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语文命题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整体平稳,难度适中,符合“求稳、渐变”稳妥原则:同时还有另 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显著特点,无亮点(对命题人来说,无亮点在高考中也许是最大的亮点)、有意外。作 文命题沿袭漫画材料作文的思路,仍以寓言作为感发点命题命意 与往年一样,知识点覆盖广,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命题上,涵盖了诸如“低碳经济“世博会~国际地位”等 社会热点,取材广泛,贴近生活,现实、新颖。从试卷的构成板块看,保持了高考命题相对稳定性,但局 部知识考查与往年略有不同。 全国卷社科文小阅读一览表 份 材 题型题量分值 考查内容 007物质文化选择 解重要词语含义;理解重要句子含意: 并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 断和想象。 骨文解谜选择 010情绪 由上表可以看出 1.在材料选用上,取材广泛,自科文材料常会选前沿科技研究成果及与生命相关的内容(边缘学科、交叉 学科、新兴学科、最新的科技知识对人类生存的造福):社科文会关注文化,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保护和发扬,同时注重社会进步性、提升文化素养、和谐共处的内容。 2.在难度的控制上,相对稳定。总体字数大多在1000字左右,但由于选材注重与考生平时的阅读现状对 接,文章总体来说较为容易。 3.在题型设置上,都为选择题,无变化 4.在考点测试中,重视考査筛选辨析能力,突出有效信息的快速提取:重视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重视考查 整合和归纳的能力。侧重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综合”能力题侧重考查信息 合、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等能力。命题设置干扰项的规律也基本定型,对考生的思维能力的要求 也相对集中 5.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科技说明文在前面的两年都考的是跟文化联系非常紧密。09年考的是文字,跟 文化联系特别紧密。2010年考的是跟现实生活非常接近的,比如说细菌,这个东西对人的情绪,甚至跟我 们的食品、抗生素都会有一些关系。所以,也是跟我们生活比较接近的 我们连续从2008年到2010年,选择题都是三个,都是5、6、7,而且这三个题目的题干基本上都是选择 都是不符合文意的,另外三个选项都是符合文意的,也就是给同学设置题目的时候降低很多难度 文言文阅读 近四年的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都取材于史传,紧扣浅易。具体特点如下 1.持重稳健,继承传统。08、09、10年全国卷将命题视角仍紧锁“人物传记传统,与07年全国卷《宋均 传》相比,08、09、10年全国卷的《廖刚传》《魏德深传》几乎就是07年文言文试题的翻版。考查的侧 重点大致相同,从题量、分值、考点甚至标准都体现了一种相承性。如关键字词的考查均来自教材基本篇 目中的重点词语,可从教材迁移到试卷上来 第08题:文言实词
2010 年高考语文命题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整体平稳,难度适中,符合“求稳、渐变”稳妥原则;同时还有另 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显著特点,无亮点(对命题人来说,无亮点在高考中也许是最大的亮点)、有意外。作 文命题沿袭漫画材料作文的思路,仍以寓言作为感发点命题命意。 与往年一样,知识点覆盖广,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命题上,涵盖了诸如“低碳经济”“世博会”“国际地位”等 社会热点,取材广泛,贴近生活,现实、新颖。从试卷的构成板块看,保持了高考命题相对稳定性,但局 部知识考查与往年略有不同。 全国卷社科文小阅读一览表 年份 选材 题型题量 分值 考查内容 2007 非物质文化 遗产 选择 三题 9 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筛 选并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 2008 盖天图仪考 选择 推断和想象。 三题 9 2009 甲骨文解谜 选择 三题 9 2010 情绪 选择 三题 9 由上表可以看出: 1.在材料选用上,取材广泛,自科文材料常会选前沿科技研究成果及与生命相关的内容(边缘学科、交叉 学科、新兴学科、最新的科技知识对人类生存的造福);社科文会关注文化,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保护和发扬,同时注重社会进步性、提升文化素养、和谐共处的内容。 2.在难度的控制上,相对稳定。总体字数大多在 1000 字左右,但由于选材注重与考生平时的阅读现状对 接,文章总体来说较为容易。 3.在题型设置上,都为选择题,无变化。 4.在考点测试中,重视考查筛选辨析能力,突出有效信息的快速提取;重视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重视考查 整合和归纳的能力。侧重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综合”能力题侧重考查信息整 合、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等能力。命题设置干扰项的规律也基本定型,对考生的思维能力的要求 也相对集中。 5.2010 年高考语文试题:科技说明文在前面的两年都考的是跟文化联系非常紧密。09 年考的是文字,跟 文化联系特别紧密。2010 年考的是跟现实生活非常接近的,比如说细菌,这个东西对人的情绪,甚至跟我 们的食品、抗生素都会有一些关系。所以,也是跟我们生活比较接近的。 我们连续从 2008 年到 2010 年,选择题都是三个,都是 5、6、7,而且这三个题目的题干基本上都是选择 都是不符合文意的,另外三个选项都是符合文意的,也就是给同学设置题目的时候降低很多难度。 文言文阅读 近四年的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都取材于史传,紧扣浅易。具体特点如下: 1.持重稳健,继承传统。08、09、10 年全国卷将命题视角仍紧锁“人物传记”传统,与 07 年全国卷《宋均 传》相比,08、09、10 年全国卷的《廖刚传》《魏德深传》几乎就是 07 年文言文试题的翻版。考查的侧 重点大致相同,从题量、分值、考点甚至标准都体现了一种相承性。如关键字词的考查均来自教材基本篇 目中的重点词语,可从教材迁移到试卷上来。 第 08 题:文言实词
第09题:筛选信息(人物性格、德行、操守、言行、政绩、才干等) 第10题:归纳中心(原文内容分析概括) 第11题:翻译(两小题) 2.紧扣浅易,殊途同归。08、09、10年文言文阅读延续了07年的平易浅近特色,切实贯彻考纲把握“浅 易文言文的这个尺度与原则 3.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节选自《明史?王祎传》,实词考察紧紧结合文段解释,大部分考生读懂 文章后,都能做出对“宠”字的判断。两道文言翻译题第一句要注意倒装句式,第二句注意后半部分的意译 我在前几天高考前写博客时跟同学说过,希望同学同学在考场有一个比较好的感觉,因为你们看到文言文 的时候会是我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国家卷这几年文言文的内容都非常非常接近,因为出的主要都是古代 传记性文学,08年考的是《宋史廖刚传》里的,这次考的人也是在一本史书里找的,明史里叫王伊,以 前写过史书,他本身是一个史学家,这些人的故事都非常非常接近。比如从小非常聪明、正直,整个文章 发展过程中,他的官职不断上升,受到皇帝的重用,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这个过程当中一定会有一些负 面的人物出现,就像电影一定会有正面人物和负面人物。08年跟廖刚做对的是金人,这次明史王伊传跟他 作对的是元代的人,王伊也是死于跟他作对的元代的人手中。一定有正面的人物,然后有负面的人物跟他 作对,只要能够把握情节主线,对大致的情节进行揣测,我们再看文章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做题就会比 较顺手。这是文言文,考的内容非常接近 2007、2008、2009、2010年全国卷古典诗歌鉴赏一览表 份值作者作品体裁题型及内容 苏轼《望江词简答题(两题):(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 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 请简要分析。(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 潘大临《江五言律简答题(两题):(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分 作四首》诗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从全诗看 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年份份值作者作品体裁题型及内容 姜夔《次石宋诗简答题(两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是由哪 湖书扇 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分析。(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 范大成的品格,第三局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 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孝绰《咏素南朝梁|答题(两题):(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 蝶诗》|诗歌是怎样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 ? 由上表可以看出 1.“唐宋诗词"担当主角。2008年,虽处在“自主"与“新课标"的“双重”催生下,但高考诗鉴赏并没有呈现“突 变"的态势,基本与2007年诗歌鉴赏趋势总体保持一致,唐诗宋词仍担当主角,取材则稳中稍有变。2009 年稍有改变,题目更趋于“见仁见智"的开放题。2010年取材发生了“突变"的态势,调出了“唐宋诗词"的范畴 更加倾向于“新课标”的命题趋向。 2.文学巨匠与平民作家的作品都有参选。文学巨匠他们符合“重要”闻名"代表”楷模”等要求。如苏轼,2007 年高考诗歌鉴赏中,“苏轼”成为“出镜率”最高的作家,全国卷、上海卷、重庆卷均考查了苏轼:湖南和四川
第 09 题:筛选信息(人物性格、德行、操守、言行、政绩、才干等) 第 10 题:归纳中心(原文内容分析概括) 第 11 题:翻译(两小题) 2.紧扣浅易,殊途同归。08、09、10 年文言文阅读延续了 07 年的平易浅近特色,切实贯彻考纲把握“浅 易文言文”的这个尺度与原则。 3.2010 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节选自《明史?王祎传》,实词考察紧紧结合文段解释,大部分考生读懂 文章后,都能做出对“宠”字的判断。两道文言翻译题第一句要注意倒装句式,第二句注意后半部分的意译。 我在前几天高考前写博客时跟同学说过,希望同学同学在考场有一个比较好的感觉,因为你们看到文言文 的时候会是我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国家卷这几年文言文的内容都非常非常接近,因为出的主要都是古代 传记性文学,08 年考的是《宋史·廖刚传》里的,这次考的人也是在一本史书里找的,明史里叫王伊,以 前写过史书,他本身是一个史学家,这些人的故事都非常非常接近。比如从小非常聪明、正直,整个文章 发展过程中,他的官职不断上升,受到皇帝的重用,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这个过程当中一定会有一些负 面的人物出现,就像电影一定会有正面人物和负面人物。08 年跟廖刚做对的是金人,这次明史王伊传跟他 作对的是元代的人,王伊也是死于跟他作对的元代的人手中。一定有正面的人物,然后有负面的人物跟他 作对,只要能够把握情节主线,对大致的情节进行揣测,我们再看文章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做题就会比 较顺手。这是文言文,考的内容非常接近。 2007、2008、2009、2010 年全国卷古典诗歌鉴赏一览表 年份 分值 作者 作品 体裁 题型及内容 2 0 0 7 8 苏轼 《望江 南》 词 简答题(两题):(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 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 情?请简要分析。(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 赏析。 2 0 0 8 8 潘大临 《江间 作四首》 五言律 诗 简答题(两题):(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 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从全诗看, 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年份 分值 作者 作品 体裁 题型及内容 2009 8 姜夔 《次石 湖书扇 韵 》 宋诗 简答题(两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是由哪些 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分析。(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 了范大成的品格,第三局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 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2010 8 刘孝绰 《咏素 蝶诗》 南朝梁 诗歌 简答题(两题):(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 是怎样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 由上表可以看出: 1.“唐宋诗词”担当主角。2008 年,虽处在“自主”与“新课标”的“双重”催生下,但高考诗鉴赏并没有呈现“突 变”的态势,基本与 2007 年诗歌鉴赏趋势总体保持一致,唐诗宋词仍担当主角,取材则稳中稍有变。2009 年稍有改变,题目更趋于“见仁见智”的开放题。2010 年取材发生了“突变”的态势,调出了“唐宋诗词”的范畴, 更加倾向于“新课标”的命题趋向。 2.文学巨匠与平民作家的作品都有参选。文学巨匠他们符合“重要”“闻名”“代表”“楷模”等要求。如苏轼,2007 年高考诗歌鉴赏中,“苏轼”成为“出镜率”最高的作家,全国卷、上海卷、重庆卷均考查了苏轼;湖南和四川
考了王安石的作品。但多考查“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诗”。 3.宋代诗词考查频率明显加大。近四年全国卷诗歌鉴赏考的都是宋代文学家的作品 4.考査重点明确集中。近四年的诗歌鉴赏,设题都非常规范,严格围绕“语言艺术”“思想情感”表达技巧” 设题。 5.诗人情感基本都通过借景抒情展现。如2008年诗歌鉴赏题: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 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由此表达了作 者向往一种隐逸生活的情怀。 6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咏素蝶诗》)鉴赏题可能是大多数学生的“绊脚石”。其实并不难。因为 两道问题都很贴近诗歌注释和题材内容。像第一问命题人已经告诉了考生这是一首“咏物诗”,再回答“蝶 的描写手法(主要分动作描写、衬托手法等)并简析之即可。第二问问诗歌的含意(即思想情感)和全诗 的表现手法,前者要紧扣诗句中描写“蝶”迎日而飞却遇风而归的无奈心情和篇后作者平生怀才遭妒官场起 伏的注释,可得出答案。后者要照顾到第一问中这是一首“咏物诗”的提示,即可得出诗歌是运用了“托物言 的手法。2010年诗歌鉴赏题: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 赏识,施展才能。 2007、2008、2009、2010年全国卷文学作品阅读一览表 年份选文题型题量作者体裁份分值查内容 《总想简答题 吕锦华 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形象)的含义理解刘 为你唱四题 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言和表达技巧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观点态度 分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里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美》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年份选文题型题量作者体表 值查内容 《彩色简答题 抒雁 分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的荒四题散文 解文中重要句子 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了王安石的作品。但多考查“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诗”。 3.宋代诗词考查频率明显加大。近四年全国卷诗歌鉴赏考的都是宋代文学家的作品。 4.考查重点明确集中。近四年的诗歌鉴赏,设题都非常规范,严格围绕“语言艺术” “思想情感”“表达技巧” 设题。 5. 诗人情感基本都通过借景抒情展现。如 2008 年诗歌鉴赏题: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 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由此表达了作 者向往一种隐逸生活的情怀。 6.2010 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咏素蝶诗》)鉴赏题可能是大多数学生的“绊脚石”。其实并不难。因为 两道问题都很贴近诗歌注释和题材内容。像第一问命题人已经告诉了考生这是一首“咏物诗”,再回答“蝶” 的描写手法(主要分动作描写、衬托手法等)并简析之即可。第二问问诗歌的含意(即思想情感)和全诗 的表现手法,前者要紧扣诗句中描写“蝶”迎日而飞却遇风而归的无奈心情和篇后作者平生怀才遭妒官场起 伏的注释,可得出答案。后者要照顾到第一问中这是一首“咏物诗”的提示,即可得出诗歌是运用了“托物言 志”的手法。2010 年诗歌鉴赏题: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 赏识,施展才能。 2007、2008、2009、2010 年全国卷文学作品阅读一览表 年份 选文 题型题量 作者体裁 分值 考查内容 2 0 0 7 《总想 为你唱 支歌》 简答题 四题 吕锦华 散文 22 分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形象)的含义理解文 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 2 0 0 8 《阳关 古道苍 凉美》 简答题 四题 寅公 散文 22 分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年份 选文 题型题量 作者体裁 分值 考查内容 2 0 0 9 《彩色 的 荒 漠》 简答题 四题 雷抒雁 散文 22 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灯简答 分[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里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上表可以看出: 1.偏爱散文,关注社会,注重文化品位。从题材来看,大多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积淀的生活感 悟类散文:从作家作品来看,大多是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当代文坛影响较大的名家新作占主导地位。从 选文的风格来看多是语言清新优美、感情质朴的抒情散文,特别是有忧患意识,有悲悯情怀,关注民生和 社会进步发展的散文。前三年选文居然都是关于大西北的散文 2.题型设置上采用简答题形式 3.设题规律:命题遵循基本阅读规律,即从语义的理解到有关信息的识别与筛选,再到对相关信息进行加 工处理。这是一般阅读规律,也是命题规律,更是解题规律。命题尽量顾及一般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尽量体现由语义到综合分析的过程,组成由浅入深的序列,形成梯度,同时命题的角度有侧重性,综合性 也较明显。 4.命题以能力、素养为先,以知识、基础为重的方向。综观2007年试题,都是考查阅读一篇文章应该具 有的基本理解和鉴赏能力,一般学生都能根据原文信息和高中生应有的阅读积累进行整合作答。对考生的 思维能力的要求也相对集中,如归纳、概括、演绎、因果、联想、想象等:都要求体现语言文字的表述 写能力,力求能区别出语言表述的简练精确、形象生动、特色鲜明等特点。 5.重视鉴赏能力的考查。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单独命题的各省市的试卷,都加大了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 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的考查,同时还涉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从题干表述看,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往往着眼的就是对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综合性较强,能较好的体现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进行考查的特点 语言表达 高考“语言表达"板块一般都是整个试题板块组合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从近三年的试题看,这种活力具体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型较丰富。病句改错,仿写组句,压缩概括,解说评论等题型唱主角。 2.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这里的“现实”与“生活”都是针对中学生的视野与眼界而言的既尊重学生心理及成 ,又体现时代特点,更反映当前社会现实:让学生开阔视野的同时,更关注人生民生,关注国家和民族 2007、2008、2009、2010年全国卷语言表达题一览表 作份 目 考查内容特点 以“梦想与现实”为内容,仿写例核题贴近考生实际,关注人生,能让考生感到刹 刃、自然,有话可说。 红星中学高一2班将召开畅想奥00g年北京奥运是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牵动亿方 的主题班会,下面是主持人开华夏儿女的心,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这一题 白的开头和结尾,请你补出中间近我们的生活,展现时代特点,大家容易产生 分。要求紧扣主题、言简意赅、鸣。 文采。50个字左右
2 0 1 0 《 灯 火》 简答题 四题 萧萧 散文 22 分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上表可以看出: 1.偏爱散文,关注社会,注重文化品位。从题材来看,大多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积淀的生活感 悟类散文;从作家作品来看,大多是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当代文坛影响较大的名家新作占主导地位。从 选文的风格来看多是语言清新优美、感情质朴的抒情散文,特别是有忧患意识,有悲悯情怀,关注民生和 社会进步发展的散文。前三年选文居然都是关于大西北的散文。 2.题型设置上采用简答题形式。 3.设题规律:命题遵循基本阅读规律,即从语义的理解到有关信息的识别与筛选,再到对相关信息进行加 工处理。这是一般阅读规律,也是命题规律,更是解题规律。命题尽量顾及一般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尽量体现由语义到综合分析的过程,组成由浅入深的序列,形成梯度,同时命题的角度有侧重性,综合性 也较明显。 4.命题以能力、素养为先,以知识、基础为重的方向。综观 2007 年试题,都是考查阅读一篇文章应该具 有的基本理解和鉴赏能力,一般学生都能根据原文信息和高中生应有的阅读积累进行整合作答。对考生的 思维能力的要求也相对集中,如归纳、概括、演绎、因果、联想、想象等;都要求体现语言文字的表述书 写能力,力求能区别出语言表述的简练精确、形象生动、特色鲜明等特点。 5. 重视鉴赏能力的考查。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单独命题的各省市的试卷,都加大了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 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的考查,同时还涉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从题干表述看,“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往往着眼的就是对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综合性较强,能较好的体现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进行考查的特点。 语言表达 高考“语言表达”板块一般都是整个试题板块组合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从近三年的试题看,这种活力具体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题型较丰富。病句改错,仿写组句, 压缩概括,解说评论等题型唱主角。 2. 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这里的“现实”与“生活”都是针对中学生的视野与眼界而言的既尊重学生心理及成 长,又体现时代特点,更反映当前社会现实;让学生开阔视野的同时,更关注人生民生,关注国家和民族。 2007、2008、2009、2010 年全国卷语言表达题一览表 年份 题目 考查内容特点 2007 以“梦想与现实”为内容,仿写例 句。 该题贴近考生实际,关注人生,能让考生感到亲 切、自然,有话可说。 2008 红星中学高一(2)班将召开“畅想奥 运”的主题班会,下面是主持人开 场白的开头和结尾,请你补出中间 部分。要求紧扣主题、言简意赅、 有文采。50 个字左右。 2008 年北京奥运是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牵动亿万 华夏儿女的心,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这一题贴 近我们的生活,展现时代特点,大家容易产生共 鸣
下面是“沈阳全民读书月”活动材图文转换题,要求学生展开联想象,考察学生 识,请从构形角度说明标识的创回造想象,这一题贴近我们的生活,展现时代特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关注人生、关注社会。 过65个字 8题考选词填空,似乎取代了过却三个題目均是知识源点题型,与去年相比语文命 病句修改题。19题考语段总结题日益彰显“语文化”的倾向更加明显 要求考生准确把握低碳经济的 定义的内涵和中心话题。20试 考仿写 写意性”材料作文审题指要 所谓“写意性材料”指的是材料作文中那种所给材料本身含有丰富意蕴,含 有某种特定意境的材料,这类材料读起来语意指向不很明晰,短时间难以把握其 题旨的材料。在考试中遇到这类作文材料,若缺乏审题能力,就很可能落入命题 者设下的陷阱。 2010年高考安徽卷就是一道这样的题,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吴兴杂诗 [清]阬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干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晢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 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本题所给材料是一首古诗,本身增加了解读的难度;它表面上写的是自然风 光,却又蕴含哲理,这里往往玄虚,此其二难;它要求写的是应考者自己对这首
2 0 0 9 下面是“沈阳全民读书月”活动标 识,请从构形角度说明标识的创 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 超过 65 个字。 图文转换题,要求学生展开联想象,考察学生的 创造想象,这一题贴近我们的生活,展现时代特 点,关注人生、关注社会。 2 0 1 0 18 题考选词填空,似乎取代了过去 的病句修改题。19 题考语段总结, 要求考生准确把握低碳经济的不 同定义的内涵和中心话题。20 试题 考仿写。 三个题目均是知识源点题型,与去年相比语文命 题日益彰显“语文化”的倾向更加明显。 “写意性”材料作文审题指要 所谓“写意性材料”指的是材料作文中那种所给材料本身含有丰富意蕴,含 有某种特定意境的材料,这类材料读起来语意指向不很明晰,短时间难以把握其 题旨的材料。在考试中遇到这类作文材料,若缺乏审题能力,就很可能落入命题 者设下的陷阱。 2010 年高考安徽卷就是一道这样的题,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 一篇文章,不少于 800 字。 本题所给材料是一首古诗,本身增加了解读的难度;它表面上写的是自然风 光,却又蕴含哲理,这里往往玄虚,此其二难;它要求写的是应考者自己对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