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社会流动(5) 口基本理论视角(2) ■宏观视角 口循环流动与结构流动的区分依赖两个因素:机会和经济 增长( MCMurrer: Condon&Sawh,1997)假如机会 的创造得自经济增长,那么循环流动与结构流动区分的基 点→只看社会是否提供新机会或新职位. 口循环流动是社会不提供新机会/新职业的情況下,社会成 员从上层流到下层,或下层到上层的流动状态也称遗传 流动或交替流动,意指个体职业与社会经济地位与其父母 职业及其经济地位相关的流动状态代际继承性越大代 际流动率低说明个人获得的流动机会越少,整个社会经 济增长不明显
第8讲 社会流动(5) 基本理论视角(2) ◼ 宏观视角 循环流动与结构流动的区分依赖两个因素:机会和经济 增长(McMurrer,Condon & Sawhill, 1997 )假如机会 的创造得自经济增长,那么循环流动与结构流动区分的基 点→只看社会是否提供新机会或新职位. 循环流动是社会不提供新机会/新职业的情况下,社会成 员从上层流到下层,或下层到上层的流动状态.也称遗传 流动或交替流动,意指个体职业与社会经济地位与其父母 职业及其经济地位相关的流动状态.代际继承性越大,代 际流动率低,说明个人获得的流动机会越少,整个社会经 济增长不明显
第8讲社会流动() ◇◆口结怕流动表征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和时代转型 基本理论视角(3) 宏观视角 职业的流动。 口真正在理论将上述两种流动作区分与20世纪70年 代分层经验研究取得重大的方法论转折同步。 ■微观视角 口对影响人们社会流动并获得一定社会地位的相关机 制的考察,指涉某种流动机制是怎样获致的?哪些 人流动?为什么?
第8讲 社会流动(6) 基本理论视角(3) ◼ 宏观视角 结构流动表征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和时代转型下, 新职位被创造出来之后,社会成员走向新机会或新 职业的流动。 真正在理论将上述两种流动作区分与20世纪70年 代分层经验研究取得重大的方法论转折同步。 ◼ 微观视角 对影响人们社会流动并获得一定社会地位的相关机 制的考察,指涉某种流动机制是怎样获致的?哪些 人流动?为什么?
第8讲社会流动(7) 口基本理论视角(4) ■微观视角 口相关的研究分为两大学术脉络:一是地位获得模型。主 要从代际流动考察流动机制。二是职业生涯流动。从职 业的代内流动看流动机制。 口是否流动和流动之后能否达到自己预期的社会地位,都 严格受之于个体自身的微观资源或微观条件, 口个体自身的微观资源包涵的内容(Bau& Duncan, 1967) ■先赋性因素:考察父亲职业地位、父亲受教育程度及其工作 单位等对子女的影响。 ■后致性因素:本人教育程度、初职、现职等
第8讲 社会流动(7) 基本理论视角(4) ◼ 微观视角 相关的研究分为两大学术脉络:一是地位获得模型。主 要从代际流动考察流动机制。二是职业生涯流动。从职 业的代内流动看流动机制。 是否流动和流动之后能否达到自己预期的社会地位,都 严格受之于个体自身的微观资源或微观条件。 个体自身的微观资源包涵的内容(Blau & Duncan, 1967) ◼ 先赋性因素:考察父亲职业地位、父亲受教育程度及其工作 单位等对子女的影响。 ◼ 后致性因素:本人教育程度、初职、现职等
第8讲社会流动(8) 口代际流动硏究:模型与三代人( Ganzeboom treiman 1991,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第一代,相对简单的统计技术; ■第二代,由教育、职业地位获得的路径分析模 型占主导; ■第三代,以职业流动的对数分析模型为标志。 →依方法的发展分为三代
第8讲 社会流动(8) 代际流动研究:模型与三代人(Ganzeboom, Treiman,1991,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 第一代,相对简单的统计技术; ◼ 第二代,由教育、职业地位获得的路径分析模 型占主导; ◼ 第三代,以职业流动的对数分析模型为标志。 →依方法的发展分为三代
第8讲社会流动(9) 0"通常以索罗金《社会与文化流动》(19591927) 第一代:奠基性的宏观研究 的问世作为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起始点。但真正开始 ■奠基性的调查报告。 基本内容:不同类型的国家是否具有不同的社会流动模 式和不同程度的流动 基本结论:1所有西方工业社会具有基本相同的社会流 动模式;2。工业化国家的流动率明显大于非工业化社会 即经济发展指标与社会流动指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3。 较为注重社会政体结构对代际流动的影响。 →宏观的研究
第8讲 社会流动(9) 第一代:奠基性的宏观研究 ◼ 通常以索罗金《社会与文化流动》(1959/ 1927)一书 的问世作为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起始点。但真正开始 进行比较研究是二战以后。 ◼ 奠基性的调查报告。 ◼ 基本内容:不同类型的国家是否具有不同的社会流动模 式和不同程度的流动。 ◼ 基本结论:1.所有西方工业社会具有基本相同的社会流 动模式;2。工业化国家的流动率明显大于非工业化社会, 即经济发展指标与社会流动指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3。 较为注重社会政体结构对代际流动的影响。 →宏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