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全国劳模和四位省级劳模的故事 历史总是垂青勤于耕耘的人。 4月27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鲜花吐艳,华灯璀璨,河南煤化集 团永煤公司党委剧书记,永贵能源董事长、总经理于顺德和来自全国 各行各业的近300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欢聚一堂,接受了 党和人民授予的崇高荣誉一“全国劳动模范”。 此前,4月23日,在贵州省委大礼堂,河南煤化集团外派贵州 的员工陈法喜、张大矿、贺国华、陆涛4人,也从贵州省委、省政府 领导手中接过了“贵州省劳动模范”的奖章和荣誉证书。随若照相机 的“咔嚓”声,他们和特意赶来的于顺德的光荣影像被阙间定格 为什么贵州省要把全国劳模、省劳模的无上荣誉授子外省企业员 工,为什么水贵能源能够在短短的6年时间得到贵州省委、省政府及 各级政府和人民的一致褒奖和赞扬?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世界是由资源组成的,作为一个企业,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 要做的就是让这个世界上的资源通过我们的努力,更好地、充分地利 用起来,为人类造福,”这是6年前,河南煤化集团董事长、党委书 记陈雪枫对第一批从河南到贵州创业的中原汉子寄予的重托和厚望。 6年前,永贵能源在贵州还只是一个刚从私营煤老板手中整合过 来的年产量仅3万吨的小煤矿,但6年后的今天,却迅速发展到13 家子公司,从一个普通的外米企业一跃成为贵州煤业化工企业中的佼 佼者,并力争在未来5年内打造突破5000万吨产能、1000亿元产值
一位全国劳模和四位省级劳模的故事 历史总是垂青勤于耕耘的人。 4 月 27 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鲜花吐艳,华灯璀璨,河南煤化集 团永煤公司党委副书记,永贵能源董事长、总经理于顺德和来自全国 各行各业的近 3000 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欢聚一堂,接受了 党和人民授予的崇高荣誉——“全国劳动模范”。 此前,4 月 23 日,在贵州省委大礼堂,河南煤化集团外派贵州 的员工陈法喜、张大矿、贺国华、陆涛 4 人,也从贵州省委、省政府 领导手中接过了“贵州省劳动模范”的奖章和荣誉证书。随着照相机 的“咔嚓”声,他们和特意赶来的于顺德的光荣影像被瞬间定格…… 为什么贵州省要把全国劳模、省劳模的无上荣誉授予外省企业员 工,为什么永贵能源能够在短短的 6 年时间得到贵州省委、省政府及 各级政府和人民的一致褒奖和赞扬?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世界是由资源组成的,作为一个企业,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 要做的就是让这个世界上的资源通过我们的努力,更好地、充分地利 用起来,为人类造福。”这是 6 年前,河南煤化集团董事长、党委书 记陈雪枫对第一批从河南到贵州创业的中原汉子寄予的重托和厚望。 6 年前,永贵能源在贵州还只是一个刚从私营煤老板手中整合过 来的年产量仅 3 万吨的小煤矿,但 6 年后的今天,却迅速发展到 13 家子公司,从一个普通的外来企业一跃成为贵州煤业化工企业中的佼 佼者,并力争在未来 5 年内打造突破 5000 万吨产能、1000 亿元产值
的江南第一大煤炭企业。贵州省副省长孙国强盛赞永贵能源:“在4 年时间内走过了本土企业40年走过的路。” 在采访中,面对儒雅沉稳的“领头羊”于顺德、不善言谈的“瓦 斯大王”贺国华、浑身“牛劲冲天”的张大矿、善于精打细算的陆涛、 埋头苦干的陈法喜,我们总是为他们身上闪烁着的矢志不移、甘于泰 献,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共性魅力、可贵精 神所震撼,也由此明白了这些劳模称号背后的故事。 他们都是“排雷兵” 6年前,首批开拓者肩负“走出河南看永煤,在贵州打造第二 个水煤”的使命,承载着数万水煤人的重托,离开家乡故土,来到了 贵州西北部毕节地区的乌蒙山深处,义无返顾地走上一条披荆斩棘的 创业之路。 尽管近年来贵州省积极实施小煤矿关闭整合与煤矿瓦斯治理战 略,成效显著,但产量占全省煤炭总产量70%以上的小煤矿普道存在 安全生产条件差、生产工艺落后、安全投入不足、规章制度不健全、 安全培训不到位等间题。有人形象地将贵州遍地开花的小煤矿比做是 一颗颗“地雷”。 作为煤炭行业的行家里手,于顺德对面临的安全形势十分清醒。 地质条件复杂、瓦斯突出严重、开采技术落后、员工素质偏低是贵州 煤炭行业的顾症。有人曾善意地劝他说:“贵州的煤矿瓦斯突出严重, 整合一个小煤矿就相当于抱住一个‘地雷',还是别日这个风险为好。” 然而于顺德则认为,整合好一个煤矿,不是抱一个“地雷”,而是排
的江南第一大煤炭企业。贵州省副省长孙国强盛赞永贵能源:“在 4 年时间内走过了本土企业 40 年走过的路。” 在采访中,面对儒雅沉稳的“领头羊”于顺德、不善言谈的“瓦 斯大王”贺国华、浑身“牛劲冲天”的张大矿、善于精打细算的陆涛、 埋头苦干的陈法喜,我们总是为他们身上闪烁着的矢志不移、甘于奉 献,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共性魅力、可贵精 神所震撼,也由此明白了这些劳模称号背后的故事。 他们都是“排雷兵” 6 年前,首批开拓者肩负 “走出河南看永煤,在贵州打造第二 个永煤”的使命,承载着数万永煤人的重托,离开家乡故土,来到了 贵州西北部毕节地区的乌蒙山深处,义无返顾地走上一条披荆斩棘的 创业之路。 尽管近年来贵州省积极实施小煤矿关闭整合与煤矿瓦斯治理战 略,成效显著,但产量占全省煤炭总产量 70%以上的小煤矿普遍存在 安全生产条件差、生产工艺落后、安全投入不足、规章制度不健全、 安全培训不到位等问题。有人形象地将贵州遍地开花的小煤矿比做是 一颗颗“地雷”。 作为煤炭行业的行家里手,于顺德对面临的安全形势十分清醒。 地质条件复杂、瓦斯突出严重、开采技术落后、员工素质偏低是贵州 煤炭行业的顽症。有人曾善意地劝他说:“贵州的煤矿瓦斯突出严重, 整合一个小煤矿就相当于抱住一个‘地雷’,还是别冒这个风险为好。” 然而于顺德则认为,整合好一个煤矿,不是抱一个“地雷”,而是排
除一个“地雷”。 说着容易做起来难。水贵能源通过整合煤矿留下来的大批农民 工,大多没有文化,很多人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长期以来, 这些农民工组织纪律性不高,想米就来,想走就走,喝酒赌博。矿工 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各项安全措施能否执行到位,也对整个矿井的安 全产生着重要影响。曾经干过永贵能源黔金矿第一任采煤队队长的陈 法喜和副队长张大矿对此感概顿深。 “对那些文盲、半文盲员工,招进矿上工作后,我们首先让他们 学认识字,学会一个字,给他们额外加工分。另外一项就是对他们进 行安全知识提问,答对了进行物质奖励。”有时,陈法喜和张大矿甚 至抽出专门时间辅导工人学习。 通过采取各种办法,短短几个月,一支自由散漫的散兵游勇,就 训练成了衣着整齐、纪律严明、操作规范的“正规军”。6年间,永 贵能源共培养出70多名高级管理人员、500多名技术骨干,使就地 招收的1000多名文官、半文盲农民工实现了向当代合格煤炭产业工 人的根本转变。 6年来,于顺德率领一班人,科学、合理地把河南煤化集团“从 零开始,向零奋斗”等先进的安全理念、成熟做法与贵州煤矿实际相 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大理念、六大做法”,形成了符合贵州煤 矿规律、独具特色的安全管理模式和文化,在“三大理念、六大做法” 指导下连续六年,永贵能源安全生产实现了“零死亡”,创造了高原 矿井安全生产的奇迹
除一个“地雷”。 说着容易做起来难。永贵能源通过整合煤矿留下来的大批农民 工,大多没有文化,很多人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长期以来, 这些农民工组织纪律性不高,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喝酒赌博。矿工 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各项安全措施能否执行到位,也对整个矿井的安 全产生着重要影响。曾经干过永贵能源黔金矿第一任采煤队队长的陈 法喜和副队长张大矿对此感慨颇深。 “对那些文盲、半文盲员工,招进矿上工作后,我们首先让他们 学认识字,学会一个字,给他们额外加工分。另外一项就是对他们进 行安全知识提问,答对了进行物质奖励。”有时,陈法喜和张大矿甚 至抽出专门时间辅导工人学习。 通过采取各种办法,短短几个月,一支自由散漫的散兵游勇,就 训练成了衣着整齐、纪律严明、操作规范的“正规军”。6 年间,永 贵能源共培养出 70 多名高级管理人员、500 多名技术骨干,使就地 招收的 10000 多名文盲、半文盲农民工实现了向当代合格煤炭产业工 人的根本转变。 6 年来,于顺德率领一班人,科学、合理地把河南煤化集团“从 零开始,向零奋斗”等先进的安全理念、成熟做法与贵州煤矿实际相 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大理念、六大做法”,形成了符合贵州煤 矿规律、独具特色的安全管理模式和文化。在“三大理念、六大做法” 指导下连续六年,永贵能源安全生产实现了“零死亡”,创造了高原 矿井安全生产的奇迹
他们舍小家为大家 在水贵能源,我们接触到的每一个人,都从心里进发出对企业的 热爱之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催促着他们不停奔忙的脚步。 在永贵能源有这样一句顺口溜,“男人在外挣钱,就是不能回家 过年。”这句看似玩笑的话更道出了于顺德、陈法喜、张大矿、贺国 华、陆涛等水贵人的难言之隐一他们都舍小家为大家,(下转第五 版) (上接第一版)没有时间回家和家人一起温馨团聚,老婆孩子都 说他们“不要家”。 为工作方便,于顺德在办公室隔壁的一个房间铺了一张床,尽管 他家离公司只有一刻钟车程,但他依然经常把办公室当成了“家”。 在贵州,由于山区交通闭塞,刚开始,永贵招工是一件非常困难 的事情。为了招满员工,陈法喜一遍又一遍地学贵州方言,身上塞满 了招聘通知,挨家串户去贴广告招人。一次,陈法喜在村中无意得知 一名曾在本地私营煤矿干过的老矿工技术非常扎实,他为此“八顾茅 庐”劝老工人出山,最终用诚意打动了对方,不仅自己加入,还主动 帮矿上拉来了几十名村民。成绩的背后,陈法喜却始终无法坦然面对 妻子和孩子。“已经4个月没回家了。上一次见到孩子,说她眼睛近 视了,没拿这当回事。这次再看到孩子,眼镜度数一下子成了300多 度,我这做父亲的心里很愧孩啊,”说到这里,他禁不住哽咽起来, 刚和记者交谈几句,他就接到了视频会议召开的通知,然后急匆
他们舍小家为大家 在永贵能源,我们接触到的每一个人,都从心里迸发出对企业的 热爱之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催促着他们不停奔忙的脚步。 在永贵能源有这样一句顺口溜,“男人在外挣钱,就是不能回家 过年。”这句看似玩笑的话更道出了于顺德、陈法喜、张大矿、贺国 华、陆涛等永贵人的难言之隐——他们都舍小家为大家,(下转第五 版) (上接第一版)没有时间回家和家人一起温馨团聚,老婆孩子都 说他们“不要家”。 为工作方便,于顺德在办公室隔壁的一个房间铺了一张床,尽管 他家离公司只有一刻钟车程,但他依然经常把办公室当成了“家”。 在贵州,由于山区交通闭塞,刚开始,永贵招工是一件非常困难 的事情。为了招满员工,陈法喜一遍又一遍地学贵州方言,身上塞满 了招聘通知,挨家串户去贴广告招人。一次,陈法喜在村中无意得知 一名曾在本地私营煤矿干过的老矿工技术非常扎实,他为此“八顾茅 庐”劝老工人出山,最终用诚意打动了对方,不仅自己加入,还主动 帮矿上拉来了几十名村民。成绩的背后,陈法喜却始终无法坦然面对 妻子和孩子。“已经 4 个月没回家了。上一次见到孩子,说她眼睛近 视了,没拿这当回事。这次再看到孩子,眼镜度数一下子成了 300 多 度,我这做父亲的心里很愧疚啊。”说到这里,他禁不住哽咽起来。 刚和记者交谈几句,他就接到了视频会议召开的通知,然后急匆
匆赶到8楼会场。直到晚上7点半,记者才在公司食常的餐桌上看到 他疲惫的身影。这位有些秀气的北方汉子手里抓着一个馒头,一边不 停地向记者道款,“太对不起了,总是打断你的采访。” 古时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而于顺德、陈法喜、张大矿、 贺国华、陆涛等人却是“多次路过家门而不入”。而这其中令人感到 别有一番滋味的就是张大矿夫妻“划道道”的故事。 张大矿的委子和孩子都住在黔西县城,当时张大矿所在的矿,离 家也就20公里的路,可他好几个月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去,妻子总 会无奈地在床头画条杠。两年来,他家的床头上只有5道划痕,2008 年划了4道、2009年划了1道。张大矿每年参加公司的会议不下几 十次,家是张大矿到水贵能源总部参加会议或汇报工作的必经之路, 可这一年中,张大矿又有几次走进家门? 矿上一名员工告诉记者,今年已过去4个多月了,张大矿只利用 一次在贵阳开会的机会回了一趟家。妻子几天前来矿上看望他,在饭 桌上,从来滴酒不沾的凄子就把心疼用酒来代替,一杯接一杯地喝。 她流着泪告诉大家,来之前,女儿直截了当地说:“你不是我爸爸”, 坚决不认他。在场的员工不少人的跟圈红了。 水贵能源公司工会主席潘明祥更是眼含热泪向记者讲述了这样 一件事情:2008年9月14日中午,于顺德从黔金矿下完并返回贵阳, 车子快离开黔西县时他告诉司机,“让我下来活动活动吧。”下车时, 司机却发现他走路都痛得弓若腰,就赶快把他送到县医院。到医院一 检查是胆囊炎犯了。一瓶液刚输了三分之一不到,黔西县打来电话
匆赶到 8 楼会场。直到晚上 7 点半,记者才在公司食堂的餐桌上看到 他疲惫的身影。这位有些秀气的北方汉子手里抓着一个馒头,一边不 停地向记者道歉,“太对不起了,总是打断你的采访。” 古时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而于顺德、陈法喜、张大矿、 贺国华、陆涛等人却是“多次路过家门而不入”。而这其中令人感到 别有一番滋味的就是张大矿夫妻“划道道”的故事。 张大矿的妻子和孩子都住在黔西县城,当时张大矿所在的矿,离 家也就 20 公里的路,可他好几个月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去,妻子总 会无奈地在床头画条杠。两年来,他家的床头上只有 5 道划痕,2008 年划了 4 道、2009 年划了 1 道。张大矿每年参加公司的会议不下几 十次,家是张大矿到永贵能源总部参加会议或汇报工作的必经之路, 可这一年中,张大矿又有几次走进家门? 矿上一名员工告诉记者,今年已过去 4 个多月了,张大矿只利用 一次在贵阳开会的机会回了一趟家。妻子几天前来矿上看望他,在饭 桌上,从来滴酒不沾的妻子就把心疼用酒来代替,一杯接一杯地喝。 她流着泪告诉大家,来之前,女儿直截了当地说:“你不是我爸爸”, 坚决不认他。在场的员工不少人的眼圈红了。 永贵能源公司工会主席潘明祥更是眼含热泪向记者讲述了这样 一件事情:2008 年 9 月 14 日中午,于顺德从黔金矿下完井返回贵阳, 车子快离开黔西县时他告诉司机,“让我下来活动活动吧。”下车时, 司机却发现他走路都痛得弓着腰,就赶快把他送到县医院。到医院一 检查是胆囊炎犯了。一瓶液刚输了三分之一不到,黔西县打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