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 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 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 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 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一一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一一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一一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 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1 14.《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 6 世纪的春秋时期,共 305 篇, 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 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 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 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 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 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 “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 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 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 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五、艺术鉴赏 板书一: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热情、温柔、纯真。 女主人公 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氓
2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 《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 “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 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 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 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 2 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五、艺术鉴赏: 板书一: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热情、温柔、纯真。 女主人公 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氓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板书二: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恋爱一一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婚变一一沉痛、怨恨 (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一一决绝一一清醒、刚强 六、思考下列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 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七、作业:翻译诗歌第六章 第二课时 教学 学要点 学习《邶风·静女》 教学内容及步骤 、巩固上节课内容 1、默写《氓》的前两章。 2、描述《氓》中女主人公形象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三、探宄创新:练习改写《静女》,可以改写成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四大文学体裁中的任意 四、熟读课文,当堂背诵 五、课后作业:
3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板书二: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赋) 恋爱——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婚变——沉痛、怨恨 (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清醒、刚强 (赋、比、兴) 六、思考下列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 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七、作业:翻译诗歌第六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邶风•静女》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巩固上节课内容 1、默写《氓》的前两章。 2、描述《氓》中女主人公形象。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三、探究创新:练习改写《静女》,可以改写成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四大文学体裁中的任意 一种! 四、熟读课文,当堂背诵。 五、课后作业:
15.《高骚》节选 目标: 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重难点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内容及步骤: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关于作者及《离骚》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 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 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 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 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 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 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 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 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 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 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4 15.《离骚》节选 目标 : 1 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 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 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重难点 重点: 1 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 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 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 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 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1 关于作者及《离骚》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 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 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 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 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 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 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 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 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 句。全诗 372 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 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 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 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 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ⅵi):后代子孙孟陬(zou):正月揆(ku)揣度扈(hu)被、披辟芷(zhi):香 草名,即白芷汨():水急流貌搴(qian):攀、折附(p):山坡、岭上骐骥(qij) 骏马申椒(jiao)申地产的椒蕙茝(chai)香草名 昌被(pi):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惮(dan):害怕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 zhong):脚后跟荃(quan):香草名,喻楚怀王謇謇(jian):忠贞的样子 羌( qia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 待我。 (4)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 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 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 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 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 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 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 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 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 5
5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 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 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 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ì):后代子孙 孟陬(zōu):正月 揆(kuí)揣度 扈(hù)被、披 辟芷(zhǐ):香 草名,即白芷 汨(y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岭上 骐骥(qíjì) 骏马 申椒(jiāo) 申地产的椒 蕙茝(chǎi)香草名 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 惮(dān):害怕 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zhǒng):脚后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 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 通“证”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 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 待我。 (4)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 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 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 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 诗人身 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 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 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 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 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 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 成为“三后”和“尧舜” 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