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D社会关系的形成 2.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 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 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 以食为天’”。这说明()。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生产方式 B传统意识 C政治制度 D阶级关系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A.社会意识对性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7群体意识是() A.集体主义的产物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 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D.社会关系的形成 2. 20 世纪 50 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 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 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 以食为天’”。这说明()。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生产方式 B.传统意识 C.政治制度 D.阶级关系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 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A.社会意识对性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7.群体意识是()。 A.集体主义的产物
B.个体意识的总汇 C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 D群体实践的产物 8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A.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 B社会发展史与自然界的发展史完全相同 C.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D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9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在于()。 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B它有相对独立性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l1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12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 A.决定作用 B加速或延缓作用 C无足轻重的作用 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 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 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B它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C.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14.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
B.个体意识的总汇 C.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 D.群体实践的产物 8.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A.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 B.社会发展史与自然界的发展史完全相同 C.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D.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9.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在于()。 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B.它有相对独立性 C 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1.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12.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 A.决定作用 B.加速或延缓作用 C.无足轻重的作用 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 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 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B.它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C.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14.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
D哲学思想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16.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B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C.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D它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17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A.自然界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18测度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9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为() A.劳动对象 B科学技术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20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物质性标志是()。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B劳动者 C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 D生产工具 21.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本质上是()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C.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D.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D.哲学思想 1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16.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B.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C.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D.它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17.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A.自然界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18.测度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9.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为()。 A.劳动对象 B.科学技术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20.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物质性标志是()。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B.劳动者 C.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 D.生产工具 21.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本质上是()。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C.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D.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22划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 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科学技术水 D.国家政权的性质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 A.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 B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24生产关系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25生产资料包括()。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D劳动产品 26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27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道德 B.哲学 C.艺术 D语言学 28道德是() A.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B最抽象的意识形态 C.上层建筑的核心 D.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9社会形态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2.划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 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科学技术水平 D.国家政权的性质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 A.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 B.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24.生产关系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25.生产资料包括()。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D.劳动产品 26.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27.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道德 B.哲学 C.艺术 D.语言学 28.道德是()。 A.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B.最抽象的意识形态 C.上层建筑的核心 D.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9.社会形态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 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D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 30.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直接根源存在于()。 A.生产力中 B生产方式中 C.社会形态中 D经济基础中 31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存在于()。 A.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一切社会形态 32.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于() A.经济基础 B政治制度 C国家政权 D意识形态 33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 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 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34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 A.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社会规律是主观的,没有普遍性 B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社会规律没有重复性 C.自然规律无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35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36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 A.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
B.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 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 30.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直接根源存在于()。 A.生产力中 B.生产方式中 C.社会形态中 D.经济基础中 31.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存在于()。 A.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一切社会形态 32.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于()。 A.经济基础 B.政治制度 C.国家政权 D.意识形态 33.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 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 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34.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 A.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社会规律是主观的,没有普遍性 B.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社会规律没有重复性 C.自然规律无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35.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36.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 A.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 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