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应试策略 (邢台二中方毅) 纲要说明 1、依照最新的《考纲》和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19份不同试卷的形式、 内容,编撰此文。此文适用于高中各年级。 2、高考语文复习应当遵循“脚踏实地、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的思路,抓基础,抓方法,重积 累,重能力,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3、注意处理好“课本”与“课外”关系,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技能灵活迁移出来,避免高 考备考不注重课文、不注重积累的弊端。 4、注意平时真正以“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作为指导思想进行语文复习,“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第I卷选择题部分(全国卷30分每小题3分) 、语言基础知识题(全国卷设四小题,每小题3分) 设题范围:字音字形近义词同音词的辨析成语、熟语的使用病句的辨析标点符号的使 用等 1字音:多音字形声字单音字 (1)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把字放到一定的语境中与词义联系起来 (2)注意语体[口语、书面语]、词性、语意和特殊读音 (3)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 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 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 2字形:同音音近字同音义近字音形都近字形近字。由于计算机处理的局限,高考只考别字 的辨析 (1)从理解词义入手 (2)利用对应关系掌握 (3)通过组词辨别。注意互用字。 (4)注意形近字的区别,把偏旁与字意联系起来记忆。通过换用相异偏旁的字来比较哪个更对。 (5)注意同音字的区别,设法换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来比较。 (6)答题技巧:A、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 的别字。B、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 来比较。C、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 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D、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 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 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 3近义词同音词的辨析(实词或虚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选择。 辨析突破点:①从词义突破(例:终止、中止):②从词义与句意的关系上突破(例:祛除
1 [原创]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应试策略 (邢台二中 方毅) 纲要说明: 1、依照最新的《考纲》和 200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19 份不同试卷的形式、 内容,编撰此文。此文适用于高中各年级。 2、高考语文复习应当遵循“脚踏实地、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的思路,抓基础,抓方法,重积 累,重能力,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3、注意处理好“课本”与“课外” 关系,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技能灵活迁移出来,避免高 考备考不注重课文、不注重积累的弊端。 4、注意平时真正以“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作为指导思想进行语文复习,“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全国卷 30 分 每小题 3 分) 一、语言基础知识题(全国卷设四小题 ,每小题 3 分) 设题范围:字音 字形 近义词同音词的辨析 成语、熟语的使用病句的辨析 标点符号的使 用等。 1 字音:多音字 形声字 单音字 (1)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把字放到一定的语境中与词义联系起来。 (2)注意语体[口语、书面语]、词性、语意和特殊读音。 (3) 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 的 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 的一项; 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 2 字形:同音音近字 同音义近字 音形都近字 形近字。由于计算机处理的局限,高考只考别字 的辨析 (1)从理解词义入手 (2)利用对应关系掌握 (3)通过组词辨别。注意互用字。 (4)注意形近字的区别,把偏旁与字意联系起来记忆。通过换用相异偏旁的字来比较哪个更对。 (5)注意同音字的区别,设法换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来比较。 (6)答题技巧: A、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 的别字。B、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 来比较。C、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 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D、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 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 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 3 近义词同音词的辨析(实词或虚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选择。 辨析突破点:①从词义突破(例:终止、中止);②从词义与句意的关系上突破(例:祛除
驱除):③从句子表达的侧重点突破(例:稍微差一点、多少差一点)。 (1)实词:①注意感情、态度、语体色彩;②注意理性意义(词义的侧重点,轻与重、范围的 不同);③语法功能(词性不同,搭配习惯差别)。④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 排除,逐步减少选项。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 (2)虚词关联词:①语法功能和特定意思:②结构关系和成对成套的特点。③重点是副词、介 词和连词。④做虚词题目,主要是凭语感,要通读全句,整体感知,认准关键,准确把握;也可以 造一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来分析它的正误。其次是找出配套的关联词语,前后联系来确定虚词的含 义:如果配套的关联词语在句中只出现一个,应该将它补全分析:再将关联词语与句子内容结合 起来分析,在关系上保持一致。⑤注意采用排除法。 4成语、熟语的使用: A、成语辨析的几个思考角度:(1)感情色彩(褒贬)、(2)部分重复(感到爱莫能助)、(3)词义不当 (首当其冲)、(4)语体色彩(鼎力相助)、(5词语的范围陈述对象(汘牛充栋)、(6)习惯用法(漠不 关心)、()词语的程度(视同儿戏与等闲视之 B、答题技巧: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 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C、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 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5病句的辨析: (1)6种类型:①语序不当(多项定语、多项状语语序不当)、②搭配不当(主干的搭配、修饰 语、中心语之间的搭配、关联词语的搭配)、③成份残缺或赘余(介宾短语前置可能会缺少主语 虚词多余)、④结构杂糅(一句话内含有两个语句一一两个谓语结构)、⑤表意不明(歧义、代词指 代不明)、⑥不合逻辑(句子自相矛盾,概念范围大小不分,甚至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造成事 理上讲不过去。A多重否定用“负负得正”的方法看它最后的意思,有可能误用。B两面和一面: 可能不对应。C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 (2)解题步骤与方法:凭语感扫描,用方法检验。①单句采用紧缩法,先抓主干后理附加。② 复句要先看关联(关联词是否残缺、关联词的搭配和位置、关联词是否错用、滥用),然后以分句 为单位,采用紧缩法去判断。特别注意主语一致关联词在后,主语不同关联词于前。 6标点符号的使用:标点符号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括号与表停顿的点号连用,点号在 括号内还是括号外;二是引号与点号的连用,后面的点号在引号内还是引号外;三是有疑问词的句 子,句末用不用问号,几个疑问句相连,问号如何打:四是几个并列的短语相连,如何使用逗号和 顿号等。有可能①在第Ⅰ卷设题、②在第IⅠ卷设题、③在作文中考查。 以下为难点提示: (1)问号:①选择关系复句的疑问句应用在句末。特指问每句后面都要用问号。②句中有疑问代 词或疑问语气词,但不要求回答的句子不用问号。③表强调某种感情的反问句,句末用叹号。④介于 陈述句与疑问句之间的句子,信多于疑用句号。⑤倒装句,问号用在句末 (2)顿号:①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不能用在句与句之间。②并列的短语作定语时要用顿号
2 驱除);③从句子表达的侧重点突破(例:稍微差一点、多少差一点)。 (1)实词:①注意感情、态度、语体色彩;②注意理性意义(词义的侧重点,轻与重、范围的 不同);③语法功能(词性不同,搭配习惯差别)。④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 排除,逐步减 少选项。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 (2)虚词关联词:①语法功能和特定意思;②结构关系和成对成套的特点。③重点是副词、介 词和连词。④做虚词题目,主要是凭语感,要通读全句,整体感知,认准关键,准确把握;也可以 造一些 结构相似的句子来分析它的正误。其次是找出配套的关联词语,前后联系来确定虚词的含 义;如果配套的关联词语在句中只出现一个,应该将它补全分析;再将关联词语与句子内容 结合 起来分析,在关系上保持一致。⑤注意采用排除法。 4 成语、熟语的使用: A、成语辨析的几个思考角度:⑴感情色彩(褒贬)、⑵部分重复(感到爱莫能助)、⑶词义不当 (首当其冲)、⑷语体色彩(鼎力相助)、⑸词语的范围陈述对象(汗牛充栋)、⑹习惯用法(漠不 关心)、⑺词语的程度(视同儿戏与等闲视之)。 B、答题技巧: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 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C、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 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5 病句的辨析: (1) 6 种类型:①语序不当(多项定语、多项状语语序不当)、②搭配不当(主干的搭配、修饰 语、中心语之间的搭配、关联词语的搭配)、③成份残缺或赘余(介宾短语前置可能会缺少主语、 虚词多余)、④结构杂糅(一句话内含有两个语句——两个谓语结构)、⑤表意不明(歧义、代词指 代不明)、⑥不合逻辑(句子自相矛盾,概念范围大小不分,甚至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造成事 理上讲不过去。A 多重否定用“负负得正”的方法看它最后的意思,有可能误用。B 两面和一面: 可能不对应。C 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 (2)解题步骤与方法:凭语感扫描,用方法检验。①单句采用紧缩法,先抓主干后理附加。② 复句要先看关联(关联词是否残缺、关联词的搭配和位置、关联词是否错用、滥用),然后以分句 为单位,采用紧缩法去判断。特别注意主语一致关联词在后,主语不同关联词于前。 6 标点符号的使用:标点符号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括号与表停顿的点号连用,点号在 括号内还是括号外;二是引号与点号的连用,后面的点号在引号内还是引号外;三是有疑问词的句 子,句末用不用问号,几个疑问句相连,问号如何打;四是几个并列的短语相连,如何使用逗号和 顿号等。有可能①在第 I 卷设题、②在第 II 卷设题、③在作文中考查。 以下为难点提示: (1)问号:①选择关系复句的疑问句应用在句末。特指问每句后面都要用问号。②句中有疑问代 词或疑问语气词,但不要求回答的句子不用问号。③表强调某种感情的反问句,句末用叹号。④介于 陈述句与疑问句之间的句子,信多于疑用句号。⑤倒装句,问号用在句末。 (2)顿号: ①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不能用在句与句之间。②并列的短语作定语时要用顿号;
而作主语、谓语、补语等表强调时,并列的介宾短语用作状语时,不用顿号,用逗号。③常用在 起的词语并列可不用顿号(工农兵学商)④并列的短语之间带有语气词时,不用顿号,用逗号。(清 华呀,北大呀,……) (3)冒号:①用在总分或分总关系之间的总括性句语中。②提示性的词语放在句子中间,不用冒 号,用逗号。③使用冒号的提示性语句的后面,不能出现“即”“如”等词语。 (4)括号:①括号内是词语时,不用点号,括号内是句子时不用句末点号。②括号内再有括号, 里面应用“[]”。③括号内解释局部,括号于点号前;括号内解释全部,括号于点号后 (5)引号:一般情况下,引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一些特定的称谓、具有特殊含义的词 语或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非直接引用不用引号。引语末标点位置的确定:A、引用的话是独立的, 末尾标点应放在引号里面:B、如果只作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用其他标点;C、特别注意: 引语末的标点如果是问号或感叹号,那么即使作为作者话的组成部分一般也要保留。 (6)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电影名、电视剧名等。电视的栏目有时也用书 名号,戏剧、歌曲、乐曲、绘画、雕塑、摄影等的作品名称也可以用书名号标示。书名号的作用已 扩大到标示各类作品(包括用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表现的作品等)的名称。但我们不能因此 而随意扩大书名号的使用范围如将书名号用于产品名、奖品名、单位名、活动名、课程名、会议名 等。 二、社科或科技类文章阅读(全国卷设三小题每题3分) 考点:①理解文中重要词的含义(新概念[下定义:被下定义者+是+特征+属性]):②理解文中重 要句子的含义(内容)(抓修饰语):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新知识):④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 断和想象。 (1)答尟要领:①遵循语境原则辨析词语理解语句。②弄清代词的指代意义(近指:这、这些: 远指:那、那个:不定指:某、某些)。③确定文段的中心句(主旨句、首括句、过渡句、修辞句、 语篇指示语句和情态语句)。④筛选整合信息,注意基本概念和新知识的解释、阐述。⑤把握文体 及文体特点(说明文抓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抓中心论点) (2)答题思路:①找:找找原文有没有(依题干找出检索范围、段落及角度);②比:1)比较 原文符不符——此物变彼物(偷换概念),2)可能成必然(说法绝对),3)将来变现在(提前实现), 4)部分成全部(扩大外延),5)结果变原因(因果颠倒),6)说东改道西(意思不符),7)有一却说 三(夸大作用)。 (3)答题步骤: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对全文有 一个整体的把握再做其余的选择题。找到题干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后顾,整体把握,多用 排除法(尤其是表述绝对的选项) 4)解题方法:①以文解文(即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语句的意义进行分析,联系上下 文把握理解语句的意义)。②自科类文:抓主旨,抓信息,利用选顶,排除干扰,对照原文做出选 择。④社科类文:抓观点,材料和思想。 三、文言文阅读:(全国卷设三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考点:(1)对实词虚词的理解:①一词多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②古今异义:③通假字 ④偏义复词⑤词类话用。(2)理解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在《考纲》规定的“而、何、乎、乃、其
3 而作主语、谓语、补语等表强调时,并列的介宾短语用作状语时,不用顿号,用逗号。③常用在一 起的词语并列可不用顿号(工农兵学商)④并列的短语之间带有语气词时,不用顿号,用逗号。(清 华呀,北大呀,……) (3)冒号:①用在总分或分总关系之间的总括性句语中。②提示性的词语放在句子中间,不用冒 号,用逗号。③使用冒号的提示性语句的后面,不能出现 “即”“如”等词语。 (4)括号 : ①括号内是词语时,不用点号,括号内是句子时不用句末点号。②括号内再有括号, 里面应用“[ ]”。③括号内解释局部,括号于点号前;括号内解释全部,括号于点号后。 (5)引号 :一般情况下,引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一些特定的称谓、具有特殊含义的词 语或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非直接引用不用引号。引语末标点位置的确定:A、引用的话是独立的, 末尾标点应放在引号里面;B、如果只作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用其他标点;C、特别注意: 引语末的标点如果是问号或感叹号,那么即使作为作者话的组成部分一般也要保留。 (6)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电影名、电视剧名等。电视的栏目有时也用书 名号,戏剧、歌曲、乐曲、绘画、雕塑、摄影等的作品名称也可以用书名号标示。书名号的作用已 扩大到标示各类作品(包括用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表现的作品等)的名称。但我们不能因此 而随意扩大书名号的使用范围如将书名号用于产品名、奖品名、单位名、活动名、课程名、会议名 等。 二、社科或科技类文章阅读(全国卷设三小题 每题 3 分) 考点:① 理解文中重要词的含义(新概念[下定义:被下定义者+是+特征+属性]);②理解文中重 要句子的含义(内容)(抓修饰语);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新知识);④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 断和想象。 (1)答题要领:①遵循语境原则辨析词语理解语句。②弄清代词的指代意义(近指:这、这些; 远指:那、那个;不定指:某、某些)。③确定文段的中心句(主旨句、首括句、过渡句、修辞句、 语篇指示语句和情态语句)。④筛选整合信息,注意基本概念和新知识的解释、阐述。⑤把握文体 及文体特点(说明文抓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抓中心论点)。 (2)答题思路:①找:找找原文有没有( 依题干找出检索范围、段落及角度);②比:1)比较 原文符不符——此物变彼物(偷换概念),2)可能成必然(说法绝对),3)将来变现在(提前实现), 4)部分成全部(扩大外延),5)结果变原因(因果颠倒),6)说东改道西(意思不符),7)有一却说 三(夸大作用)。 (3)答题步骤: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对全文有 一个整体的把握再做其余的选择题。找到题干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后顾,整体把握,多用 排除法(尤其是表述绝对的选项)。 (4)解题方法: ①以文解文(即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语句的意义进行分析,联系上下 文把握理解语句的意义)。 ②自科类文:抓主旨,抓信息,利用选顶,排除干扰,对照原文做出选 择。④社科类文:抓观点,材料和思想。 三、文言文阅读:(全国卷设三小题 9 分,每小题 3 分) 考点:(1)对实词虚词的理解:①一词多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②古今异义;③通假 字、 ④偏义复词⑤词类话用。(2)理解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在《考纲》规定的“而、何、乎、乃、其
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之中选择)。(3)特殊句式及用法: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谓前、宾前、定后、介后)(4)后两题重在理解分析归纳概括, 代入原文,以文解文 (1)答题要领 ①明大意(知人明事 ②通词句(结合语境); ③能辨析(五W: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经过,几个时间,几个地点,发生发展的原因多少原因 1>Who、2>What、3When、4> Where、5>Why) (2)分析答题过程:从最后一题开始,倒着做,利用已知解未知 (3)答题技巧: ①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②古今异义题: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 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 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③虚词题: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 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 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④信息筛选题:看淸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 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⑤性格表现题: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 么性格。 ⑥内容归纳题: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 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⑦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注意联系全文,既要注重比照原文,又要注重归纳分析。 第II卷非选择题部分(全国卷120分)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的鉴赏、名句名篇的补缺和文化常识(全国卷23分)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全国卷10分) (1)标准是“信、达、雅”,重点是“信达”。 (2)“6+1”方法:替(古今异义)、扩(一词多义)、留(人、物、地、官名词)、增(省略句)、 减(语气助词)、移(倒装句)十猜。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 分点。 (3)答题要领(一大原则四项注意):①不脱离语境理解句意:②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③注意特 殊句式;④注意词类话用:⑤注意译文通畅 (4)答题方法 ①先分解(按句子成份剖解,找出动词,句意自见) ②再对应(字对词,排语序);
4 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8 个之中选择)。(3)特殊句式及用法: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谓前、宾前、定后、介后)(4)后两题重在理解分析归纳概括, 代入原文,以文解文。 (1)答题要领: ①明大意(知人明事); ②通词句(结合语境); ③能辨析(五 W: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经过,几个时间,几个地点,发生发展的原因多少原因。 1>Who、2>What 、3>When、4>Where、5>Why ) (2)分析答题过程:从最后一题开始,倒着做,利用已知解未知。 (3)答题技巧: ①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②古今异义题: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 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 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③虚词题: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 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 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④信息筛选题: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 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⑤性格表现题: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 么性格。 ⑥内容归纳题: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 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⑦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注意联系全文,既要注重比照原文,又要注重归纳分析。 第 II 卷非选择题部分(全国卷 120 分)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的鉴赏、名句名篇的补缺和文化常识(全国卷 23 分)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全国卷 10 分) (1)标准是“信、达、雅”,重点是“信达”。 (2)“6+1”方法:替(古今异义)、扩(一词多义)、留(人、物、地、官名词)、增(省略句)、 减(语气助词)、移(倒装句)+猜。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 分点。 (3)答题要领(一大原则四项注意):①不脱离语境理解句意;②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③注意特 殊句式;④注意词类话用;⑤注意译文通畅。 (4)答题方法: ①先分解(按句子成份剖解,找出动词,句意自见); ②再对应(字对词,排语序);
③后组合(重在调整,前后照应,确定复句关系)。 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点面结合,译准句子。对于翻译 句子而言,点面结合的含义有两层:一是以文段为面,以所译句子为点,由面及点,求“通”而不 只求“懂”;二是译句子时以句意为面,以关键词为点,由面及点。点上得分,以面上得分为基础 翻译文言文的步骤和方法有一首口诀 古文翻译,有其顺序。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仔 细斟酌,揣摩语气。省略句子,适当补齐。遇有倒装,调整词序。专有名词,不必翻译。常见虚词, 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査全句。增删留变,合情合理。如无标点,审慎断句。对照原文,力求直 译。直译不便,酌情意译顺、明确 (5)文言断句可综合使用虚词断句法、句式断句法和谓语动词断句法(说明:遇到疑难句的翻 译也可用此法。) 、古诗词的鉴赏(全国卷8分) (一)考查要点 ①正确理解字句的含义:a理解词句的意义(情景结合)b理解诗眼蕴涵的情思c注意词序倒置 突出重点的作用d把握谓语动词和特殊名词的妙用 ②对文学知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的识记、理解,理解运用典故是作者表达思想的关键 ③对修辞手法和技巧的辨识、理解,通过修辞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轨迹 ④对意境、艺术形象、主旨思想感情的把握:a联系其人其事b整体把握作品c抓住词句中直接 透露出来的情思信息,理解作品意象的理性意义和情态意义。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和典故把握作者的 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闺妇幽怨、怀才不遇、怀古伤己、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 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⑤对感情基调、艺术风格的把握; ⑥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二)答题要领 ①“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的是作者的志向,思想和情感,鉴赏重在领悟诗歌的意 境,应当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和体味。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 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②分辨把握五种类别诗词的答题规律和不同特点a写景抒情、b咏物言志、c边塞征战、d咏史 怀古、e即事感怀(送友、思乡、闲情、人生感悟等)。⑤把握诗词起承转合(尤其七绝)的结构、 思路和脉络及大多数先景后情的特点 )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两个方面,即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艺术手法又包括两大 内容,即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1)表达方式:①抒情: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怀古伤己):②描写:直接(正面)、间接(侧面);③咏物(叙述);④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 起) (2)艺术手法:A修辞手法及作用:①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夸张、拟人、通感; ②结构类(作用:强调突出)排比、对偶、反复;③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设问、反问
5 ③后组合(重在调整,前后照应,确定复句关系)。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点面结合,译准句子 。对于翻译 句子而言,点面结合的含义有两层:一是以文段为面,以所译句子为点,由面及点,求“通”而不 只求“懂”;二是译句子时以句意为面,以关键词为点,由面及点。点上得分,以面上得分为基础。 翻译文言文的步骤和方法有一首口诀: 古文翻译,有其顺序。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仔 细斟酌,揣摩语气。省略句子,适当补齐。遇有倒装,调整词序。专有名词,不必翻译。常见虚词, 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句。增删留变,合情合理。如无标点,审慎断句。对照原文,力求直 译。直译不便,酌情意译顺、明确。 (5)文言断句可综合使用虚词断句法、句式断句法和谓语动词断句法(说明:遇到疑难句的翻 译也可用此法。) 2、古诗词的鉴赏(全国卷 8 分) (一)考查要点: ①正确理解字句的含义:a 理解词句的意义(情景结合)b 理解诗眼蕴涵的情思 c 注意词序倒置, 突出重点的作用 d 把握谓语动词和特殊名词的妙用; ②对文学知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的识记、理解,理解运用典故是作者表达思想的关键; ③对修辞手法和技巧的辨识、理解,通过修辞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轨迹; ④对意境、艺术形象、主旨思想感情的把握:a 联系其人其事 b 整体把握作品 c 抓住词句中直接 透露出来的情思信息,理解作品意象的理性意义和情态意义。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和典故把握作者的 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闺妇幽怨、怀才不遇、怀古伤己、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 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⑤对感情基调、艺术风格的把握; ⑥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二)答题要领: ① “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的是作者的志向,思想和情感,鉴赏重在领悟诗歌的意 境,应当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和体味。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 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②分辨把握五种类别诗词的答题规律和不同特点 a 写景抒情、b 咏物言志、c 边塞征战、d 咏史 怀古、e 即事感怀(送友、思乡、闲情、人生感悟等)。⑤把握诗词起承转合(尤其七绝)的结构、 思路和脉络及大多数先景后情的特点 (三)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两个方面,即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艺术手法又包括两大 内容,即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1)表达方式:①抒情: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怀古伤己);②描写:直接(正面)、间接(侧面);③咏物(叙述);④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 一起)。 (2)艺术手法 : A 修辞手法及作用:①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夸张、拟人、通感; ②结构类(作用:强调突出)排比、对偶、反复;③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设问、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