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诗经》与《楚辞》 教学目标:了解《诗经》与《楚辞》的相关知识,赏析《关雎》、《蒹葭》、《湘夫 人》 教学重点:赋比兴手法的运用,结合《关雎》、《蒹葭》学习《诗经》的特色,结 合《湘夫人》学习楚辞的特色 教学难点: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蒹葭》朦胧的诗境,《湘夫人》的心理描写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启发互动式教学、课堂辩论、小组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诗经的相关知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 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是我国古典 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是我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和源头。 2、《诗经》的成书过程:十五国风通过王官采诗、各国献诗、太师收集整理 等各种渠道采集集中到主管部门配制乐曲或校正音律,予以应用和流传。春秋未 期的孔子对当时流传的诗歌作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编订工作。 3、《诗经》六义: 《毛诗序》为流传于世的《诗经》作序文:“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日 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日雅,六曰领。” 风是配合土乐(地方音乐)的各地民歌和一部分仿民歌作品。 雅是用雅乐(正乐)配合的用于朝会、燕享的乐歌,雅诗是这些乐歌的歌词, 多是贵族创作的政治抒情诗。 颂是庙堂祭祀乐歌。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朱熹《诗集传》),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 发情志。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是比喻和比拟,也就是利用两种事物之间的某种相 似点来打比方,或用浅显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和情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是先描绘某种事物的形象,用以引起所 要咏唱的内容
第一章 《诗经》与《楚辞》 教学目标:了解《诗经》与《楚辞》的相关知识,赏析《关雎》、《蒹葭》、《湘夫 人》 教学重点:赋比兴手法的运用,结合《关雎》、《蒹葭》学习《诗经》的特色,结 合《湘夫人》学习楚辞的特色 教学难点: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蒹葭》朦胧的诗境,《湘夫人》的心理描写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启发互动式教学、课堂辩论、小组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诗经的相关知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 年间的诗歌 305 篇,分为风(160 篇)、雅(105 篇)、颂(40 篇),是我国古典 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是我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和源头。 2、《诗经》的成书过程:十五国风通过王官采诗、各国献诗、太师收集整理 等各种渠道采集集中到主管部门配制乐曲或校正音律,予以应用和流传。春秋末 期的孔子对当时流传的诗歌作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编订工作。 3、《诗经》六义: 《毛诗序》为流传于世的《诗经》作序文:“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 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是配合土乐(地方音乐)的各地民歌和一部分仿民歌作品。 雅是用雅乐(正乐)配合的用于朝会、燕享的乐歌,雅诗是这些乐歌的歌词, 多是贵族创作的政治抒情诗。 颂是庙堂祭祀乐歌。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朱熹《诗集传》),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 发情志。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是比喻和比拟,也就是利用两种事物之间的某种相 似点来打比方,或用浅显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和情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是先描绘某种事物的形象,用以引起所 要咏唱的内容
风、雅、颂是诗体,赋、比、兴是师法(表现方法)。 4、《诗经》的艺术形式: 重章叠唱:就是全篇各章的结构和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有 时甚至只换一两个字,反复咏唱。重章叠唱,便于记忆,利于传唱,能加强诗的 音乐效果,加强主题的感染力量,层层推进诗意。 5、《诗经》的语言:以四言句式为主,双声词、叠韵词、双声兼叠韵词,叠 字、叠句,加强《诗经》语言的音韵美。 运用叠字描绘景物形态,描写人物心理或神态,描述人或物的动态,增强它 们的形象性(蒹葭苍苍)。运用叠字拟声,使语言具体形象给人以如闻其声,如 临其境的实感(关关雎鸠)。 6、《诗经》的押韵:中国古典诗词都具有优美的韵律,它们起源于《诗经》 优良的艺术传统。(影响较深的几种韵式) ()偶句韵,即单句不押韵,双句押韵。汉魏的古体诗,唐的近体诗都继承这 种韵式,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韵式。 (②)首字入韵的偶句韵。后世的古诗绝句多继承这一韵式,五律、七律诗也有 首句入韵的,也都是《诗经》这一韵式的继承。 (3)句句韵,全章不论多少句,句句用韵。汉魏乐府和七言古诗中也有句句韵 的。如曹丕《燕歌行》。 第二节关雎 “周南”是周公所治的南国,“召南”是召公所治的南国,以陕地(今河南陕 县)为分界线,其东为“周南”,大体上是从洛阳向南抵湖北北部江、汉一带。据 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这是一首 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朗读《关雎》。 一、诗歌解析: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象声词。雎鸠:水鸟名,即鱼鹰。传说它 们情意专一。窈究淑女,君子好速。速:(佳住)之借字,(佳佳),双鸟之意。 第一章,以雎鸠合鸣于河之洲上,其配偶不乱之意,兴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同 时兼有比拟下面所咏之辞的作用,表示了君子追求淑女的主题。以“窈窕淑女
风、雅、颂是诗体,赋、比、兴是师法(表现方法)。 4、《诗经》的艺术形式: 重章叠唱:就是全篇各章的结构和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有 时甚至只换一两个字,反复咏唱。重章叠唱,便于记忆,利于传唱,能加强诗的 音乐效果,加强主题的感染力量,层层推进诗意。 5、《诗经》的语言:以四言句式为主,双声词、叠韵词、双声兼叠韵词,叠 字、叠句,加强《诗经》语言的音韵美。 运用叠字描绘景物形态,描写人物心理或神态,描述人或物的动态,增强它 们的形象性(蒹葭苍苍)。运用叠字拟声,使语言具体形象给人以如闻其声,如 临其境的实感(关关雎鸠)。 6、《诗经》的押韵:中国古典诗词都具有优美的韵律,它们起源于《诗经》 优良的艺术传统。(影响较深的几种韵式) ⑴偶句韵,即单句不押韵,双句押韵。汉魏的古体诗,唐的近体诗都继承这 种韵式,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韵式。 ⑵首字入韵的偶句韵。后世的古诗绝句多继承这一韵式,五律、七律诗也有 首句入韵的,也都是《诗经》这一韵式的继承。 ⑶句句韵,全章不论多少句,句句用韵。汉魏乐府和七言古诗中也有句句韵 的。如曹丕《燕歌行》。 第二节 关 雎 “周南”是周公所治的南国,“召南”是召公所治的南国,以陕地(今河南陕 县)为分界线,其东为“周南”,大体上是从洛阳向南抵湖北北部江、汉一带。据 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这是一首 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朗读《关雎》。 一、诗歌解析: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关:象声词。雎鸠:水鸟名,即鱼鹰。传说它 们情意专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逑:(隹隹)之借字,(隹隹),双鸟之意。 第一章,以雎鸠合鸣于河之洲上,其配偶不乱之意,兴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同 时兼有比拟下面所咏之辞的作用,表示了君子追求淑女的主题。以“窈窕淑女
君子好逮”为纲目,统摄全诗。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水草名。流:朱熹《诗集解》“顺水流而 取之也”,亦可解为顺水飘荡。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寤:睡醒,寐:睡眠。第 二章,“参差荇菜”承上而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 女之难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表现一个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 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注:《关雎》原作三章,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 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 3、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服:语气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第三章,抒 发求之不得的忧思。此章承上启下,为一篇之关键,有此章,才使下文“友之” “乐之”的快足意满之感自然流出,使整诗文脉顺畅,气势不减弱。对思念情人 的心理描写写的生动逼真,正可谓“哀而不伤”。 4、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五弦或七弦。瑟:二 十五弦或五十弦。参差荇菜,左右苇之。笔:音帽,有选择之意。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以荇菜既得而“采之”“笔之”,兴 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友之”“乐之”极写快意满足而又不涉于侈靡, 正所谓“乐而不淫”。(注:关于此二章内容的另一说,描写君子想象中与淑女欢 聚的情景。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 二、《关雎》的写作特征: 1、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兴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同时兼有比拟下面所咏之辞的作用,表示了君子追求淑女的主题。“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 2、偶句韵:鸠、洲、逮,属幽部:流、求,幽部:得、服、侧,职部:采 友,之部:笔、乐,宵部:全诗三次换韵,虚字“之”不入韵,虚字前一字入韵, 用韵的参差变化,增强了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采用双声、叠韵词,增强诗歌 音调的和谐美与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叠韵,参差双声,辗转双声叠韵,用 这类词语摹拟淑女形象,描写景物荇菜,修饰动作反侧,皆写得活泼逼真,声情 并茂。 3、全诗用四言句式、重章叠句、反复吟咏,感情有发展,主题不断深化。 三、所抒之情:
君子好逑”为纲目,统摄全诗。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荇菜:水草名。流:朱熹《诗集解》“顺水流而 取之也”,亦可解为顺水飘荡。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寤:睡醒,寐:睡眠。第 二章,“参差荇菜”承上而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 女之难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表现一个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 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注:《关雎》原作三章,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 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 3、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服:语气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第三章,抒 发求之不得的忧思。此章承上启下,为一篇之关键,有此章,才使下文“友之” “乐之”的快足意满之感自然流出,使整诗文脉顺畅,气势不减弱。对思念情人 的心理描写写的生动逼真,正可谓“哀而不伤”。 4、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五弦或七弦。瑟:二 十五弦或五十弦。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芼:音帽,有选择之意。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 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友之”“乐之”极写快意满足而又不涉于侈靡, 正所谓“乐而不淫”。(注:关于此二章内容的另一说,描写君子想象中与淑女欢 聚的情景。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 二、《关雎》的写作特征: 1、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兴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同时兼有比拟下面所咏之辞的作用,表示了君子追求淑女的主题。“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 2、偶句韵:鸠、洲、逑,属幽部;流、求,幽部;得、服、侧,职部;采、 友,之部;芼、乐,宵部;全诗三次换韵,虚字“之”不入韵,虚字前一字入韵, 用韵的参差变化,增强了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采用双声、叠韵词,增强诗歌 音调的和谐美与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叠韵,参差双声,辗转双声叠韵,用 这类词语摹拟淑女形象,描写景物荇菜,修饰动作反侧,皆写得活泼逼真,声情 并茂。 3、全诗用四言句式、重章叠句、反复吟咏,感情有发展,主题不断深化。 三、所抒之情:
整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 喜悦。 《关雎》今译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棲河里小岛上;纯洁美丽好姑娘,君子想要配成双。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纯洁美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 追求姑娘难实现,醒来梦里意常牵。漫漫长夜相思长,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纯洁美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 长长短短鲜荇菜,左挑右选来摘采。纯洁美丽好姑娘,钟鼓奏乐娶过来。 第三节兼葭 一、诗歌解析: 1、第一章四个层次 ①)蒹菠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蒹,获苇。葭,芦苇。蒹葭在这里泛指芦苇。 苍苍:茂盛的意思。以蒹葭起兴,情景交融。描绘即目所见景物,深秋早晨凄清 明净的河边之美景,点明时间、地点,同时又烘托气氛,蕴含诗人凄婉的感情, 情景交融。以蒹葭起兴,对诗中所抒写的执着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 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那人。虚点其地,顿生惆怅之情,承上启下。 指出心上人在水一方,虚点其地似乎近在跟前,却可望而不可即,抒情主人公虽 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却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 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惘的情致。此二句承上启下,不仅和前两句融合无间,又 为后四句抒发诗人与日思夜想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作铺垫。 (3)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回:逆流而上。阻:阻难,艰险。从:跟从,追 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顺流而下。宛:好象。并列的两个层次,分 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不可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涧从之,道阻且 长”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 “宛”字将实在处所一笔拎空,“伊人”却可望而不可即。既逆流,又顺流,百 般追寻,可见主人公对爱的执着追求: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始终无法 和心上人相会诉衷肠,怅惘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 体而充分的展现
整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 喜悦。 《关雎》今译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棲河里小岛上;纯洁美丽好姑娘,君子想要配成双。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纯洁美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 追求姑娘难实现,醒来梦里意常牵。漫漫长夜相思长,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纯洁美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 长长短短鲜荇菜,左挑右选来摘采。纯洁美丽好姑娘,钟鼓奏乐娶过来。 第三节 蒹 葭 一、诗歌解析: 1、第一章四个层次 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蒹,荻苇。葭,芦苇。蒹葭在这里泛指芦苇。 苍苍:茂盛的意思。以蒹葭起兴,情景交融。描绘即目所见景物,深秋早晨凄清 明净的河边之美景,点明时间、地点,同时又烘托气氛,蕴含诗人凄婉的感情, 情景交融。以蒹葭起兴,对诗中所抒写的执着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 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⑵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那人。虚点其地,顿生惆怅之情,承上启下。 指出心上人在水一方,虚点其地似乎近在眼前,却可望而不可即,抒情主人公虽 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却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 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惘的情致。此二句承上启下,不仅和前两句融合无间,又 为后四句抒发诗人与日思夜想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作铺垫。 ⑶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回:逆流而上。阻:阻难,艰险。从:跟从,追 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顺流而下。宛:好象。并列的两个层次,分 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不可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从之,道阻且 长”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 “宛”字将实在处所一笔拎空,“伊人”却可望而不可即。既逆流,又顺流,百 般追寻,可见主人公对爱的执着追求;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始终无法 和心上人相会诉衷肠,怅惘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 体而充分的展现
2、第二、三章:同样四个层次 (1)为霜一一未晞一一未已:晞:音西,干。已:停止。未已指未干。时间的 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 (②)一方一一之湄一一之涘: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涘:音四,水边。 反复渲染似近在眼前,却可望而不可即所在的惆怅之情,同样起着承上启下的作 用。 3)长一一跻一一右:跻:登高。这里指道路坎坷,难以攀登。右:迂回曲折。 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更深入地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④)央一一坻一一祉:坻:水中的小沙洲。祉:音止,水中的沙滩。地点的变 化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层层深入地表现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失望惆怅之 注:此诗主题的几种观点。是一首抒写思慕、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或以为 襄公求贤尚德之作,或以为思贤招隐之词,或以为朋友想念之吟等) 二、《兼葭》的写作特征: 1、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蒹葭苍苍(凄凄、采采),白露为霜(未晞、 未己)”描绘深秋早晨凄清明净的河边美景,烘托气氛,蕴含诗人凄婉的感情, 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2、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兼葭苍苍(凄凄、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深秋早晨凄清、明净、哀婉的河边美景起兴,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者追求、可望不 可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3、全诗以四言句式为主,重章叠唱,一唱三叹,使诗不仅具有形式美、音 乐美,同时重章叠唱中景物有变化,感情有发展,主题不断深化。首句入韵的偶 句韵:苍、霜、方、长、央,阳部:凄、晞、湄、跻、坻,脂部:采、已、涘、 右(音以)、让,之部:极富音乐的回环之美。 4、象征性的诗歌意境:通过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 建构了象征性的诗歌意境。事实的虚化:追寻者、地点、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 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朦胧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 事实的虚化、朦胧,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意象的空灵:“在 水一方”,可望不可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
2、第二、三章:同样四个层次 ⑴为霜——未晞——未已:晞:音西,干。已:停止。未已指未干。时间的 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 ⑵一方——之湄——之涘: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涘:音四,水边。 反复渲染似近在眼前,却可望而不可即所在的惆怅之情,同样起着承上启下的作 用。 ⑶长——跻——右:跻:登高。这里指道路坎坷,难以攀登。右:迂回曲折。 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更深入地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⑷央——坻——沚:坻:水中的小沙洲。沚:音止,水中的沙滩。地点的变 化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层层深入地表现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失望惆怅之 情。 注:此诗主题的几种观点。是一首抒写思慕、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或以为 襄公求贤尚德之作,或以为思贤招隐之词,或以为朋友想念之吟等) 二、《蒹葭》的写作特征: 1、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蒹葭苍苍(凄凄、采采),白露为霜(未晞、 未已)”描绘深秋早晨凄清明净的河边美景,烘托气氛,蕴含诗人凄婉的感情, 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2、比兴手法的运用:以“蒹葭苍苍(凄凄、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深秋早晨凄清、明净、哀婉的河边美景起兴,对诗中所抒写的执着追求、可望不 可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3、全诗以四言句式为主,重章叠唱,一唱三叹,使诗不仅具有形式美、音 乐美,同时重章叠唱中景物有变化,感情有发展,主题不断深化。首句入韵的偶 句韵:苍、霜、方、长、央,阳部;凄、晞、湄、跻、坻,脂部;采、已、涘、 右(音以)、沚,之部;极富音乐的回环之美。 4、象征性的诗歌意境:通过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 建构了象征性的诗歌意境。事实的虚化:追寻者、地点、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 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朦胧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 事实的虚化、朦胧,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意象的空灵:“在 水一方”,可望不可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