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时间:1998年7月 授课地点:北京中国邮电部招待所 授课对象:北京大学附中新初一学生 授课时数:1时课 观摩人员:“全国语文教学本体改革首届高级硏讨班”与会人员100余人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为学》。[板书:为学彭端淑]先听我 朗读一遍。 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朗读一遍。 生:[各自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感觉这是篇讲道理的文章,还是篇讲故事的文章? 生:(齐声说)讲道理 师:讲的是哪方面的道理呢? 生:讲的是为与不为、做与不做的道理。 师:为什么、做什么? 生:为学的道理和做事情的道理,做学问的道理。 师:对,是讲做学问方面的道理。既然这篇文章是讲做学问的道理、为学的 道理,那后面大量的篇幅却是讲两个和尚的故事。那这两个和尚的故事跟这篇文 章的中心有什么关系呢?好,那位同学(手指一举手的学生)说说? 生:我觉得作者是借用这贫富二僧的故事来阐述为学的成败在于为与不为的 道理。 师:这两个和尚的事不是求学问的事,他们是[学生插话:去南海]。去南海 这个事情跟求学有什么关系呢?好,请你(手指一举手的学生)说。 生:这说明只要你亲自去做了,你就会成功,如果你不去做,再简单的事也 会做不了。 师:好,你(手指另一举手的学生)说 生:我觉得是用一贫一富两个和尚的事来证明这个学与不学的道理,形成了 一种鲜明的对比。而且还突出了穷和尚坚忍不拔的精神,说服力很强,就是说你 如果去做了你就一定会成功。 师:这两个和尚的故事,跟求学之间肯定有相通之处,是不是?相通处在哪 里呢? 生: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师插话: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在于什么呢?]在于自 己努力而不在于外界条件。 师:在于自己的努力。要立志,而且要努力去实现自己的志向。然而也不能 说不在于外界的条件,外界条件也是重要的,只是这里强调了个人的努力。这就 是它们的共同之处。所以下面写了两个和尚的故事。(戴眼镜、翻书) 【评:以上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一一感受语言,触发语感,约7分 钟。】 师:哪位同学把第一段给我们读一下。 生:[朗读第一段 师:这段话其实只有两句话,是吧?如果我把这两句话换个次序,开头就说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者亦易乎,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因为题 目就是为学嘛,开门见山,首先谈为学的道理。再接着说:“天下事有难易乎?
授课时间:1998 年 7 月 授课地点:北京 中国邮电部招待所 授课对象:北京大学附中新初一学生 授课时数:1 时课 观摩人员:“全国语文教学本体改革首届高级研讨班”与会人员 100 余人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为学》。[板书:为学 彭端淑]先听我 朗读一遍。 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朗读一遍。 生:[各自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感觉这是篇讲道理的文章,还是篇讲故事的文章? 生:(齐声说)讲道理。 师:讲的是哪方面的道理呢? 生:讲的是为与不为、做与不做的道理。 师:为什么、做什么? 生:为学的道理和做事情的道理,做学问的道理。 师:对,是讲做学问方面的道理。既然这篇文章是讲做学问的道理、为学的 道理,那后面大量的篇幅却是讲两个和尚的故事。那这两个和尚的故事跟这篇文 章的中心有什么关系呢?好,那位同学(手指一举手的学生)说说? 生:我觉得作者是借用这贫富二僧的故事来阐述为学的成败在于为与不为的 道理。 师:这两个和尚的事不是求学问的事,他们是[学生插话:去南海]。去南海 这个事情跟求学有什么关系呢?好,请你(手指一举手的学生)说。 生:这说明只要你亲自去做了,你就会成功,如果你不去做,再简单的事也 会做不了。 师:好,你(手指另一举手的学生)说。 生:我觉得是用一贫一富两个和尚的事来证明这个学与不学的道理,形成了 一种鲜明的对比。而且还突出了穷和尚坚忍不拔的精神,说服力很强,就是说你 如果去做了你就一定会成功。 师:这两个和尚的故事,跟求学之间肯定有相通之处,是不是?相通处在哪 里呢? 生: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师插话: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在于什么呢?]在于自 己努力而不在于外界条件。 师:在于自己的努力。要立志,而且要努力去实现自己的志向。然而也不能 说不在于外界的条件,外界条件也是重要的,只是这里强调了个人的努力。这就 是它们的共同之处。所以下面写了两个和尚的故事。(戴眼镜、翻书) 【评:以上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感受语言,触发语感,约 7 分 钟。】 师:哪位同学把第一段给我们读一下。 生:[朗读第一段] 师:这段话其实只有两句话,是吧?如果我把这两句话换个次序,开头就说: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者亦易乎,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因为题 目就是为学嘛,开门见山,首先谈为学的道理。再接着说:“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样可不可以呢?(取眼镜,手指向后 面举手的同学) 生:我认为这样不可以,因为题目是“为学”,就是从天下事有难易乎这个 引出来的,而不是从做学问的难易来引出天下事的难易。 师:你觉得这样摆是强调做学问的,是吗?摆在后头是强调它,是不是?( 头)好多同学举手了,好,你(手指一举手的同学)来说。 生:天下事有难易乎?人之为学有难易乎?这个“天下事”就包括了“为 学”,所以它是一个从大到小的顺序。相反就是从小到大,我认为就有点不通顺 了 师:噢,他发现这段是从大范围缩小到小范围。好,请你(手指一举手的同 学)说。 生:在第一段,先概括说天下事没有难易之分,而在于为与不为,然后再突 出课文的重点,说学习也没有难易之分,只在于学与不学。这样很有次序,如果 更改了它的顺序的话,就显得没有层次感了。 师:(走下讲台)我同意同学们的意见,你们有没有这个体会呀,两件平列的 事情,放在后面的往往是强调的。我举个例子,班主任跟同学们讲话:“同学们 我们学校的形势大好,我们班的形势也大好。”那下面是该讲班还是学校呀? 生:(齐声道)班。 师:反过来,“同学们,我们班的形势大好,我们学校的形势也大好。”下 面该讲什么? 生:(齐声道)学校 师:该讲学校了。那么,把“人之为学有难易乎?”这样一个问题放在后面 实际是强调它。它是主句,为主的,前面是个陪衬句。同学们体会得很好。“天 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从天下事这个大范围 再具体到为学这件事情,其道理是一样的。那么下面接着就自然地过渡到讲“为 学”的道理。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还有没有意见哪?(转身走上讲台) 生:(齐声说)没有。 师:下面说“人之为学”,“学之”。这两个“学”字的含义相同吗?人之 为学,这个学字是什么意思? 生:(齐声说)学问 师:“人之为学”,学问。那么“学之”呢? 生:(齐声说)做学问、求学。 师:对,求学,就是做学问的意思。前面是个名词,后面是个[学生齐答: 动词],这个区别一下。我读了这篇文章,我感觉作者好像不大承认事情有难易 之分,[转身走向黑板,板书:难—一易]他一会儿说难的可以变成容易的,一会 儿又说易可以变难。作者是不是不承认事情有难易之分呢? 生:(齐声说)不是 师:噢,那作者是什么意思呢? 生:作者在文中已经承认了有难易之分,只是说难事和容易的事只是在于你 对待这件事的态度。一件再容易的事情你不去做,它永远不会完成,所以变难了。 如果一件再难的事情,你不停地去做它,它也会做成的 师:(走向讲台,手指板书)那就是说这种变化是有条件的是不是,“难”变 “易”是什么原因呢?(生齐声道:为)这个“为”字粕很重要[边说边板书:难二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样可不可以呢?(取眼镜,手指向后 面举手的同学) 生:我认为这样不可以,因为题目是“为学”,就是从天下事有难易乎这个 引出来的,而不是从做学问的难易来引出天下事的难易。 师:你觉得这样摆是强调做学问的,是吗?摆在后头是强调它,是不是?(点 头)好多同学举手了,好,你(手指一举手的同学)来说。 生:天下事有难易乎?人之为学有难易乎?这个“天下事”就包括了“为 学”,所以它是一个从大到小的顺序。相反就是从小到大,我认为就有点不通顺 了。 师:噢,他发现这段是从大范围缩小到小范围。好,请你(手指一举手的同 学)说。 生:在第一段,先概括说天下事没有难易之分,而在于为与不为,然后再突 出课文的重点,说学习也没有难易之分,只在于学与不学。这样很有次序,如果 更改了它的顺序的话,就显得没有层次感了。 师:(走下讲台)我同意同学们的意见,你们有没有这个体会呀,两件平列的 事情,放在后面的往往是强调的。我举个例子,班主任跟同学们讲话:“同学们, 我们学校的形势大好,我们班的形势也大好。”那下面是该讲班还是学校呀? 生:(齐声道)班。 师:反过来,“同学们,我们班的形势大好,我们学校的形势也大好。”下 面该讲什么? 生:(齐声道)学校。 师:该讲学校了。那么,把“人之为学有难易乎?”这样一个问题放在后面, 实际是强调它。它是主句,为主的,前面是个陪衬句。同学们体会得很好。“天 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从天下事这个大范围, 再具体到为学这件事情,其道理是一样的。那么下面接着就自然地过渡到讲“为 学”的道理。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还有没有意见哪?(转身走上讲台) 生:(齐声说)没有。 师:下面说“人之为学”,“学之”。这两个“学”字的含义相同吗?人之 为学,这个学字是什么意思? 生:(齐声说)学问。 师:“人之为学”,学问。那么“学之”呢? 生:(齐声说)做学问、求学。 师:对,求学,就是做学问的意思。前面是个名词,后面是个[学生齐答: 动词],这个区别一下。我读了这篇文章,我感觉作者好像不大承认事情有难易 之分,[转身走向黑板,板书:难——易]他一会儿说难的可以变成容易的,一会 儿又说易可以变难。作者是不是不承认事情有难易之分呢? 生:(齐声说)不是。 师:噢,那作者是什么意思呢? 生:作者在文中已经承认了有难易之分,只是说难事和容易的事只是在于你 对待这件事的态度。一件再容易的事情你不去做,它永远不会完成,所以变难了。 如果一件再难的事情,你不停地去做它,它也会做成的。 师:(走向讲台,手指板书)那就是说这种变化是有条件的是不是,“难”变 “易”是什么原因呢?(生齐声道:为)这个“为”字粕很重要[边说边板书:难二
易]。为什么很容易的事会变难了呢?晶(生齐声道:不为)。对了[边说边板书 难≤争易]。看来作者强调 1、刀的是“为”,什么事都要“为”,要去做。好,那么下面我们 分角色 来朗读两个和尚的故事。(同学纷纷举手)一个当叙述人,谁来当叙述人?要 个女生(走到同学中,指向一位举手的女生)你来当叙述人好吗?[女生说,好。] 生:(一男生自荐)我当穷和尚。 师:好,你当穷和尚。好,你(指一举手的男同学)当富和尚 生:[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 师:好。你看这句话,“吾欲之南海何如”,这个“之”当什么讲?(生齐声 道:到、去)往,对了。那么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呀。我想把这一句改一下, “吾欲之南海(走向黑板,板书),汝信乎?”汝也当你讲,是吧?可不可以?(生 纷纷读出声)比较一下,这个穷和尚和富和尚说话的时候,原话是“吾欲之南海 何如”,我现在改为“吾欲之南海,汝信乎?”(眼睛望四周学生)好,请你(指 举手的学生)说。 生:我认为原文表现的穷和尚是一个很谦虚的人,如果改成了“汝信乎”那 他就很骄傲自大。 师:你觉得这个“汝信乎”显出一种(生齐声道:高傲)傲气:你相信吗?我 就能去。有点不谦虚,是吧?原文是怎么说的(生齐声道:何如)对,在征求他的 意见,看来我这一改就有损穷和尚的(生齐声道:形象)。我们再看这里前后有两 句“子何恃而往?”[走向黑板,板书:子何恃而往?]前面一句富者日:“子何恃 而往?”后面又有一句(边说边板书)“子何恃而往!”这两句话语气是一样的吗? 生:(齐声道)不一样 师:说说怎么个不一样。好,这位男同学说 生:第一句是普通的发问,富和尚问穷和尚你怎么去。后面就是富者讲自己 数年来想买船到下游去,但是没有成功,而问的“子何恃而往”。就是你凭什么 去?这里就有一种轻蔑的语气。表明富者瞧不起穷者。 师:很好。开头富和尚不了解穷和尚的条件,只是普通的发问,句后,用的 是问号。当穷和尚说出了自己的条件,条件是什么?[生齐声:一瓶一钵]意思是 凭讨饭可以去。富僧听了就嘲笑他“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 往!”后面用的是叹号。读第一个“子何恃而往”重音应该放在哪里呀?[生齐声 道:“何恃”]对,“何恃”[边说边板书:凭什么]。读第二个“子何恃而往” 重音应该放在哪里呢?[生:“子”]对,“子”,你。我都不行,你还能成!谁来 把这两句的区别读出来。 生:[朗读,读出了区别。] 师:好。“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如果去掉这个犹字,对表达 有没有影响?好,(指一举手的同学)你说说 生:“犹未能也”意思是说,我有这么好的条件,我还去不成,你现在的条 件这么差,你还去?这里强调了我条件这么好。而没有这个犹字,只是说我去不 成了 师:这个“犹”字表现出什么语气呀。 生:一种傲慢的语气 师:傲慢。你能不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生:[朗读,没有读出傲慢的语气。]
-易]。为什么很容易的事会变难了呢?晶(生齐声道:不为)。对了[边说边板书: 难≤争易]。看来作者强调 1、刀的是“为”,什么事都要“为”,要去做。好,那么下面我们 分角色 来朗读两个和尚的故事。(同学纷纷举手)一个当叙述人,谁来当叙述人?要 个女生(走到同学中,指向一位举手的女生)你来当叙述人好吗?[女生说,好。] 生:(一男生自荐)我当穷和尚。 师:好,你当穷和尚。好,你(指一举手的男同学)当富和尚。 生:[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 师:好。你看这句话,“吾欲之南海何如”,这个“之”当什么讲?(生齐声 道:到、去)往,对了。那么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呀。我想把这一句改一下, “吾欲之南海(走向黑板,板书),汝信乎?”汝也当你讲,是吧?可不可以? (生 纷纷读出声)比较一下,这个穷和尚和富和尚说话的时候,原话是“吾欲之南海 何如”,我现在改为“吾欲之南海,汝信乎?”(眼睛望四周学生)好,请你(指一 举手的学生)说。 生:我认为原文表现的穷和尚是一个很谦虚的人,如果改成了“汝信乎”那 他就很骄傲自大。 师:你觉得这个“汝信乎”显出一种(生齐声道:高傲)傲气:你相信吗?我 就能去。有点不谦虚,是吧?原文是怎么说的(生齐声道:何如)对,在征求他的 意见,看来我这一改就有损穷和尚的(生齐声道:形象)。我们再看这里前后有两 句“子何恃而往?”[走向黑板,板书:子何恃而往?]前面一句富者日:“子何恃 而往?”后面又有一句(边说边板书)“子何恃而往!”这两句话语气是一样的吗? 生:(齐声道)不一样。 师:说说怎么个不一样。好,这位男同学说。 生:第一句是普通的发问,富和尚问穷和尚你怎么去。后面就是富者讲自己 数年来想买船到下游去,但是没有成功,而问的“子何恃而往”。就是你凭什么 去?这里就有一种轻蔑的语气。表明富者瞧不起穷者。 师:很好。开头富和尚不了解穷和尚的条件,只是普通的发问,句后,用的 是问号。当穷和尚说出了自己的条件,条件是什么?[生齐声:一瓶一钵]意思是 凭讨饭可以去。富僧听了就嘲笑他“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 往!”后面用的是叹号。读第一个“子何恃而往”重音应该放在哪里呀?[生齐声 道:“何恃”]对,“何恃”[边说边板书:凭什么]。读第二个“子何恃而往” 重音应该放在哪里呢?[生:“子”]对,“子”,你。我都不行,你还能成!谁来 把这两句的区别读出来。 生:[朗读,读出了区别。] 师:好。“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如果去掉这个犹字,对表达 有没有影响?好,(指一举手的同学)你说说。 生:“犹未能也”意思是说,我有这么好的条件,我还去不成,你现在的条 件这么差,你还去?这里强调了我条件这么好。而没有这个犹字,只是说我去不 成了。 师:这个“犹”字表现出什么语气呀。 生:一种傲慢的语气。 师:傲慢。你能不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生:[朗读,没有读出傲慢的语气。]
师:这个“犹”要强调呀,[示范读]你(指一举手的学生)来试试。 生:[朗读,读出了“犹”的重音。] 师:“子何恃而往”,“子”用重音。[示范读]你再读一遍 生:[朗读,读出了“子”的重音。] 师:重音是强调了,感情投入还不足。谁来读一读,读得更好一点。(生纷 纷举手)你(指一举手的学生)来读读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很好。下面贫者说“吾一瓶一钵足矣。”那么去掉“足矣”,可以吗? 生:足矣,是足够了的意思,说明这个贫者要去南海有非常坚定的决心。 师:也充满信心,是不是?有坚定的信心,而且充满信心。好,这一段,我 们来分角色朗读。 生:(纷纷举手) 师:哪个当叙述人,找个女生,好不好?请你(指名)当叙述人,好,你(指名) 当穷和尚,你(指名)当富和尚。 生:[声情并茂的分角色朗读。] 师:读得不错。同学们想一想,在“越明年”之前,和“以告富者”之后, 省略了哪些内容?后面那位同学说说 生:省略了贫者跋山涉水去南海的这些经历。告富者之后,省略了他和富者 说的话 师:同意这个意见吗? 生:(齐声道)同意 师:那为什么不把这个内容写出来昵?好,请你(指一举手的同学)说 生:这个小故事重在说理,并不是重在叙事。 师:噢,重在说理,并不是重在叙事。这是我开始问了的,这篇文章是一篇 讲道理的文章还是叙事的文章? 生:(齐)讲道理。 师:讲道理的文章里面有时也要写到一些事例,但是目的是为了证明道理。 所以在讲道理的文章里面,写事例要越简炼越好。只要它能证明道理就够了。但 是写故事的文章就不同了,就要写得怎么样?生齐道:有头有尾),对,有头有尾。 还要尽量具体生动。这就是写故事的文章和讲道理的文章的区别。最后一段,各 人把它朗读一下。 生:[大声朗读。] 师:如果把最后一句去掉,行不行。好,请你(指一举手的同学)说 生:我觉得不行。因为最后一句“人之立志……”是回应了前面第一自然段 讲道理。去掉的话,文章还停在写事情的结果,整篇文章不完整 师:对,倒数第二句总结了这两个和尚的故事。那么最后一句就回到了开头 的主题上来了。最后一句用了反问句,如果把这个反问句换成一个陈述句,该怎 么说好呀? 生:人之立志有如蜀鄙之僧也。 师:噢,人之立志有如蜀鄙之僧也。这就改成了一个陈述句。好,还有什么 改法?有没有? 生2:人之立志当如蜀鄙之僧。[师:当如蜀鄙之僧,可以。] 生3:人之立志就像蜀鄙之僧。[师:“就像”是现代汉语了。 生4:人之立志应如蜀鄙之僧。[师:可以。]
师:这个“犹”要强调呀, [示范读]你(指一举手的学生)来试试。 生:[朗读,读出了“犹”的重音。] 师:“子何恃而往”,“子”用重音。[示范读]你再读一遍。 生:[朗读,读出了“子”的重音。] 师:重音是强调了,感情投入还不足。谁来读一读,读得更好一点。(生纷 纷举手)你(指一举手的学生)来读读。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很好。下面贫者说“吾一瓶一钵足矣。”那么去掉“足矣”,可以吗? 生:足矣,是足够了的意思,说明这个贫者要去南海有非常坚定的决心。 师:也充满信心,是不是?有坚定的信心,而且充满信心。好,这一段,我 们来分角色朗读。 生:(纷纷举手) 师:哪个当叙述人,找个女生,好不好?请你(指名)当叙述人,好,你(指名) 当穷和尚,你(指名)当富和尚。 生:[声情并茂的分角色朗读。] 师:读得不错。同学们想一想,在“越明年”之前,和“以告富者”之后, 省略了哪些内容?后面那位同学说说。 生:省略了贫者跋山涉水去南海的这些经历。告富者之后,省略了他和富者 说的话。 师:同意这个意见吗? 生:(齐声道)同意。 师:那为什么不把这个内容写出来昵?好,请你(指一举手的同学)说。 生:这个小故事重在说理,并不是重在叙事。 师:噢,重在说理,并不是重在叙事。这是我开始问了的,这篇文章是一篇 讲道理的文章还是叙事的文章? 生:(齐)讲道理。 师:讲道理的文章里面有时也要写到一些事例,但是目的是为了证明道理。 所以在讲道理的文章里面,写事例要越简炼越好。只要它能证明道理就够了。但 是写故事的文章就不同了,就要写得怎么样?生齐道:有头有尾),对,有头有尾。 还要尽量具体生动。这就是写故事的文章和讲道理的文章的区别。最后一段,各 人把它朗读一下。 生:[大声朗读。] 师:如果把最后一句去掉,行不行。好,请你(指一举手的同学)说。 生:我觉得不行。因为最后一句“人之立志……”是回应了前面第一自然段 讲道理。去掉的话,文章还停在写事情的结果,整篇文章不完整。 师:对,倒数第二句总结了这两个和尚的故事。那么最后一句就回到了开头 的主题上来了。最后一句用了反问句,如果把这个反问句换成一个陈述句,该怎 么说好呀? 生:人之立志有如蜀鄙之僧也。 师:噢,人之立志有如蜀鄙之僧也。这就改成了一个陈述句。好,还有什么 改法?有没有? 生 2:人之立志当如蜀鄙之僧。[师:当如蜀鄙之僧,可以。] 生 3:人之立志就像蜀鄙之僧。[师:“就像”是现代汉语了。] 生 4:人之立志应如蜀鄙之僧。[师:可以。]
生5:人之立志当效蜀鄙之僧哉 师:当效,应当学习。很好。但是这改的都不如原句吧?原句是反问句。难 道不如蜀鄙之僧哉。更有力量些,是不是?好,我们再分角色朗读一遍。 【评:以上是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一一品味语言,领悟语感,约30分钟。】 生:[纷纷举手] 师:(环视)你当叙述人吧,你当穷和尚,你当富和尚。 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全文。] 师:好,读得不错,坐下。现在,把它背会。放声读 生:[大声朗读、背诵。(约4分钟)] 师:背会了吗?会了的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都会背了。好,请你(指一举手的同学)背一下。要注意,因为是文言文, 速度不能太快。另外背也要像朗诵一样表达感情。好不好? 生:[有感情的背诵 师:不仅背得很准确,而且感情表达得也很准确。好,再请个同学背一背。 好,请你(指一举手的同学)背。 生:[背诵] 师:很好,下面我们来一起背诵一下。慢一点。“为学”,预备起。 生:[齐声背诵] 【评:以上是教学的第三个环节一一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约8分钟】 师:好,这堂课就上到这,下课 生:老师再见 附:板书 为学 彭端淑 难寺易 语言:语文教学的灵魂 洪镇涛老师《为学》教学实录点评 洪镇涛老师认为: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育的根本;教学生学习语 言,培养学生的语感就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实践着。《为学 篇的教学鲜明地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 “读”是洪老师语感教学的主要方法,他曾在多种场合公开指出,语文课必 须要读,如果语文课里听不到朗朗书声,那就不能叫语文课。在教授《为学》时, 他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品读,诵读。洪老师的范读声情 并茂,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而学生通过接下来的自由朗读,可以自主感悟全 文。最能集中体现洪老师教学思想的则是他的课文品读。在本课的品读环节,洪 老师采取了各种方式:调一调句子的顺序读,比如将开头两句顺序调换一下来读 改一改词语读,比如将“吾欲之南海,何如?”改成“吾欲之南海,汝信乎?”来 读;品一品语句的语气与情感,比如揣摩“子何恃而往?”与“子何恃而往!”的 不同读法;减一减句中的词语读,比如将“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里 的“犹”字去掉来读;换一换句式读,比如将“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换成陈述句来读。学生通过这样反复的品读,就能悟出语言运用的妙处。最后
生 5:人之立志当效蜀鄙之僧哉。 师:当效,应当学习。很好。但是这改的都不如原句吧?原句是反问句。难 道不如蜀鄙之僧哉。更有力量些,是不是?好,我们再分角色朗读一遍。 【评:以上是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品味语言,领悟语感,约 30 分钟。】 生:[纷纷举手] 师:(环视)你当叙述人吧,你当穷和尚,你当富和尚。 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全文。] 师:好,读得不错,坐下。现在,把它背会。放声读。 生:[大声朗读、背诵。(约 4 分钟)] 师:背会了吗?会了的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都会背了。好,请你(指一举手的同学)背一下。要注意,因为是文言文, 速度不能太快。另外背也要像朗诵一样表达感情。好不好? 生:[有感情的背诵] 师:不仅背得很准确,而且感情表达得也很准确。好,再请个同学背一背。 好,请你(指一举手的同学)背。 生:[背诵] 师:很好,下面我们来一起背诵一下。慢一点。“为学”,预备起。 生:[齐声背诵] 【评:以上是教学的第三个环节——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约 8 分钟】 师:好,这堂课就上到这,下课。 生:老师再见。 附:板书 为 学 彭端淑 难寺易 语言:语文教学的灵魂 ——洪镇涛老师《为学》教学实录点评 洪镇涛老师认为: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育的根本;教学生学习语 言,培养学生的语感就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实践着。《为学》 篇的教学鲜明地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 “读”是洪老师语感教学的主要方法,他曾在多种场合公开指出,语文课必 须要读,如果语文课里听不到朗朗书声,那就不能叫语文课。在教授《为学》时, 他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品读,诵读。洪老师的范读声情 并茂,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而学生通过接下来的自由朗读,可以自主感悟全 文。最能集中体现洪老师教学思想的则是他的课文品读。在本课的品读环节,洪 老师采取了各种方式:调一调句子的顺序读,比如将开头两句顺序调换一下来读; 改一改词语读,比如将“吾欲之南海,何如?”改成“吾欲之南海,汝信乎?”来 读;品一品语句的语气与情感,比如揣摩“子何恃而往?”与“子何恃而往!”的 不同读法;减一减句中的词语读,比如将“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里 的“犹”字去掉来读;换一换句式读,比如将“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换成陈述句来读。学生通过这样反复的品读,就能悟出语言运用的妙处。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