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秋八年级第六单元形成性测试卷(文言文) (全卷共三大题满分150分,90分钟完卷) 学校 班级 语言知识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面加点字字形与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Kua 其鸣自皎(xi0)溺(ni) 堙(ying) B、燈焱( lan yan)翼(j)州 顓( zhuan)民淫(yin)水 C、万仞(ren) 穷匮(kui) 亡(wu)以应厝 D、嗟(j)来之食辑履(ju) 垂髫(tio) 间(jian)隔 2、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与日逐走其上多拓木蛟虫死 指通豫南 、叩石恳壤寒暑易节 霜妻弱子贸然而来 C、抠偻提携屋舍俨然 怡然自乐峰回路转 D、泉香酒洌树林阴翳 怯懦苟且翘足而待 3、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3分)() A、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兼:同时具有周:完全 B、河阳之北 河阳:指今河北孟县。或者说是黄河南岸。 C、寒暑易节 易:变换 D、尝暑中过河阳 尝:曾、曾经 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注意不同的意义,想想它们有何联系。(4分) 废①往古之时,四极废 济①杀黑龙以济冀州() ②半途而废 ②同舟共济 绝①来此绝境() 其①惧其不已也 ②天下一绝() ②非其有而取之() 5、下面加点词古今意义有差别,在横线上写出来,比较一下。(4分) ①阡陌交通古义(文中义) 今义 ②率妻子邑人古义(文中义) 今义
2006 年秋八年级第六单元形成性测试卷(文言文) (全卷共三大题,满分 150 分,90 分钟完卷) 学校 班级 学号 成绩 一、语言知识积累与运用(35 分) 1、下面加点字字形与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夸.(kuà)父 其鸣自皎.(xiāo) 溺.(nì) 堙.(yīng) B、火监.焱.(làn yàn) 翼.(jì)州 颛.(zhuān)民 淫.(yín)水 C、万仞.(rèn) 穷匮.(kuì) 亡.(wú)以应 厝.(cuò) D、嗟.(jē)来之食 辑履.(jù) 垂髫.(tiáo) 间.(jiān)隔 2、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 分)( ) A、与日逐走 其上多拓木 蛟虫死 指通豫南 B、叩石恳壤 寒暑易节 霜妻弱子 贸然而来 C、抠偻提携 屋舍俨然 怡然自乐 峰回路转 D、泉香酒洌 树林阴翳 怯懦苟且 翘足而待 3、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3 分)( ) A、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兼:同时具有 周:完全 B、河阳..之北 河阳:指今河北孟县。或者说是黄河南岸。 C、寒暑易.节 易:变换 D、尝.暑中过河阳 尝:曾、曾经 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注意不同的意义,想想它们有何联系。(4 分) 废. ①往古之时,四极废( ) 济. ① 杀黑龙以济冀州( ) ②半途而废 ( ) ② 同舟共济 ( ) 绝. ①来此绝境( ) 其.① 惧其不已也 ( ) ②天下一绝( ) ② 非其有而取之 ( ) 5、下面加点词古今意义有差别,在横线上写出来,比较一下。(4 分) ① 阡陌交通.. 古义(文中义) 今义 ② 率妻子..邑人 古义(文中义) 今义
③无论魏晋 古义(文中义) 今义 ④不足为外人道古义(文中义) 今义 6、“指通豫南”就是“直通豫南”,其中的“指”就是“直”,这种语言现象,在下面句中都 有,请你写出来(3分)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其中: ②智叟亡以应 其中: 通通通 ③便要还家 其中 7、任选4题在括号里写出加点词的意义,在你学过的或知道的文言诗文中找一个与用法相 同的例子(写在后面横线上)(4分) 夸父与日逐走( ②四极正,淫水涸( ③达于汉阴 ④众争取啖之 ((( ⑤欲穷其林 ⑥惟怯懦也故苟且( )))))))) ⑦天戴其苍 ⑧晦明变化者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9、请你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4分)。 ①神话故事是先民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充满想像的理解与追求,古代神话多 是口头流传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神话,是经过文人记载润色的
③ 无论..魏晋 古义(文中义) 今义 ④ 不足..为外人道 古义(文中义) 今义 6、“指通豫南”就是“直通豫南”,其中的“指”就是“直”,这种语言现象,在下面句中都 有,请你写出来(3 分) ①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其中: 通 ② 智叟亡以应 其中: 通 ③ 便要还家 其中: 通 7、任选 4 题,在括号里写出加点词的意义,在你学过的或知道的文言诗文中找一个与用法相 同的例子(写在后面横线上)(4 分) ① 夸父与日逐走. ( ) ② 四极正,淫水涸. ( ) ③ 达于汉阴. ( ) ④ 众争取啖.之 ( ) ⑤ 欲穷.其林 ( ) ⑥ 惟怯懦也故苟且.. ( ) ⑦ 天戴.其苍 ( ) ⑧ 晦.明变化者 ( )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 分)。 ①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9、请你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4 分)。 ① 神话故事是先民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充满想像的理解与追求,古代神话多 是口头流传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神话,是经过文人记载润色的。 ( )
②《人有其宝》选自《左传》:《嗟来之食》选自《宋史》:《许仲平义不苟取》选自《礼 记》。这几个故事记载的都是有高尚情操的古人的事迹。 ③善用排比,气势如虹: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对比,形成了《少年中国说》的主要写作 特色。 ④同是写美好景致,在芳草鲜美,其乐融融的桃花源里,寄托着陶渊明对美好社会生活 的憧憬:而在野芳幽香、佳木繁阴、与民同乐的畅饮中,却透露出欧阳修理想破灭后的抑郁 10、仿照例句标出下面两个句子朗读节奏(3分) 例: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①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 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 ②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二、阅读理解(60分) (一)阅读《愚公移山》中的语段,完成练习。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 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 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 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l1、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 的人物描写方法。(3分) 12、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 智叟认为愚 公不能移走大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4分) 13、古人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 而言的。(3分) 14、选文第二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 (3分)
② 《人有其宝》选自《左传》;《嗟来之食》选自《宋史》;《许仲平义不苟取》选自《礼 记》。这几个故事记载的都是有高尚情操的古人的事迹。 ( ) ③ 善用排比,气势如虹;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对比,形成了《少年中国说》的主要写作 特色。 ( ) ④ 同是写美好景致,在芳草鲜美,其乐融融的桃花源里,寄托着陶渊明对美好社会生活 的憧憬;而在野芳幽香、佳木繁阴、与民同乐的畅饮中,却透露出欧阳修理想破灭后的抑郁。 ( ) 10、仿照例句标出下面两个句子朗读节奏(3 分) 例: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① 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 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 ②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二、阅读理解(60 分) (一)阅读《愚公移山》中的语段,完成练习。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 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 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 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1、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3 分) 12、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智叟认为愚 公不能移走大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13、古人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3 分) 14、选文第二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15、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 分) 二)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 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6、起首一段,交代了些什么?(3分) 17、一个“忽”字,透露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情?(3分) 18、第二段主要写什么?写山的小口与后面什么文字呼应?同后面的描写有什么关系(3分) 19、寥寥数语,写 笔墨间洋溢着一种 的情绪,展示着桃花源里 的景象。(3分) 20、为何“大惊”?(2分) 21、谁问的?谁答的?(2分) 22、“叹惋”的内容你能想像吗?(2分)
15、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二)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 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6、起首一段,交代了些什么?(3 分) 17、一个“忽”字,透露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情?(3 分) 18、第二段主要写什么?写山的小口与后面什么文字呼应?同后面的描写有什么关系(3 分) 19、寥寥数语,写 写 ,笔墨间洋溢着一种 的情绪,展示着桃花源里 的景象。(3 分) 20、为何“大惊”?(2 分) 21、谁问的?谁答的?(2 分) 22、“叹惋”的内容你能想像吗?(2 分)
23、“不足为外人道”,担心什么?(3分) 24、此段中两个“志”,用法相同吗?(2分) 25、为什么“不复得路”,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2分) 26、最后这段是不是多余的?(2分) (三)醉翁亭记(节选)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 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 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 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7、给下面的文字加上标点。(2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8、填空。(5分) (1)选文①中写夏季之景的句子是 (2分) (2)选文②写到了滁人游”等四种情况。请从原文中找岀最能概括其它三种情况,且与“滁人 游”结构形式相同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①滁人游② 2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23、“不足为外人道”,担心什么?(3 分) 24、此段中两个“志”,用法相同吗?(2 分) 25、为什么“不复得路”,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2 分) 26、最后这段是不是多余的?(2 分) (三)醉翁亭记(节选)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 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 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 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7、给下面的文字加上标点。(2 分) 若 夫 日 出 而 林 霏 开 云 归 而 岩 穴 暝 晦 明 变 化 者 山 间 之朝 暮 也。 28、填空。(5 分) ⑴选文①中写夏季之景的句子是 (2 分) ⑵选文②写到了“滁人游”等四种情况。请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其它三种情况,且与“滁人 游”结构形式相同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 分) ①滁人游 ② ③ ④ 29.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