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散文(上) 第一节先秦叙事散文 (概述了解性知识) 教学目标:了解散文发展的脉络,了解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的影响。为接下来学习先 秦说理散文等内容作铺垫, 教学方法:传统讲授 课时安排:在第二部分正式开始之前用十多分钟作简要的概述性介绍即可。 教学过程: 散文和诗歌不同,它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后。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商周铜器铭文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就是甲骨卜辞,由于书写工具(刀、骨)和写作目的限制,甲骨 卜辞写得非常简略,没有成篇的文字,多数是些句子,最多也只是个片断。 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周代铭文文字数增加,内容复杂,叙事已有一定规模, 像《毛公鼎》等侧重记言的铭文,其中的训诰,已和《尚书》没有什么区别。 二、记事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 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事记言的不同体例。 最早独立成篇的文字见于《尚书》。《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是两种不同的体式。 1、《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2、《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大事纲要。当时各国都修史书,而且一般都叫做“春 秋”,号称“百国春秋”。其意是取春秋代序为一年。后来各国春秋亡佚,只有鲁国的春秋 流传下来,于是,“春秋”成了“鲁春秋”的专名。 三、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一一《左传》、《国语》和《战国策》 1、《左传》原称《春秋左氏传》。它沿袭了《眷秋》编年纪事的体制,并基本上是以 《春秋》为纲,补叙具体历史事件而成。 2、《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 的历史片断。 3、《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策士之文的汇编。 在体例上,在叙事技巧上,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均有影响。它们不仅是后世散文
1 第十三章 散文(上) 第一节 先秦叙事散文 (概述了解性知识) 教学目标:了解散文发展的脉络,了解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的影响。为接下来学习先 秦说理散文等内容作铺垫。 教学方法:传统讲授 课时安排:在第二部分正式开始之前用十多分钟作简要的概述性介绍即可。 教学过程: 散文和诗歌不同,它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后。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商周铜器铭文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就是甲骨卜辞,由于书写工具(刀、骨)和写作目的限制,甲骨 卜辞写得非常简略,没有成篇的文字,多数是些句子,最多也只是个片断。 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周代铭文文字数增加,内容复杂,叙事已有一定规模, 像《毛公鼎》等侧重记言的铭文,其中的训诰,已和《尚书》没有什么区别。 二、记事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 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事记言的不同体例。 最早独立成篇的文字见于《尚书》。《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是两种不同的体式。 1、《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2、《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大事纲要。当时各国都修史书,而且一般都叫做“春 秋”,号称“百国春秋”。其意是取春秋代序为一年。后来各国春秋亡佚,只有鲁国的春秋 流传下来,于是,“春秋”成了“鲁春秋”的专名。 三、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左传》、《国语》和《战国策》 1、《左传》原称《春秋左氏传》。它沿袭了《春秋》编年纪事的体制,并基本上是以 《春秋》为纲,补叙具体历史事件而成。 2、《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 的历史片断。 3、《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策士之文的汇编。 在体例上,在叙事技巧上,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均有影响。它们不仅是后世散文
写作的楷模也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 用。 第二节先秦说理散文的逐步成熟 教学目标:理清先秦说理散文体制逐步成熟的过程。掌握《论语》、《逍遥游》的内容 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代表性作品的学习。 教学难点:《论君子》和《逍遥游》的作品分析 教学方法:传统讲授 课时安排:三个学时 教学过程: 从语录体的《论语》到韵散结合体的《老子》,先秦说理散文在语录体的发展变化中 逐步成熟。语录体的《孟子》中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 辩文。时代在孟子之前的《墨子》,和《孟子》同时代的《庄子》,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 体过渡的迹象。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己形成。《庄子》的许多篇章多以数则构思奇妙 的寓言结构而成。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辨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别 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 理散文体制的定型。他们的文章往往是长篇大论,有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严 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从此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一孔子与《论语》 (一)孔子生平与思想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邹邑人。其祖先系宋国贵族,属殷后人 后来逃亡至鲁国。在《论语子罕》中,孔子自述:“吾少也贱”,他早年从事过许多被 认为卑贱的职业,如管理过仓库和看管过牛羊等。以后主要从事帮助贵族办理婚丧赞礼的 “儒”的职业,近晚年时做过三个月的鲁国司寇,曾两次流亡到其他各诸侯国,力图实现 他复兴周礼的政治理想,但终其一生未能如愿。我因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是他对“仁”的解释。他把“仁”当作最高的 道德标准,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一种最高的思想境界。孔子还提倡“礼”,主张 用礼来维护旧存的等级制度。在当时礼崩乐坏,崇尚武功的情况下,孔子的主张是行不通 的。所以他周游列国到处碰壁,在政治上是个失败者。但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是成功的。 他是我国私人讲学的第一人,打破了旧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 展有巨大的贡献。在教育思想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出身。对于教学态度和方
2 写作的楷模也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 用。 第二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逐步成熟 教学目标:理清先秦说理散文体制逐步成熟的过程。掌握《论语》、《逍遥游》的内容 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代表性作品的学习。 教学难点:《论君子》和《逍遥游》的作品分析 教学方法:传统讲授 课时安排:三个学时 教学过程: 从语录体的《论语》到韵散结合体的《老子》,先秦说理散文在语录体的发展变化中 逐步成熟。语录体的《孟子》中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 辩文。时代在孟子之前的《墨子》,和《孟子》同时代的《庄子》,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 体过渡的迹象。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已形成。《庄子》的许多篇章多以数则构思奇妙 的寓言结构而成。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辨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别 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 理散文体制的定型。他们的文章往往是长篇大论,有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严 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从此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一 孔子与《论语》 (一)孔子生平与思想 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邹邑人。其祖先系宋国贵族,属殷后人, 后来逃亡至鲁国。在《论语•子罕》中,孔子自述:“吾少也贱”,他早年从事过许多被 认为卑贱的职业,如管理过仓库和看管过牛羊等。以后主要从事帮助贵族办理婚丧赞礼的 “儒”的职业,近晚年时做过三个月的鲁国司寇,曾两次流亡到其他各诸侯国,力图实现 他复兴周礼的政治理想,但终其一生未能如愿。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是他对“仁”的解释。他把“仁”当作最高的 道德标准,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一种最高的思想境界。孔子还提倡“礼”,主张 用礼来维护旧存的等级制度。在当时礼崩乐坏,崇尚武功的情况下,孔子的主张是行不通 的。所以他周游列国到处碰壁,在政治上是个失败者。但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是成功的。 他是我国私人讲学的第一人,打破了旧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 展有巨大的贡献。在教育思想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出身。对于教学态度和方
法,孔子有许多好的见解,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还主张启发式教育等等。 其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唯心主义天命观,将信将疑的鬼神论,唯心的人性论上。其 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思学结合、温故知新、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等,影响深远。《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由其群弟子记录整理而成。 在文学方面,孔子也有自己的主张,比如他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涉及到文学对于社会生活的干预、文 学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等问题。又如他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涉及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主张文质兼备,相得益彰。这些主张对后世文学 的发展和文学批评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论语》的成书 《论语》出自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之手,始作于春秋末期,成书于战国初期。最后 的编定者可能是曾参的学生。曾参是孔子弟子中最年轻的一位,约卒于鲁元公元年(前436 年),战国初期。《论语》中以记载曾参将死之前和鲁人孟敬子的一段对话为最晚,由此可 以大致断定《论语》的成书时期。 《论语》传到汉朝有三种不同的版本:即《古论语》21篇、《齐论语》22篇、《鲁论 语》20篇。《古论语》是鲁恭王毁孔子旧宅时取得的,因用古文写成,所以叫《古论语》: 《齐论语》比《鲁论语》多出二篇,《古论语》比《鲁论语》多一篇《子张》(《古论语》 有二个《子张篇》,其中一个在《鲁论语》中是合并到《尧问》这一篇中的。《古论语》和 《鲁论语》的不同主要在于篇目次序。今存《论语》是《鲁论语》,其他两本已经亡佚汉 成帝之师安昌侯张禹,根据《鲁论》,参考《齐论》,而编成定本,号《张侯论》,今本《论 语》是郑玄混合《鲁论》与《张侯论》而成。 (三)《论语》的内容 《论语》是儒家的代表著作。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 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研究孔子学说的重要文献。在我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文 学史、教育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四)《论语》的文学价值 表现在:《论语》短小简约,还没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是语录体散文的典 范之作,书中有一些对话说理篇章己具有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整体与说理文还有一定 的距离,但是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对于先秦说理文的形制有了直接的影响。其语言形象、 精炼、平实、含蓄隽永、概括力强、善于表达深刻的道理,富有启发性、哲理性,流传至 后世,许多成为格言、成语:且长于用各种语气词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3
3 法,孔子有许多好的见解,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还主张启发式教育等等。 其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唯心主义天命观,将信将疑的鬼神论,唯心的人性论上。其 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思学结合、温故知新、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等,影响深远。《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由其群弟子记录整理而成。 在文学方面,孔子也有自己的主张,比如他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涉及到文学对于社会生活的干预、文 学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等问题。又如他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涉及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主张文质兼备,相得益彰。这些主张对后世文学 的发展和文学批评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论语》的成书 《论语》出自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之手,始作于春秋末期,成书于战国初期。最后 的编定者可能是曾参的学生。曾参是孔子弟子中最年轻的一位,约卒于鲁元公元年(前 436 年),战国初期。《论语》中以记载曾参将死之前和鲁人孟敬子的一段对话为最晚,由此可 以大致断定《论语》的成书时期。 《论语》传到汉朝有三种不同的版本:即《古论语》21 篇、《齐论语》22 篇、《鲁论 语》20 篇。《古论语》是鲁恭王毁孔子旧宅时取得的,因用古文写成,所以叫《古论语》。 《齐论语》比《鲁论语》多出二篇,《古论语》比《鲁论语》多一篇《子张》(《古论语》 有二个《子张篇》,其中一个在《鲁论语》中是合并到《尧问》这一篇中的。《古论语》和 《鲁论语》的不同主要在于篇目次序。今存《论语》是《鲁论语》,其他两本已经亡佚汉 成帝之师安昌侯张禹,根据《鲁论》,参考《齐论》,而编成定本,号《张侯论》,今本《论 语》是郑玄混合《鲁论》与《张侯论》而成。 (三)《论语》的内容 《论语》是儒家的代表著作。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 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研究孔子学说的重要文献。在我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文 学史、教育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四)《论语》的文学价值 表现在:《论语》短小简约,还没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是语录体散文的典 范之作,书中有一些对话说理篇章已具有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整体与说理文还有一定 的距离,但是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对于先秦说理文的形制有了直接的影响。其语言形象、 精炼、平实、含蓄隽永、概括力强、善于表达深刻的道理,富有启发性、哲理性,流传至 后世,许多成为格言、成语;且长于用各种语气词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作品分析一一《论君子》 在论语中论君子的言语一共有八十四则,这里选择的是有代表性的十三则。在孔子 时代,君子有两个基本含义,一个是指统治者,一个是指有道德修养和实际能力的人。在 孔子的学说里面有的时候指的是第一个含义,但是更多的时候指的是后面一个。孔子对于 君子品行道德的期望其实是儒家的对于社会理想人格的构建。 1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译 孔子评论子产:“具有君子的四种品德:行为谦逊,尊敬上级,关心群众疾苦,用人 符合道义。” 【解读】 本章是孔子评价子产的话,讲的君子之道,就是为政之道。子产是孔子的一个非常有 才能的学 产在郑 公、足 时执 。 晋国当悼公 公、昭 顷公、定公五世, 于楚国当共王、康王、郏敖、灵王 平王五世,正是两国争强、战乱不 息的时候。郑国地处要冲,而周旋于这两大国之间,子产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 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确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孔子对子产的评价 甚高,认为治国安邦就应当具有子产的这四种道德。孟子认为君所以能治民,在于君自身 正,正己而后正人。他说:“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 《中庸》中引用孔子的话说:“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事父,未能也: 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作为君子典范的孔子也认为自己没有达到君子的标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孔子在这里提 出来的君子的标准是儒家的理想人格的标准 9于兴于©不通,服不合© 恭而无礼则劳0,慎而无礼则意②,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③。君子 【注释】 ①劳:辛劳,劳苦。 ②葸:音 x1,拘谨,畏惧、胆怯害怕的样子。 ③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④笃:厚待、真诚。 ⑤故旧:故交,老朋友。 ⑥偷:淡薄。这里指的是人和人之间的感情。 泰伯: 周大王的长子。 【译文】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疲劳:只是谨慎而不依礼而行,就会显得 畏缩拘谨:只是心直口快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伤害别人。在上位的人如果厚 待自己的父母兄弟,老百姓当中就会趋向仁德,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 同 老百姓之间就不会冷漠无情了。” 【评析 此处的“礼”指的是礼的本质含义。这是孔子在教导人们如何做人。把君子之道放
4 (五)作品分析——《论君子》 在论语中论君子的言语一共有八十四则,这里选择的是有代表性的十三则。在孔子 时代,君子有两个基本含义,一个是指统治者,一个是指有道德修养和实际能力的人。在 孔子的学说里面有的时候指的是第一个含义,但是更多的时候指的是后面一个。孔子对于 君子品行道德的期望其实是儒家的对于社会理想人格的构建。 1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译文】 孔子评论子产:“具有君子的四种品德:行为谦逊,尊敬上级,关心群众疾苦,用人 符合道义。” 【解读】 本章是孔子评价子产的话,讲的君子之道,就是为政之道。子产是孔子的一个非常有 才能的学生,子产在郑简公、郑定公之时执政 22 年。其时,于晋国当悼公、平公、昭公、 顷公、定公五世,于楚国当共王、康王、郏敖、灵王、平王五世,正是两国争强、战乱不 息的时候。郑国地处要冲,而周旋于这两大国之间,子产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 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确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孔子对子产的评价 甚高,认为治国安邦就应当具有子产的这四种道德。孟子认为君所以能治民,在于君自身 正,正己而后正人。他说:“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 《中庸》中引用孔子的话说:“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事父,未能也; 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作为君子典范的孔子也认为自己没有达到君子的标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孔子在这里提 出来的君子的标准是儒家的理想人格的标准。 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①,慎而无礼则葸②,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③。君子 笃④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⑤不遗,则民不偷⑥。” 【注释】 ①劳:辛劳,劳苦。 ②葸:音xǐ,拘谨,畏惧、胆怯害怕的样子。 ③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④笃:厚待、真诚。 ⑤故旧:故交,老朋友。 ⑥偷:淡薄。这里指的是人和人之间的感情。 泰伯:周大王的长子。 【译文】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疲劳;只是谨慎而不依礼而行,就会显得 畏缩拘谨;只是心直口快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伤害别人。在上位的人如果厚 待自己的父母兄弟,老百姓当中就会趋向仁德,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 同事,老百姓之间就不会冷漠无情了。” 【评析】 此处的“礼”指的是礼的本质含义。这是孔子在教导人们如何做人。把君子之道放
在“礼“的范围之下。古代的礼,在现代社会中可以理解为一种分寸或者度。任何一位 社会成员做到这些,这个社会的风气将会为之一振,将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 “”、“植”、“函”、 “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 “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 否则就会出现“劳 苗 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所以说, 是各种执行行事的规关 准则,同时也是个体为人做事的尺度,否则就会“疲劳”、“懦弱” “动乱”、“伤人”。“礼 作为人文、理性,重视规范、塑造、建立各种内心情感即人性所在的尺度,孔子之所以再 三进“立于利”、“克己复利为仁”,均应作此解。中国的传统人伦也和这种融理于桔的人 情味道紧紧相连。 3、于日: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①。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②,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信念,努力勤奋的学习它,誓死守卫治国它。不进入危 险的、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作官,实现抱负,天 政治黑暗就隐退不出。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却贫,这是耻辱:西家政治黑暗而自己却 是耻辱 【读解】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实际上还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 只不过联系到学与守,贫贱与富贵作了更深入的闸发,使之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和更为厂 阔的境界罢了 的以“仁”为本质核心的“君子”型人格 必须完善自身道德修养,并且凭借自 身道德修养进入国家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君子 型人格的实际体现,正在于孔子 孟子这些大儒为了挽救苍生于水火,不惜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中,栖栖惶惶奔走于列国 之间,以仁义道德游说各诸侯国君主。这是儒道的区别所在。有道无道对于道家是没有意 义的的,不管政治好坏他们选择的都是逃避,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不可能有好 治 国家或者“天下 。儒家讲的是隐、藏。但是儒道两家都重视保全自己的性命, 不主 张胡乱去“献身”。 “益者 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 【壮轻】 ①谅:诚信 “谅”有时特指小信,如《卫灵公》篇说:”君子贞而不谅。”“谅” 与“贞”相对,指小信。 但这里却泛指守信, ,小信的区别 ②便(pin)辟:诌媚逢迎,主要指举止行为方面,惯于走邪道。 ③善柔:假装和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④便佞:花言巧语,主要指言谈方面。 【译立】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 与守信的人交朋友 与见多识 人交朋友 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两面 刀的人交朋友, 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读解】这是孔子从对方为人之道上来教导。孔子多用这种具体的经验概括来教导学生
5 在“礼“的范围之下。古代的礼,在现代社会中可以理解为一种分寸或者度 。任何一位 社会成员做到这些,这个社会的风气将会为之一振,将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 “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 “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 “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所以说,“礼”是各种执行行事的规矩 准则,同时也是个体为人做事的尺度,否则就会“疲劳”、“懦弱”、“动乱”、“伤人”。“礼” 作为人文、理性,重视规范、塑造、建立各种内心情感即人性所在的尺度,孔子之所以再 三讲“立于礼”、“克己复礼为仁”,均应作此解。中国的传统人伦也和这种融理于情的人 情味道紧紧相连。 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①。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②,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①善道:正确的学说,引申为真理。 ②见:音xiàn,同“现”。 【译文】 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信念,努力勤奋的学习它,誓死守卫治国它。不进入危 险的、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作官,实现抱负,天 下政治黑暗就隐退不出。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却贫贱,这是耻辱;国家政治黑暗而自己却 富贵,也是耻辱。” 【读解】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实际上还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 只不过联系到学与守,贫贱与富贵作了更深入的阐发,使之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和更为广 阔的境界罢了。 孔子的以“仁”为本质核心的“君子”型人格,必须完善自身道德修养,并且凭借自 身道德修养进入国家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君子”型人格的实际体现,正在于孔子、 孟子这些大儒为了挽救苍生于水火,不惜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中,栖栖惶惶奔走于列国 之间,以仁义道德游说各诸侯国君主。这是儒道的区别所在。有道无道对于道家是没有意 义的的,不管政治好坏他们选择的都是逃避,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不可能有好的政 治、国家或者“天下”。儒家讲的是隐、藏。但是儒道两家都重视保全自己的性命,不主 张胡乱去“献身”。 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 ③,友便佞④,损矣。” 【注释】 ①谅:诚信。“谅”有时特指小信,如《卫灵公》篇说:”君子贞而不谅。” “谅” 与“贞”相对,指小信。但这里却泛指守信,无大信、小信的区别。 ②便(pián)辟:诌媚逢迎,主要指举止行为方面,惯于走邪道。 ③善柔:假装和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④便佞:花言巧语,主要指言谈方面。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 与守信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两面 三刀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读解】这是孔子从对方为人之道上来教导。孔子多用这种具体的经验概括来教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