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五首 目标定向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 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 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 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 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 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 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 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 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 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 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 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 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 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30.诗五首 目标定向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 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 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 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 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 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 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 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 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 20 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 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 第 20 年(417 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 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 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 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 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 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 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 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 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 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 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 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 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 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 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 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 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 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 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 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 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 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 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 “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 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 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 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 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 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 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 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 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 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 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 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 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 “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 “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 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 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 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 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 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 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 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 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 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
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 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 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 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 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 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 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 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 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 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 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 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 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 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 作者呢!但
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 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 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 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 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 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 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 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 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 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 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 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 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 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 作者呢!但
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 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 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 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 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 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 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 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 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 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 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 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 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 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 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 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 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 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 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 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 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 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 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