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 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 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 “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岀示投影)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 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 当点拨) [明确]“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美人”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 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 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 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 忧民的良苦用心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 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 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4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 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一一忠君报国,虽 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一一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 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一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 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一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 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谈谈你对《离骚》艺术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 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吡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 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其伟大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 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 ②比兴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 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 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 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朝搴附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
6 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 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 一物 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 “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 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 当点拨〕 [明确]“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 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 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 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 忧民的良苦用心。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 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 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4 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 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 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 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 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 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谈谈你对《离骚》艺术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 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 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其伟大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 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 ②比兴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 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 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 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 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
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 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 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5探究阅读 (1)(多媒体课件播放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投江的镜头) 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 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 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 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 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2)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3)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 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请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16.《孔雀东南飞》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 四、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作家、作品信息 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有 口才。梁时,官东宫学士,两次出使北朝。入陈,历仕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职,主持
7 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 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 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5 探究阅读 (1)(多媒体课件播放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投江的镜头) 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 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 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 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 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2)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3) 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 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请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16.《孔雀东南飞》 一、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2 四、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信息 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有 口才。梁时,官东宫学士,两次出使北朝。入陈,历仕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职,主持
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宫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 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现存我国较早的诗歌总集之 《玉台新咏》成书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所收诗歌上自汉魏 下迄梁代,共七百九十六篇,其中为《文选》所收者六十九篇。选诗范围较狭窄,多叙男女闺情, 但也不乏杰作,如具有反封建礼教_积极主题和高度艺术成就的我国第一首成熟的长篇叙事诗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世或题作《孔雀东南飞》)即最先见于此书 此诗作者不详 2.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 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4.“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5.《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6.《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 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 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 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 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 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 (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二课时 、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一一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一一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一一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一一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一一故事的尾声
8 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宫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 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现存我国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 《玉台新咏》成书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所收诗歌上自汉魏, 下迄梁代,共七百九十六篇,其中为《文选》所收者六十九篇。选诗范围较狭窄,多叙男女闺情, 但也不乏杰作,如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主题和高度艺术成就的我国第一首成熟的长篇叙事诗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世或题作《孔雀东南飞》)即最先见于此书。 此诗作者不详。 2.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 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3.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4.“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5.《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6.《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 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 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 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 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 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 (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 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 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 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 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 自然段)——故事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