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感悟自然 、活动目的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会观察自然、欣赏自然,培养亲近自然、热爱自 然的诗意情怀,提髙感受和欣赏自然美的能力。2、掌握多种描写技巧,学习用游记 体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 活动中心:感悟自然,亲近自然 活动方式 1、成立小组: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组9人左右,推举一个小组长,分小组活动 2、制订方案:每个小组按“活动指引”进行规划,要求可行性与创造性结合 3、每位学生都要准备一个活动记录本,记录别人的言论和自己的思想,发言的提纲 等,活动结束上交。 四、活动时间:8个课时。 第一至四课时 、活动主题:欣赏大自然的声、形、色、味,感悟自然之美;了解自然的人文内容, 体悟自然与人的关系;从人与动物的关系变化中,思考自然生命的发展变化。 、活动过程 (一)研读《瓦尔登湖》 1、问题探究:(Ⅰ)速读课文,找出道出瓦尔登湖总体特点的词句,看看文章怎样体 现这些特点。【深邃和清澈(或清亮、深碧)】 (2)课文对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 化的描写细致入微。把有关的描写找出来,体会作者的心境。(3)结合课文说说瓦 尔登湖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 2、总结,谈体会。 (二)研读《黄山记》 1、问题探究:(1)速读文章,谈谈文章怎样描写黄山山峰、云海的。(2)写黄帝 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 说”这一材料呢? (3)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4)第二部 分与全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5)第二部分和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 2、总结,谈体会 (三)研读《巩乃斯的马》 1、问题探究:(1)找出文中有关马奔跑的两个典型场面,体会其中所融入的作者的 情感。(2)作者在对马的描写和赞美中寄托的怎样的人生理想?你从中获得了什么 教益? 2、总结,谈体会:马和其他一些充满力与美的动物,历来是艺术家钟爱的表现对 象。广泛欣赏此类题材的艺术作品,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思考不同的艺术种类在表 现动物之美时有什么异同之处。 (四)组织一次游览活动:1、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全部感官,去捕捉大自然的美,发 挥想象和联想,想想自然美景哪些与人的生活经验与人的经验知识相通。2、调查了 解相关的人文内容,体悟自然与人的关系。 、整理学习及活动所得。 第五至八课时
第一单元 感 悟 自 然 一、活动目的 1、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会观察自然、欣赏自然,培养亲近自然、热爱自 然的诗意情怀,提高感受和欣赏自然美的能力。2、掌握多种描写技巧,学习用游记 体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 二、活动中心:感悟自然,亲近自然 。 三、活动方式 1、成立小组:全班分为 8 个小组,每组 9 人左右,推举一个小组长,分小组活动; 2、制订方案:每个小组按“活动指引”进行规划,要求可行性与创造性结合; 3、每位学生都要准备一个活动记录本,记录别人的言论和自己的思想,发言的提纲 等,活动结束上交。 四、活动时间 :8 个课时。 第一至四课时 一、活动主题:欣赏大自然的声、形、色、味,感悟自然之美;了解自然的人文内容, 体悟自然与人的关系;从人与动物的关系变化中,思考自然生命的发展变化。 二、活动过程: (一)研读《瓦尔登湖》 1、问题探究:⑴速读课文,找出道出瓦尔登湖总体特点的词句,看看文章怎样体 现这些特点。【深邃和清澈(或清亮、深碧)】 ⑵课文对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 化的描写细致入微。把有关的描写找出来,体会作者的心境。 ⑶结合课文说说瓦 尔登湖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 2、总结,谈体会。 (二)研读《黄山记》 1、问题探究:⑴速读文章,谈谈文章怎样描写黄山山峰、云海的。 ⑵写黄帝 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 说”这一材料呢? ⑶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⑷第二部 分与全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⑸第二部分和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 2、总结,谈体会。 (三)研读《巩乃斯的马》 1、问题探究:⑴找出文中有关马奔跑的两个典型场面,体会其中所融入的作者的 情感。 ⑵作者在对马的描写和赞美中寄托的怎样的人生理想?你从中获得了什么 教益? 2、总结,谈体会:马和其他一些充满力与美的动物,历来是艺术家钟爱的表现对 象。广泛欣赏此类题材的艺术作品,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思考不同的艺术种类在表 现动物之美时有什么异同之处。 (四)组织一次游览活动:1、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全部感官,去捕捉大自然的美,发 挥想象和联想,想想自然美景哪些与人的生活经验与人的经验知识相通。 2、调查了 解相关的人文内容,体悟自然与人的关系。 三、整理学习及活动所得。 第五至八课时
、活动主题:展示与评价。 、活动过程 一)交流活动:1、通过活动,谈谈人们为什么喜爱自然?大自然美在哪里?2、 你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和感受怎样?3、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养各种各样的宠物,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4、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向同学讲述有关山水传说与变迁的神奇 故事。(1课时) 二)给自己拍摄的照片配上诗文;根据游览所得,写一篇游记,要求有感而发,写 出自己的真情实感。(2课时) (三)评讲总结。(1课时) 第二单元科学小品 4、说数 教学要求:1、了解数的发展过程。2、了解课文的体裁和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 的说明顺序、说 明方法。3、体会充满诗情画意的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的体裁和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 法。2、体会充满 诗情画意的数学美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清思路;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二)整体感知。 1、速度全文,看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本文是一篇说明数的发展 过程的科学小品文,采用了以发展过程为序的说明顺序来说明事物。】 2、理清文章的思路。 说 自然数 负数 零 整数 分数 无理数 虚数 复数 数 三)语言品析。(顺带理解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兼及习题二) 1、“……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互相分开。你看! 负数和正数分别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者在此运用比喻手法,将“正数和负数”比喻成“雁翅般排开”的模样,将负数和正 数在数轴上的排列形象生动展现在我们面前。“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运用拟人 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零”具体形象化,让我们读来不觉枯燥无味。】 2、“……圆周率则根本不同,3.14159265358979323846…既不循环,也无
一、活动主题:展示与评价。 二、活动过程: (一)交流活动:1、通过活动,谈谈人们为什么喜爱自然?大自然美在哪里? 2、 你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和感受怎样?3、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养各种各样的宠物,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4、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向同学讲述有关山水传说与变迁的神奇 故事。(1 课时) (二)给自己拍摄的照片配上诗文;根据游览所得,写一篇游记,要求有感而发,写 出自己的真情实感。(2 课时) (三)评讲总结。(1 课时) 第二单元 科 学 小 品 4、说 数 一、教学要求:1、了解数的发展过程。2、了解课文的体裁和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 的说明顺序、说 明方法。3、体会充满诗情画意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的体裁和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 法。2、体会充满 诗情画意的数学美。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清思路;品味语言。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 (二)整体感知。 1、速度全文,看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本文是一篇说明数的发展 过程的科学小品文,采用了以发展过程为序的说明顺序来说明事物。】 2、理清文章的思路。 说 自然数 负数 零 整数 分数 无理数 虚数 复数 数 (三)语言品析。(顺带理解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兼及习题二) 1、“……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互相分开。你看! 负数和正数分别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作 者在此运用比喻手法,将“正数和负数”比喻成“雁翅般排开”的模样,将负数和正 数在数轴上的排列形象生动展现在我们面前。“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运用拟人 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零”具体形象化,让我们读来不觉枯燥无味。】 2、“……圆周率则根本不同,3.14159265358979323846…既不循环,也无
终结,所以包含着无限的信息。想想看!北京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藏书所包含的信息 虽然极多,但仍是有限的,而圆周率却包含着无限的信息,怎能不令人惊叹!……” 【以圆周率为例说明了无理数的特点:包含着无限的信息。同时和北京图书馆里浩如 烟海的藏书所包含的信息作比较,说出自己对无理数的惊叹 这段文字融说理 描写和抒情于一体,说理体现了科学性特点,介绍了科学知识:描写和抒情常常体现 小品的文学性特点,使文章读来情趣盎然。】 3、从自然数到负数和零,再到分数、无理数和复数,数的发展史是否还有 更新的篇章?我们拭目以待。【用一句简单的话对全文作了总结,表达了作者对 数的发展的美好的愿望。】 4、小结:全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引 用、作比较等方法进行说明,这些方法的运用使文章增添了灵气和活力,显得生动活 泼,趣味盎然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体会数学的美,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体会数学的美 ◎思考:作者在课文中充满感情的写到:“谁说数学枯燥无味?数学天地充满 了诗情画意,有待我们去发掘。”请你从文中概括出“充满诗情画意”的数学美,并 另外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说明。 【对称美:如第4自然段“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 互相分开。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别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奇异美:如第4自然段“圆周率本是圆周与直径之完全确定的比值……我们不能不 为大自然的神奇奥妙而感到惊讶和震撼。” 创造美:如第4自然段”-1的平 方根是什么?……数学家为此创造了‘虚数’……”和谐美:1是一个最简单 的数,但同时可以说一切数起源于1。越来越复杂的数系如:自然数,由1演变出所 有自然数:2、3、4、……后来再加进它们的相反数一1、-2、-3…它们依然是和 谐的,而且起源于1。 现实生活的例子:如对称美:门常有两扇,相 互对称:衣服、对联等。和谐美:电视机屏幕的长宽尺寸之比为0。618,比例协 调而赏心悦目。】 (三)语言表达训练。 1、文中引用了作者永数字的两首小诗,饶有兴趣的揭示了简单数字的神奇与 奥妙。请仔细阅读,找出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句式。【修辞:两首诗都用了比喻和 拟人的手法。】 2、学习这两首诗的笔法,选择其他的数字或符号写一首小诗 (四)交流评价。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终结,所以包含着无限的信息。想想看!北京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藏书所包含的信息 虽然极多,但仍是有限的,而圆周率却包含着无限的信息,怎能不令人惊叹!…… ” 【以圆周率为例说明了无理数的特点:包含着无限的信息。同时和北京图书馆里浩如 烟海的藏书所包含的信息作比较,说出自己对无理数的惊叹。 这段文字融说理、 描写和抒情于一体,说理体现了科学性特点,介绍了科学知识;描写和抒情常常体现 小品的文学性特点,使文章读来情趣盎然。】 3、从自然数到负数和零,再到分数、无理数和复数,数的发展史是否还有 更新的篇章?我们拭目以待。 【用一句简单的话对全文作了总结,表达了作者对 数的发展的美好的愿望。】 4、小结:全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引 用、作比较等方法进行说明,这些方法的运用使文章增添了灵气和活力,显得生动活 泼,趣味盎然。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体会数学的美,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体会数学的美。 ◎思考:作者在课文中充满感情的写到:“谁说数学枯燥无味?数学天地充满 了诗情画意,有待我们去发掘。”请你从文中概括出“充满诗情画意”的数学美,并 另外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说明。 【对称美:如第 4 自然段“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 互相分开。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别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奇异美: 如第 4 自然段“圆周率本是圆周与直径之完全确定的比值……我们不能不 为大自然的神奇奥妙而感到惊讶和震撼。” 创造美:如第 4 自然段”-1 的平 方根是什么?……数学家为此创造了‘虚数’……” 和谐美:1 是一个最简单 的数,但同时可以说一切数起源于 1。越来越复杂的数系如:自然数,由 1 演变出所 有自然数:2、3、4、……后来再加进它们的相反数-1、-2、-3……它们依然是和 谐的,而且起源于 1。 现实生活的例子:如对称美:门常有两扇,相 互对称;衣服、对联等。 和谐美:电视机屏幕的长宽尺寸之比为 0。618,比例协 调而赏心悦目。】 (三)语言表达训练。 1、文中引用了作者永数字的两首小诗,饶有兴趣的揭示了简单数字的神奇与 奥妙。请仔细阅读,找出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句式。【修辞:两首诗都用了比喻和 拟人的手法。】 2、学习这两首诗的笔法,选择其他的数字或符号写一首小诗。 (四)交流评价。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教学要求:1、了解超低温现象的奇妙之处,了解其应用前景,激发探究科学的 兴趣。2、学习本 文采用多种说明方法。3、体会本文严密、生动、准 确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采用多种说明方法。2、体会本文严密、生动、准确 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二)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具体概括出各段的内容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超低温现象”的“超”体现在哪里,有何奇妙之处? 【提示:主要体现在许多物质在零下一二百摄氏度的“超低温”状态下会出 现与它在常温下完全不同的性质。如某些金属在超低温状态下出现了电阻消失的超导 现象。】 3、看看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示例:文中使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列数据等多种说明 方法。如在“没有电阻的导线”一节中为了说明超导现象,作者首先举了荷兰物理学 家发现“超导现象”的例子,接着又介绍了一个铅金属环在超低温下经过两年半时间 电流强度居然没有明显减弱的实验,用两个例子具体生动的说明了超导现象中导电材 料电阻消失的特性。】 4、语言品味。 ①“而且铌、锌、铝……在超低温时也都具有超导性能。”【“23种”是确定 数字,“60多种”是不确定数目。说明文要求对所说明的内容作准确的介绍。此外, 作者在用词上十分注意掌握分寸。】 ②“如今,他们正在努力寻找一种……就能显示出超导现象。”【“努力”表明 科学家工作难度很大,同时也表明科学家不畏困难,执着于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稍 低于”用词精确、严密。】 ③“如果能够找到这种金属或合金的话,那将引起电力工业上的一场划时代 革命。”【“划时代”形象的说明了这个科学研究的意义重大。】 5、根据课文内容,为一本简明词典撰写“超低温现象”的条目,不要超过 200字 【据理论推算,自然界中的最低温度为一237.16℃,这一冷的极限温度被称 为绝对零度,研究发现,在接近绝对零度的一个低温区域(一般指一150℃以下)中, 许多物质显示出与常温下截然不同的特性,如铅会变得富于弹性,锡会变得易于粉碎, 某些导电材料会出现超导性(即电阻消失或接近于零)。这个低温区域被称为超低温 物质在其中出现的奇特现象即是超低温现象。】 (三)拓展联系:查找有关资料,大胆想象,说说除了文中已经介绍的用途外,超低 温现象还可以应用到什么地方。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一、教学要求:1、了解超低温现象的奇妙之处,了解其应用前景,激发探究科学的 兴趣。2、学习本 文采用多种说 明方法。3、体会本文严密、生动、准 确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采用多种说 明方法。 2、体会本文严密、生动、准确 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 (二)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具体概括出各段的内容。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超低温现象”的“超”体现在哪里,有何奇妙之处? 【提示:主要体现在许多物质在零下一二百摄氏度的“超低温”状态下会出 现与它在常温下完全不同的性质。如某些金属在超低温状态下出现了电阻消失的超导 现象。】 3、看看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示例:文中使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列数据等多种说明 方法。如在“没有电阻的导线”一节中为了说明超导现象,作者首先举了荷兰物理学 家发现“超导现象”的例子,接着又介绍了一个铅金属环在超低温下经过两年半时间 电流强度居然没有明显减弱的实验,用两个例子具体生动的说明了超导现象中导电材 料电阻消失的特性。】 4、语言品味。 ①“而且铌、锌、铝……在超低温时也都具有超导性能。”【“23 种”是确定 数字,“60 多种”是不确定数目。说明文要求对所说明的内容作准确的介绍。此外, 作者在用词上十分注意掌握分寸。】 ②“如今,他们正在努力寻找一种……就能显示出超导现象。”【“努力”表明 科学家工作难度很大,同时也表明科学家不畏困难,执着于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稍 低于”用词精确、严密。】 ③“如果能够找到这种金属或合金的话,那将引起电力工业上的一场划时代 革命。”【“划时代”形象的说明了这个科学研究的意义重大。】 5、根据课文内容,为一本简明词典撰写“超低温现象”的条目,不要超过 200 字, 【据理论推算,自然界中的最低温度为-237.16℃,这一冷的极限温度被称 为绝对零度,研究发现,在接近绝对零度的一个低温区域(一般指-150℃以下)中, 许多物质显示出与常温下截然不同的特性,如铅会变得富于弹性,锡会变得易于粉碎, 某些导电材料会出现超导性(即电阻消失或接近于零)。这个低温区域被称为超低温, 物质在其中出现的奇特现象即是超低温现象。】 (三)拓展联系:查找有关资料,大胆想象,说说除了文中已经介绍的用途外,超低 温现象还可以应用到什么地方。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6、寂静的春天 、教学要求:1、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2、学习本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 的技巧。3、培养 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学习作者以非凡的个人 勇气发出的保护环境的呐喊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2、体会本文 严密、生动、准确 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二)研读课文。 学生速读文章,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梳理脉络: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 污染空气、土地等 化 学药物对人的危害 人类没有时间适应世界变化 人类创造化学物质 人类使用化学物质 化学物质的危害 导致恶性循环后果 小结本 文】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标题“寂静的春天”是什么意思,作者借“寂静 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发挥想象力描述一下“寂静的春天”的景象 【“寂静的春天”指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滥用化学药品,造成污染。化 学药品能够不加选择的杀死任何昆虫,能够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 所有的一切都消逝了,一切都趋于寂静 警告:正视化学药品的危害, 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再次到来,正视并改变这个现实。】 3、语言品味: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 质。 【形象的表现出化学药品的危害极大,隐蔽性极强,易被人忽视,意在唤 起人们的注意,表达了作者的迫切心情。】 ②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指出化学药品让人们或动植物不知不觉的受到危害,增强说服力。】 ③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 【“杀虫剂”指的是这些化学药品的功用是“杀虫”,“杀生剂”的“杀生” 则表现这些化学药品的危害,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④这门科学在使用这些武器对付害虫的同时也在打击整个地球 【“打击整个地球”不是危言耸听,滥用化学药品的人们是该清醒的时候 了。】 (三)写法借鉴。 Q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进行阐述,请你找出两三处,结合上下文体会 其表达效果。 【本文为了说明人们采用种种手段污染了环境,制造出来的化学药品适用于 人类对自然的战争,较多的采用了对比手法。如第4、5自然段,写人类急躁轻率行
6、寂静的春天 一、教学要求:1、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 2、学习本文 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 的技巧。3、培养 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学习作者以非凡的个人 勇气发出的保护环境的呐喊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 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2、体会本文 严密、生动、准确 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 (二)研读课文。 1、学生速读文章,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梳理脉络: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 污染空气、土地等 化 学药物对人的危害 人类没有时间适应世界变化 人类创造化学物质 人类使用化学物质 化学物质的危害 导致恶性循环后果 小结本 文】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标题“寂静的春天”是什么意思,作者借“寂静 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发挥想象力描述一下“寂静的春天”的景象。 【“寂静的春天”指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滥用化学药品,造成污染。化 学药品能够不加选择的杀死任何昆虫,能够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 所有的一切都消逝了,一切都趋于寂静。 警告:正视化学药品的危害, 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再次到来,正视并改变这个现实。】 3、语言品味: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 质。 【形象的表现出化学药品的危害极大,隐蔽性极强,易被人忽视,意在唤 起人们的注意,表达了作者的迫切心情。】 ②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指出化学药品让人们或动植物不知不觉的受到危害,增强说服力。】 ③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 【“杀虫剂”指的是这些化学药品的功用是“杀虫”,“杀生剂”的“杀生” 则表现这些化学药品的危害,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④这门科学在使用这些武器对付害虫的同时也在打击整个地球。 【“打击整个地球”不是危言耸听,滥用化学药品的人们是该清醒的时候 了。】 (三)写法借鉴。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进行阐述,请你找出两三处,结合上下文体会 其表达效果。 【本文为了说明人们采用种种手段污染了环境,制造出来的化学药品适用于 人类对自然的战争,较多的采用了对比手法。如第 4、5 自然段,写人类急躁轻率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