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2021年人民币存款结构情况单位:亿元12月末余额同比增速当年新增额同比多增额9.3%196780323人民币各项存款2322500住户存款102501210.7%99002-139526966955.5%37577非金融企业存款-281643115304.3%1207410505机关团体存款5038912.6%56171686财政性存款22.1%4010629461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22354618.5%2404境外存款15329786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三、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有力支持实体经济。2021年末未,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38.3万亿元,同比增长9.0%。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64.7万亿元,同比增长3.5%。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9.1万亿元,同比增长7.7%。2021年现金净投放6510亿元,同比少投放615亿元。初步统计,1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14.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比上年末低3个百分点。2021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1.35万亿元,比上年少3.44万亿元。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贷款保持平稳。2021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本外币贷款增加20.11万亿元,与2020年基本持平,比2019年多增3.36万亿元。二是债券融资回归常态,股票融资多增较多。2021年政府债券净融资为7.02万亿元,比上年少1.31万亿元,主要是上一年发行了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非金融企业债券净融资3.29万亿元,比上年少1.09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24万亿元,比上年多3434亿元。三是表外融资减少较多。委托贷款、信托贷款、9
9 表 6 2021 年人民币存款结构情况 单位:亿元 12 月末余额 同比增速 当年新增额 同比多增额 人民币各项存款 2322500 9.3% 196780 323 住户存款 1025012 10.7% 99002 -13952 非金融企业存款 696695 5.5% 37577 -28164 机关团体存款 311530 4.3% 12074 10505 财政性存款 50389 12.6% 5617 1686 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 223546 22.1% 40106 29461 境外存款 15329 18.5% 2404 786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三、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有力支持实体经济。2021 年末,广义 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 238.3 万亿元,同比增长 9.0%。狭义货币 供应量(M1)余额为 64.7 万亿元,同比增长 3.5%。流通中货币(M0) 余额为 9.1 万亿元,同比增长 7.7%。2021 年现金净投放 6510 亿元, 同比少投放 615 亿元。 初步统计,12 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 314.13 万亿元,同比增 长 10.3%,增速比上年末低 3 个百分点。2021 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 计为 31.35 万亿元,比上年少 3.44 万亿元。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金 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贷款保持平稳。2021 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 本外币贷款增加 20.11 万亿元,与 2020 年基本持平,比 2019 年多增 3.36 万亿元。二是债券融资回归常态,股票融资多增较多。2021 年 政府债券净融资为 7.02 万亿元,比上年少 1.31 万亿元,主要是上一 年发行了 1 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非金融企业债券净融资 3.29 万亿 元,比上年少 1.09 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 1.24 万亿元, 比上年多 3434 亿元。三是表外融资减少较多。委托贷款、信托贷款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三项表外融资净减少2.67万亿元,比上年多减1.35万亿元。表72021年社会融资规模2021年2021年12月末存量增量同比增速同比增减(万亿元)(%)(亿元)(亿元)314.1310.3313509-34408社会融资规模191.5411.6199403-907其中:人民币贷款6.32.231715265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1.6委托贷款10.87-16962258-31.3信托贷款4.36-20074-9054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3.01-14.0-4916-66628.6企业债券29.9332866-1088215.2政府债券53.0670154-130639.4815.03434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2357其他融资9.4316.913631-49114.7其中: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2.1727816726.3219.5贷款核销10299-1923注: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是指一定时期末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余额。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②2019年12月起,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将“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与原有“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合并为“政府债券”指标,指标数值为托管机构的托管面值;2019年9月起,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中的“企业债券”统计,将“交易所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纳入“企业债券”指标;2018年9月起,人民银行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2018年7月起,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单独列示。③表中同比数据按可比口径计算。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专栏3我国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一、2021年我国稳杠杆取得显著成效宏观杠杆率是一国非金融部门总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初步测算,2021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72.5%,比上年末低7.7个百分点,已连续5个季度下降,稳杠杆取得显著成效。分部门看,2021年末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53.7%,比上年末低8.0个百分点;住户部门杠杆率为72.2%,比上年10
10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三项表外融资净减少 2.67 万亿元,比上年多 减 1.35 万亿元。 表 7 2021 年社会融资规模 2021 年 12 月末 2021 年 存量 (万亿元) 同比增速 (%) 增量 (亿元) 同比增减 (亿元) 社会融资规模 314.13 10.3 313509 -34408 其中:人民币贷款 191.54 11.6 199403 -907 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 2.23 6.3 1715 265 委托贷款 10.87 -1.6 -1696 2258 信托贷款 4.36 -31.3 -20074 -9054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 3.01 -14.0 -4916 -6662 企业债券 29.93 8.6 32866 -10882 政府债券 53.06 15.2 70154 -13063 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 9.48 15.0 12357 3434 其他融资 9.43 16.9 13631 -491 其中: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 2.17 14.7 2781 672 贷款核销 6.32 19.5 10299 -1923 注: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是指一定时期末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余 额。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② 2019 年 12 月起,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将“国债”和“地方 政府一般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与原有“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合并为“政 府债券”指标,指标数值为托管机构的托管面值;2019 年 9 月起,人民银行完 善“社会融资规模”中的“企业债券”统计,将“交易所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纳 入“企业债券”指标;2018 年 9 月起,人民银行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 社会融资规模统计;2018 年 7 月起,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将 “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 他融资”项下单独列示。③表中同比数据按可比口径计算。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 理委员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 专栏 3 我国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 一、2021 年我国稳杠杆取得显著成效 宏观杠杆率是一国非金融部门总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初步测 算,2021 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为 272.5%,比上年末低 7.7 个百分点,已连续 5 个季度下降,稳杠杆取得显著成效。分部门看,2021 年末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 杠杆率为 153.7%,比上年末低 8.0 个百分点;住户部门杠杆率为 72.2%,比上年
末低0.4个百分点;政府部门杠杆率为46.6%,比上年末高0.7个百分点。与主要经济体相比,疫情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增幅相对可控。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二季度末美国(286.2%)、日本(416.5%)、欧元区(284.3%)杠杆率分别比2019年末高31.3个、37.1个和27.2个百分点。同期我国杠杆率为275.9%,比2019年末高19.9个百分点,增幅比美国、日本、欧元区分别低11.4个,17.2个和7.3个百分点。可见,疫情以来我国以相对较少的新增债务支持了经济较快恢复增长,宏观杠杆率增幅相对而言并不算高。表:2016年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情况(%)非金融企业部门住户部门政府部门总杠杆率杠杆率杠杆率杠杆率2016248.652.236.7159.825257362017159201824960.536.4152.2201925665.138.6152.2270.167.340.81622020Q1277.569.542.7165.22020Q22020Q3281.671.845.1164.72020280.272.645.9161.772.344.7161.12021Q1278.172.2452021Q2275.9158.672.5275.145.9156.82021Q372.22021272.546.6153.7数据来源:人民银行二、疫情防控得力、经济稳步恢复、宏观政策有效等因素共同促进我国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一方面,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是观杠杆率企稳的关键所在。名义GDP是宏观杠杆率计算的分母,其增长快慢对杠杆率变化有重要影响。2020年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增长一度明显放缓,宏观杠杆率出现阶段性上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搅全局,作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我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经济发展韧性不断增强,这对稳杠杆作用突出。2021年我国名义GDP同比增长12.8%,比上年加快10.1个百分点,推动宏观杠杆率明显下降。分季度看2020年第二季度起,随着经济稳步回升,宏观杠杆率上升势头边际趋缓直至转为下降,2020年前三个季度杠杆率增幅分别为14.1、7.4、4.1个百分点,2020年第四季度至2021年第四季度杠杆率分别下降1.4、2.1、2.2、0.7、2.7个百分11
11 末低 0.4 个百分点;政府部门杠杆率为 46.6%,比上年末高 0.7 个百分点。 与主要经济体相比,疫情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增幅相对可控。国际清算银行 (BIS)最新数据显示,2021 年二季度末美国(286.2%)、日本(416.5%)、欧元 区(284.3%)杠杆率分别比 2019 年末高 31.3 个、37.1 个和 27.2 个百分点。同期 我国杠杆率为 275.9%,比 2019 年末高 19.9 个百分点,增幅比美国、日本、欧元 区分别低 11.4 个、17.2 个和 7.3 个百分点。可见,疫情以来我国以相对较少的新 增债务支持了经济较快恢复增长,宏观杠杆率增幅相对而言并不算高。 表:2016 年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情况(%)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 二、疫情防控得力、经济稳步恢复、宏观政策有效等因素共同促进我国宏 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 一方面,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是宏观杠杆率企稳的 关键所在。名义 GDP 是宏观杠杆率计算的分母,其增长快慢对杠杆率变化有重 要影响。2020 年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增长一度明显放缓,宏观杠杆率出现阶 段性上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作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 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我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 长,经济发展韧性不断增强,这对稳杠杆作用突出。2021 年我国名义 GDP 同比 增长 12.8%,比上年加快 10.1 个百分点,推动宏观杠杆率明显下降。分季度看, 2020 年第二季度起,随着经济稳步回升,宏观杠杆率上升势头边际趋缓直至转 为下降,2020 年前三个季度杠杆率增幅分别为 14.1、7.4、4.1 个百分点,2020 年第四季度至 2021 年第四季度杠杆率分别下降 1.4、2.1、2.2、0.7、2.7 个百分
点,连续五个季度下降。另一方面,宏观政策有力、有度、有效,以可控的债务增量稳住了经济基本盘。一是政策有力。疫情冲击发生后,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响应及时有力,2020年共推出9万多亿元货币支持措施,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实体部门获得感明显增强。同时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出台规模性纤困措施对冲疫情影响。2020年政府债券净融资8.32万亿元,比上年多3.6万亿元。总的看宏观政策协调配合得当,形成合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稳住经济大盘。二是政策有度。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不搞“大水漫灌”,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2020年5月后货币政策逐步转向常态,2021年以来保持了前瞻性、连续性、稳定性,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继续为经济稳步恢复保驾护航。从两年平均看,2020年、2021年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9.5%和11.8%,同两年平均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得益于此,我国非金融部门债务增长相对克制、可控,2021年总债务余额同比增长9.7%,增速较上年末低2.7个百分点,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比2009-2019年总债务增速平均值低7.3个百分点。三是政策有效。货币政策始终聚焦服务实体经济,注重稳字当头,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注重用改革的方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持续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引导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注重提高精准性直达性,分层次,有梯度地出台金融支持政策,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此外,近年来金融风险攻坚战遇制了脱实向虚、盲目扩张的势头,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服务增效提质。这些措施共同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有助于疫情以来我国以相对较少的新增债务支持经济较快恢复增长。三、预计2022年宏观杠杆率将继续保持基本稳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有进,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我国宏观杠杆率稳中有降,为未来金融体系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创造了空间:同时我国疫情防控形势良好,经济增长韧性不断增强,也为未来继续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创造了条件。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一“匹配”机制本身就内嵌有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之义。预计随着经济进一步恢复发展,12
12 点,连续五个季度下降。 另一方面,宏观政策有力、有度、有效,以可控的债务增量稳住了经济基 本盘。一是政策有力。疫情冲击发生后,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 向,响应及时有力,2020 年共推出 9 万多亿元货币支持措施,引导金融系统向 实体经济让利 1.5 万亿元,实体部门获得感明显增强。同时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 为,出台规模性纾困措施对冲疫情影响。2020 年政府债券净融资 8.32 万亿元, 比上年多 3.6 万亿元。总的看宏观政策协调配合得当,形成合力做好“六稳”、“六 保”工作,稳住经济大盘。二是政策有度。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不搞“大水 漫灌”,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2020 年 5 月后货币政策逐步转向常态,2021 年以来保持了前瞻性、连续性、稳定性,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继续为经济稳步 恢复保驾护航。从两年平均看,2020 年、2021 年 M2 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 为 9.5%和 11.8%,同两年平均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得益于此,我国 非金融部门债务增长相对克制、可控,2021 年总债务余额同比增长 9.7%,增速 较上年末低 2.7 个百分点,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比 2009-2019 年总债务增速平均 值低 7.3 个百分点。三是政策有效。货币政策始终聚焦服务实体经济,注重稳字 当头,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注重用改革的方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持续推进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引导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注重提高精准性、 直达性,分层次、有梯度地出台金融支持政策,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 双重功能。此外,近年来金融风险攻坚战遏制了脱实向虚、盲目扩张的势头,金 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服务增效提质。这些措施共同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 效率,有助于疫情以来我国以相对较少的新增债务支持经济较快恢复增长。 三、预计 2022 年宏观杠杆率将继续保持基本稳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 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有进,宏观政 策要稳健有效,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我国宏观杠杆率稳中有降,为未来金融体系 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创造了空间;同时我国疫情防控形势良好,经济增长 韧性不断增强,也为未来继续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创造了条件。下一阶段,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 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一“匹配”机 制本身就内嵌有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之义。预计随着经济进一步恢复发展
内生增长动力不断增强,2022年我国宏观杠杆率将继续保持基本稳定。四、人民市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2021年,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基本平衡,市场预期总体平稳。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运行良好,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波动,弹性增强,发挥了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对汇率偏离有效纠正,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全年,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有所升值。2021年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102.47,较上年末升值8.1%参考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报100.34,较上年末升值6.5%。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测算,2020年末至2021年末,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8.0%和4.5%;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21年未,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48.7%和58.2%。2021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3757元,较上年末升值2.3%,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累计升值29.8%。202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化波动率为3.0%2021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实收18.5万亿元,实付18.1万亿元。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7.9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货物贸易收付金额5.8万亿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下收付金额2.1万亿元;资本项目下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28.7万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直接投资收付金额5.8万亿元,证券投资收付金额21.2万亿元。3
13 内生增长动力不断增强,2022 年我国宏观杠杆率将继续保持基本稳定。 四、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2021 年,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基本平衡,市场预期总体平 稳。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度运行良好,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波动,弹性增强, 发挥了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对 汇率偏离有效纠正,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全年,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有所升值。2021 年末,中国外 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 102.47,较上年末升值 8.1%; 参考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报 100.34,较上 年末升值 6.5%。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测算,2020 年末至 2021 年末,人 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 8.0%和 4.5%;2005 年人民币汇率 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 2021 年末,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 值 48.7%和 58.2%。2021 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 6.3757 元,较上年末升值 2.3%,2005 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累计 升值 29.8%。2021 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化波动率为 3.0%。 2021 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 36.6 万亿元,同比增长 29%, 其中实收 18.5 万亿元,实付 18.1 万亿元。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收 付金额合计 7.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其中,货物贸易收付金额 5.8 万亿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下收付金额 2.1 万亿元;资本项目下 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 28.7 万亿元,同比增长 33%,其中,直接投资 收付金额 5.8 万亿元,证券投资收付金额 21.2 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