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李白早年的成长,受到家风、乡风与时风三 种文化因素的作用 >家风:这是一个具有西域文化因素的商业移民; 乡风:蜀是道教重镇,李白早年即与道教结缘,与 此地域文化色彩相关; 时风:蜀地又是中央政权管理较松散的地区,侠风 甚重,因此,他自小即学游侠习剑;苦练辞赋,武 后朝,进士科地位上升, 辞赋之士倍受青睐。 这些因素组合起,决定要以游牧文化的豪勇精神面 对生活,以商人的探险意识积极进取,以道家之术 乐观自足,又以道人与侠客的形象标新立异,超越 凡俗。以辞赋之才为进身之阶。即以奇才奇术追求 奇妙的人生境界
Ø 总结:李白早年的成长,受到家风、乡风与时风三 种文化因素的作用。 Ø 家风:这是一个具有西域文化因素的商业移民; Ø 乡风:蜀是道教重镇,李白早年即与道教结缘,与 此地域文化色彩相关; Ø 时风:蜀地又是中央政权管理较松散的地区,侠风 甚重,因此,他自小即学游侠习剑;苦练辞赋,武 后朝,进士科地位上升,辞赋之士倍受青睐。 Ø 这些因素组合起,决定要以游牧文化的豪勇精神面 对生活,以商人的探险意识积极进取,以道家之术 乐观自足,又以道人与侠客的形象标新立异,超越 凡俗。以辞赋之才为进身之阶。即以奇才奇术追求 奇妙的人生境界
> 作品选读(一) >1、中规中矩的灵气一说《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本诗可能作于开元六年(718)李白十八岁。李白于青少年时期有过 段苦读求道的经历,本诗即写到了早年与道士交往之事。南宋姚宽《西 溪叢語》:《綿州圖經》云:戴天山,在縣北五十里,有大明寺,開元 中李白讀書於此。寺又名大康,山即杜甫所謂康山讀書處也。《一統 志》:大匡山在綿州彰明縣北三十里,一名康山,亦名戴天山。 犬吠水聲中,桃花带露濃[1]。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2。 > 野竹分青靄,飛泉挂碧峯。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注: [1们蕭本作雨。 [2]溪午:山溪间中午。 [3]青靄:山中云气。王筠《苦暑》詩:日坂散朱雾,天隅斂青靄。 [4飞泉: 陸機《招隐》詩:飛泉漱鳴玉。 [5愁倚: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跳》:停策倚茂松
Ø 作品选读(一) Ø 1、中规中矩的灵气——说《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Ø Ø 本诗可能作于开元六年(718)李白十八岁。李白于青少年时期有过一 段苦读求道的经历,本诗即写到了早年与道士交往之事。南宋姚宽《西 溪叢語》:《綿州圖經》云:戴天山,在縣北五十里,有大明寺,開元 中李白讀書於此。寺又名大康,山即杜甫所謂康山讀書處也。《一統 志》:大匡山在綿州彰明縣北三十里,一名康山,亦名戴天山。 Ø Ø 犬吠水聲中,桃花帯露濃[1]。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2]。 Ø 野竹分青靄,飛泉挂碧峯。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Ø 注: Ø [1]蕭本作雨。 Ø [2]溪午:山溪间中午。 Ø [3]青靄:山中云气。王筠《苦暑》詩:日坂散朱雰,天隅斂青靄。 Ø [4]飞泉:陸機《招隐》詩:飛泉潄鳴玉。 Ø [5]愁倚: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停策倚茂松
解: 诗人先写寻道士居处过程中所见所闻:犬声由水中发出, 缘水而行,进入桃花林,桃花还带浓浓的露水,清新迷 人。此处隐约显出陶渊明桃花源之幽景。树林深密,时 时可见野鹿出没,足见居处之幽。溪水到映正午阳光, 仍不闻钟鸣,这是一个清静之所。放眼望去,四处青气 一片,唯有一道道野竹林才将它分开,山腰上有一条飞 泉高高地悬挂在碧峰之上。无人知道士去向,也无法问 人,寻人不着,让人犯愁,倚靠着两三棵松树,欣赏风 光。愁意也自然被景色化解了。此中之景深藏幽僻而又 有声有色,人仙家之意,亦有道家之静。 王尧衢《合唐诗合解》:前解访道士不遇,后解则对景 而怅然,倚树望竹而已。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 纶云:(前)四句写深山幽丽之景,设色甚鲜采
Ø 解: Ø 诗人先写寻道士居处过程中所见所闻:犬声由水中发出, 缘水而行,进入桃花林,桃花还带浓浓的露水,清新迷 人。此处隐约显出陶渊明桃花源之幽景。树林深密,时 时可见野鹿出没,足见居处之幽。溪水到映正午阳光, 仍不闻钟鸣,这是一个清静之所。放眼望去,四处青气 一片,唯有一道道野竹林才将它分开,山腰上有一条飞 泉高高地悬挂在碧峰之上。无人知道士去向,也无法问 人,寻人不着,让人犯愁,倚靠着两三棵松树,欣赏风 光。愁意也自然被景色化解了。此中之景深藏幽僻而又 有声有色,人仙家之意,亦有道家之静。 Ø Ø 王尧衢《合唐诗合解》:前解访道士不遇,后解则对景 而怅然,倚树望竹而已。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 纶云:(前)四句写深山幽丽之景,设色甚鲜采
评: >本诗作于李白早年求学期间,时间约在开元八年 (719)即其十九岁前。这是一首标准的五方律诗 平仄粘对都合律诗规范,但出语自然、清新,无雕 琢痕迹。没有夸张与想象之词,取景精当,构思巧 妙,写出寻找到不遇的过程及诗人在这一过程中的 心理体验,展现了一个诗意化的生活情景。 诗人寻人,亦是赏景,景美心怡, 虽不遇人,亦可 品味其中乐趣。写人道人清幽之心及自己对这一生 活的认同与称赞。此后韦应物“落叶满空山,何处寻 行迹”、贾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都有这 一妙意。凡此可见,李白早年对律诗也下过一番苦 功
Ø 评: Ø 本诗作于李白早年求学期间,时间约在开元八年 (719)即其十九岁前。这是一首标准的五方律诗, 平仄粘对都合律诗规范,但出语自然、清新,无雕 琢痕迹。没有夸张与想象之词,取景精当,构思巧 妙,写出寻找到不遇的过程及诗人在这一过程中的 心理体验,展现了一个诗意化的生活情景。 Ø 诗人寻人,亦是赏景,景美心怡,虽不遇人,亦可 品味其中乐趣。写人道人清幽之心及自己对这一生 活的认同与称赞。此后韦应物“落叶满空山,何处寻 行迹” 、贾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都有这 一妙意。凡此可见,李白早年对律诗也下过一番苦 功
> 寻人不遇之境亦成为古典诗歌中特有的抒情模式,本诗是较 早的成功之作。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 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 空山,何处寻行迹。 >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 中,云深不知处 王夫之《唐诗评选》:全不添人情事,只拈死不遇 ‘二字作,愈死愈 活。 贺贻孙《诗筏》: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 是访道士不遇,何物戴天山道士,自太白写来,便觉无烟火气,此皆不 必切题为妙者。 唐仲言曰:今人作詩多忌重叠,右丞“早朝”妙絶古今猶未免五用衣冠 之議,如此詩水聲飛泉樹松桃竹語皆犯重,吁古人於言外求佳,今人於 句中求隙,失之遠矣
Ø 寻人不遇之境亦成为古典诗歌中特有的抒情模式,本诗是较 早的成功之作。 Ø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 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 空山,何处寻行迹。 Ø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 中,云深不知处。 Ø 王夫之《唐诗评选》:全不添人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 活。 Ø 贺贻孙《诗筏》: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 是访道士不遇,何物戴天山道士,自太白写来,便觉无烟火气,此皆不 必切题为妙者。 Ø 唐仲言曰:今人作詩多忌重叠,右丞“早朝”妙絶古今猶未免五用衣冠 之議,如此詩水聲飛泉樹松桃竹語皆犯重,吁古人於言外求佳,今人於 句中求隙,失之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