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1:2010年中田高应压防治指南要点 1,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常仍呈增长态势,每5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估计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至 少2亿: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 2.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及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可遏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 死亡的增长态势。 3。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区。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脑卒中,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4.降压治疗要使血压达标,以期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总危险。一般高直压患者降压目标为 140/90mmHg以下:高危患者血压目标更宜个体化,一般可为130/80mmHg以下。 5。钙拮抗剂、ACE、ARB、壁嗪类利尿剂、?阻滞剂以及由这些药物所组成的低剂量定复方制剂均可作 为高血压初始或维持治疗的药物择。 6.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应根据心血管总体风险,决定治疗措施。应关注对多种心血管危险因 素的综合干预。 7。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认真政变不良生活方式,限盐、限酒、控制体重,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高 血压。 8.我国每年新发生高血压100万,对处于正常高值血压范围内的高血压易患人群,应特别注意改善不良 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发生。 9.关注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预防关口前移:重视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与诊治。 10.加强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定期测量血压、规范管理、合理用药,是改善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 疗和控制率的根本。 1.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 1.1.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
要点:1:2010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点 1.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呈增长态势,每 5 个成人中就有 1 人患高血压;估计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至 少 2 亿;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 2.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及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可遏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 死亡的增长态势。 3.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区。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脑卒中,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4.降压治疗要使血压达标,以期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总危险。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 140/90mmHg 以下;高危患者血压目标更宜个体化,一般可为 130/80mmHg 以下。 5.钙拮抗剂、ACEI、ARB、噻嗪类利尿剂、?阻滞剂以及由这些药物所组成的低剂量固定复方制剂均可作 为高血压初始或维持治疗的药物选择。 6.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应根据心血管总体风险,决定治疗措施。应关注对多种心血管危险因 素的综合干预。 7.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认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限盐、限酒、控制体重,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高 血压。 8. 我国每年新发生高血压 1000 万,对处于正常高值血压范围内的高血压易患人群,应特别注意改善不良 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发生。 9.关注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预防关口前移;重视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与诊治。 10. 加强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定期测量血压、规范管理、合理用药,是改善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 疗率和控制率的根本。 1.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 1.1.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
过去50年,我国曾进行过四次大规模高血压患病率的人群抽样调查。各次调查的总人 数、年龄、诊断标准及患病粗率,见表11。虽然各次调查的规模、年龄和诊断标准不尽 致,但基本上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人群50年来高血压患病率的明显上升趋势。根据2002 年调查数据,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目前我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 者,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有高血压,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5。 表1-1我国四次高血压患病率调查结果 年份 调查 年龄 高血压 调查人数 高血压人数高血压患病 粗率(%) 地☒ 诊断标准 1958195913省、市 215 不统 739.204 5.11 1979198029省、市、 215 2160/95mmHg为确4,012,128 310,2027.73 自治区 诊高血压 140-159/90-95mmHg 之间为临界高血压 1991 30省、市、215 ≥140/90mmHa及两 950.356 129.039 13.58 自治区 周内服用降压药者 2002 30省、市、218 2140/90mmHg及两 272.023 51.140 18.8 自治区 (215) 周内服用降压药者 (17.7) 在我国高血压人群中,绝大多数是轻、中度高血压(占90%) 府高血压占60%以 上 然而,我国人群正常血压 (<120/80mmHg)所占比例不到1/2。 血压正常高值水平人 群占总成年人群的比例不断增长,尤其是中青年,已经从1991年的29%增加到2002年的 34%,是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升高和惠病人数剧增的主要来源。估计我国每年新增高血 压患者1000万人。 1.2.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 通常,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在更年期前患病率略低于男性,但在更 年期后迅速升高,甚至高于男性:高纬度寒冷地区患病率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 高于低海拔地区:与饮食习惯有关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和患病率也越高
过去 50 年,我国曾进行过四次大规模高血压患病率的人群抽样调查。各次调查的总人 数、年龄、诊断标准及患病粗率,见表 1-1。虽然各次调查的规模、年龄和诊断标准不尽一 致,但基本上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人群 50 年来高血压患病率的明显上升趋势。根据 2002 年调查数据,我国 18 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 18.8%,估计目前我国约有 2 亿高血压患 者,每 10 个成年人中就有 2 人患有高血压,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 1/5。 表 1-1 我国四次高血压患病率调查结果 年份 调查 地区 年龄 高血压 诊断标准 调查人数 高血压人数 高血压患病 粗率(%) 1958∼1959 13 省、市 ≥15 不统一 739,204 5.11 1979∼1980 29 省、市、 自治区 ≥15 ≥160/95mmHg 为确 诊高血压, 140-159/90-95mmHg 之间为临界高血压 4,012,128 310,202 7.73 1991 30 省、市、 自治区 ≥15 ≥140/90mmHg 及两 周内服用降压药者 950,356 129,039 13.58 2002 30 省、市、 自治区 ≥18 (≥15) ≥140/90mmHg 及两 周内服用降压药者 272,023 51,140 18.8 (17.7) 在我国高血压人群中,绝大多数是轻、中度高血压(占 90%),轻度高血压占 60%以 上。然而,我国人群正常血压(<120/80mmHg)所占比例不到 1/2。血压正常高值水平人 群占总成年人群的比例不断增长,尤其是中青年,已经从 1991 年的 29%增加到 2002 年的 34%,是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升高和患病人数剧增的主要来源。估计我国每年新增高血 压患者 1000 万人。 1.2.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 通常,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在更年期前患病率略低于男性,但在更 年期后迅速升高,甚至高于男性;高纬度寒冷地区患病率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 高于低海拔地区;与饮食习惯有关,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和患病率也越高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呈递增趋 势,可能与北方年平均气温较低以及北方人群盐摄入量较高有关: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忠病 率也有一些差异,生活在北方或高原地区的藏族、蒙古族和朝鲜族等患病率较高,而生活在 南方或非高原地区的壮族、苗族和彝族等患病率则较 低,这种差异可能与地理环境、生活方 式等有关,尚未发现各民族之间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差异。 1.3.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1.3.1.高钠、低钾膳食 人群中,钠盐(氯化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而钾盐摄入量与 血压水平呈负相关。膳食钠/钾比值与血压的相关性甚至更强。我国14组人群研究表明,膳 食钠盐摄入量平均每天增加2克,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高2.0mmHg和1.2mmHg。 高钠、低钾膳食是我国大多数高血压忠者发病最主要的能险因素。我国大部分恤风,人 均每天盐摄入量12-15克以上。在盐与血压的国际协作研究(INTERMAP)中,反映腊食 钠钾量的24小时尿钠钾比值,我国人群在6以上,而西方人群仅为23, 1.3.2.超重和肥胖 身体脂肪含量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人群中体重指数(BM)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BM1 每增加3kgm2,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男性增加50%,女性增加57%。我国24万成 人随访资料的汇总分析显示,BM224kgm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 身体脂肪的分布与高血压发生也有关腹部脂肪聚集越多,血压水平就越高腰围男性290cm 或女性285cm,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腰围正常者的4倍以上。 随者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群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与人数均明显增加。 在城市中年人群中,超重者的比例已达到25%30%。超重和肥胖将成为我国高血压串病幸 增长的又一重要危险因素 1.33.饮酒 过量饮酒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随饮酒量增加而升高。虽然少量 饮酒后短时间内血压会有所下降,但长期少量饮酒可使血压轻度升高:过量饮酒则使血压明 显升高。如果每天平均饮酒>3个标准杯(1个标准杯相当于12克酒精,约合360克啤酒, 或100克葡萄酒,或30克白酒),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平均升高3.5mmHg与2.1mmHg 且血压上升幅度随着饮酒量增加而增大。 在我国饮酒的人数众多,部分男性高血压患者有长期饮酒嗜好和饮烈度酒的习惯,应重 视长期过量饮酒对血压和高血压发生的影响。饮酒还会降低降压治疗的疗效,而过量饮酒可 诱发急性脑出血或心肌梗死发作。 1.34.精神紧张 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也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长期从事高度精神紧张工作的人群高血 压患病率增加。 1.3.5.其它危险因素 高血压发病的其它危险因素包括缺乏体力活动等。除了高血压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还 包括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等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呈递增趋 势,可能与北方年平均气温较低以及北方人群盐摄入量较高有关;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 率也有一些差异,生活在北方或高原地区的藏族、蒙古族和朝鲜族等患病率较高,而生活在 南方或非高原地区的壮族、苗族和彝族等患病率则较低,这种差异可能与地理环境、生活方 式等有关,尚未发现各民族之间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差异。 1.3. 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1.3.1. 高钠、低钾膳食 人群中,钠盐(氯化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而钾盐摄入量与 血压水平呈负相关。膳食钠/钾比值与血压的相关性甚至更强。我国 14 组人群研究表明,膳 食钠盐摄入量平均每天增加 2 克,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高 2.0mmHg 和 1.2mmHg。 高钠、低钾膳食是我国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发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我国大部分地区,人 均每天盐摄入量 12-15 克以上。在盐与血压的国际协作研究(INTERMAP)中,反映膳食 钠/钾量的 24 小时尿钠/钾比值,我国人群在 6 以上,而西方人群仅为 2-3。 1.3.2. 超重和肥胖 身体脂肪含量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人群中体重指数(BMI)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BMI 每增加 3kg/m2 ,4 年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男性增加 50%,女性增加 57%。我国 24 万成 人随访资料的汇总分析显示,BMI≥24 kg/m 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 3∼4 倍。 身体脂肪的分布与高血压发生也有关。腹部脂肪聚集越多,血压水平就越高。腰围男性≥90cm 或女性≥85cm,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腰围正常者的 4 倍以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群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与人数均明显增加。 在城市中年人群中,超重者的比例已达到 25%-30%。超重和肥胖将成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 增长的又一重要危险因素。 1.3.3. 饮酒 过量饮酒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随饮酒量增加而升高。虽然少量 饮酒后短时间内血压会有所下降,但长期少量饮酒可使血压轻度升高;过量饮酒则使血压明 显升高。如果每天平均饮酒>3 个标准杯(1 个标准杯相当于 12 克酒精,约合 360 克啤酒, 或 100 克葡萄酒,或 30 克白酒),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平均升高 3.5mmHg 与 2.1mmHg, 且血压上升幅度随着饮酒量增加而增大。 在我国饮酒的人数众多,部分男性高血压患者有长期饮酒嗜好和饮烈度酒的习惯,应重 视长期过量饮酒对血压和高血压发生的影响。饮酒还会降低降压治疗的疗效,而过量饮酒可 诱发急性脑出血或心肌梗死发作。 1.3.4. 精神紧张 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也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长期从事高度精神紧张工作的人群高血 压患病率增加。 1.3.5. 其它危险因素 高血压发病的其它危险因素包括缺乏体力活动等。除了高血压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还 包括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等
要点2: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 ●.我国人群50年来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按2010年我国人口的数量与结构推算,目前 我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每10个成年人中有2人患有高血压。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志病率递增:不同民族之间 高血压患病率存在一些差异。 高钠、低钾膳食是我国大多数高血压忠者发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超重和肥群将成为我国高血 患病率增长的又一重要危险因素。 .我国高血压患者总体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明显较低,分别低于50%、40%和10%。 1.4.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反映高血压流行病学和防治状况的重要指标。根 据我国两次较大规模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抽样调查(表12)以及15组人 群19922005年期间二次用杏的变化,我闲高血压电者总休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 低。近年来,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有进步趋势 ,但仍分 别低于50%,40%和10%。农村低于城市:男性低于女性:经济欠发达地区低于较发达地 区。 表1-2我国两次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调查 地区 年份 年龄 调查 高血压 高血压知高血压治高血压控 (岁) 人数 人数 晓率(%)疗率(%)制率(% 30省市1991 15 950,356 129,039 26,3 12.1 2.8 30省市2002 218 272.02351.104 30.2 24.76.1 2.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 2.1.血压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风险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在全球61个人群 (约100万人, 40-89岁) 为基 出的 观察研究 分析中, 平均随访12年 诊室收 缩压或舒张压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血压从11575
要点 2: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 z 我国人群 50 年来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按 2010 年我国人口的数量与结构推算,目前 我国约有 2 亿高血压患者,每 10 个成年人中有 2 人患有高血压。 z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递增;不同民族之间 高血压患病率存在一些差异。 z 高钠、低钾膳食是我国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发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将成为我国高血压 患病率增长的又一重要危险因素。 z 我国高血压患者总体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明显较低,分别低于 50%、40%和 10%。 1.4. 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反映高血压流行病学和防治状况的重要指标。根 据我国两次较大规模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抽样调查(表 1-2)以及 15 组人 群 1992-2005 年期间三次调查的变化,我国高血压患者总体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 低。近年来,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有进步趋势,但仍分 别低于 50%,40%和 10%。农村低于城市;男性低于女性;经济欠发达地区低于较发达地 区。 表 1-2 我国两次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调查 地区 年份 年龄 (岁) 调查 人数 高血压 人数 高血压知 晓率(%) 高血压治 疗率(%) 高血压控 制率(%) 30 省市 1991 ≥15 950,356 129,039 26.3 12.1 2.8 30 省市 2002 ≥18 272,023 51,104 30.2 24.7 6.1 2. 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 2.1. 血压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风险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在全球 61 个人群 (约 100 万人,40-89 岁)为基础的前瞻性观察研究荟萃分析中,平均随访 12 年,诊室收 缩压或舒张压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血压从 115/75
mmHg到185/115mmHg,收缩压每升高20mmHg或舒张压每升高10mmHg,心、脑血 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翻倍。 西兰人群更强,每升高10mmHg收缩压,亚洲人群脑卒中与致死性心肌梗死风险分别增加 53%与31%,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人群只分别增加24%与21%。 长期随访发现,随着诊室血压升高,终末期肾病(ESRD)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在重度 高血压,ESD发生率是正常血压者的11倍以上,即使血压在正常高值水平也达1.9倍 血压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风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动态血压或家庭血压监测研究中 得到了进一步证实。这些研究还发现不仅血压的平均值很重要血压的昼夜节律以及数日、 数周甚至数月、数年期间的血压变异也可独立于血压平均值预测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发 生。 要点3高血压与心血管凤险 不论采用哪种测量方法,诊室直压、动态血压或家庭血压,血压水平与脑 中、冠心病事件的风险均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 ●.与舒张压相比,收缩压与心血管风险的关系更为密切。 目前,冠心病事件迅速增加,但脑卒中仍是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 2.2.各种血压参数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血压参数是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血压(MAP)和脉压(PP) 采用常用的克氏音/袖带法测量血压,可直接测量一个心动周期中的最高压力SBP与最低压 力DBP,根据SBP与DBP,可进一步计算出MAP与PP。因此,长期以米,直接测量的 SBP与DBP是主要的评估血压的参数。但由于MAP及PP分别与外周血管阻力及大动脉 弹性功能密切相关,可能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因此,近来引起重视。 总体而言,在预测心血管事件方面,SBP或DBP优于MAP或PP:用SBP与DBP联 合或MAP与PP联合优于任一单项参数:SBP与DBP联合又优于MAP与PP联合。对冠 心病事件而言,在年轻人群,DBP的预测价值高于SBP;而在50岁以上人群,SBP的预 测价值开始超越DBP: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加,收缩压进一步升高,而舒张压则呈下降趋 势,因而,脉搏压升高,并成为最强的冠心病事件预测因子。 2.3.我国人群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关系的特点
mmHg 到 185/115 mmHg,收缩压每升高 20 mmHg 或舒张压每升高 10 mmHg,心、脑血 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翻倍。 在包括中国 13 个人群的亚太队列研究(APCSC)中,诊室血压水平也与脑卒中、冠 心病事件密切相关;而且,亚洲人群血压升高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关系比澳大利亚与新 西兰人群更强,每升高 10mmHg 收缩压,亚洲人群脑卒中与致死性心肌梗死风险分别增加 53%与 31%,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人群只分别增加 24%与 21%。 长期随访发现,随着诊室血压升高,终末期肾病(ESRD)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在重度 高血压,ESRD 发生率是正常血压者的 11 倍以上,即使血压在正常高值水平也达 1.9 倍。 血压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风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动态血压或家庭血压监测研究中 得到了进一步证实。这些研究还发现,不仅血压的平均值很重要,血压的昼夜节律以及数日、 数周甚至数月、数年期间的血压变异也可独立于血压平均值预测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发 生。 要点 3 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 z 不论采用哪种测量方法,诊室血压、动态血压或家庭血压,血压水平与脑卒 中、冠心病事件的风险均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 z 与舒张压相比,收缩压与心血管风险的关系更为密切。 z 目前,冠心病事件迅速增加,但脑卒中仍是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 2.2. 各种血压参数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血压参数是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血压(MAP)和脉压(PP)。 采用常用的克氏音/袖带法测量血压,可直接测量一个心动周期中的最高压力 SBP 与最低压 力 DBP,根据 SBP 与 DBP,可进一步计算出 MAP 与 PP。因此,长期以来,直接测量的 SBP 与 DBP 是主要的评估血压的参数。但由于 MAP 及 PP 分别与外周血管阻力及大动脉 弹性功能密切相关,可能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因此,近来引起重视。 总体而言,在预测心血管事件方面,SBP 或 DBP 优于 MAP 或 PP;用 SBP 与 DBP 联 合或 MAP 与 PP 联合优于任一单项参数;SBP 与 DBP 联合又优于 MAP 与 PP 联合。对冠 心病事件而言,在年轻人群,DBP 的预测价值高于 SBP;而在 50 岁以上人群,SBP 的预 测价值开始超越 DBP;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加,收缩压进一步升高,而舒张压则呈下降趋 势,因而,脉搏压升高,并成为最强的冠心病事件预测因子。 2.3. 我国人群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关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