28. 有丝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核分裂和质分裂。即细胞分裂为二,各含有一个 核。分裂过程包括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在分裂过程中经过染色体有规律的 和准确的分裂,而且在分裂中有纺锤丝的出现,故称有丝分裂。? 29. 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 有丝分裂。它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它含两次分裂,第一次是减数的,第二次是等数的。 30. 核内有丝分裂:细胞进行 DNA 复制,但没有核分裂或胞质的分裂过程。 31. 多线染色体:是 DNA 连续多次复制,形成的许多染色体纤维丝不分开,而彼此并排相 连形成的一种巨大的染色体。 32. 二价体:是指减数分裂前期Ⅰ联会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 33. 双价体:在减数分裂的偶线期,各同源染色体分别配对,出现联会现象。原来是 2n 条 染色体,经配对后可形成 n 组染色体,每一组含有两条同源染色体,这种配对的染色体叫双 价体。 34. 交换:在减数分裂前期 I 的偶线期各对同源染色体分别配对,出现联合现象。到粗线期 形成二价体,进入双线期可在二价体之间的某些区段出现交叉,这些交叉现象标志着对同源 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体单体的对应区段间发生了交换。 35. 二分体:是指减数分裂末期Ⅰ所形成的两个子细胞。 36. 四价体:是指同源四倍体在减数分裂时所联会的四条同源染色体。 37. 四合体:是指减数分裂前期Ⅰ所联会的二价体中所包括的四条染色单体。 38. 四分体:是指减数分裂末期Ⅱ所形成的四个子细胞。 39. 双受精:授粉后,一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将来发育成胚。 同时另一精核(n)与两个极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这一 过程就称为双受精。 40. 胚:由受精卵(合子)发育而成的新一代植物体的雏型(即原始体),是种子最重要的 组成部分,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 41. 不定胚:直接由珠心或珠被的二倍体细胞发育为胚,完全不经过配子阶段。 42. 花粉直感:如果在 3X 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 现象又称胚乳直感
43.胚乳直感:植物经过了双受精,胚乳细胞是3n,其中2n来自极核,n来自精核,如果 在3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 果实直感:植物的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有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称为果实直感 45.B染色体(超数染色体,副染色体):(1)有些生物细胞中出现的额外染色体。(2) 较正常染色体小,多由异染色质组成,不载有通常说的基因。 46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47.相对性状:指同 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48 单位性状: 个体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之后的性状 49.质量性状: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它的杂种后代的分离群体中,对于各个所具有相对 性状的差异,可以明确的分组,求出不同组之间的比例。 50.数量性状: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杂交后的分离世代不能明确分组,只能用一定的度量 单位进行测量,采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分析:它一般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这种变 异一般是不 51.杂交:指通过不同个体之间的交配而产生后代的过程。 52.异交:亲缘关系较远的个体间随机相互交配 53.近交:亲缘关系相近个体间杂交,亦称近亲交配 54.自交:指同一植株上的自花授粉或同株上的异花授粉 55.测 :是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亲本杂交,以验证被测个体的基因型, 回交:是指将杂种后代与亲本之一的再次交配 57.显性:F1表现出来的性状。 58不完全显性:下1表现的性状为双亲的中间型 59.假显性:如果缺失的风段较小,不严重损害个体的生活力时,则存活下来的含缺失染色 体的个体,不免表现各种形式的遗传上的反常。当含缺失显性基因染色体的杂合个体表现其 缺失染色体相对的隐性性状。 60.共显性:F1同时表现双亲性状,而不是表现单一的中间型 61.超显性:杂合体的性状表现超过纯合显性的现象称为超显性。 62.相引组:甲乙两个品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而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 京组合 63.相斥组: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与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系在 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64.显性性状: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能在F1表现出来的那个性状 65.隐性性状: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不能在F1表现出来的那个性状。 66.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 7.表现型:植株所表现出的单位性状,是可以观测的。如红花,白花 6 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即遗传组成,如花色基因型CC、Cc、c心。 69.纯合基因型:成对的基因型相同,如CC、cc。或称纯合体,纯质结合。 0.杂合基因型:成对的基因不同,如C℃。或称杂合体,为杂质结合。 71.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对等位点上的成对基因。 2.复等位基因:指一个群体中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可能存在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等位 基因的总称 73.主基因:是指控制质量性状、对表现型影响较大的基因: 74.微效基因:是指控制数量性状、每个基因对表现型影响较小的基因
43. 胚乳直感:植物经过了双受精,胚乳细胞是 3n,其中 2n 来自极核,n 来自精核,如果 在 3n 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 44. 果实直感:植物的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称为果实直感。 45. B 染色体(超数染色体,副染色体):(1)有些生物细胞中出现的额外染色体。(2) 较正常染色体小,多由异染色质组成,不载有通常说的基因。 46.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47. 相对性状:指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48. 单位性状:个体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之后的性状。 49. 质量性状: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它的杂种后代的分离群体中,对于各个所具有相对 性状的差异,可以明确的分组,求出不同组之间的比例。 50. 数量性状: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杂交后的分离世代不能明确分组,只能用一定的度量 单位进行测量,采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分析;它一般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这种变 异一般是不遗传的。 51. 杂交:指通过不同个体之间的交配而产生后代的过程。 52. 异交:亲缘关系较远的个体间随机相互交配。 53. 近交:亲缘关系相近个体间杂交,亦称近亲交配。 54. 自交:指同一植株上的自花授粉或同株上的异花授粉。 55. 测交:是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亲本杂交,以验证被测个体的基因型。 56. 回交:是指将杂种后代与亲本之一的再次交配。 57. 显性:F1 表现出来的性状。 58. 不完全显性:F1 表现的性状为双亲的中间型。 59. 假显性:如果缺失的区段较小,不严重损害个体的生活力时,则存活下来的含缺失染色 体的个体,不免表现各种形式的遗传上的反常。当含缺失显性基因染色体的杂合个体表现其 缺失染色体相对的隐性性状。 60. 共显性:F1 同时表现双亲性状,而不是表现单一的中间型。 61. 超显性:杂合体的性状表现超过纯合显性的现象称为超显性。 62. 相引组: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而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 交组合。 63. 相斥组: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与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系在一 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64. 显性性状: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能在 F1 表现出来的那个性状。 65. 隐性性状: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不能在 F1 表现出来的那个性状。 66. 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 67. 表现型:植株所表现出的单位性状,是可以观测的。如红花,白花。 68. 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即遗传组成,如花色基因型 CC、Cc、cc。 69. 纯合基因型:成对的基因型相同,如 CC、cc。或称纯合体,纯质结合。 70. 杂合基因型:成对的基因不同,如 Cc。或称杂合体,为杂质结合。 71.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对等位点上的成对基因。 72. 复等位基因:指一个群体中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可能存在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等位 基因的总称。 73. 主基因:是指控制质量性状、对表现型影响较大的基因; 74. 微效基因:是指控制数量性状、每个基因对表现型影响较小的基因
75.修饰基因:是指能够增强或倒弱主基因对表现型的作用、但每个基因对表现型影响微小 的基 因多效:指一个基因控制多种不同性状表现的现象 门.多因一效:指多个基因控制一种性状表现的现象。 78.基因互作:不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性状的表现。 9.互补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 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7 的比例 80.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示相似的性状, 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6:1的比例。 81.重叠作用:两对或多对独立基因对表现型能产生相同影响,F2产生15:1的比例。重叠 作用也称重复作用,只要有一个是性重叠基因存在,该性状或能表现。 显性上位作用:两对 独立遗传基因共同 对性状发生作用 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 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2:31 83.隐性上位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 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 F2的分离比例为93:4 84.抑制作用: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 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这对基因称显性抑 F2的分离比例为133 85.基因内互作:指同一位点上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为显性或不完全显性和隐性: 86.基因间互作:指不同位点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一个性状,如上位性和下位性或 抑制等。 87上位效应:其种等位基因的现,母到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影响,随若后者的不同而不 同,这种现象为上位效应 88. 自选择压力:自然选择在若干世代中使群体内遗传组成发生改变的效能 89.显性假说:显性假说是关于杂种优势的遗传解释,布鲁斯BBuc©)等人于19I0年首 先提出显性基因互补假说:1917年,琼斯Jos)又进一步补充为显性连锁基因假说。该假 说简称为显性假说,它认为杂种优势是由于双亲的显性基因全部聚集在杂种中所引起的互补 作用引起的 90. 基因连锁:是指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有连系在 起遗传倾向的现 象。其原因是控制两个性状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而造成基因连锁。在遗传研究中的应 用主要是进行连锁基因的定位和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等。 91连锁遗传:原来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连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92,完全连锁遗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不能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 换,F1只产生两种亲型配子、其自交或测交后代个体的表现型均为亲本组合 9 不完全连锁遗传(部分连锁):F1可产生多种配子,后代出现新性状的组合,但新组合较 理论数为少。 94.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95.性染色体:指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 06常色体, 指除」 “性染色体之外的各对染色体 17 连锁相:指两个显性(或隐性)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如果两个显(隐)性 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称为相偶相:如果两个显(隐)性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称 为相斥相
75. 修饰基因:是指能够增强或削弱主基因对表现型的作用、但每个基因对表现型影响微小 的基因。 76. 一因多效:指一个基因控制多种不同性状表现的现象。 77. 多因一效:指多个基因控制一种性状表现的现象。 78. 基因互作:不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性状的表现。 79. 互补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 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 产生 9:7 的比例。 80. 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示相似的性状, 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 产生 9:6:1 的比例。 81. 重叠作用:两对或多对独立基因对表现型能产生相同影响,F2 产生 15:1 的比例。重叠 作用也称重复作用,只要有一个显性重叠基因存在,该性状就能表现。 82. 显性上位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 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F2 的分离比例为 12:3:1。 83. 隐性上位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 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 F2 的分离比例为 9:3:4。 84. 抑制作用: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 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这对基因称显性抑制基因.F2 的分离比例为 13:3。 85. 基因内互作:指同一位点上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为显性或不完全显性和隐性; 86. 基因间互作:指不同位点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一个性状,如上位性和下位性或 抑制等。 87. 上位效应:某种等位基因的表现,受到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影响,随着后者的不同而不 同,这种现象为上位效应。 88. 自选择压力:自然选择在若干世代中使群体内遗传组成发生改变的效能。 89. 显性假说:显性假说是关于杂种优势的遗传解释,布鲁斯 B.Bruce)等人于 1910 年首 先提出显性基因互补假说;1917 年,琼斯 Jones)又进一步补充为显性连锁基因假说。该假 说简称为显性假说,它认为杂种优势是由于双亲的显性基因全部聚集在杂种中所引起的互补 作用引起的 90. 基因连锁:是指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 F2 中有连系在一起遗传倾向的现 象。其原因是控制两个性状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而造成基因连锁。在遗传研究中的应 用主要是进行连锁基因的定位和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等。 91. 连锁遗传:原来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 F2 连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92. 完全连锁遗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不能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 换,F1 只产生两种亲型配子、其自交或测交后代个体的表现型均为亲本组合。 93. 不完全连锁遗传(部分连锁):F1 可产生多种配子,后代出现新性状的组合,但新组合较 理论数为少。 94. 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95. 性染色体:指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 96. 常染色体:指除了性染色体之外的各对染色体。 97. 连锁相:指两个显性(或隐性)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如果两个显(隐)性 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称为相偶相;如果两个显(隐)性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称 为相斥相
98.性连锁:控制某性状的基因位于雌、雄体共有的性染色体(X或Z染色体)上,因而 该性状的表现与该性染色体动态相联系,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其原因是控制某性状的基 因位于 雄体 共有的性染色体 (X染色体 因而该 状的表现与该性 色体动态相联系。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可以明确性染色体上所带的连锁基因、构建性染色体 连锁图谱、早期鉴别畜禽或蚕的性别等。 99.伴性遗传:由于控制某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伴,这一遗 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 100.限性 专:是指位于Y染色体X是指由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 传性状只局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101.从性遗传或称性影响遗传:不X及Y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而是因为内分泌及 其它关系使某些性状只出现于雌、雄一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102.异配性别:能产生两种不同配子的性别称为异配性别。对于XY型性别决定来说,雄性 异配性别,可产生两种配子 一种带X染色体 一种带Y染色体:对XO型性别决定来 说 个体只具有 X染色休 它可以 两种配 中带有X染色体,另一种 X染色体:对于ZW型性别决定来说,雌性是异配性别,雌体产生两类配子: ·类带乙 染色体, 一类带Y染色体。 103.连锁群: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 04连锁遗传图:通估算交换值,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标记在染色体上,绘制成 图。也称为染色体图和基因连锁图或遗传图 105.交换:成对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基因的互换 106.交换值(重组率):指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 频率,一般利用重新组合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讲行估算。 107.染色体干涉(染色体干扰):染色体每发生 一次单交换都会影响它邻近发生另一次单交 换的现象。第 一次交换发生后,引起邻近发生第二次交叉机会降低的情况称为正干涉,引起 邻近发生第二次交叉机会增加的为负干涉。 108.符合系数(并发系数):实际双交换值/理论双交换值,它是衡量一个单交换对它邻近 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干扰程度的指标。 109.染色单体干涉:是指两条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单体参与多线交换机会的非随机性。染 色体干涉号影响基因间的交换值,而染色单体干涉则邑影响交换发生的形式 10.图距:两个基因在染色体图上距离的数量单位成为图距 。1%重组值(交换值)去掉其 百分率的数值定义为一个图距单位,后人为了纪念现代遗传学的莫基Morgan,将图距单位称 为“厘摩,(centimorgan,cM),lcM=1%重组值去掉%的数值。 111. 细胞学图:把遗传分析和细胞学观察结合起来,就可把决定性状的基因定位在某 染色体的某一区域,所作图称为细胞学图。 表现型值:是指基因型值与非遗传随机误差的总和即性状测定值 质量性状:在杂交后代(F2)中表现为不连续变异的性状。 C)数量性状:在杂交后代(F2)中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 d)加性效应:基因座locus)内等位基因(allele)的累加效应。 )显性效应:基因座内等位基因之间的互作效应 上位性效应: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效应 主效基因:控制某 性状表现的效应较大的少数基因 )微效基因:指一性状受制于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对表现型的影响较小、效应累加、无显 隐性关系、对环境敏感,这些基因称为微效基因。 )修饰基因:基因作用微小,但能增强或削弱主基因对基因型的作用
98. 性连锁:控制某性状的基因位于雌、雄体共有的性染色体(X 或 Z 染色体)上,因而 该性状的表现与该性染色体动态相联系,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其原因是控制某性状的基 因位于雌、雄体共有的性染色体(X 染色体或 Z 染色体)上,因而该性状的表现与该性染 色体动态相联系。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可以明确性染色体上所带的连锁基因、构建性染色体 连锁图谱、早期鉴别畜禽或蚕的性别等。 99. 伴性遗传:由于控制某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伴,这一遗 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 100. 限性遗传:是指位于 Y 染色体(X 是指由 Y 型)或 W 染色体(ZW 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 传性状只局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101. 从性遗传或称性影响遗传:不 X 及 Y 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而是因为内分泌及 其它关系使某些性状只出现于雌、雄一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102. 异配性别:能产生两种不同配子的性别称为异配性别。对于 XY 型性别决定来说,雄性 是异配性别,可产生两种配子:一种带 X 染色体,一种带 Y 染色体;对 XO 型性别决定来 说,雄性个体只具有一条 X 染色体,它可以产生两种配子:一种带有 X 染色体,另一种没 有 X 染色体;对于 ZW 型性别决定来说,雌性是异配性别,雌体产生两类配子:一类带 Z 染色体,一类带 Y 染色体。 103. 连锁群: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 104. 连锁遗传图:通过估算交换值,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标记在染色体上,绘制成 图。也称为染色体图和基因连锁图或遗传图。 105. 交换:成对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基因的互换。 106. 交换值(重组率):指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 频率,一般利用重新组合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进行估算。 107. 染色体干涉(染色体干扰):染色体每发生一次单交换都会影响它邻近发生另一次单交 换的现象。第一次交换发生后,引起邻近发生第二次交叉机会降低的情况称为正干涉,引起 邻近发生第二次交叉机会增加的为负干涉。 108. 符合系数(并发系数):实际双交换值/理论双交换值,它是衡量一个单交换对它邻近 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干扰程度的指标。 109. 染色单体干涉:是指两条同源染色体的 4 条染色单体参与多线交换机会的非随机性。染 色体干涉影响基因间的交换值,而染色单体干涉则影响交换发生的形式。 110. 图距:两个基因在染色体图上距离的数量单位成为图距。1%重组值(交换值)去掉其 百分率的数值定义为一个图距单位,后人为了纪念现代遗传学的奠基 Morgan,将图距单位称 为“厘摩”(centimorgan,cM),1cM=1%重组值去掉%的数值。 111. 细胞学图:把遗传分析和细胞学观察结合起来,就可把决定性状的基因定位在某一 染色体的某一区域,所作图称为细胞学图。 a) 表现型值:是指基因型值与非遗传随机误差的总和即性状测定值。 b) 质量性状:在杂交后代(F2)中表现为不连续变异的性状。 c) 数量性状:在杂交后代(F2)中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 d) 加性效应:基因座(locus)内等位基因(allele)的累加效应。 e) 显性效应:基因座内等位基因之间的互作效应。 f) 上位性效应: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效应。 g) 主效基因:控制某个性状表现的效应较大的少数基因。 h) 微效基因:指一性状受制于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对表现型的影响较小、效应累加、无显 隐性关系、对环境敏感,这些基因称为微效基因。 i) 修饰基因:基因作用微小,但能增强或削弱主基因对基因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