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秋八年级语文现代文专题形成性测试卷 (全卷共三大题,满分120分,90分钟完卷) 班级 学号 姓名成绩 课内部分(60分) (一)阅读《社戏》一文中的文段,回答下面问题。(15分) 岀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 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 )(摇荡点撑)开船,在桥石上一( )(碰击磕撞),退 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 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里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 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 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 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沪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 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 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 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文段中两处空白处依次填 第一自然段的表达方式属于( (2分) A、记叙B、描写C、议论D、抒情 3、小朋友们撑船的动作,既说明了 又体现了 (2分) 两段从 四个方面写“我”的感受?(3分) 6、选文的第二段写了看戏途中的景物,请摘出相关的句子:(2分) 所见: 所闻 7、第三段主要写“我”的感受,表现“我”感受的句子是 使社戏显得“未见其形 ”,充满了诱惑力。(2分) 8、给以上文字拟一个四字标题 (2分) (二)阅读《听潮》一文中的文段,回答下面问题。(15分) ①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破浪请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 深暗的海面上,月亮劈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般。远处灯光上 的红光镶着黑暗的空间,像是一快红玉。它和那海面的银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神秘 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 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做上了银色的路,朝冋红玉的琼台走去 这时候,妻心中的喜悦正和我一样,我俩一句话也没有说。 海在我们的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 又像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佛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海睡熟了 大小的岛屿拥抱着,偎依着,海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星星在头上慵懒地眨着眼睑,也像要睡了。 1、这部分描绘的是一幅 图。采用的是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3分) 2、我们为什么会产生朝向红玉的琼台走去的感觉?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3分)
2006 年秋八年级语文现代文专题形成性测试卷 (全卷共三大题,满分 120 分,90 分钟完卷)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课内部分(60 分) (一)阅读《社戏》一文中的文段,回答下面问题。(15 分)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 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 经( )(摇 荡 点 撑)开船,在桥石上一( )(碰 击 磕 撞),退 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 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里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 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 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 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 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 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 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文段中两处空白处依次填 、 。(2 分) 2、第一自然段的表达方式属于( )(2 分) A、记叙 B、描写 C、议论 D、抒情 3、小朋友们撑船的动作,既说明了 ,又体现了 。(2 分) 4、二、三两段从 、 、 、 四个方面写“我”的感受?(3 分) 6、选文的第二段写了看戏途中的景物,请摘出相关的句子:(2 分) 所见: 所闻: 7、第三段主要写“我”的感受,表现“我”感受的句子是 ,使社戏显得“未见其形, ”,充满了诱惑力。(2 分) 8、给以上文字拟一个四字标题: 。(2 分) (二)阅读《听潮》一文中的文段,回答下面问题。(15 分) ①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破浪请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 深暗的海面上,月亮劈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光上 的红光镶着黑暗的空间,像是一快红玉。它和那海面的银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神秘, ——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 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做上了银色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去。 这时候,妻心中的喜悦正和我一样,我俩一句话也没有说。 海在我们的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 又像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佛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海睡熟了。 大小的岛屿拥抱着,偎依着,海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星星在头上慵懒地眨着眼睑,也像要睡了。 1、这部分描绘的是一幅 图。采用的是 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3 分) 2、我们为什么会产生朝向红玉的琼台走去的感觉?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3 分)
3、“波浪轻轻地吻着岩石”中的“吻”字的表达作用在于()(3分) A.将波浪人格化,写出波浪的情感。 B.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大海的宁静美 C.用拟人手法,写出波浪轻柔细微的情态 D.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大海的动态美 4、根据作者的观察角度,摘出作者观察到的景象的有关句子,(3分) 俯视 平视:在平静深黯的海面上……鱼鳞一般 仰视 远视 5、续写句子,使之连贯 海在我们的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佛过琴弦:像落花飘 在水上;像 像 (三)阅读《七根火柴》一文中的文段,回答下面问题。(15分) 就在这一瞬间,①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 见了,发射出—种喜悦的光。②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只贮满 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③“记仼,这,这是,大家的!他墓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 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 近处的草、那湿源源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 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1.标序号句子的描写方法各是什么?(3分) 2.语段表现的重要人物是 (2分 3.加点词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 它: 画线句子的修辞方法和表达作用是什么?(3分) 5.无名战士牺牲时,作者写卢进勇“眼睛模糊了”,“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 地擎着。”既说“模糊”,又说“清晰”,应怎样理解?。(3分) 6.革命胜利后,假如卢进勇再次来到草地,要为无名战士立一座碑,请你代他为无名战 士写一墓志铭(2分) (四)阅读《怀疑与学问》一文中的文段,回答下面问题。(15分)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折不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 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 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 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熟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 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 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 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 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11)若使后之学者都 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 进步了
3、“波浪轻轻地吻着岩石”中的“吻”字的表达作用在于( )(3 分) A.将波浪人格化,写出波浪的情感。 B.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大海的宁静美。 C.用拟人手法,写出波浪轻柔细微的情态。 D.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大海的动态美。 4、根据作者的观察角度,摘出作者观察到的景象的有关句子,(3 分) 俯视: 平视:在平静深黯的海面上……鱼鳞一般。 仰视: 远视: 5、续写句子,使之连贯。 海在我们的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佛过琴弦;像落花飘 在水上;像 ;像 (三)阅读《七根火柴》一文中的文段,回答下面问题。(15 分) 就在这一瞬间,①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 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②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 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③“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墓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 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 近处的草、那湿源源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 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1. 标序号句子的描写方法各是什么?(3 分) ①___ __②_ __③ _ 2.语段表现的重要人物是: (2 分) 3.加点词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 分) 这: 它: 4.画线句子的修辞方法和表达作用是什么?(3 分) 5.无名战士牺牲时,作者写卢进勇“眼睛模糊了”,“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 地擎着。”既说“模糊”,又说“清晰”,应怎样理解?。(3 分) 6.革命胜利后,假如卢进勇再次来到草地,要为无名战士立一座碑,请你代他为无名战 士写一墓志铭(2 分) (四)阅读《怀疑与学问》一文中的文段,回答下面问题。(15 分)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折不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 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 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 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 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 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 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 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11)若使后之学者都 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 进步了
1.段中②③④⑤句是在讲道理,其中从正面说理的句子是。从反面说理的句 子是 (填序号)(3分) 2.文中的⑦⑧两个句子要直接证明的一句话是 (3分 3.第⑩句中加点的“这样”指代什么?(3分) 4.第11句中的“学术”和“文化”两个词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3分) 5.请概括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要表达的主要观点。(3分) 、课外部分(60分) (五)阅读《30年的重量》一文中的文段,回答下面问题。(20分 30年的重量 余秋雨 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ˆ起来 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 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愕()愕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 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 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 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 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 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岀色的学者,记得初中—年级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 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 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 先生也是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 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 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 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岀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 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道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 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 巧也不会。 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 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 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 课老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 地—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十土的贺 年片,嗫嗝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汘。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 拜者。 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他画得多一点,我 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10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 的涂画,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30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 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 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岁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 院。我早已磨好浓浓—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 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 用两双中年人的 30年的酸甜舌辣给你。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 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囂,感 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凭借看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
1. 段中②③④⑤句是在讲道理,其中从正面说理的句子是 。从反面说理的句 子是 。(填序号) (3 分) 2. 文中的⑦⑧两个句子要直接证明的一句话是 。(3 分) 3. 第⑩句中加点的“这样”指代什么?(3 分) 4. 第11句中的“学术”和“文化”两个词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3 分) 5. 请概括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要表达的主要观点。(3 分) 二、课外部分(60 分) (五)阅读《30 年的重量》一文中的文段,回答下面问题。(20 分) 30 年的重量 余秋雨 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 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 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愕( )愕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 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 30 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 他在电话中说,30 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 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 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 60 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 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 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 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 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 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 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 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 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道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 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 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 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 课老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 地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 年片,嗫嚅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 拜者。 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他画得多一点,我 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 10 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 的涂画,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 30 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 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 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岁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 院。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 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 30 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 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 30 年的酸甜苦辣给你。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一切名 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 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 30 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
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毎天所做的事情中,有 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感情?(3分)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了哪些情节?(3分) 线索 3.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一段说自己有一种“浑身空荡荡、虚飘飘”的感觉?从全文看, 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4.文中并没有什么老师感人的事迹和对“我”的巨大帮助,为什么少年时的“我”一直傻 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3分) 5.对文章的结尾一段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4分) 6.读罢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3分) (六)阅读《我们是一家人》一文中的文段,回答下面问题。(20分) 我们是一家人 (1)我进中学那年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 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兔进”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 是一家人 (2)当时,我在学校的交际圈不小,有位姓毛的圈内女生是个孤女,借居在婶婶家,但不 在那儿搭伙,毎月拿一笔救济金自己安排。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 的,最主要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 3)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 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静坐示威,饿了一顿。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 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 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有了这个朴素 的分配,我想就不会沦为挨饿者。 (4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 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 尝,但我—概婉拒。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5)我还和姓毛的孤女一起去小吃店,对面而坐。虽吃些简单的面食,但周围都是大人, 所以感觉到能和成年人平起平坐,心里还是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 (6)这样当了半个来月单身贵族后,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过去大家总在 饭桌上说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我仿佛只是个寄宿者。有时,我踏进家门,发现家人在 饭桌上面面相觑,心里就会愣一愣,仿佛被抛弃了, (7)天气忽然冷下来,毛姓孤女患了重感冒,我也传染上了,头昏脑胀,牙还疼个没完没 了,出了校门就奔回家 (8)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 着。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下来,深深地感觉到与亲人有隔阂、怄气,是何等的凄楚。我翻着 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无 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 (9)可惜,事违人愿,因为一项特殊的事,离一个月还剩三天,身无分文了。我想向那 孤女朋友借,但她因为饥一顿,饱一顿,胃出了毛病,都没来学校。我只能向母亲开口借三 天伙食费。可她对这一切保持沉默,只顾冷冷地看我。 (10)被母亲拒绝是个周末。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中午时,感觉双膝发软。那
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 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感情?(3 分) 答: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了哪些情节?(3 分) 线索: 3.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一段说自己有一种“浑身空荡荡、虚飘飘”的感觉?从全文看, 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分) 答: 4.文中并没有什么老师感人的事迹和对“我”的巨大帮助,为什么少年时的“我”“一直傻 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3 分) 答: 5.对文章的结尾一段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4 分) 答: 6.读罢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3 分) 答: (六)阅读《我们是一家人》一文中的文段,回答下面问题。(20 分) 我们是一家人 (1)我进中学那年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 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 是一家人。 (2)当时,我在学校的交际圈不小,有位姓毛的圈内女生是个孤女,借居在婶婶家,但不 在那儿搭伙,每月拿一笔救济金自己安排。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 的,最主要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 (3)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 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静坐示威,饿了一顿。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 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 当晚,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 30 份,有了这个朴素 的分配,我想就不会沦为挨饿者。 (4)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 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 尝,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5)我还和姓毛的孤女一起去小吃店,对面而坐。虽吃些简单的面食,但周围都是大人, 所以感觉到能和成年人平起平坐,心里还是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 (6)这样当了半个来月单身贵族后,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过去大家总在 饭桌上说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我仿佛只是个寄宿者。有时,我踏进家门,发现家人在 饭桌上面面相觑,心里就会愣一愣,仿佛被抛弃了。 (7)天气忽然冷下来,毛姓孤女患了重感冒,我也传染上了,头昏脑胀,牙还疼个没完没 了,出了校门就奔回家。 (8)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 着。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下来,深深地感觉到与亲人有隔阂、怄气,是何等的凄楚。我翻着 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无 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 (9)可惜,事违人愿,因为一项特殊的事,离一个月还剩三天, 身无分文了。我想向那 孤女朋友借,但她因为饥一顿,饱一顿,胃出了毛病,都没来学校。我只能向母亲开口借三 天伙食费。可她对这一切保持沉默,只顾冷冷地看我。 (10)被母亲拒绝是个周末。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中午时,感觉双膝发软。那
时的周末,中午就放假了,我没有理由不回家,因为在街上闻到食物的香味,更觉得饥肠辘 辘。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 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 (11)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我犹豫着感觉 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母亲没有强拉,悄悄地递给我一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 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12)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常说我 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13)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 (14)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 15)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我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 灯下吃一顿,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16)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1、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 2、“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感情,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请你在文中找出三个 我有叛逆倾向”的例子,简要地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② 3、结合上下文简要描述一下(11)段画线句子中“犹豫”一词表现的人物内心活动。(3 4、选文是以 为线索组织材料的。(2分) 5、阅读全文,简要回答第(10)段中“母亲没去上班”的原因。(3分) 6、选文用“我”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7、你的身边或许就有与“我”一样有“叛逆倾向”的青年,请你以朋友的身份给他(或 她)写几句赠言,帮助他(或她)走出误区。(3分)(不得少于30字) (七)阅读《沙之聚》一文中的文段,回答下面问题(20分) 沙之聚 张抗抗 (1)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 2)血红的夕阳隐去后,天空纯金一样烁亮。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伴着月牙 泉汩汨的水声,这鸣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乐城。 (3)也许是最初的创造只是出于一声无意的游戏。干古寂寞,朔风把大山和岩石揉成沙 砾,然后又把白灼的细沙重新捍成一座山岩——当鸣沙山成为鸣沙山之时,它已是一群雄 健而威武的西北汉子,壮硕的胸膛上刻着重重深邃而峻峭的线条。绵延的山脊如一道锋利的 刀刃,挎于腰间、举过头顶。曾有过干姿百态的想象,可是没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 然能聚得如此坚实如此刚硬台此有棱有角如此轮廓分明。那沙了是如何—粒粒汇拢堆积聚合 又浑然一体地升高壮大的呢?我读不懂鸣沙山 (4)脱去鞋袜,光脚走上沙丘。沙极细且柔软,有一种温热的暖意,从脚跟缓缓浮起。 沿着山脊上坡,瘦削的山顶如地平线在远天呼唤。沙中的脚窝很深,却不必担心会陷落,沙 窝似有弹性,席梦思般地托着,起起伏伏,沉沉浮浮,跳着即兴而随意的舞蹈,在自已的身 后扔下一长串荡逸的脚印 (5)忽然恍悟,沙山原来还很温柔。 (6)沙山的温情别有一种表达方式。它从来没有外衣没有包装,没有树林有青苔,只 有金沙连着银沙,—无遮拦地铺陈开去,裸露的身体无需任何一点覆盖,从从容容地展示着
时的周末,中午就放假了,我没有理由不回家,因为在街上闻到食物的香味,更觉得饥肠辘 辘。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 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 (11)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我犹豫着感觉 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母亲没有强拉,悄悄地递给我一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 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12)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常说我 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13)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 (14)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 温暖。 (15)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我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 灯下吃一顿,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16)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1、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 分) 2、“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感情,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请你在文中找出三个 “我有叛逆倾向”的例子,简要地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 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简要描述一下(11)段画线句子中“犹豫”一词表现的人物内心活动。(3 分) 4、选文是以 为线索组织材料的。(2 分) 5、阅读全文,简要回答第(10)段中“母亲没去上班”的原因。(3 分) 6、选文用“我”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3 分) 7、你的身边或许就有与“我”一样有“叛逆倾向”的青年,请你以朋友的身份给他(或 她)写几句赠言,帮助他(或她)走出误区。(3 分)(不得少于 30 字) (七)阅读《沙之聚》一文中的文段,回答下面问题(20 分) 沙之聚 张抗抗 (1)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 ..... 山.。 (2)血红的夕阳隐去后,天空纯金一样烁亮。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伴着月牙 泉汩汩的水声,这鸣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乐城。 (3)也许是最初的创造只是出于一声无意的游戏。千古寂寞,朔风把大山和岩石揉成沙 砾,然后又把白灼的细沙重新捍成一座山岩——当鸣沙山成为鸣沙山之时,它已是一群雄 健而威武的西北汉子,壮硕的胸膛上刻着重重深邃而峻峭的线条。绵延的山脊如一道锋利的 刀刃,挎于腰间、举过头顶。曾有过千姿百态的想象,可是没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 然能聚得如此坚实如此刚硬台此有棱有角如此轮廓分明。那沙了是如何一粒粒汇拢堆积聚合 又浑然一体地升高壮大的呢?我读不懂鸣沙山。 (4)脱去鞋袜,光脚走上沙丘。沙极细且柔软,有一种温热的暖意,从脚跟缓缓浮起。 沿着山脊上坡,瘦削的山顶如地平线在远天呼唤。沙中的脚窝很深,却不必担心会陷落,沙 窝似有弹性,席梦思般地托着,起起伏伏,沉沉浮浮,跳着即兴而随意的舞蹈,在自已的身 后扔下一长串荡逸的脚印…… (5)忽然恍悟,沙山原来还很温柔。 (6)沙山的温情别有一种表达方式。它从来没有外衣没有包装,没有树林有青苔,只 有金沙连着银沙,一无遮拦地铺陈开去,裸露的身体无需任何一点覆盖,从从容容地展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