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秋八年级文言文专题形成性测试卷 (全卷共三大题满分150分,90分钟完卷) 学校 班级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 1、古诗词诵读(14分) ①谁道人生无再少? ② 红 日 初 升 其 道 大 光 鹰隼试翼· ③写出《己亥杂诗》中以花喻人表现诗人心志的句子是 ④山坡羊·潼关怀古》一词中的主旨句是 2、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4分) 备选成语:卧薪尝胆守株待兔精卫填海锲而不舍悬梁刺股艰苦卓绝直言不讳坚持 不懈 执着的故事不老——愚公移山,夸父逐日, ;执着的人物不朽——闻鸡起 舞的祖逖, 的勾践,面壁静修的达摩。执着是 是 支永无休止符的进行曲。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4分)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4、阅读下面的古诗。(8分) 国破山河在,城舂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杜甫) ①.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 由 到 (3分) ②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3+2
2006 年秋八年级文言文专题形成性测试卷 (全卷共三大题,满分 150 分,90 分钟完卷) 学校 班级 学号 成绩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 分) 1、古诗词诵读(14 分) ①谁道人生无再少? ! 。 ② 红 日 初 升 , 其 道 大 光; , ; , ; , ;鹰隼试翼…… ③写出《己亥杂诗》中以花喻人,表现诗人心志的句子是: , 。 ④山坡羊·潼关怀古》一词中的主旨句是: , ; , ! 2、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4 分) 备选成语:卧薪尝胆 守株待兔 精卫填海 锲而不舍 悬梁刺股 艰苦卓绝 直言不讳 坚持 不懈 执着的故事不老——愚公移山,夸父逐日, ;执着的人物不朽——闻鸡起 舞的祖逖, 的勾践,面壁静修的达摩。执着是 ,是 ,是一 支永无休止符的进行曲。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4 分)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 ②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4、阅读下面的古诗。(8 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杜甫) ①.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 由 到 。(3 分) ②.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3+2
画面 含义 (表现表现诗人的情感) 阅读(120分) )(25分)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 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 苦而不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8分) ①汝之不惠( )②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③曾不若孀妻弱子 )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2、下列加点的字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3分) 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曾不若孀妻之子 D河曲智叟无以应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笑而止之日 B、何苦而不平 C、人不知而不愠 D、未至,道渴而死 4、符合以上文字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B、智叟讥讽并阻止愚公移山。 C、愚公表明移山的坚定信心。D、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表达移山的决 5、段中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而愚公坚信能
分) 画面 含义 (表现表现诗人的情感) 二、阅读(120 分) (一)(25 分)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 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 苦而不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8 分) ① 汝之不惠. ( ) ②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③曾不若.孀妻弱子( ) 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2、下列加点的字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3 分) A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曾.不若孀妻之子 D 河曲智叟无以应.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笑而.止之曰 B、何苦而.不平 C、人不知而.不愠 D、未至,道渴而死 4、符合以上文字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B、智叟讥讽并阻止愚公移山。 C、愚公表明移山的坚定信心。 D、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表达移山的决 心。 5、段中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而愚公坚信能
够移山的根据是(用原文回答) (4分) 6、写出含有“愚”的成语两个 (4分) (二)(50分)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 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 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指法训练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 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 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选段出自课文 》作者是 时期著名的家,字 永叔,号 晚年号 (6分) 2、本文首创而有流传至今的语句是 后来变为成语, 后来常用它的引申义,它的引申意义是 (4分)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饮少辄醉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宴酣之乐 ④伛偻提携
够移山的根据是(用原文回答) (4 分) 6、写出含有“愚”的成语两个。 、 (4 分) (二)(50 分)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 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 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指法训练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 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 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选段出自课文《 》作者是 , 时期著名.的 家,字 永叔,号 ,晚年号 。(6 分) 2、本文首创而有流传至今的语句是: , 。后来变为成语, 即: ,后来常用它的引申义,它的引申意义是: (4 分)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①饮少辄.醉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宴酣.之乐 ④伛偻提携..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例句:行者休于树 A告之于帝 B饮于河、渭 C、黔敖为食于路 D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5、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4分)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B、山林之乐 C、名之者谁 D、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6、指出下面加点词“而”的用法。“而”连词,它表示的关系很多:A、表承接B、表 并列C、表因果D、表递进E、表修饰F、表转折等等。依次填进的序号分别是: (6分) ①临溪而渔②溪深而鱼肥③野芳发而幽香 ④而乐亦无穷也⑤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⑥而不知人之乐 7、能表达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文中的“颓然”表现 的是一种什么状态?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是:“ 。(4分) 8、“伛偻提携”这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意思是 (4分) 9、第③段分别从“滁人游” 四个方 面写游琅琊的情形,其中“ 是本段的核心。(4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句。(4分)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4 分) 例句:行者休于.树 A.告之于帝 B.饮于.河、渭 C、黔敖为食于.路 D.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5、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4 分) ( )(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B、山林之.乐 C、名之.者谁 D、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6、指出下面加点词“而”的用法。“而”连词,它表示的关系很多:A、表承接 B、表 并列 C、表因果 D、表递进 E、表修饰 F、表转折等等。依次填进的序号分别是: (6 分) ①临溪而.渔 ②溪深而.鱼肥 ③野芳发而.幽香 ④而.乐亦无穷也 ⑤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⑥而.不知人之乐 7、能表达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文中的“颓然”表现 的是一种什么状态?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是:“ ”。(4 分) 8、“伛偻提携”这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意思是: 。(4 分) 9、第③段分别从“滁人游”、“ ”、“ ”、“ ”四个方 面写游琅琊的情形,其中“ ”是本段的核心。(4 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句。(4 分)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 11、选文第二段写了山间的朝暮四时之景,其中写冬景的句子是 (2分) 12、读了上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4分) (三)(45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①见渔人,②乃大惊,问所从来。③具答之。④便要还家,⑤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了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 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原句。(4分)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思。(4分) 交通:古义 。今义 妻子:古义 。今义 3.文中的“要”是个通假字,它与相通,意思是 (4分) 4.文段中①—⑥处括号中可以填上的主语依次是:(6分)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不能用“皆”代替的是 )(3分)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问所从来,具答之 C、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D、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6.下边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从而谢焉 不复出焉
译: 11、选文第二段写了山间的朝暮四时之景,其中写冬景的句子是: (2 分) 12、读了上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4 分) (三)(45 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①见渔人,②乃大惊,问所从来。③具答之。④便要还家,⑤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了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 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原句。(4分)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思。(4分) 交通:古义 。今义: 。 妻子:古义 。今义: 。 3.文中的“要”是个通假字,它与 相通,意思是 。(4分) 4.文段中①——⑥处括号中可以填上的主语依次是:(6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不能用“皆”代替的是: ( )(3分)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问所从来,具.答之 C、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6.下边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 A、从而谢焉. 不复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