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 章 微 生 物 的 食 品 应 用 目前国内外用于生产食醋的菌种有:奥尔兰 醋杆菌(Acetobacter orleanense)、许氏醋 杆菌(A. schutzenbachii)、弯醋杆菌(A. curvum)、产醋醋杆菌(A. acetigenum)、 醋化醋杆菌(A. aceti)、恶臭醋杆菌(A. rancens)等。 我国目前使用人工纯培养的醋酸菌种,主要 有二株:一株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培育出 的恶臭醋酸杆菌AS.1.41。另一株是上海酿造 研究所和上海醋厂从丹东速酿醋中分离而得, 编号为沪酿1.01。 第 十 章 微 生 物 的 食 品 应 用
第 十 章 微 生 物 的 食 品 应 用 目前国内外用于生产食醋的菌种有:奥尔兰 醋杆菌(Acetobacter orleanense)、许氏醋 杆菌(A. schutzenbachii)、弯醋杆菌(A. curvum)、产醋醋杆菌(A. acetigenum)、 醋化醋杆菌(A. aceti)、恶臭醋杆菌(A. rancens)等。 我国目前使用人工纯培养的醋酸菌种,主要 有二株:一株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培育出 的恶臭醋酸杆菌AS.1.41。另一株是上海酿造 研究所和上海醋厂从丹东速酿醋中分离而得, 编号为沪酿1.01。 第 十 章 微 生 物 的 食 品 应 用
第 十 章 微 生 物 的 食 品 应 用 1.淀粉糖化 曲霉菌能分泌多种淀粉酶,完成淀粉糖化作用。 2、酒精发酵 这一过程是利用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经EMP途 径,将葡萄糖发酵成乙醇和CO2。 3、醋酸发酵 乙醇在醋酸菌的作用下氧化成乙酸,这个过程称为醋酸 发酵。它是食醋生产的主要环节。 乙醇氧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乙醇在乙醇脱 氢酶的催化下氧化成乙醛。然后,乙醛在乙醛脱氢酶 作用下,氧化成乙酸 第 十 章 微 生 物 的 食 品 应 用 二、发酵机理
第 十 章 微 生 物 的 食 品 应 用 1.淀粉糖化 曲霉菌能分泌多种淀粉酶,完成淀粉糖化作用。 2、酒精发酵 这一过程是利用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经EMP途 径,将葡萄糖发酵成乙醇和CO2。 3、醋酸发酵 乙醇在醋酸菌的作用下氧化成乙酸,这个过程称为醋酸 发酵。它是食醋生产的主要环节。 乙醇氧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乙醇在乙醇脱 氢酶的催化下氧化成乙醛。然后,乙醛在乙醛脱氢酶 作用下,氧化成乙酸 第 十 章 微 生 物 的 食 品 应 用 二、发酵机理
第 十 章 微 生 物 的 食 品 应 用 4、食醋的色、香、味 (1)食醋色素 食醋生产如使用红曲做糖化剂, 则红曲霉色素赋予食醋红色。食醋在发酵过程 中,主要通过美拉德反应和酶褐变反应生成色 素。 (2)食醋香气发酵过程中产生各种有机酸和醇 类,通过酯化反应合成各种酯类,赋于食醋以 特殊的香气。酯类以乙酸乙酯为主。 (3)食醋的味 酸味:醋酸是形成酸味的主体酸。 甜味:由糖分组成。 鲜味:来源于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氨基酸和菌体 自溶核酸的降解物核苷酸。 咸味:来自食盐。 第 十 章 微 生 物 的 食 品 应 用
第 十 章 微 生 物 的 食 品 应 用 4、食醋的色、香、味 (1)食醋色素 食醋生产如使用红曲做糖化剂, 则红曲霉色素赋予食醋红色。食醋在发酵过程 中,主要通过美拉德反应和酶褐变反应生成色 素。 (2)食醋香气发酵过程中产生各种有机酸和醇 类,通过酯化反应合成各种酯类,赋于食醋以 特殊的香气。酯类以乙酸乙酯为主。 (3)食醋的味 酸味:醋酸是形成酸味的主体酸。 甜味:由糖分组成。 鲜味:来源于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氨基酸和菌体 自溶核酸的降解物核苷酸。 咸味:来自食盐。 第 十 章 微 生 物 的 食 品 应 用
第十章微生物的食品应用 ❖ 酱油是我国传统的发酵食品之一,在我国 有着悠久的历史,酱油不仅营养丰富,含 有糖份、多肽、氨基酸、维生素、食盐和 水等物质,而且赋予食品以咸味、鲜味、 香味和颜色,增进人们的食欲,因而是人 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随着世界上 食用酱油的人数增加,对酱油的需要量也 随之增加,同时,对酱油的质量也会提出 更高的要求。因此,酱油酿造工业在食品 工业中的地位愈加显得重要。 第二节 酱 油 一、概述
第十章微生物的食品应用 ❖ 酱油是我国传统的发酵食品之一,在我国 有着悠久的历史,酱油不仅营养丰富,含 有糖份、多肽、氨基酸、维生素、食盐和 水等物质,而且赋予食品以咸味、鲜味、 香味和颜色,增进人们的食欲,因而是人 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随着世界上 食用酱油的人数增加,对酱油的需要量也 随之增加,同时,对酱油的质量也会提出 更高的要求。因此,酱油酿造工业在食品 工业中的地位愈加显得重要。 第二节 酱 油 一、概述
第 十 章 微 生 物 的 食 品 应 用 ❖ 酱油是多种微生物混合作用的结果。霉菌、酵母和细菌都参与 了复杂的物质转化过程。其中对原料发酵快慢、成品颜色浓淡、 味道鲜美程度有直接关系的微生物是米曲霉和酱油曲霉;对酱 油风味有直接关系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和乳酸菌。 1、米曲霉和酱油曲霉 ❖ 酱油中应用的曲霉菌主要是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和酱油 曲霉(A. sojae)。 ❖ 米曲霉菌落生长很快,初为白色,渐变黄色。分生孢子成熟后, 成黄绿色。分生孢子头为放射形、顶囊球形或瓶形。小梗一般 为单层,偶有双层。分生孢子为球形,粗糙或近于光滑。 ❖ 米曲霉能利用单糖、双糖、有机酸、醇类、淀粉等多种碳源。 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一些氮源,好氧。最适生长温度约在35℃ 左右。pH值为6.0左右; ❖ 米曲霉有着复杂的酶系统,主要有蛋白酶,分解原料中的蛋白 质;谷氨酰胺酶,使大豆蛋白质水解出来的谷氨酰胺直接分解 生成谷氨酸,增强酱油的鲜味;淀粉酶,分解原料中的淀粉生 成糊精和葡萄糖;此外它还能分泌果胶酶、半纤维素酶和酯酶 等。但最重要的是蛋白酶,其次是淀粉酶和谷氨酸酰胺酶。它 们决定着原料的利用率、酱醪发酵成熟的时间以及产品的味道 和色泽。 二、菌种
第 十 章 微 生 物 的 食 品 应 用 ❖ 酱油是多种微生物混合作用的结果。霉菌、酵母和细菌都参与 了复杂的物质转化过程。其中对原料发酵快慢、成品颜色浓淡、 味道鲜美程度有直接关系的微生物是米曲霉和酱油曲霉;对酱 油风味有直接关系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和乳酸菌。 1、米曲霉和酱油曲霉 ❖ 酱油中应用的曲霉菌主要是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和酱油 曲霉(A. sojae)。 ❖ 米曲霉菌落生长很快,初为白色,渐变黄色。分生孢子成熟后, 成黄绿色。分生孢子头为放射形、顶囊球形或瓶形。小梗一般 为单层,偶有双层。分生孢子为球形,粗糙或近于光滑。 ❖ 米曲霉能利用单糖、双糖、有机酸、醇类、淀粉等多种碳源。 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一些氮源,好氧。最适生长温度约在35℃ 左右。pH值为6.0左右; ❖ 米曲霉有着复杂的酶系统,主要有蛋白酶,分解原料中的蛋白 质;谷氨酰胺酶,使大豆蛋白质水解出来的谷氨酰胺直接分解 生成谷氨酸,增强酱油的鲜味;淀粉酶,分解原料中的淀粉生 成糊精和葡萄糖;此外它还能分泌果胶酶、半纤维素酶和酯酶 等。但最重要的是蛋白酶,其次是淀粉酶和谷氨酸酰胺酶。它 们决定着原料的利用率、酱醪发酵成熟的时间以及产品的味道 和色泽。 二、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