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业测试卷 语文港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时间150 分钟。 第1卷(单 项选择题,共15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现代诗歌门类众多,但真正讲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 品却寥寥无几。 ②如果一个诗人的一生中能有三五首作品下来,这个诗人就是幸福的。 ⑧文学是情学,是人学。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 着作者 的主观情感。 ④鉴赏诗歌时,要认真体会诗歌的章法、韵律,认真 诗歌的意 象和意境。 A.品位流传灌注揣摩 B.品位留传贯注揣摩 C.品味流传贯注揣测 D.品味留传灌注揣测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沫若(1892~1978年),原名郭开贞,后以家乡大渡河及雅河的别 称“沫水”和“若水”取笔名“沫若”。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 人组织了“文学研究会 B.冯至(1905~1993年),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 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曾任西南联大、北大教授,中国社会 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87年获联邦德国大十字 勋章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奖。 C.闻一多(1899~1946年),诗人,文史学者。在新诗格律化方面提出 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诗集有《红烛》和《死水》。 D.艾青(1910~1996年),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1932年加人中 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一一我的保 姆》,轰动诗坛。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 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3.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无题邹荻帆 我们将扑倒在这大风雪里吗? 是的,我们将 而我们温暖的血 将随着雪的溶化 被吸收到大树的根里去 被吸收到小草的须里去 而这雪后的平原 会袒露出来 那时候 天青 水绿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业测试卷 语文港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 第 1 卷(单 项选择题,共 15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现代诗歌门类众多,但真正讲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____________作 品却寥寥无几。 ②如果一个诗人的一生中能有三五首作品下来,这个诗人就是幸福的。 ⑧文学是情学,是人学。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__________着作者 的主观情感。 ④鉴赏诗歌时,要认真体会诗歌的章法、韵律,认真_________诗歌的意 象和意境。 A.品位流传灌注揣摩 B.品位留传贯注揣摩 C.品味流传贯注揣测 D.品味留传灌注揣测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沫若(1892~1978 年),原名郭开贞,后以家乡大渡河及雅河的别 称“沫水”和“若水”取笔名“沫若”。1921 年 6 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 人组织了“文学研究会”。 B.冯至(1905~1993 年),1927 年 4 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 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曾任西南联大、北大教授,中国社会 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87 年获联邦德国大十字 勋章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奖。 C.闻一多(1899~1946 年),诗人,文史学者。在新诗格律化方面提出 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诗集有《红烛》和《死水》。 D.艾青(1910~1996 年),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1932 年加人中 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 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 姆》,轰动诗坛。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 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3.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无题 邹荻帆 我们将扑倒在这大风雪里吗? 是的,我们将 而我们温暖的血 将随着雪的溶化 被吸收到大树的根里去 被吸收到小草的须里去 而这雪后的平原 会袒露出来 那时候 天青 水绿
鸟飞 鱼游 风将吹拂着我们的墓碑… [注]《无题》是诗人在解放前夕黎明前的黑暗中写成的。 A.诗篇以大气磅礴的设问起首,为全诗创造了激越奔放的氛围,也可视 为对笼罩在黑暗中而采用《无题》篇名的注释。 B.这首诗理性的成分十分明显,因此避开了平铺直叙的写法,以巧妙的 间接议论突出了强烈的政治色彩。 C.诗中第三至七行表现了革命者为人民解放事业甘愿牺牲的崇高精神, 细腻生动,耐人咀嚼。 D.诗中生动的形象与深湛的思想内涵达到了较完美的统 天青 水绿”等一系列意象预示行将到来的历史变化,结句“风将吹拂着我们的墓 碑”悲壮豪放,感人肺腑。 4.对郑敏的《金黄的稻束》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金黄的稻束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 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 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 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 沉思”的内容 5.对郑敏的《金黄的稻束》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 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 未写收获目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鸟飞 鱼游 风将吹拂着我们的墓碑…… [注]《无题》是诗人在解放前夕黎明前的黑暗中写成的。 A.诗篇以大气磅礴的设问起首,为全诗创造了激越奔放的氛围,也可视 为对笼罩在黑暗中而采用《无题》篇名的注释。 B.这首诗理性的成分十分明显,因此避开了平铺直叙的写法,以巧妙的 间接议论突出了强烈的政治色彩。 C.诗中第三至七行表现了革命者为人民解放事业甘愿牺牲的崇高精神, 细腻生动,耐人咀嚼。 D.诗中生动的形象与深湛的思想内涵达到了较完美的统一。“天青”、 “水绿”等一系列意象预示行将到来的历史变化,结句“风将吹拂着我们的墓 碑”悲壮豪放,感人肺腑。 4.对郑敏的《金黄的稻束》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 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 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 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 沉思”的内容。 5.对郑敏的《金黄的稻束》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 未写收获目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 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 感受。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 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D.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 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一一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 第Ⅱ卷(共135分) 、(24分) 6.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人行道 在车来车往的街头, 横越马路是不那么自由 只在一定部位划两条白线, 通过吗?必须从这儿行走! 严厉也是一种爱呀, 条条框框并非全是保守 只因我们曾忽视规律和法则 至今。心上还有条流血的创口 (1)概括全诗的主旨。(限20字以内)(4分) (2)简析这首小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4分) 7.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 乡愁四韵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 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 感受。 C.“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 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D.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 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 思。 第Ⅱ卷(共 135 分) 二、(24 分) 6.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8 分) 人行道 在车来车往的街头, 横越马路是不那么自由—— 只在一定部位划两条白线, 通过吗?必须从这儿行走! 严厉也是一种爱呀, 条条框框并非全是保守; 只因我们曾忽视规律和法则, 至今。心上还有条流血的创口…… (1)概括全诗的主旨。(限 20 字以内)(4 分) (2)简析这首小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4 分) 7.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10 分)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有人说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无理而妙,富于别趣”,如按照生活 逻辑和表达习惯,“红”不能用量词“张”来修饰,“白”不能用量词“片”来 限定.“香”不能用量词“朵”来衡量。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此外,“瓢、张 片、朵”是四个单位很小的量词,如果说换成“湾、园、地、片”行不行?为什 么?(6分) (2)请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4分) 8.按要求补出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6分) 。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 春·雪》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毛泽东《采桑 子·重阳》) ③那榆阴下的一潭 (徐志摩《再别康 桥》) ④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舒婷《致橡树》) ⑤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你装饰了 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⑥三峡大坝使原来水流湍急的险滩变成了静水航行,面对滚滚长江水, 我们也很少有人能体会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和毛泽东“看万山红遍,层 林尽染。 ”的豪迈之情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3题。(22分) 春天丰子恺 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自古以来的人都赞美它,希望它长在人间。诗 人,特别是词客,对春爱慕尤深。试翻词选,差不多每一页上都可以找到一个春 字。后人听惯了这种话,自然地随喜附和,即使实际上没有理解春的可爱的人 说起春也会觉得欢喜。这一半是春这个字的音容所暗示的。“春!”你听,这 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这个字的形状何等齐整妥帖而具足对称的美! 这么美的名字所隶属的时节,想起来一定很可爱。好比听见名叫“丽华”的女子 想来一定是个美人。然而实际上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我积三十六年之经 验,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梅花带雪开了,说道是漏泄春的消息。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春,实际上 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所谓迎春的人,也只是瑟缩地躲在房栊内, 战栗地站在屋檐下.望望枯枝一般的梅花罢了! 再迟个把月罢,就像现在:惊蛰已过,所谓春将半了。住在都会里的朋 友想象此刻的乡村,足有画图一般美丽.连忙写信来催我写春的随笔。好像因为 我偎傍着春.惹他们妒忌似的。其实我们住在乡村间的人,并没有感到快乐,却 生受了种种的不舒服:寒暑表激烈地升降于三十六度至六十二度之间。一日之内 乍暖乍寒。暖起来可以想起都会里的冰淇淋,寒起来几乎可见天然冰.饱尝了所 谓“料峭”的滋味。天气又忽睛忽雨,偶一岀门.干燥的鞋子往往拖泥带水归来。 春能有几番睛”是真的;“小楼一夜听春雨”其实没有什么好听,单调得很 远不及你们都会里的无线电的花样繁多呢。春将半了,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点舒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有人说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无理而妙,富于别趣”,如按照生活 逻辑和表达习惯,“红”不能用量词“张”来修饰,“白”不能用量词“片”来 限定.“香”不能用量词“朵”来衡量。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此外,“瓢、张、 片、朵”是四个单位很小的量词,如果说换成“湾、园、地、片”行不行?为什 么?(6 分) (2)请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4 分) 8.按要求补出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6 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 春·雪》) ②_____________,不似春光。胜似春光,____________。(毛泽东《采桑 子·重阳》) ③那榆阴下的一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 桥》) ④_____________,也爱你坚持的位置,___________。(舒婷《致橡树》) ⑤你站在桥上看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装饰了 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⑥三峡大坝使原来水流湍急的险滩变成了静水航行,面对滚滚长江水, 我们也很少有人能体会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和毛泽东“看万山红遍,层 林尽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迈之情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9—13 题。(22 分) 春天 丰子恺 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自古以来的人都赞美它,希望它长在人间。诗 人,特别是词客,对春爱慕尤深。试翻词选,差不多每一页上都可以找到一个春 字。后人听惯了这种话,自然地随喜附和,即使实际上没有理解春的可爱的人, 一说起春也会觉得欢喜。这一半是春这个字的音容所暗示的。“春!”你听,这 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这个字的形状何等齐整妥帖而具足对称的美! 这么美的名字所隶属的时节,想起来一定很可爱。好比听见名叫“丽华”的女子, 想来一定是个美人。然而实际上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我积三十六年之经 验,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梅花带雪开了,说道是漏泄春的消息。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春,实际上 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所谓迎春的人,也只是瑟缩地躲在房栊内, 战栗地站在屋檐下.望望枯枝一般的梅花罢了! 再迟个把月罢,就像现在:惊蛰已过,所谓春将半了。住在都会里的朋 友想象此刻的乡村,足有画图一般美丽.连忙写信来催我写春的随笔。好像因为 我偎傍着春.惹他们妒忌似的。其实我们住在乡村间的人,并没有感到快乐,却 生受了种种的不舒服:寒暑表激烈地升降于三十六度至六十二度之间。一日之内, 乍暖乍寒。暖起来可以想起都会里的冰淇淋,寒起来几乎可见天然冰.饱尝了所 谓“料峭”的滋味。天气又忽睛忽雨,偶一出门.干燥的鞋子往往拖泥带水归来。 “一春能有几番睛”是真的;“小楼一夜听春雨”其实没有什么好听,单调得很, 远不及你们都会里的无线电的花样繁多呢。春将半了,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点舒
服,只教我们天天愁寒,愁暖,愁风,愁雨。正是“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 雨 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 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 罢?有的说“春在卖花声里”,有的说“春在梨花”,又有的说“红杏枝头春意 闹”,但这种景象在我们这枯寂的乡村里都不易见到。即使见到了,肉眼也不易 认识。总之,春所带来的美,少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 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不但现在如此, 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倘又是落 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 逐渐由寒向暖.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到了暮春,方 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寒暑表上的水银爬到 temperate上,正是 气候最 temperate的时节。就景色上说,春色不须寻找,有广大的绿野青山,慰 人心目。古人词云:“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出。”原来山要到春去的时候 方才全青,而惹人注目。我觉得自然景色中,青草与白雪是最伟大的现象。造物 者描写“自然”这幅大画图时,对于春红.、秋艳,都只是略蘸些胭脂、朱磲, 轻描淡写。到了描写白雪与青草,他就毫不吝惜颜料.用刷子蘸了铅粉、藤黄和 花青而大块地涂抹.使屋屋皆白.山山皆青。这仿佛是米派山水的点染法.又好 像是 cezanne风景画的“色的块”,何等泼辣的画风!而草色青青,连天遍野, 尤为和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花木有时被关闭在私人的庭园里,吃了园丁的 私刑而献媚于绅士淑女之前。草则到处自生自长,不择责贱高下。人都以为花是 春的作品,其实春工不在花枝.而在于草。看花的能有几人?草则广泛地生长在 大地的表面,普遍地受大众的欣赏。这种美景,是早春所见不到的。那时候山野 中枯草遍地,满目憔悴之色,看了令人不快。必须到了暮春,枯草尽去,才有真 的青山绿野的出现,而天地为之一新。一年好景,无过于此时。自然对人的恩宠, 也以此时为最深厚了。 讲求实利的西洋人,向来重视这季节,称之为May(五月)。Mav是一年中 最愉快的时节,人间有种种的娱乐,即所谓Mav- queen(五月美人 May-pole(五月彩柱)、Mav- games(五月游艺)等。May这一个字,原是“青春” 盛年”的意思。可知西洋人视一年中的五月,犹如人生中的青年,为最快乐、 最幸福、最精彩的时期。这确是名符其实的。但东洋人的看法就与他们不同:东 洋人称这时期为暮春,正是留春、送春、惜春、伤春,而感慨、悲叹、流泪的时 候,全然说不到乐。东洋人之乐,乃在“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新春,便是那忽晴 忽雨、乍暖、乍寒、最难将息的时候。这时候实际生活_上虽然并不舒服。但默 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回春,在精神上是最愉快的。故西洋的“Mav”相当 于东洋的“春”。这两个字读起来声音都很好听,看起来样子都很美丽。不过 Maⅴ是物质的、实利的,而春是精神的、艺术的。东西洋文化的判别.在这里也 可窥见 9.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尽情描写“春”字音容的可爱?文中引用了“一春 能有几番晴”“小楼一夜听春雨”“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等诗句,有 何效果?(6分) 10.“漏泄”一词表达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精神上的春”的意思是什 么?联系全文加以说明。(4分)
服,只教我们天天愁寒,愁暖,愁风,愁雨。正是“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 雨!” 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 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 罢?有的说“春在卖花声里”,有的说“春在梨花”,又有的说“红杏枝头春意 闹”,但这种景象在我们这枯寂的乡村里都不易见到。即使见到了,肉眼也不易 认识。总之,春所带来的美,少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 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不但现在如此, 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倘又是落 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 逐渐由寒向暖.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到了暮春,方 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寒暑表上的水银爬到 temperate 上,正是 气候最 temperate 的时节。就景色上说,春色不须寻找,有广大的绿野青山,慰 人心目。古人词云:“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出。”原来山要到春去的时候 方才全青,而惹人注目。我觉得自然景色中,青草与白雪是最伟大的现象。造物 者描写“自然”这幅大画图时.对于春红.、秋艳,都只是略蘸些胭脂、朱磦, 轻描淡写。到了描写白雪与青草,他就毫不吝惜颜料.用刷子蘸了铅粉、藤黄和 花青而大块地涂抹.使屋屋皆白.山山皆青。这仿佛是米派山水的点染法.又好 像是 cezanne 风景画的“色的块”,何等泼辣的画风!而草色青青,连天遍野, 尤为和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花木有时被关闭在私人的庭园里,吃了园丁的 私刑而献媚于绅士淑女之前。草则到处自生自长,不择责贱高下。人都以为花是 春的作品,其实春工不在花枝.而在于草。看花的能有几人?草则广泛地生长在 大地的表面,普遍地受大众的欣赏。这种美景,是早春所见不到的。那时候山野 中枯草遍地,满目憔悴之色,看了令人不快。必须到了暮春,枯草尽去,才有真 的青山绿野的出现,而天地为之一新。一年好景,无过于此时。自然对人的恩宠, 也以此时为最深厚了。 讲求实利的西洋人,向来重视这季节,称之为 May(五月)。Mav 是一年中 最愉快的时节,人间有种种的娱乐,即所谓 Mav—queen(五月美人)、 May—pole(五月彩柱)、Mav—games(五月游艺)等。May 这一个字,原是“青春”、 “盛年”的意思。可知西洋人视一年中的五月,犹如人生中的青年,为最快乐、 最幸福、最精彩的时期。这确是名符其实的。但东洋人的看法就与他们不同:东 洋人称这时期为暮春,正是留春、送春、惜春、伤春,而感慨、悲叹、流泪的时 候,全然说不到乐。东洋人之乐,乃在“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新春,便是那忽晴、 忽雨、乍暖、乍寒、最难将息的时候。这时候实际生活_上虽然并不舒服。但默 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回春,在精神上是最愉快的。故西洋的“Mav”相当 于东洋的“春”。这两个字读起来声音都很好听,看起来样子都很美丽。不过 Mav 是物质的、实利的,而春是精神的、艺术的。东西洋文化的判别.在这里也 可窥见。 9.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尽情描写“春”字音容的可爱?文中引用了“一春 能有几番晴”“小楼一夜听春雨”“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等诗句,有 何效果?(6 分) 10.“漏泄”一词表达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精神上的春”的意思是什 么?联系全文加以说明。(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