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中的“锡”即“赐”:“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 “处之安乎”意思是“能安然处之吗”。第(2)句中的“从容”此处应是“郑重、严肃” 之意:“救正”即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 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的意思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 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 县,以至于晩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 “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冏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罘然如此。曾公亮熟」 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 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 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 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 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 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 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 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 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恭 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 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 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 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 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 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 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 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 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 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句中的“锡”即“赐”;“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 “处之安乎”意思是“能安然处之吗”。第(2)句中的“从容”此处应是“郑重、严肃” 之意;“救正”即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 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的意思。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 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 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 “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 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 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 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 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 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 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 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 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 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恭 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 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 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 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 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 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 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 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 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 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 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 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 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份) 【答案】诗的前四句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磅礴的特点,写 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这样写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 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应当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答案。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汉 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橫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应当结 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在诗对表达作者情感、书写下文所起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份) 【答案】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颂盛世,也透露出作者自己英雄无用 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 分析。注释说:“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 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由此不 难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 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 正是危 急存亡之时。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 希望能够“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 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 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 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 份) 【答案】诗的前四句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磅礴的特点,写 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这样写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 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 份) 【答案】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颂盛世,也透露出作者自己英雄无用 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 鉴赏评价 D。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____ ___________正是危 急存亡之时。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 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