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戏曲概说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戏曲发展的概祝,散曲及杂剧主要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课时安排:3课时。 敏学过程: 第一节戏曲的特征与发展过程 一、戏曲的概念与特征 唐过于西我的划分,相略一点。可以从二十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环儿竖范清。墙那 方话剧,称之为现代戏剧:墙这边土生土长,称之为古典戏。因为古典戏剧 “戏” “曲”为主,所以又叫作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 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 学,乐指其音乐伴奉,舞指其表溜。此外还包括舞合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中国戏曲之 特点 以之 “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刷,均为戏剧 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 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 的“唱、念、做、打”。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 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 曹操:有了长歌当哭 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后。戏曲并没 有象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 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大天地的描画。所 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二、 中国戏曲发展的过程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 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 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 《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 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 :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 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一 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 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则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 的民间,时称永嘉杂刷。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 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己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
1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戏曲概说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戏曲发展的概况,散曲及杂剧主要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课时安排: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戏曲的特征与发展过程 一、戏曲的概念与特征 对于中国戏剧的划分,粗略一点,可以从二十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那儿竖一道墙,墙那 边引进了西方话剧,称之为现代戏剧;墙这边土生土长,称之为古典戏剧。因为古典戏剧以 “戏”、“曲”为主,所以又叫作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 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 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中国戏曲之 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 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 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 的“唱、念、做、打”。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 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 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 有象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 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 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二、中国戏曲发展的过程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 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 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 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 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 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 的民间,时称永嘉杂剧。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 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
家。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 元杂 元代 是中国戏曲史的 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著者,唯 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 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 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期 明清传瓷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刷成为戏 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 时。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声肿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 江西弋阳 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 地万声的 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 后者发展成典推细腻的昆曲。 6、中国戏曲的转型期 一洁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 昆曲、高腔扩 戏的盛行 后是地方戏的兴起 。从此,戏曲舞台 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 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变为了茶肆歌台。 7、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以高朗亭为台柱的徽班“三 庆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即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 成。而后, 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相继进京。微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戏 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一京副形成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 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 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即京剧。 三、元曲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一在元代登坛树帜、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是元曲。而人们通常 所说的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表演的综合艺 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在元代文坛上,它与传统的诗、词样式分庭抗礼,代 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元曲出 现的原因:书会才人,瓦肆勾栏,市民阶层壮大,文学自身发展结果(诸宫调的影响)。 1、元杂剧 元杂侧,是以金院本、诸宫调和宋代说话为三大主要渊源,同时吸收融汇了前代戏剧 曲艺等各种文学艺术的营养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戏曲。 ①折、楔子和本 杂剧剧本体例十分精严,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 也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 折,既是刷本情节的一个自然段落,又是剧曲音乐的一个单元,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式
2 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著者,唯 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 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 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 息。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 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 时。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 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 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 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6、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 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 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变为了茶肆歌台。 7、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 1790 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以高朗亭为台柱的徽班“三 庆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即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 感。而后,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相继进京。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 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 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 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 年的发展,终于在 1840 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即京剧。 三、元曲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在元代登坛树帜、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是元曲。而人们通常 所说的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表演的综合艺 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在元代文坛上,它与传统的诗、词样式分庭抗礼,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元曲出 现的原因:书会才人,瓦肆勾栏,市民阶层壮大,文学自身发展结果(诸宫调的影响)。 1、 元杂剧 元杂剧,是以金院本、诸宫调和宋代说话为三大主要渊源,同时吸收融汇了前代戏剧、 曲艺等各种文学艺术的营养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戏曲。 ①折、楔子和本 杂剧剧本体例十分精严,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 也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 折,既是剧本情节的一个自然段落,又是剧曲音乐的一个单元,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式
的套数构成。 楔子,篇幅比较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放在剧本开头,对人物、故事讲行简要的介 绍或交代,其作用相当于引子或序幕。也有放在折与折之间,则是为了剧情的过渡或联络 与后来的过场戏相类。 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未)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 能唱。由男角主唱的叫末本戏,女角主唱的叫旦本戏。 ②角色行当 角色与行当同义。是中国戏曲根据副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品质与性情等因素综 合概括出的各种性格类型。与此对应,演员也根据自己的应工分为不同的行当。 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且为女角,正旦为女主角:末为男角,正末为男 主角:净类似京剧的花脸,一般为性格刚猛的人物(可扮男,也可扮女):杂是上述三类不 能包括的杂角。如卜儿指老年妇女,徠儿指小男孩,孤直观元,洁指和尚,驾指皇帝等。 ③曲词 杂剩曲词采用的是曲牌体。 元杂剧共用九个宫调,即所谓的“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宫、钟吕宫、黄钟宫、正 宫和大石调、双调、越调、商调。 曲律与诗词不同,采用《中原音韵》的新四声,其特征是“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用 韵采用《中原音韵》的19韵部。 ④宾自 元杂剧中的道白,称为“宾白”。道白的样式很多,除了对白、自白,还有“带云”(歌 唱中的附带说白)入、背云(旁白)、内云(后台人员或角色与台上角色的对话)等 ⑥科范 元杂剧的科范有三种指义:一是动作表演,而是规定某种特殊的情感表演,如“做哭科” 三是指某种特定的舞台音响效果,如《实娥冤》中的“内做风科”。 2、散曲 散曲实际上是北方成长起来的民间小唱。分为小令和套数。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 学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 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 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套数的体 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 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散曲的艺术特点: ①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 例如,词牌句数的规定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随意增损。而散曲则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 规定曲牌的句数,进行增句。又如,词的句式短则一两字,最长不超过11字:而散曲的句 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这主要是由于散曲采用了特有的村字 方式。所谓衬字,指的是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例如关汉卿《不伏老》套数,〔黄钟尾) 曲,把“我是 一粒铜豌豆”七字,增衬成“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 豌豆”,这一来,显得豪放泼辣,把“铜豌豆”的性格表现得淋滴尽致。 ②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明凌濛初《谭曲杂札》评散曲的语言“方言 3
3 的套数构成。 楔子,篇幅比较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放在剧本开头,对人物、故事进行简要的 介 绍或交代,其作用相当于引子或序幕。也有放在折与折之间,则是为了剧情的过渡或联络, 与后来的过场戏相类。 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 能唱。由男角主唱的叫末本戏,女角主 唱的叫旦本戏。 ②角色行当 角色与行当同义。是中国戏曲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品质与性情等因素综 合概括出的各种性格类型。与此对应,演员也根据自己的应工分为不同的行当。 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旦为女角,正旦为女主角;末为男角,正末为男 主角;净类似京剧的花脸,一般为性格刚猛的人物(可扮男,也可扮女);杂是上述三类不 能包括的杂角。如卜儿指老年妇女,徕儿指小男孩,孤直观元,洁指和尚,驾指皇帝等 。 ③曲词 杂剧曲词采用的是曲牌体。 元杂剧共用九个宫调,即所谓的“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宫、钟吕宫、黄钟宫、正 宫和大石调、双调、越调、商调。 曲律与诗词不同,采用《中原音韵》的新四声,其特征是“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用 韵采用《中原音韵》的 19 韵部。 ④宾白 元杂剧中的道白,称为“宾白”。道白的样式很多,除了对白、自白,还有“带云”(歌 唱中的附带说白)、背云(旁白)、内云(后台人员或角色与台上角色的对话)等 ⑤科范 元杂剧的科范有三种指义:一是动作表演,而是规定某种特殊的情感表演,如“做哭科”, 三是指某种特定的舞台音响效果,如《窦娥冤》中的“内做风科”。 2、 散曲 散曲实际上是北方成长起来的民间小唱。分为小令和套数。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 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 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套数的体 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 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散曲的艺术特点: ①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 例如,词牌句数的规定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随意增损。而散曲则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 规定曲牌的句数,进行增句。又如,词的句式短则一两字,最长不超过11字;而散曲的句 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这主要是由于散曲采用了特有的“衬字” 方式。所谓衬字,指的是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例如关汉卿《不伏老》套数,〔黄钟尾〕 一曲,把“我是一粒铜豌豆”七字,增衬成“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 豌豆”,这一来,显得豪放泼辣,把“铜豌豆”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明凌濛初《谭曲杂札》评散曲的语言“方言
常语,沓而成章,者不得一毫故实”。清黄周星《制曲枝语》云:“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 尽之,日: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己。”都是对散曲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语言风格的 精辟概括 ③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在我国古代抒情性文学的创作中,尽管存在着各种风 格争奇斗妍各逞风骚的情况,但含蓄蕴籍始终是抒情性文学审美取向的主流,这一点在诗、 词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散曲在审美取向上当然也不排斥含蓄蕴藉一格,这在小令一体中 表现得还比较突出,但从总体上说,它崇尚的是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之美,与诗、词大异其 趣。 第二节马致远与[双调·夜行船]《秋思》 一、 马致远的生平 马致远(钓1250一1321至132间),元代戏曲作家号东篱,字千里,大都(今北京 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又曾加入过“书会” ,并与书会才人合编过 杂剧。生平未详,但从他自己的散曲作品中可以了解到,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棱” 热衷过进取功名。然而他仕途并不显达,因此动了“终焉计”,晚年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 著有杂刷15种,今存有:《破账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搏高卧》、 《吕洞宾三醉岳阳棱》、《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半夜雷轰荐福碑》6种,以及和李时中、红 字李 花李郎合写的《邯郸道省悟黄梁梦) 折),明代吕天成、清代张大 复还说马致远作过南戏《苏武持节北海牧羊记》等。马致远还作有散曲,现存120多首。 马致远在散曲上的成就,为元代之冠。明代避仲明称他为“曲状元”。马致远的散曲, 声调和谐优美,语言清新豪爽,并且善于捕捉形象以熔铸诗的境界。他吸取了诗、词以及民 间歌曲的养分,开辟了与诗、词不同的曲的真率醇厚的意境,提高了曲的格调。 二、 [双调·夜行船]《秋思》 [夜行船]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 盏夜阑灯灭。 侨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 断碑,不辩龙蛇。 [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知他是魏耶?知 他是晋耶? 落梅风]天教你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富家儿更做道你心似铁 争辜负了锦堂风月。 风入松公]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不争镜里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 别。莫笑巢鸠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4
4 常语,沓而成章,着不得一毫故实”。清黄周星《制曲枝语》云: “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 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都是对散曲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语言风格的 精辟概括。 ③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在我国古代抒情性文学的创作中,尽管存在着各种风 格争奇斗妍各逞风骚的情况,但含蓄蕴藉始终是抒情性文学审美取向的主流,这一点在诗、 词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散曲在审美取向上当然也不排斥含蓄蕴藉一格,这在小令一体中 表现得还比较突出,但从总体上说,它崇尚的是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之美,与诗、词大异其 趣。 第二节 马致远与[双调·夜行船]《秋思》 一、 马致远的生平 马致远(约 1250~1321 至 1324 间) ,元代戏曲作家。号东篱,字千里。大都(今北京) 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又曾加入过“书会”,并与书会才人合编过 杂剧。生平未详,但从他自己的散曲作品中可以了解到,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 热衷过进取功名。然而他仕途并不显达,因此动了“终焉计”,晚年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 著有杂剧 15 种,今存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搏高卧》、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半夜雷轰荐福碑》6 种,以及和李时中、红 字李二、花李郎合写的《邯郸道省悟黄粱梦》一种(马著第一折),明代吕天成、清代张大 复还说马致远作过南戏《苏武持节北海牧羊记》等。马致远还作有散曲,现存 120 多首。 马致远在散曲上的成就,为元代之冠。明代贾仲明称他为“曲状元”。 马致远的散曲, 声调和谐优美,语言清新豪爽,并且善于捕捉形象以熔铸诗的境界。他吸取了诗、词以及民 间歌曲的养分,开辟了与诗、词不同的曲的真率醇厚的意境,提高了曲的格调。 二、 [双调·夜行船]《秋思》 [夜行船]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 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 断碑,不辩龙蛇。 [庆宣和] 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知他是魏耶?知 他是晋耶? [落梅风] 天教你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富家儿更做道你心似铁, 争辜负了锦堂风月。 [风入松]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不争镜里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 别。莫笑巢鸠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 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胸]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 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 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登高节? 人问我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秋思本是我国古典诗词的传统题目之 。长期以来,人们由这一题目生出的无数感概 己使秋思的词义本身便凝聚着思素自然之秋和人生之秋的丰富内涵。而马致远《秋思》更局 包孕弘深、独具一格。这一套曲将参透名利、离绝是非的处世哲学寄托在叹古讽今、嘲风弄 月的牢骚里,浓缩了他在《陈抟高卧》、《黄粱梦》等剧目和其他散曲中反复宜泄的内心苦闷, 表现了他因半世储控、饱培世情而形成的纵两肆志、超然尘外的人生态度。对于人牛意义的 探索,可说是文人咏怀的 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先秦到两宋,凡是进步的文人,即使处在最黑 暗的时代和最坎坷的境遇中,无论怎样昏酣遗世,在内心深处总还多少保留者一点立功立德 的理想。但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曾象元代这样善恶颠倒、是非不分:这样把文人打入社会 的最底层。“一官、一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正。”因而元代 文人对现实大多是彻底绝望的:“青史内不标名”、“把功名高贵都参破”(张养浩《辞官》), “无是无非快活敏”(幸罗御中《辞官》),什途顺利的文人尚日作加是之相,压在补会下层 的文人也就可想而知了 马致远的《秋思》正是将这种看穿 一切的普遍情绪提到历史的高度 米认识,更集中更凝炼地反映了元代愤世疾俗者的共同心理状态。 马致远的《秋思》从思想内容上扩大了散曲的表现范围:并充分利用元曲语言俚俗明快、 句式节奏自由的特点,从表现艺术上提高了散曲的境界。这一套曲由七支曲子组成,第一支 曲以人生当及时行乐的感概领起全篇。题为秋思,不写秋景,但迟暮之悲、忆旧之情处处关 合“秋”字,实是从人生的晚景虚写自然的秋意。反过来 “今日春来,明朝花谢”写韶华 过隙之感,则是以自然之春倒映人生之秋, “今日”、 “明朝”的夸张史加强了光阴流逝的 急速感,春花又与“梦蝶”在字面上相照应。“梦蝶”用《庄子·齐物论》的典故,既烘托 了百年犹如一梦的迷惘之感,又以词藻的装饰美点缀了春意。人生如梦己成滥调,庄周梦蝶 也是熟典,但用惜春之情反写悲秋之思,尚不落俗套。末句“急罚盏夜阑灯灭”利用虚词的 省略造成意思的含混,又从及时行乐的老话中翻出新意:“急罚盏”三字声短调促,把催 赶快行令罚酒的 思连同急不可待的语气一起传达出来了,而这三字与“夜阑灯灭”之间叉 有一个停颜,便兼有两重含意:一是赶快罚酒直到夜深灯息,即“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之意:一是赶快罚酒一却已夜阑灯灭,也就是即使急急行乐,犹恐不能及时之意。这支曲缓 起急收,以入声为平声。起调平稳,与长嗟短叹的表情相应,愈往后愈急促,在言犹未尽时 渐,为以下六支曲子展开古今纵之谈留下了金地 三、四支曲子从兴亡之悲谈到贪财之愚,慨叹所谓名标青史、功业不朽、富贵久 长的虚幻,以证明及时行乐的实在。秦宫汉阙化为一片衰草,成了放牧牛羊的原野,昔日繁 华己成过眼云烟,只落得渔夫桃子几句闲话。如此悲凉的意绪却化为一句刻薄的挖苦:若不 这般兴衰更替,渔樵便没有闲话可说了。这出人意表的冷嘲应有无限感触,可又将千古兴亡
5 [拨不断] 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 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 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 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 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登高节? 人问我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秋思本是我国古典诗词的传统题目之一。长期以来,人们由这一题目生出的无数感慨, 已使秋思的词义本身便凝聚着思索自然之秋和人生之秋的丰富内涵。而马致远《秋思》更是 包孕弘深、独具一格。这一套曲将参透名利、离绝是非的处世哲学寄托在叹古讽今、嘲风弄 月的牢骚里,浓缩了他在《陈抟高卧》、《黄粱梦》等剧目和其他散曲中反复宣泄的内心苦闷, 表现了他因半世磋跎、饱谙世情而形成的纵酒肆志、超然尘外的人生态度。对于人生意义的 探索,可说是文人咏怀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先秦到两宋,凡是进步的文人,即使处在最黑 暗的时代和最坎坷的境遇中,无论怎样昏酣遗世,在内心深处总还多少保留着一点立功立德 的理想。但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曾象元代这样善恶颠倒、是非不分;这样把文人打入社会 的最底层。“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因而元代 文人对现实大多是彻底绝望的:“青史内不标名”、“把功名富贵都参破”(张养浩《辞官》), “无是无非快活煞”(孛罗御史《辞官》),仕途顺利的文人尚且作如是之想,压在社会下层 的文人也就可想而知了。马致远的《秋思》正是将这种看穿一切的普遍情绪提到历史的高度 来认识,更集中更凝炼地反映了元代愤世疾俗者的共同心理状态。 马致远的《秋思》从思想内容上扩大了散曲的表现范围;并充分利用元曲语言俚俗明快、 句式节奏自由的特点,从表现艺术上提高了散曲的境界。这一套曲由七支曲子组成,第一支 曲以人生当及时行乐的感慨领起全篇。题为秋思,不写秋景,但迟暮之悲、忆旧之情处处关 合“秋”字,实是从人生的晚景虚写自然的秋意。反过来,“今日春来,明朝花谢”写韶华 过隙之感,则是以自然之春倒映人生之秋,“今日”、“明朝”的夸张更加强了光阴流逝的 急速感,春花又与“梦蝶”在字面上相照应。“梦蝶”用《庄子·齐物论》的典故,既烘托 了百年犹如一梦的迷惘之感,又以词藻的装饰美点缀了春意。人生如梦已成滥调,庄周梦蝶 也是熟典,但用惜春之情反写悲秋之思,尚不落俗套。末句“急罚盏夜阑灯灭”利用虚词的 省略造成意思的含混,又从及时行乐的老话中翻出新意:“急罚盏”三字声短调促,把催人 赶快行令罚酒的意思连同急不可待的语气一起传达出来了,而这三字与“夜阑灯灭”之间又 有一个停顿,便兼有两重含意:一是赶快罚酒直到夜深灯息,即“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之意;一是赶快罚酒-却已夜阑灯灭,也就是即使急急行乐,犹恐不能及时之意。这支曲缓 起急收,以入声为平声。起调平稳,与长嗟短叹的表情相应,愈往后愈急促,在言犹未尽时 顿断,这就为以下六支曲子展开古今纵横之谈留下了余地。 第二、三、四支曲子从兴亡之悲谈到贪财之愚,慨叹所谓名标青史、功业不朽、富贵久 长的虚幻,以证明及时行乐的实在。秦宫汉阙化为一片衰草,成了放牧牛羊的原野,昔日繁 华已成过眼云烟,只落得渔夫樵子几句闲话。如此悲凉的意绪却化为一句刻薄的挖苦:若不 这般兴衰更替,渔樵便没有闲话可说了。这出人意表的冷嘲应有无限感触,可又将千古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