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单项选择题 1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是西方哲学的一贯风格 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D是一切哲学的共同主张 2.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 B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 C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D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3.哲学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4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存在性 B结构性 C.运动 D客观实在性 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7.哲学上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 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l.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是西方哲学的一贯风格 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D.是一切哲学的共同主张 2.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 B.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 C.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D.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3.哲学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4.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是()。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存在性 B.结构性 C.运动 D.客观实在性 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7.哲学上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 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9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 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是指()。 A.物质能否被意识所正确反映 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C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 D意识是否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 论断是()。 A.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解释物质起源的正确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D把意识与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11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A.人脑的进化 B动物心理的形成 C语言的产生 D劳动 12否认意识的主观性,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A.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B各种实物的总和 C.主体和客体的统 D多样性的物质统 14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的主观性的统 B物质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 C.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的统 D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
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9.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 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是指()。 A.物质能否被意识所正确反映 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C.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 D.意识是否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 论断是()。 A.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解释物质起源的正确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D.把意识与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11.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A.人脑的进化 B.动物心理的形成 C.语言的产生 D.劳动 12.否认意识的主观性,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A..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B.各种实物的总和 C.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14.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15实践高于理性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性 B绝对性 C.直接现实性 D客观实在性 16.《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己。慧能进曰:不 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 18.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 A.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B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世界物质存在具有条件性 D否认世界存在的无限丰富性的械唯物主义观点 19.相信意念,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客观唯心主义 B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C.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20.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表明()。 A.人的意识具有客观性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C.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 D.人的意识具有主观性 21.《传习录》记载“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 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 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承认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C.认为人的意识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D.认为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同
15.实践高于理性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性 B.绝对性 C.直接现实性 D.客观实在性 16.《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己。慧能进曰:不 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 18.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 A.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B.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世界物质存在具有条件性 D.否认世界存在的无限丰富性的械唯物主义观点 19.相信意念,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客观唯心主义 B.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C.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20.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表明()。 A.人的意识具有客观性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C.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 D.人的意识具有主观性 21.《传习录》记载“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 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 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承认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C.认为人的意识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D.认为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
2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结构性 D层次性 23承认物质存在,却否认物质的运动,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24承认运动的存在,却否认运动具有物质承担者,这是()。 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25.“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B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C.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D朴素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26.“时间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形式。”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B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C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D朴素唯物主义的时空现 27.“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观点是说() A.认识世界没有必要 B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C.实践元需认识指导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28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说明() A.运动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运动,没有静止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运动与静止是绝对对立的 2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2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结构性 D.层次性 23.承认物质存在,却否认物质的运动,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24.承认运动的存在,却否认运动具有物质承担者,这是()。 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25.“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B.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C.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D.朴素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26.“时间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形式。”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B.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C.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D.朴素唯物主义的时空现 27.“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观点是 说()。 A.认识世界没有必要 B.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C.实践元需认识指导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28.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说明()。 A.运动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运动,没有静止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运动与静止是绝对对立的 2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C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D.只有绝对的运动,没有相对的静止 30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物质的 B运动的 C实践的 D精神的 31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自然界 B人类社会 C精神 D实践 32否认运动,把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 A.形而上学不变论 相对主义诡辩论 C唯心论 D庸俗进化论 33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 A.形而上学不变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唯心论 D.1庸俗唯物主义 、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切哲学都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C历史性的意识形态 D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2.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会导致()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不可知论 3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 A.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C.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D.只有绝对的运动,没有相对的静止 30.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物质的 B.运动的 C.实践的 D.精神的 31.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自然界 B.人类社会 C.精神 D.实践 32.否认运动,把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 A.形而上学不变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 唯心论 D.庸俗进化论 33.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 A.形而上学不变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 唯心论 D. l 庸俗唯物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切哲学都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C.历史性的意识形态 D.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2.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会导致()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不可知论 3.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 A.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