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小说 教学目 宏观把握中国小说的发展轨迹:了解“《世说新语》时代”了解“红学”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 教学难 魏晋名士的人格冲突 教学方 比较性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影视插曲欣赏 课时安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中国小说的发展轨迹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无矣。”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家书十五种,并谓: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班固称此类作品为“刍尧狂夫之议也。”班固所列篇目 有一部分不是小说,故鲁迅谓:“诸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 者近呼而悠缪者也。”以上所谓“小说”,与后世所谓“小说”相去甚远,且含轻视意味。 一、中国古典小说萌芽期:先秦两汉 远古神话、先秦寓言故事、先秦两汉史传文学野史杂记: 中国小说的最早源头可追溯到上古神话传说。我国古代神话多载于《山海经》,从 《山海经》到魏晋志怪小说,其间脉络较清渐。而先秦两汉的寓言故事和历史散文则于写人 叙事方面为后世小说提供了艺术经验。 二、中国古典小说童年期:魏晋南北朝 分志怪小说、轶事小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未又大畅巫风, 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 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 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 ,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 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安之别矣。 社会的不安定,为宗教迷信思想提供了土壤,故此期神仙鬼怪之说盛行,兼佛教广为传 播,因而产生了大量志怪小说: 鲁讯《中国小说史略》:“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魏晋以来,乃 弥以标格语言相尚,惟吐属则流于玄虚,举止则故为疏放,与汉之惟俊伟坚卓为重者,甚不 侔矣。盖其时释教广被,颠扬脱俗之风,而老庄之说亦大盛,其因佛而崇老为反动,而厌离 于世间则一致,相拒而实相扇,终乃汗漫而为清谈。渡江以后,此风弥甚,有违言者,惟 二枭雄而己。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旧闻,或者记述近事,虽不过丛残小语,而俱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小说 教学目标 宏观把握中国小说的发展轨迹;了解“《世说新语》时代”;了解“红学”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 教学难点 魏晋名士的人格冲突 教学方法 比较性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影视插曲欣赏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中国小说的发展轨迹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无矣。”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家书十五种,并谓:“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班固称此类作品为“刍荛狂夫之议也。” 班固所列篇目, 有一部分不是小说,故鲁迅谓:“诸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 者近呼而悠缪者也。”以上所谓“小说”,与后世所谓“小说”相去甚远,且含轻视意味。 一、中国古典小说萌芽期:先秦两汉 远古神话、先秦寓言故事、先秦两汉史传文学野史杂记: 中国小说的最早源头可追溯到上古神话传说。我国古代神话多载于《山海经》,从 《山海经》到魏晋志怪小说,其间脉络较清晰。而先秦两汉的寓言故事和历史散文则于写人 叙事方面为后世小说提供了艺术经验。 二、中国古典小说童年期:魏晋南北朝 分志怪小说、轶事小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 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 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 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 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 社会的不安定,为宗教迷信思想提供了土壤,故此期神仙鬼怪之说盛行,兼佛教广为传 播,因而产生了大量志怪小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魏晋以来,乃 弥以标格语言相尚,惟吐属则流于玄虚,举止则故为疏放,与汉之惟俊伟坚卓为重者,甚不 侔矣。盖其时释教广被,颇扬脱俗之风,而老庄之说亦大盛,其因佛而崇老为反动,而厌离 于世间则一致,相拒而实相扇,终乃汗漫而为清谈。渡江以后,此风弥甚,有违言者,惟一 二枭雄而已。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旧闻,或者记述近事,虽不过丛残小语,而俱
为人间言动,遂脱志怪之牢笼也。” 由于崇尚清谈的结果,遂产生志人小说。 一如今日之记新闻 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但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出现,毕 竟标志者小说在中国作为一种文体己颇为重要。 (一)、志怪小说 数量很多,以干宝《搜神记》成就最高 (二)、志人小说(铁事小说 1、东晋葛洪《西京杂记》 2、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三、成熟期:唐 唐传奇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十六:“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闻舛讹,未 必尽设幻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 ,文辞华艳,与六朝之初陈梗概者相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 说。 先唐有少量叙事文已接近小说的艺术规范,然尚孕育于母体之中,不足以构成文体的独 立。唐人小说方揭开中国小说史的帷幕。 四、变迁期:宋元 宋元活木 话本:说话人的底本。说话:唐宋说唱艺术之 一,即讲故事,相当于现代的说书。宋代 有“说话四家”之说,然今存话本,主要是小说和讲史两家。小说或讲烟花粉黛、人鬼幽期 之事,或讲神仙妖术之事,或讲人世间悲欢离合的奇闻轶事:讲史则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 战之事。话本经整理出版,即成为新型小说。文言与白话小说分流。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这类作品(指话本),不但题材不同,文章上也起了变 革,用的是白 所以实在是小说史上的 大变迁。”宋元话本使白话小说这一文体得以确 立,从而为后代通俗小说打下基础。从元末到明末,不少通俗小说或加工改编宋元话本,或 模拟宋元话本,仅就长篇而言:《三国志平话》一一罗贯中编《三国志通俗演义》:《宜和遗 事》一一施耐庵编写《水浒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一 一《西游记》:《武 王伐纣平话》一 一许仲琳《封神演义》:《七国春秋平话》一一余邵鱼《列国志传》,冯梦龙 《新列国志》 五、繁荣期:明清 中国古典长篇章回小说。 1、明代长篇章回小说:自有明一代始,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才充分展现出其社会与文 学价值,并与楚之强,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并辔争先。按题材性 质与思想内容 可分为五类:第一类,历史演义小说,以一朝一代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吸取 野史和民间传说而创作完成,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为其开山之作,同时也标 志者中国古典长篇章回小说的产生与成熟。历史演义小说用通俗的语言,演叙历史人物及其 事迹,不仅其时读者争相誉录,以便观览,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书商们编写和出版同类小说
为人间言动,遂脱志怪之牢笼也。 ” 由于崇尚清谈的结果,遂产生志人小说。 志人志怪之佳者,有人物性格,有简单情节,主题较明确,结构趋于完整,渐摆脱了“丛 残小语”的局面,已能“粗陈梗概”(《中国小说史略》),虽然他们“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 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但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出现,毕 竟标志着小说在中国作为一种文体已颇为重要。 (一)、志怪小说 数量很多,以干宝《搜神记》成就最高。 (二)、志人小说(轶事小说) 1、东晋葛洪《西京杂记》 2、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三、成熟期:唐 唐传奇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十六:“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闻舛讹,未 必尽设幻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 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初陈梗概者相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 说。” 先唐有少量叙事文已接近小说的艺术规范,然尚孕育于母体之中,不足以构成文体的独 立。唐人小说方揭开中国小说史的帷幕。 四、变迁期:宋元 宋元话本 话本:说话人的底本。说话:唐宋说唱艺术之一,即讲故事,相当于现代的说书。宋代 有“说话四家”之说,然今存话本,主要是小说和讲史两家。小说或讲烟花粉黛、人鬼幽期 之事,或讲神仙妖术之事,或讲人世间悲欢离合的奇闻轶事;讲史则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 战之事。话本经整理出版,即成为新型小说。文言与白话小说分流。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这类作品(指话本),不但题材不同,文章上也起了变 革,用的是白话,所以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 宋元话本使白话小说这一文体得以确 立,从而为后代通俗小说打下基础。从元末到明末,不少通俗小说或加工改编宋元话本,或 模拟宋元话本,仅就长篇而言:《三国志平话》——罗贯中编《三国志通俗演义》;《宣和遗 事》——施耐庵编写《水浒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西游记》;《武 王伐纣平话》——许仲琳《封神演义》;《七国春秋平话》——余邵鱼《列国志传》,冯梦龙 《新列国志》 五、繁荣期:明清 中国古典长篇章回小说。 1、明代长篇章回小说:自有明一代始,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才充分展现出其社会与文 学价值,并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并辔争先。按题材性 质与思想内容,可分为五类:第一类,历史演义小说,以一朝一代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吸取 野史和民间传说而创作完成,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为其开山之作,同时也标 志着中国古典长篇章回小说的产生与成熟。历史演义小说用通俗的语言,演叙历史人物及其 事迹,不仅其时读者争相誉录,以便观览,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书商们编写和出版同类小说
的热情。故此后历史演义小说如雨后春笋,均受到《三国》影响,然成就无法超越。明中叶 后之历史演义,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明代,几乎每朝历史都有。其中写得较有特色的是列国 系统和隋唐系统中的部分小说。如余劭鱼《列国志传》、冯梦龙《新列国志》、熊大木(唐 志传通俗演义》:第二类,英雄传奇小说,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均属历史小说,但前者重在 展示历史事件的演变,后者则重在刻划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英雄传奇小说以元末明初施耐庵、 罗贯中之《水浒传》为代表,明中叶熊大木之《北宋志传》亦有一定成就:第三类,神怪(魔) 小说,除吴承思《西游记》外,另有钟山逸叟许仲琳编《封神演义》可为代表:第四类,世 情小说,世情 世 人情之谓, 或称人情小 是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 通俗化的 类小说,大多描写家庭生活,且“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情,间于悲欢离合之中,写炎 凉的世态”(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兰陵笑笑生之《金瓶梅》为世情小说开山之 作。《金瓶梅》为我国第一部由文人独创的长篇,又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它 的出现标志若我国古代小说的发据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 游记》并称为明代“四大奇书”第五类,公案小说,以写曲折冤狱为主 可以李春芳《海 公案》和安遥石《龙图公案》为代表。 2、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受宋元话本小说的影响,明代文人开始由对话本的编辑加工 发展到大量模拟话本写作,从而出现了主要供案头阅读的文人模拟的话本,故称拟话本。“拟 话本”标志若宋元以来的演唱文学逐步脱离口头创作阶段,开始成为作家的书写文学。代表 代拟话本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蒙初 的 一拍” 秦惊奇》与《二刻拍案惊 奇》 3、清代长篇章回小说:《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的出现,标志着长篇章回小说已进 入完全独立的文学创作阶段,义完全告别讲唱文学而独立存在,仅在形式上保留讲史话本的 传统体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迨吴敏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链时弊,机 锋所向,在十林。其文又或而能,而多讽,干是说部中乃始有是称讽之书。”《儒材 外史》是中国小说中讽刺艺术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文学讽刺艺术的高 修。《红楼林》作为 我国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而垂照百代。 4、清代文言短篇小说: 至清,文言小说迎来了鲁迅所谓“整个古代短篇小说的最后一个高蜂”一 一蒲松龄《聊 斋志异》的问世。《聊》,吸取了传统志怪与传奇的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文言知篇小说的 集大成之作。此期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一反《聊斋志异》的写法,模仿魏晋南北朝的笔记 小说,文字古拙简练, 鲁迅谓其“隽思妙语,时足解顾间杂考辨 亦有灼见” 第二节《世说新语》 阅读书目: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 一、简介 1、刘义庆(403一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武帝刘裕侄,袭爵临川王 2、《世说新语》:《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均作《世说》,唐人或称《世说新书》 约北宋时始称为《世说新语》。按内容分类系事,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 十六门,主记述汉末至晋宋间一百二十多位士族人物的轶事和言论,尤详于东晋。时间跨度 在三百年左右。为“魏晋风度”的主要载体
的热情。故此后历史演义小说如雨后春笋,均受到《三国》影响,然成就无法超越。明中叶 后之历史演义,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明代,几乎每朝历史都有。其中写得较有特色的是列国 系统和隋唐系统中的部分小说。如余劭鱼《列国志传》、冯梦龙《新列国志》、熊大木《唐书 志传通俗演义》;第二类,英雄传奇小说,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均属历史小说,但前者重在 展示历史事件的演变,后者则重在刻划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英雄传奇小说以元末明初施耐庵、 罗贯中之《水浒传》为代表,明中叶熊大木之《北宋志传》亦有一定成就;第三类,神怪(魔) 小说,除吴承恩《西游记》外,另有钟山逸叟许仲琳编《封神演义》可为代表;第四类,世 情小说,世情,世俗人情之谓,或称人情小说。是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 类小说,大多描写家庭生活,且“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情,间于悲欢离合之中,写炎 凉的世态”(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兰陵笑笑生之《金瓶梅》为世情小说开山之 作。《金瓶梅》为我国第一部由文人独创的长篇,又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它 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 游记》并称为明代“四大奇书”;第五类,公案小说,以写曲折冤狱为主,可以李春芳《海 公案》和安遥石《龙图公案》为代表。 2、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受宋元话本小说的影响,明代文人开始由对话本的编辑加工 发展到大量模拟话本写作,从而出现了主要供案头阅读的文人模拟的话本,故称拟话本。“拟 话本”标志着宋元以来的演唱文学逐步脱离口头创作阶段,开始成为作家的书写文学。代表 明代拟话本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蒙初 的“二拍”(《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 3、清代长篇章回小说:《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的出现,标志着长篇章回小说已进 入完全独立的文学创作阶段,义完全告别讲唱文学而独立存在,仅在形式上保留讲史话本的 传统体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 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儒林 外史》是中国小说中讽刺艺术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文学讽刺艺术的高峰。《红楼梦》则作为 我国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而垂照百代。 4、清代文言短篇小说: 至清,文言小说迎来了鲁迅所谓“整个古代短篇小说的最后一个高峰”——蒲松龄《聊 斋志异》的问世。《聊》,吸取了传统志怪与传奇的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文言短篇小说的 集大成之作。此期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一反《聊斋志异》的写法,模仿魏晋南北朝的笔记 小说,文字古拙简练,鲁迅谓其“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 第二节 《世说新语》 阅读书目: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 1983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 1984 一、简介 1、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武帝刘裕侄,袭爵临川王。 2、《世说新语》:《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均作《世说》,唐人或称《世说新书》, 约北宋时始称为《世说新语》 。按内容分类系事,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 十六门,主记述汉末至晋宋间一百二十多位士族人物的轶事和言论,尤详于东晋。时间跨度 在三百年左右。为“魏晋风度”的主要载体
3、《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缪惑,亦资一笑。” 窗强露修于以只古片番和富于柠在在的细拉勾勒人物的精态数与性检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 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日:「君与仆有何 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 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日:「想 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跟 ②惯用“皮里阳秋”的手法评论人物。 德行第一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 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削席 王朗 乘船 有一人欲依 , ,日:「子非吾友也 何为子 至,王欲合所携人。献日:「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 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③文字简练含蓄,清丽隽永。 明胡应能《少室山房笔丛》:“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 真致不穷 清刘熙载《艺概》:“文章蹊径好尚,自《庄》、《列》出而一变,佛法入中国又一变, 《世说新语》成书又一变。此诸书者,人鲜不读,读鲜不略,往往与之俱化。 4、课文:《世说新语·言语》(恒公北征)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 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1)桓温:(312-373)东晋人,明帝婚。永和元年(345),任荆州刺史,长江中 游兵权。三年,灭成汉。后又攻前秦入关中,以军粮不足而退。十二年,收复洛阳,屡请 还都,为大族所反对。太和四年,(369),攻前燕到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因粮运不继, 受挫而还。大年,改立简文帝,以大司马镇姑孰(今安徽当涂),专擅朝政,图谋受禅,未 成而死。 (2)“世说新语时代”魏晋名士的人格悲剧: 魏晋:中国历史上“最苦痛的时代”(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世说新语:魏晋名 士的“人格纪录”:魏晋名士的“人格”:时代与个体的双重悲剧。 魏晋是一个充满悖论的时代,哲学思想的多元与社会政治的专制并存;逼人就范的 正统礼教和诱人放荡的异端邪说共生。时代的悖论造就个体人格的悲副。心理焦虑、人格 冲突,是晋名士人格形象的基本特征。 汉末《古诗十九首》已开晋人伤逝之先声,然其多将生命的短暂融入绵长的相思 (乡思),而魏晋人的伤逝,则更多融入乱世多难之悲与生命无常之叹,因而对时间流逝的 感受尤为强烈与深沉。生逢乱世,魏晋人各行其是,选择着各自的生存方式:或清谈,或 病酒,或佯狂,或隐居,或从宦,或尽孝,或好色—但都在执著地寻找着此生的价值
3、《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缪惑,亦资一笑。” ①善于以只言片语和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神情态貌与性格。 言语第二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 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 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 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 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②惯用“皮里阳秋”的手法评论人物。 德行第一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 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 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 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③文字简练含蓄,清丽隽永。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 真致不穷。” 清刘熙载《艺概》:“文章蹊径好尚,自《庄》、《列》出而一变,佛法入中国又一变, 《世说新语》成书又一变。此诸书者,人鲜不读,读鲜不嗜,往往与之俱化。” 4、课文:《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 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1)桓温:(312—373)东晋人,明帝婿。永和元年(345),任荆州刺史,握长江中 游兵权。三年,灭成汉。后又攻前秦入关中,以军粮不足而退。十二年,收复洛阳,屡请 还都,为大族所反对。太和四年,(369),攻前燕到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因粮运不继, 受挫而还。六年,改立简文帝,以大司马镇姑孰(今安徽当涂),专擅朝政,图谋受禅,未 成而死。 (2)“世说新语时代” 魏晋名士的人格悲剧: 魏晋:中国历史上“最苦痛的时代”(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世说新语》:魏晋名 士的“人格纪录”;魏晋名士的“人格”:时代与个体的双重悲剧。 魏晋是一个充满悖论的时代,哲学思想的多元与社会政治的专制并存;逼人就范的 正统礼教和诱人放荡的异端邪说共生。时代的悖论造就个体人格的悲剧。心理焦虑、人格 冲突,是魏晋名士人格形象的基本特征。 汉末《古诗十九首》已开魏晋人伤逝之先声,然其多将生命的短暂融入绵长的相思 (乡思),而魏晋人的伤逝,则更多融入乱世多难之悲与生命无常之叹,因而对时间流逝的 感受尤为强烈与深沉。生逢乱世,魏晋人各行其是,选择着各自的生存方式:或清谈,或 病酒,或佯狂,或隐居,或从宦,或尽孝,或好色——但都在执著地寻找着此生的价值
人生的意义何在?桓大将军的慨然浩叹,在空间(见前为琅邪时种柳)与时间(皆已十围) 的交汇点上, 传达了人命短促,漂泊如寄的生命苍凉。 (3)影响所 庾信《桔树赋》 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 “此树婆娑,生意尽矣。”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柢盘魄,山崖表里。何事而销亡,桐 何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豌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雕阳之园,声含谷,曲抱云 口。将雏集凤 ,比翼巢母 临风亭而明 对月而吟 ,乃有 曲 中,盘坳反覆,熊 顾盼,鱼龙起伏。节竖山连,文横水竖,丘石惊视,公输眩目。雕镌始就,制劂仍加,平鳞 铲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草树,散乱烟霞。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槎林千年。桊则大夫受职,汉则将军坐焉。 草不苔埋茵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盛,或模顿于风烟。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 社,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治,小山则丛桂留人,扶风则长松系马。岂独城临细树 之上,塞落桃林之下 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横洞口而<寄 支>卧,顿山腰而半折。文袤者合体俱碎,理正者中心直裂。戴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肠 睒,山精妖孽。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沈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 嗟变衰。《淮南 云:“木叶落,长年悲。 “斯之谓矣。乃为歌曰 建章 火,黄河千里 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 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宋1夔长亭如慢(中吕宫) 予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後 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 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枪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子深爱之。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 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募,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 去也,怎忘得玉箫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离愁千缕。 注:昔年种柳:语出庾信《枯树赋》,故事则在《世说新语》。 第三节《红楼梦》说略 一、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 曹雪芹(1715? 一1763?)名需,字梦阮,号雪芹、芹雨、芹溪,先世为汉人,后入 满州正白旗籍,为汉军旗人。曾祖母孙氏为康熙乳母。曾祖曹玺、祖父曹寅、曹寅之子曹颗、 嗣子曹類历任江宁织造五十八年。康熙死后,曹家被抄,迁回北京,雪芹居北京西郊,渐彩 魄到“举家食粥清常赊”的境地。在穷困潦倒中,将全部精力投入《红棱梦》的创作。因贫 病交加,“书未成”,“泪尽而逝”。《红楼梦》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鸭续作。《红楼梦》 第一回:“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日《金陵 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人生的意义何在?桓大将军的慨然浩叹,在空间(见前为琅邪时种柳)与时间(皆已十围) 的交汇点上,传达了人命短促,漂泊如寄的生命苍凉。 (3)影响所及 庾信《枯树赋 》 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 “此树婆娑,生意尽矣。”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柢盘魄,山崖表里。何事而销亡,桐 何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声含嶰谷,曲抱云 门。将雏集凤,比翼巢鸳,临风亭而唳鹤,对月峡而吟猿,乃有拳曲拥肿,盘坳反覆,熊彪 顾盼,鱼龙起伏。节竖山连,文横水蹙,匠石惊视,公输眩目。雕镌始就,剞劂仍加,平鳞 铲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草树,散乱烟霞。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槎枿千年。秦则大夫受职,汉则将军坐焉。 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 社,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冶,小山则丛桂留人,扶风则长松系马。岂独城临细柳 之上,塞落桃林之下。 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横洞口而<奇 支>卧,顿山腰而半折。文袤者合体俱碎,理正者中心直裂。戴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旸 睒,山精妖孽。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沈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 嗟变衰。《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乃为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千里 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 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宋]姜夔 长亭怨慢(中吕宫) 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後阕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 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予深爱之。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 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 去也,怎忘得玉箫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翦离愁千缕。 注: 昔年种柳:语出庾信《枯树赋》,故事则在《世说新语》。 第三节 《红楼梦》说略 一、 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先世为汉人,后入 满州正白旗籍,为汉军旗人。曾祖母孙氏为康熙乳母。曾祖曹玺、祖父曹寅、曹寅之子曹顒、 嗣子曹頫历任江宁织造五十八年。康熙死后,曹家被抄,迁回北京,雪芹居北京西郊,渐落 魄到“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境地。在穷困潦倒中,将全部精力投入《红楼梦》的创作。因贫 病交加,“书未成”,“泪尽而逝”。《红楼梦》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作。《红楼梦》 第一回:“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 十二钗》。并题一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