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社会主体 D.人类主体 39实践活动的客体形式有()。 A.自然客体 B社会客体 C精神客体 D天然自然客体 三、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2.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4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5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四、简答题 L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是什么,各自有什么特点? 3对于“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哪两种观点? 4怎样理解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5.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6怎样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7.什么是时间和空间?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8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9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0关于物质定义,恩格斯、列宁有哪些经典论述? 11实践具有哪些特征? 12实践的基本形式是哪些 13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4实践内在地包含哪三种关系? 五、论述题 L怎样理解哲学基本问题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在实践中解决的? 2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什么理论意义? 3.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4怎样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5怎样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六、分析题 1.材料1:贝克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 在就是被感知”,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迪卡尔说:“我思故我在”,马赫认为:“世 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尼采主张:“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说:“意志是世界的
C.社会主体 D.人类主体 39.实践活动的客体形式有()。 A.自然客体 B.社会客体 C.精神客体 D.天然自然客体 三、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2.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4.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5.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四、简答题 I.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是什么,各自有什么特点? 3.对于“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哪两种观点? 4.怎样理解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5.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6.怎样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7.什么是时间和空间?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8.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9.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10.关于物质定义,恩格斯、列宁有哪些经典论述? 11.实践具有哪些特征? 12.实践的基本形式是哪些? 13.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4.实践内在地包含哪三种关系? 五、论述题 I.怎样理解哲学基本问题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在实践中解决的? 2.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什么理论意义? 3.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4.怎样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5.怎样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六、分析题 1.材料 1:贝克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 在就是被感知”,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迪卡尔说:“我思故我在”,马赫认为:“世 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尼采主张:“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说:“意志是世界的
本质,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认为:“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 杜威说:“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材料2: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实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黑格尔认为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程 颐认为:“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 理是万物之本”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学观点? (2)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哲学派别特征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2.材料1: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限制,把物质归 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 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 个词只能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稽核。”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 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材料2:19世纪末20世纪初,x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 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 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灭了”,就是“物质 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材料3: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 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 可入性、惯性、质量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 的。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 (2)材料2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展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列宁的观点,简述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的学说。 3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坠。”舟止,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己行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摘自《吕氏春秋》 问题: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这一寓言。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单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2.“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 灭”这首歌谣揭示的哲理是()
本质,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认为:“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 杜威说:“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材料 2: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实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黑格尔认为: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程 颐认为:“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 理是万物之本”。 请回答: (1)材料 1 和材料 2 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学观点? (2)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哲学派别特征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2.材料 1:17 世纪和 18 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限制,把物质归 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 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 个词只能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稽核。”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 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材料 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x 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 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 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灭了”,就是“物质 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材料 3: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 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 可入性、惯性、质量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 的。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请回答: (1)材料 1 所表明的哲学观点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 (2)材料 2 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展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列宁的观点,简述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的学说。 3.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坠。”舟止,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己行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一一摘自《吕氏春秋》 问题: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这一寓言。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2.“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 灭”这首歌谣揭示的哲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