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绪论·1)一、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二、音乐的要素三、关于“旋律”(M)1)(R)与“和声”(H)四、关于“节奏”(10)五、关于“音响”(S)13)第二章音乐的主题(18)、主题的意义(18)二、主题的整体特征….(20)三、形象的意义…(22)四、主题的类型(24)第三章单位与句法.(28)一、单位:(28)二、关于句法….(34)第四章乐段(76)一、意义(76)二、乐段以下各级单位….(76)三、乐段分析的要点(80)四、分析的符号标记(90)五、乐段的分类与实例分析(92)第五章一段曲式…·(115)一、定义(115)二、乐段的分类(115)
(115)三、一段曲式与乐段的区别四、“一段曲式”的常见类型(116)(116)五、实例分析(137)第六章二段曲式一、定义(137)..二、关于“功能”(137)三、二段曲式的主要类型(138)四、二段式的歌曲(144)五、二段曲式的歌曲.(145)第七章三段曲式·(151)、概述(151)二、展开性三段式.(152)三、对比性三段式(176)四、综合性三段式…(190)第八章三部曲式(194)三部曲式概述(194)二、三部曲式的各部(196)三、三部曲式的复杂化(205)四、实例分析…·(209)第九章二部曲式(214)定义(214)二、结构原理(214)三、二部曲式的基本特征.(214)四、二部曲式两乐部的结构功能(214)五、二部曲式的常见应用范围(215)六、分析二部曲式的主要任务··(216)七、实例分析(216)第十章回旋曲式(219)、定义(219)二、结构原理(219)..三、古回旋曲式(219)
(220)四、古典时期的回旋曲式(223)五、浪漫时期之后的回旋曲式(224)第十一章变奏曲式:(224)、概述·二、固定变奏·(225)三、严格变奏(装饰变奏)(230)四、自由变奏·(233)第十二章奏鸣曲式(237)、概述·(237)二、呈示部·(239)三、奏鸣曲式的展开部…(247)四、再现部与序奏(250)..五、变体与运用的情况.(253)第十三章套曲曲式(258)、概述(258)二、套曲曲式的种类及特点(258)第十四章非规范化曲式·(264)...(264)、概述·二、非规范化曲式的种类及特点(264)附录:参考书目·.((267)曲式与作品分析谱例参考.(268)
第一章绪论一、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1.关于“曲式”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称为“曲式”。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其内容与形式总是互为因果,辨证统一的。因此,要真正理解一部音乐作品,就不能脱离对结构形式的深入研究。2.关于“作品分析”“分析”即“八刀砍木”(“斤”为古时候用来砍木头的工具),相当于医学中的解剖。只有对分析对象的所有细节都了如指掌了,才能像“疱丁解牛”那样,做到“游刃有余”。二、音乐的要素“要素”,即重要的形式因素。按照美国理论家约翰·怀特的主张,音乐中重要的因素分为四大类:1.旋律(Melody):指音乐中一切横向的音高关系。2.节奏(Rhythm):指音乐中一切时间关系(音的长短、节奏、曲式结构、整体布局)。3.和声(Harmony):指音乐中一切纵向音高关系(包括和声、复调)。4.音响(Sound):指音乐中一切能诉诸听觉的因素。以上主张被称为“四元体系”。上述四类因素是客观的、静止的因素,再加上主观的运动的因素(即“成长”或“生长”[Growth]),则构成“SHRMG”,它代表了音乐的一切。三、关于“旋律”(M)1.定义:旋律是指音乐的横向音高关系。也就是说,它是由乐音的连续横向运动形成的轨迹。2.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旋律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音乐的基本性质。3.旋律分析的内容和要求:(1)观察旋律的外型。不论对于哪种旋律,都应该有能力、有方法、有语汇去描绘它的外型。为此,有必要熟悉、了解一些常见常用的旋律类型,并相应了解这些类型的构成及其表情特点。a.冠音型(瀑布型):在一条旋律中,最高音出现在旋律的最初位置。它具有非常夸张的表情特点(如同浪漫主义诗人朗诵浪漫主义诗歌)。1
[柴可夫斯基:《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第二主题】hoOJGCe这个主题被称为“爱情主题”,它要表现的对象是人类中最崇高又最不可捉摸的感情状态旋律的调式多变,先后经过明朗的D大调一中性的b和声小调一柔和的D旋律大调,由此带来色彩的变幻,这些特点正好符合这种扑朔迷离的表情特性。它总体下行的音高关系使音乐呈由明到暗的变化,从而带有了悲剧性色彩。另外,如果仔细体会,这种冠音型的音高走向似乎还符合舞蹈中肢体语言的表现特点。【扩展分析】【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一《十月·秋之歌》(Op.37b,No.10)第1-4小节旋律]这首作品配上了托尔斯泰的一首抒情诗。诗中写道:“秋天,花园里一片凋零景象,枯黄的落叶随风飘荡”作品开始的曲首冠音旋律带有悲叹般的情绪,正符合诗中描写的深秋的悲凉意境。【柴可夫斯基:《曼弗列德交响曲》第一场“曼弗列德主题”]【格里格:《哀歌》主题]]【柏辽兹:《李尔王》序曲主题】b.疑问型:与冠音型是一种相反的形式。最高音在它的末尾,造成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它的运用在整个浪漫主义时期成为一种有风格特性的音乐语言。[舒曼:钢琴套曲《幻想曲集》:(Op.32,1837)第3首《为什么》主题9苏O【李斯特:《人生序曲》主题】【弗兰克:《d小调交响曲》主题]LentoAndante福同样的三音动机,被许多作曲家运用。在这两个例子中,都是对人生庄严的提问。(这是仅由三个音组成的动机,但它在一百多年来却一直吸引着一些作曲家的注意:贝多芬《弦乐四重奏》(Op.135)中使用,在这个动机上标上“一定是这样吗”的字样,从而使这动机具有疑问的意味;李斯特用这个动机写出他的一首最著名的交响诗《人生序曲》,他在总谱的前言中用提问的方式写道:“我们的一生,不就是由死神敲出头一个庄严音符的无名之歌的一系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