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古代历史战争 1)三十六计解析塾 拴益 2)三十六计战争故事能 3)古代战争诗词 组员:赖玥 4)战争数据 柳如涵 黄湘婷 5)战争问答
1)三十六计解析 2)三十六计战争故事 3)古代战争诗词 4)战争数据 5)战争问答 组员:赖玥 柳如涵 黄湘婷
六计解析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译文】 敌方的情况已经明确,友军的意向却不稳定,这就要想方设法诱导友军前去杀敌,以 避免过分消耗我方的战斗力。这就是根据《损》卦“损下益上”的道理推演而形成的 谋略。 【评点】 “借刀杀人”其义谓:自己不出面,利用或挑拨别人去害人。语出明代汪廷纳的《三祝 记造陷》:“恩相明日奏(范)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赵)元昊,这所谓借 刀杀人。”可见,其原意是用于人事关系方面。此语用于战争计谋方面,则指的是为 了保存实力,而利用矛盾,借助别国力量去击破敌方的谋略。古代兵家认为,从军事 观点来看,当敌我双方势均力敌之时,突然有一支新的强大部队,以第三者的态势出 现,这必将是一个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想方设法加以利用。同样, 国家容许他的邻国无限制地扩张势力,而不加以阻止时,那么,它的衰落将相随而至 《兵法圆机》下卷《借》篇谓:“古之言借者,外援四裔,内约与国,乞师以救助耳。 惟对垒设谋,彼此互角而有借法,借法乃巧。盖艰于力,则借敌之力:;不能诛,则借 敌之刃;甚至无财,而借敌之财;无物,而借敌之物:鲜军将,而借敌之军将;不可 智谋,而借敌之智谋。吾欲为者诱敌役,则敌力借矣;兵欲毙者诡敌歼,则敌刃借矣。 抚其所有,则为借敌之财物;令彼自斗,则为借敌之军将;翻彼着为我着,因其计成 吾计,则为借敌之智谋。不必亲行,坐有其事。己所难措,假手于人。敌为我资,而 不见德。我驱之役,法令俱泯。甚且以敌借敌,借敌之借,使敌不知而终为我借,使 敌既知而不得不为我借,则借法巧也。”所借于敌的,可谓多矣,“借刀”总其说而 已。行借之时,要突显“智”“巧”二字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译文】 敌方的情况已经明确,友军的意向却不稳定,这就要想方设法诱导友军前去杀敌,以 避免过分消耗我方的战斗力。这就是根据《损》卦“损下益上”的道理推演而形成的 谋略。 【评点】 “借刀杀人”其义谓:自己不出面,利用或挑拨别人去害人。语出明代汪廷纳的《三祝 记·造陷》:“恩相明日奏(范)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赵)元昊,这所谓借 刀杀人。”可见,其原意是用于人事关系方面。此语用于战争计谋方面,则指的是为 了保存实力,而利用矛盾,借助别国力量去击破敌方的谋略。古代兵家认为,从军事 观点来看,当敌我双方势均力敌之时,突然有一支新的强大部队,以第三者的态势出 现,这必将是一个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想方设法加以利用。同样,当一个 国家容许他的邻国无限制地扩张势力,而不加以阻止时,那么,它的衰落将相随而至。 《兵法圆机》下卷《借》篇谓:“古之言借者,外援四裔,内约与国,乞师以救助耳。 惟对垒设谋,彼此互角而有借法,借法乃巧。盖艰于力,则借敌之力;不能诛,则借 敌之刃;甚至无财,而借敌之财;无物,而借敌之物;鲜军将,而借敌之军将;不可 智谋,而借敌之智谋。吾欲为者诱敌役,则敌力借矣;兵欲毙者诡敌歼,则敌刃借矣。 抚其所有,则为借敌之财物;令彼自斗,则为借敌之军将;翻彼着为我着,因其计成 吾计,则为借敌之智谋。不必亲行,坐有其事。己所难措,假手于人。敌为我资,而 不见德。我驱之役,法令俱泯。甚且以敌借敌,借敌之借,使敌不知而终为我借,使 敌既知而不得不为我借,则借法巧也。”所借于敌的,可谓多矣,“借刀”总其说而 已。行借之时,要突显“智”“巧”二字
故非:借刀杀人 1春秋末年,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率军前去攻伐鲁国。鲁国势弱,不堪一击,形势非常严 峻。子贡分析形势之后,认为只有吴国的实力可以同齐国抗衡,可以借助吴国兵力打败齐军。 于是子贡便前去游说齐相田常。田常当时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理相劝,劝他不要让异己在攻 伐鲁国的战争中轻易得手而取得主动;而应让他们去攻打吴国,借以铲除异己的势力。田常为 之心动,但苦于齐国己作好伐鲁的部署,如在此时转而攻吴,怕是出师无名。子贡说:“这事 不难,我前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田常听了非常高兴。子贡便 来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它的势力必定得以强大,接着必将伐吴。大 王不如先动手,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以借此与强晋分庭抗礼、成就霸业了吗?”子贡又去说 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以解除吴王的后顾之忧。子贡这次穿梭游说,实现了预期的目的。他 又想到吴国胜齐之后,必然要挟鲁国,而使鲁国不能真正解除困境。于是,他又暗自来到晋国, 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伐齐成功之后,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有所准备,以 防吴国的进犯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统率精兵103000人(其中有越国兵3000人),北上攻打齐国, 鲁立即派兵助战。齐军中了吴军的诱敌之计,深陷重围之中,结果齐军大败,主帅国书及其他 几员大将死于乱军之中。此战以齐国请罪求和而告终。夫差大获全胜之后,便立即率军转而攻 晋。因为晋国早就有所准备,故顺利击退吴军的进攻。这样,子贡充分利用了齐、吴、越、晋 四国的矛盾,智于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使 鲁国从弱势而危难之中,得以彻底的解脱 2春秋末年,吴国在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大败越王勾践后,吴王夫差的重要谋臣伍子胥 多次建议乘势消灭越国。越王勾践便用借刀杀人之计,离间吴王与伍子胥的关系。越王派大夫 文种携带厚礼,前去买通吴王的宠臣伯。伯受贿后,千方百计替越国说话,多次在吴王面前诋 毁伍子胥。吴王听信了伯的谗言,以伍子胥阴谋通齐叛吴之罪将其杀害
1 春秋末年,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率军前去攻伐鲁国。鲁国势弱,不堪一击,形势非常严 峻。子贡分析形势之后,认为只有吴国的实力可以同齐国抗衡,可以借助吴国兵力打败齐军。 于是子贡便前去游说齐相田常。田常当时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理相劝,劝他不要让异己在攻 伐鲁国的战争中轻易得手而取得主动;而应让他们去攻打吴国,借以铲除异己的势力。田常为 之心动,但苦于齐国已作好伐鲁的部署,如在此时转而攻吴,怕是出师无名。子贡说:“这事 不难,我前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田常听了非常高兴。子贡便 来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它的势力必定得以强大,接着必将伐吴。大 王不如先动手,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以借此与强晋分庭抗礼、成就霸业了吗?”子贡又去说 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以解除吴王的后顾之忧。子贡这次穿梭游说,实现了预期的目的。他 又想到吴国胜齐之后,必然要挟鲁国,而使鲁国不能真正解除困境。于是,他又暗自来到晋国, 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伐齐成功之后,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有所准备,以 防吴国的进犯。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统率精兵103 000人(其中有越国兵3 000人),北上攻打齐国, 鲁立即派兵助战。齐军中了吴军的诱敌之计,深陷重围之中,结果齐军大败,主帅国书及其他 几员大将死于乱军之中。此战以齐国请罪求和而告终。夫差大获全胜之后,便立即率军转而攻 晋。因为晋国早就有所准备,故顺利击退吴军的进攻。这样,子贡充分利用了齐、吴、越、晋 四国的矛盾,智于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使 鲁国从弱势而危难之中,得以彻底的解脱。 2 春秋末年,吴国在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大败越王勾践后,吴王夫差的重要谋臣伍子胥 多次建议乘势消灭越国。越王勾践便用借刀杀人之计,离间吴王与伍子胥的关系。越王派大夫 文种携带厚礼,前去买通吴王的宠臣伯。伯受贿后,千方百计替越国说话,多次在吴王面前诋 毁伍子胥。吴王听信了伯的谗言,以伍子胥阴谋通齐叛吴之罪将其杀害。 故事:
十六计解析国 (2) 演 义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文】 当敌方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候,就要乘势发兵战而胜之。这正是强者战胜处于困境 之敌而采取的重要决策。 【评点】 “趁火打劫”一语,其原意谓:趁别人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 人家的财物。此计用于军事方面是指:当敌方发生危机的时候,就要果断出击, 以争取迅速取胜。《十一家注孙子·计篇》有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杜 牧注曰:“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文】 当敌方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候,就要乘势发兵战而胜之。这正是强者战胜处于困境 之敌而采取的重要决策。 【评点】 “趁火打劫”一语,其原意谓:趁别人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 人家的财物。此计用于军事方面是指:当敌方发生危机的时候,就要果断出击, 以争取迅速取胜。《十一家注孙子·计篇》有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杜 牧注曰:“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故事 趁少打劫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互相攻伐,战事不断。经过长年征战,越国终因不敌 吴国,而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押在吴国,失去了人身自由。但是,勾践决不 屈服,他立志复国雪耻,立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宏图大志。他表面上 顺从吴王夫差,终于骗取了他的信任,被放回越国 勾践回国之后,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宝,以麻痹夫差。在国内,勾践则采 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经过数年的发奋图强,越国的实力大大加强了,人 丁兴旺,物丰给足,人心稳定。而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假象 所迷惑,从没把越国放在眼里。他骄横跋扈,拒纳谏言,杀死了名将忠臣伍子胥 重用奸臣,闭目塞听;他生活淫乱,奢侈无度;他加紧搜刮,大兴土木,搞得民 穷财空 公元前473年,吴国几乎颗粒无收,弄得民怨沸腾。而正在此时,吴王夫差又北上 会盟,以谋取霸主地位。越王勾践认为时机已到,便举兵伐吴。吴国内部空虚, 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打败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互相攻伐,战事不断。经过长年征战,越国终因不敌 吴国,而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押在吴国,失去了人身自由。但是,勾践决不 屈服,他立志复国雪耻,立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宏图大志。他表面上 顺从吴王夫差,终于骗取了他的信任,被放回越国。 勾践回国之后,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宝,以麻痹夫差。在国内,勾践则采 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经过数年的发奋图强,越国的实力大大加强了,人 丁兴旺,物丰给足,人心稳定。而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假象 所迷惑,从没把越国放在眼里。他骄横跋扈,拒纳谏言,杀死了名将忠臣伍子胥, 重用奸臣,闭目塞听;他生活淫乱,奢侈无度;他加紧搜刮,大兴土木,搞得民 穷财空。 公元前473年,吴国几乎颗粒无收,弄得民怨沸腾。而正在此时,吴王夫差又北上 会盟,以谋取霸主地位。越王勾践认为时机已到,便举兵伐吴。吴国内部空虚, 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打败。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