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卷:选做题 、(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第二次)六、选做题(19,12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母亲的来信 [苏联]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 开,贪婪地读着。半年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 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看就知道。母亲每周来一封信,开头千篇一律:“我的 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晩上)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我首先要告诉你的是 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我日子过得挺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每封信 的结尾也没什么区别:“好儿子,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好好保重。盼你 的回信,吻你,你的妈妈。”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边读边轻蔑地蹙眉,尽 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把白菜全啃坏了;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 的小头巾,一一这种头巾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 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走进宿舍。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 着熨衣,打听谁跟谁有约会等。文卡等同房间的人走光后,锁上房门,坐到桌前, 沉思起来…恰在一个钟头前,他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那位老乡问了他的 工资和生活情况,便责备道:“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冬天就到了,家里得请人 运木柴,要劈,要锯…你是知道的。”文卡自然是知道的。他在白纸上方写上 了一个数字:126,然后在左边写上“支出”,右边写上“数目”。他取过日历 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写上:还债一—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 跳舞等—-4天,1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文卡哼了一声。10卢 布,给母亲寄去很不像话,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 用”,心中叨咕:“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时,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他放下笔,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 (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有删节) 1)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4分) (1)变化:初来城里,焦急等待,珍视来信;半年之后,不屑冷漠,蔑视来信 (2分) 原因:①表层原因:母亲来信频繁,内容千篇一律、琐碎无趣;②深层原因:文 卡内心缺乏对母亲的理解、关心,不懂得珍惜母亲对自己深挚的爱。受城市风气 影响,注重自己的享受,有点自私。(2分) (2)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谈谈这篇小说的构思技巧。150字左右。(8分) (2)①线索:标题“母亲的来信”是小说的线索,作者以此来串联起收信、忆 信、读信等故事情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信也是母亲情感的载体,包含了她 对儿子无私深挚的爱。 ②对比手法:母亲生活困难给文卡寄钱与文卡有余钱却不寄给母亲、文卡初来城 里盼望母亲来信的急切与后来对母亲来信的不屑等都形成鲜明对比,更好地刻画 了人物的性格
2013 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卷:选做题 一、(师大附中 2013 届高三第二次) 六、选做题(19,12 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 分) 母亲的来信 [苏联]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 开,贪婪地读着。半年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 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看就知道。母亲每周来一封信,开头千篇一律:“我的 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我首先要告诉你的是, 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我日子过得挺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每封信 的结尾也没什么区别:“好儿子,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好好保重。盼你 的回信,吻你,你的妈妈。”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边读边轻蔑地蹙眉,尽 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把白菜全啃坏了;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 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 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走进宿舍。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 着熨衣,打听谁跟谁有约会等。文卡等同房间的人走光后,锁上房门,坐到桌前, 沉思起来……恰在一个钟头前,他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那位老乡问了他的 工资和生活情况,便责备道:“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冬天就到了,家里得请人 运木柴,要劈,要锯……你是知道的。”文卡自然是知道的。他在白纸上方写上 了一个数字:126,然后在左边写上“支出”,右边写上“数目”。他取过日历 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写上: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 跳舞等——4 天,l 天 2 卢布——8……剩余——10 卢布。文卡哼了一声。10 卢 布,给母亲寄去很不像话,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 用”,心中叨咕:“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笔,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 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时,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有删节) (1)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4 分) (1)变化:初来城里,焦急等待,珍视来信;半年之后,不屑冷漠,蔑视来信。 (2 分) 原因:①表层原因:母亲来信频繁,内容千篇一律、琐碎无趣;②深层原因:文 卡内心缺乏对母亲的理解、关心,不懂得珍惜母亲对自己深挚的爱。受城市风气 影响,注重自己的享受,有点自私。(2 分) (2)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谈谈这篇小说的构思技巧。150 字左右。(8 分) (2)①线索:标题“母亲的来信”是小说的线索,作者以此来串联起收信、忆 信、读信等故事情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信也是母亲情感的载体,包含了她 对儿子无私深挚的爱。 ②对比手法:母亲生活困难给文卡寄钱与文卡有余钱却不寄给母亲、文卡初来城 里盼望母亲来信的急切与后来对母亲来信的不屑等都形成鲜明对比,更好地刻画 了人物的性格
③插叙手法。小说开篇先写“母亲来信了”,接着插叙了母亲以往来信的内容与 文卡的情感变化,补充交代了故事情节,也为后文文卡记账、拆信等内容做了充 分的铺垫 ③出人意料的结尾:前文用不少笔墨铺叙母亲来信内容的单调,读者会以为这次 来信亦然,然而结尾却出人意料,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和感染力,也给读者留下 了想象空间。 (每点4分,指出构思技巧1分,结合小说内容分析3分。答对2点给满分,其 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长郡中学2013届高三第四次)六、选做题(19、20题任选做一题,12 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①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③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 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④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 【译文】 ①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 ②齐景公问为政之道于孔子。孔子对道:“君要尽君道,臣要尽臣道,父要尽父 道,子要尽子道 ③有人问孔子说:“夫子为什么不出世治理国政呢?”你听过《周书》中所说的 孝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又能将此孝友之心作为管理家族的指导思想,使长 幼都能和睦相处,没有不归于正道的。以《书经》看法来说,人处在家庭之间, 能带领家人正心修身,就是为政了。何必非要求个一官半职,才叫做为政呢? ④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通过教化引导使老百姓勤 劳。”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 (1)阅读上文,概括孔子关于政治管理的相关观点。(6分) 答:治理国家 ①要粮食充足、军备完善,要取得百姓的信任;②要以礼仪制度来管理国家;③ 国家的政治管理与个人的日常生活、品德修养密切相关;④(执政者)要以身作 则、勤勉工作。 (6分,一点2分,答对任意3点计满分,如果只是翻译且只对大概意思,各计 1分) (2)请就第③条选文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6分) 答:示例: 孔子认可《尚书》上所说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影响到政治,也是参 与政治,不一定非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看来,在当时那么久远的古代,孔子就 已经认识到个人的日常生活、品德修养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因此,要使我们的社 会真正成熟,除了我们的政府要有作为之外,我们的民间组织和个人也要参与到 社会各类活动中去。孔子在他生活的年代,就已经看到了这些只有现代文明社会 才具有的形态,他的观念确实是跨越甚至是超越了时代,令我们颇受启发! 本段文字的意思是:有一个人问孔子:你为什么不出仕、不直接参与政 治?孔子引用《尚书》里的话回答说:只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并能把这种风
③插叙手法。小说开篇先写“母亲来信了”,接着插叙了母亲以往来信的内容与 文卡的情感变化,补充交代了故事情节,也为后文文卡记账、拆信等内容做了充 分的铺垫。 ③出人意料的结尾:前文用不少笔墨铺叙母亲来信内容的单调,读者会以为这次 来信亦然,然而结尾却出人意料,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和感染力,也给读者留下 了想象空间。 (每点 4 分,指出构思技巧 1 分,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3 分。答对 2 点给满分,其 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长郡中学 2013 届高三第四次) 六、选做题(19、20 题任选做一题,12 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 分) ①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③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 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④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 【译文】 ①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 ②齐景公问为政之道于孔子。孔子对道:“君要尽君道,臣要尽臣道,父要尽父 道,子要尽子道。” ③有人问孔子说:“夫子为什么不出世治理国政呢?”你听过《周书》中所说的 孝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又能将此孝友之心作为管理家族的指导思想,使长 幼都能和睦相处,没有不归于正道的。以《书经》看法来说,人处在家庭之间, 能带领家人正心修身,就是为政了。何必非要求个一官半职,才叫做为政呢? ④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通过教化引导使老百姓勤 劳。”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 (1) 阅读上文,概括孔子关于政治管理的相关观点。(6 分) 答:治理国家 ①要粮食充足、军备完善,要取得百姓的信任;②要以礼仪制度来管理国家;③ 国家的政治管理与个人的日常生活、品德修养密切相关;④(执政者)要以身作 则、勤勉工作。 (6 分,一点 2 分,答对任意 3 点计满分,如果只是翻译且只对大概意思,各计 1 分) (2)请就第③条选文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6 分) 答:示例: 孔子认可《尚书》上所说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影响到政治,也是参 与政治,不一定非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看来,在当时那么久远的古代,孔子就 已经认识到个人的日常生活、品德修养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因此,要使我们的社 会真正成熟,除了我们的政府要有作为之外,我们的民间组织和个人也要参与到 社会各类活动中去。孔子在他生活的年代,就已经看到了这些只有现代文明社会 才具有的形态,他的观念确实是跨越甚至是超越了时代,令我们颇受启发! 本段文字的意思是:有一个人问孔子:你为什么不出仕、不直接参与政 治?孔子引用《尚书》里的话回答说:只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并能把这种风
气影响到政治上去,也就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是参与了政治 呢?从中得到的启示有:要注重个人的品行修养;要自觉承担责任,热情参与国 家政治;政事无大小,从我做起,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 (如果从答案中能看出学生对该段文字的基本意思是懂的,由此谈论到下面所列 中的一两点即可以计4-6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坐(美国H.E.弗朗西斯) 早晨,那男人和女人坐在他们前的台阶上,坐了一整天,一动也不动 他每隔一阵子就从前门的玻璃偷看他们一下。天黑了,他们还不走,他怀疑他们 什么时候吃东西、睡觉、做其他的事情。黎明时,他们还坐在那儿,坐在那儿任 凭日晒雨淋。 起初,只有附近的邻居打电话来问:他们是谁?在那儿干什么?他不知道。后来, 街那头的邻居也打电话来问?经过那儿看见他们的人都打电话来。他从未听过那 对男女交谈。接着他开始接到来自市内各个角落的电话,有陌生人和市中的长辈 有专业人员和职员、收垃圾及其他社会工作的人,还有邮差,他每天都得绕过他 们来送信,这时,他觉得必须采取一些行动了。他要求他们离开。他们什么也没 说,只是坐着,看着,一派漠然。他说他要叫警察来。警察骂了他们一顿,向他 们解释他们的权利范围,然后用警车把他们带走。早上,他们又回来了。这回警 察说,如果不是监牢太挤了,就要把他们关起来,其实如果他坚持的话,警察仍 得找个地方关他们。那是你们的问题,他说。不,实际上是你的问题,警察这么 对他说,但仍然将二人带走。隔天早上他向外一看,那个男人和女人又坐在台阶 上了。 他们在那儿坐了好几年。冬天时,他希望他们冻死。但是,他自己却死了。他没 有亲戚,所以房子收归该市所有。那男人和女人继续坐在那里。该市威胁要将那 男人和女人弄走时,邻居和市民控诉该市并提出:那男人和女人在那儿坐了那么 久,房子该归他们所有。请愿者胜诉。男人和女人接管那幢房子。 翌日早晨,全市每一家的门前台阶上,都坐了一对陌生的男女 (1)请根据小说《坐》的内容,概括其主旨。(4分) ①内容:小说记叙了一对男女固执地坐在别人门口不肯离开,而房子的主人却无 可奈何,最终由他们接管房子的事。(2分) ②主旨:这篇小说主要是讽喻一种不良的社会怪象,批评人们对一些不良现象的 纵容,甚至鼓励。(2分) (文章最后,这对男女的行为被纷纷效仿,每家门口坐了一对陌生男女才能 看出作者真正的表达意图。) (2)请简析小说情节叙述的特点。(8分) 答 ①巧设悬念:文章开头写一对男女一直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 在那儿干什么。 ②线索清晰:以这一对坐在台阶上的男女为线索,写了周围种种人的态度和反应, 最后房子主人去世,这对男女接管了房子
气影响到政治上去,也就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是参与了政治 呢?从中得到的启示有:要注重个人的品行修养;要自觉承担责任,热情参与国 家政治;政事无大小,从我做起,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 (如果从答案中能看出学生对该段文字的基本意思是懂的,由此谈论到下面所列 中的一两点即可以计 4-6 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坐(美国 H.E.弗朗西斯) 早晨,那男人和女人坐在他们前的台阶上,坐了一整天,一动也不动。 他每隔一阵子就从前门的玻璃偷看他们一下。天黑了,他们还不走,他怀疑他们 什么时候吃东西、睡觉、做其他的事情。黎明时,他们还坐在那儿,坐在那儿任 凭日晒雨淋。 起初,只有附近的邻居打电话来问:他们是谁?在那儿干什么?他不知道。后来, 街那头的邻居也打电话来问?经过那儿看见他们的人都打电话来。他从未听过那 对男女交谈。接着他开始接到来自市内各个角落的电话,有陌生人和市中的长辈、 有专业人员和职员、收垃圾及其他社会工作的人,还有邮差,他每天都得绕过他 们来送信,这时,他觉得必须采取一些行动了。他要求他们离开。他们什么也没 说,只是坐着,看着,一派漠然。他说他要叫警察来。警察骂了他们一顿,向他 们解释他们的权利范围,然后用警车把他们带走。早上,他们又回来了。这回警 察说,如果不是监牢太挤了,就要把他们关起来,其实如果他坚持的话,警察仍 得找个地方关他们。那是你们的问题,他说。不,实际上是你的问题,警察这么 对他说,但仍然将二人带走。隔天早上他向外一看,那个男人和女人又坐在台阶 上了。 他们在那儿坐了好几年。冬天时,他希望他们冻死。但是,他自己却死了。他没 有亲戚,所以房子收归该市所有。那男人和女人继续坐在那里。该市威胁要将那 男人和女人弄走时,邻居和市民控诉该市并提出:那男人和女人在那儿坐了那么 久,房子该归他们所有。请愿者胜诉。男人和女人接管那幢房子。 翌日早晨,全市每一家的门前台阶上,都坐了一对陌生的男女。 (1)请根据小说《坐》的内容,概括其主旨。(4 分) ①内容:小说记叙了一对男女固执地坐在别人门口不肯离开,而房子的主人却无 可奈何,最终由他们接管房子的事。 (2 分) ②主旨:这篇小说主要是讽喻一种不良的社会怪象,批评人们对一些不良现象的 纵容,甚至鼓励。 (2 分) (文章最后,这对男女的行为被纷纷效仿,每家门口坐了一对陌生男女才能 看出作者真正的表达意图。) (2)请简析小说情节叙述的特点。(8 分) 答: ①巧设悬念:文章开头写一对男女一直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 在那儿干什么。 ②线索清晰:以这一对坐在台阶上的男女为线索,写了周围种种人的态度和反应, 最后房子主人去世,这对男女接管了房子
③摇摆:小说在运行时,大部分时候呈现出犹疑不定的状态。小说的情节框架其 实很简单,就是写这对男女坚持坐在别人门口,最后接管了别人的房子,可是中 间花了大量笔墨来写周围人对此的态度和反应以及双方之间的拉锯战。 ④结尾巧妙:情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小说的结尾是这对男女最终接管了 房子,乍看之下不可思议,但仔细思索又在情理之中。小说关于结尾做了层层铺 垫,写了主人的无可奈何,写了警察的敷衍了事,写了周围人的知晓情况却态度 不明,写了这对男女的执着坚持,因此这个结局又是合乎情理的。 (8分,一点3分,答对任意3点即计满分) 三、(株洲市二中2013届高三第七次)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题,12 分) 19.阅读下面的漫画,完成题目 孔子:你们都毕业了,怎么又回来了 弟子:外面就业太难,我们回来读研 A.这幅漫画意在讽刺当今一种怎样的现实?(3分) B.请比较古代儒家教育与今天的教育,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9分) 20.阅读屈原《渔父》,完成题目。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 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 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沺(搅浑)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吃) 其糟(酒糟)而啜其醴(淡酒)?何故深思髙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 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洁净),受物之汶汶(玷 辱)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 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打桨)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 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屈原和渔父各自的处世态度。(3分)
③摇摆:小说在运行时,大部分时候呈现出犹疑不定的状态。小说的情节框架其 实很简单,就是写这对男女坚持坐在别人门口,最后接管了别人的房子,可是中 间花了大量笔墨来写周围人对此的态度和反应以及双方之间的拉锯战。 ④结尾巧妙:情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小说的结尾是这对男女最终接管了 房子,乍看之下不可思议,但仔细思索又在情理之中。小说关于结尾做了层层铺 垫,写了主人的无可奈何,写了警察的敷衍了事,写了周围人的知晓情况却态度 不明,写了这对男女的执着坚持,因此这个结局又是合乎情理的。 (8 分,一点 3 分,答对任意 3 点即计满分) 三、(株洲市二中 2013 届高三第七次) 六、选做题(2 小题任选做 1 题,12 分) 19.阅读下面的漫画,完成题目。 孔子:你们都毕业了,怎么又回来了? 弟子:外面就业太难,我们回来读研。 A.这幅漫画意在讽刺当今一种怎样的现实?(3 分) B.请比较古代儒家教育与今天的教育,谈谈你的看法。(200 字左右,9 分) 20.阅读屈原《渔父》,完成题目。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 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 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搅浑)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吃) 其糟(酒糟)而啜其醴(淡酒)?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 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洁净),受物之汶汶(玷 辱)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 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打桨)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 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屈原和渔父各自的处世态度。(3 分)
(2)请就渔父的处世观念,结合当今现实,写一段评论文字。(200字左右,9 分) 19.①一些读书人适应环境能力差,逃避现实(或:现实环境太差,读书人纵有 满腹经纶,依然难以施展才华) ② 参考点:儒家教育,以修身为核心,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学 习内容比较单纯;现代教育,功利性强,学习内容繁杂,读书人多以赚钱发财为 目标(此题不设限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评分侧重是否有思想) 20、①屈原:不论世人怎样污秽,始终保持髙洁,绝不同流合污。渔父:随波逐 流,或灵活处世,随机应变,巧妙利用外物(意对即可)②参考观点:不可随波 逐流/应随机应变,巧妙利用外物//应该学会适应环境//保存自身,待机而动(评 分时侧重文理,观其是否谈及现实) (长沙市一中2013届高三第二次)六、必做题(12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①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 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 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②,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 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 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 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一一欧阳修《五代史·冯道传·论》 【译文】礼仪廉耻是维持国家的四个基本要素,如果这四个要素不能贯彻执行, 则国家很容易灭亡。妙啊,管子的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 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到了这种 地步,那便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 都拿,什么都做,那末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呢? 【注】①孙,同“逊”,指谦逊的语言。②四维,古代统治者以礼、义、廉 耻为治国的四纲,叫四维 (1)两则经典均谈到了修身,内容又不完全相同。请说说它们的区别。(6分) 答:《论语》主要是针对更高道德修养的人一一君子而言的,强调做事要以道义 为基础,依礼仪来实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义、 礼、孙、信”或“道义、礼仪、谦逊的语言、诚实的态度”这样的回答酌情扣分) 《论》则主要针对常人和士大夫而言的,作为一般的人既要讲礼仪,也要知廉耻, 而作为士大夫更要知耻守廉 《论》所提的是修身之基本要求,而《论语》所提的则是修身的更高要求 (2)结合现实,请你具体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践行崇荣知耻。(6分) 可以从下列角度具体谈论 ①保持人性,维护做“人”的尊严;②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③自省自 律,常怀知耻之心;④崇尚荣誉,提升理想境界;⑤见利思义,讲究谋“欲”方 式等等。(答案必须在范围之内,角度不少于4个。解说应适当地联系现实) 四、长郡中学2013届高三第三次六、选做题(19、20题任选做一题,12分) 19..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12分)
(2)请就渔父的处世观念,结合当今现实,写一段评论文字。(200 字左右,9 分) 19.①一些读书人适应环境能力差,逃避现实(或:现实环境太差,读书人纵有 满腹经纶,依然难以施展才华) ② 参考点:儒家教育,以修身为核心,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学 习内容比较单纯;现代教育,功利性强,学习内容繁杂,读书人多以赚钱发财为 目标(此题不设限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评分侧重是否有思想) 20、①屈原:不论世人怎样污秽,始终保持高洁,绝不同流合污。渔父:随波逐 流,或灵活处世,随机应变,巧妙利用外物(意对即可)②参考观点:不可随波 逐流//应随机应变,巧妙利用外物//应该学会适应环境//保存自身,待机而动(评 分时侧重文理,观其是否谈及现实) (长沙市一中 2013 届高三第二次) 六、必做题(12 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 分)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①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 语·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 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②,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 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 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 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欧阳修《五代史·冯道传·论》 【译文】礼仪廉耻是维持国家的四个基本要素,如果这四个要素不能贯彻执行, 则国家很容易灭亡。妙啊,管子的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 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到了这种 地步,那便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 都拿,什么都做,那末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呢? 【注】 ①孙,同“逊”,指谦逊的语言。 ②四维,古代统治者以礼、义、廉、 耻为治国的四纲,叫四维。 (1)两则经典均谈到了修身,内容又不完全相同。请说说它们的区别。(6 分) 答:《论语》主要是针对更高道德修养的人——君子而言的,强调做事要以道义 为基础,依礼仪来实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义、 礼、孙、信”或“道义、礼仪、谦逊的语言、诚实的态度”这样的回答酌情扣分) 《论》则主要针对常人和士大夫而言的,作为一般的人既要讲礼仪,也要知廉耻, 而作为士大夫更要知耻守廉。 《论》所提的是修身之基本要求,而《论语》所提的则是修身的更高要求。 (2)结合现实,请你具体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践行崇荣知耻。(6 分) 可以从下列角度具体谈论: ①保持人性,维护做“人”的尊严;②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③自省自 律,常怀知耻之心;④崇尚荣誉,提升理想境界;⑤见利思义,讲究谋“欲”方 式等等。(答案必须在范围之内,角度不少于 4 个。解说应适当地联系现实) 四、长郡中学 2013 届高三第三次 六、选做题(19、20 题任选做一题,12 分) 19..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1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