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按病程长短分类 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传染病 5.按疾病的危害程度分类 (1)我国政府将动物疫病分为3大类(见附录453页):一类疫病14种,二类63 种,三类41种。 (2)国际兽医局将动物疫病分为2大类:A类15种,B类85种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3类:甲类2种,乙类26种, 丙类11种。 6.按疾病的来源分类 外来病、地方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 7.其他分类 法定传染病、新生传染病、重新出现的传染病、虫媒传染病、烈性传染病。 第三节传染病病程的发展阶段 四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发病期)、转归期 一、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1.概念:由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临诊症状(最初) 出现为止,这段时间叫潜伏期。 2.传染病出现潜伏期的原因: (1)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后要生长繁殖,有一个数量积累的过程: (2)移行到靶器官,到适合的部位定居: (3)产生致病因素,作用于器官、组织,引起病理反应,才会出现症状。 3.特征: (1)是区别于非传染病的一个特征 (2)不同的传染病其潜伏期不同: (3)同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往往有一个大的变动范围: (4)一般来说,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短且差异范围较小,慢性传染病及症状不很 明显的传染病其潜伏期较长,差异范围较大。 (5)同一种传染病潜伏期短促时,疾病经过常较严重,潜伏期延长时,病程通常 0
也较轻缓。 (6)处于潜伏期的动物可能是传染源 4.决定潜伏期长短的因素 (1)动物体:种属、品种、营养状况、年龄、免疫状态 (2)病原体:病原体的种类、毒力、数量、侵入途径、部位。 5.意义: (1)进一步认识疾病,为诊断做参考: (2)是进行隔离检疫,封锁期限的主要依据, 二、前驱期(prodromal stage) 1,概念:从出现疾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到特征性症状出现为止,这段时期叫前驱期, 是疾病的征兆阶段。 2.表现:一般症状: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不好,特征性症状不明显 三、明显期(发病期)distinct period (1)概念:在前驱期之后,表现特征性症状的阶段,是该病发展的高峰阶段。 (2)意义:出现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症状,具有诊断价值。 四、转归期(恢复期)Convalescence 1.概念:传染病发展的最后时期 2.转归结果: (1)死亡:病原体的致病力强,或动物体的抵抗力弱: (2)康复:抵抗力逐渐增强,则症状逐渐消退,病理变化逐渐减弱,机能逐步恢 复。(人为因素促进康复)。 3.注意事项:康复期动物在一定时间内还会带菌(毒)、排毒,可能成为传染源 因而要倍加注意。 第四节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流行过程,就是从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发展到群体发病的过程,也就是传染病在畜群 中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11
(一)概念:是指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 具体说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 (二)种类 1.患病动物:是最主要的或最大的传染源。 在前驱期、发病期可排出大量的毒力强大的病原体。 2.病原携带者(带菌(毒)动物):是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这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带菌、带毒、带虫)包括: ①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少数传染病如狂犬病、口蹄疫和猪瘟在潜伏期后期能够排出 病原体,此时就有了传染性。 ②恢复期病原携带者:临诊症状消失后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例如猪气嘴病(支原 体肺炎入、布鲁氏菌病等。 ©健康病原携带者:是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种病原体的动物。 一般认为这是隐性感染的结果,通常只能靠实验室方法检出。例巴氏杆菌、沙门氏菌、 猪丹毒。 注意:病原携带者存在着间歇排出病原体的现象,因此仅凭一次病原学检查的阴性 结果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只有反复多次的检查均为阴性时才能排除病原携带状态。 (三)传染期(mfectious~stage):病斋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不同传染病的传染期不同,隔离期就是根据传染期的长短来制定的。 二、传播途径:routes of infection/,routes of transmission (一)概念: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它易感动物所经的途 径称为传播途径。 (二)研究传播途径的目的: 在于切断病原体继续传播的途径,防止易感动物受感染。 ~直接接触传播 (三)传播途径分类「水平传播 了间接接触传播 垂直传播 L.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1)直接接触传播direct contagious transmission ①概念:是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 2
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而引起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的传染病不多。 ②代表病:狂犬病、艾滋病。咬伤后病毒随唾液进入易感动物体内: ③特点:一个接一个地发生,形成明显的链锁状,不易造成广泛流行: (2)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 contagious transmission ①概念: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 方式,称间接接触传播: ②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传播媒介可 能是生物(媒介者vector),也可能是无生命的物体(媒介物)或称污染物: ③接触性传染病: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都能传播的传染病: ④间接接触传播的途径 A空气传播:以飞沫、飞沫核、尘埃为媒介 :飞沫传染:经飞散于空气中带有病原体的微细泡沫而散播的传染称为飞沫传染, 所有的呼吸道传染病,如结核、牛肺疫、猪气喘病、鸡传支、传喉。这类病畜的呼吸道 往往积聚不少渗出液,刺激机体发生咳嗽或喷嚏。 2:飞沫核传染:飞沫在空气中水分蒸发变干后,成为蛋白质和细菌或病毒组成的 飞沫核,大的落地快,小的则在空气中飘浮较久。 :尘埃传染: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可附着于尘埃上,随空气流动被易感动物吸入 而感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才能传播,否则容易死亡。例:结核病、炭疽、 痘等。 b.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b:病例常连续发生,患者多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动物 b2:易感动物集中时容易爆发。 b:发病率多有周期性和季节性升高的现象,以冬春季多见 b4:病的发生常与畜舍条件及拥挤有关。 B.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播 以消化道为主要侵入门户的传染病 如口蹄疫、牛瘟、猪瘟、鸡新城疫、沙门氏菌病、结核病、炭疽、鼻疽等。 传播媒介主要是污染的饲料和饮水。 C.经污染的土壤传播 炭疽、气肿疽、破伤风、恶性水肿、梭菌病(有芽胞) 常见于低洼潮湿的沼泽地,洪水泛滥时:
猪丹毒的病原体虽然不形成芽胞,但对外界环境因素的抵抗力特别强,也可经污染 土壤传播。 D.经活的媒介物传播 节肢动物:虻类、蚊、蝇、蠓和蝉等 主要通过吸血传播,家蝇虽不吸血,但活动于斋体与排泄物、分泌物、尸体、饲料 之间,可传播消化道疾病。 野生动物:狐、狼、吸血蝙蝠等将狂犬病传染给动物(本身易感) 乌鸦可传播炭疽、但本身不易感,鼠类可能机械地传播猪瘟和口蹄疫。 人类:进出病畜与健畜的畜舍时消毒不严,将病原带入或注射针头、体温计以及其 它器械消毒不严,也可成为传播媒介。 2.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 perpendicular (1)概念:以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从广义上讲属于间接接触传播。 (2)形式: ①经胎盘传播:受感染的孕畜经胎盘血流将病原体传播到胎儿使受感染,称为胎盘 传播。 例:猪瘟、猪细小病毒感染、伪狂犬病、布病、钩端螺旋体等 ②经卵传播:由携带有病原体的卵细胞发育而使胚胎受感染,称为经卵传递,主要 见于禽类。 例:禽白血病、腺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禽脑脊髓炎、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等。 ③经产道传播:病原体经孕畜的阴道通过子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感 染。或胎儿从无菌的羊膜腔穿出而暴露于严重污染的产道时,胎儿经皮肤、呼吸道、 消化道感染母体的病原体。 例:大肠杆菌、葡萄球茵、链球菌、沙门氏菌和疱疹病毒等 三、动物的易感性susceptibility (一)易感性的概念:易感性是抵抗力的反面,指动物机体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感受 性的大小。 动物易感性取决于畜群中有易感动物的百分率,一般来说易感动物少于20-30%时, 说明该群动物的易感性低。反之当畜群中70-80%以上的动物有抵抗力时,说明该群动 物有免疫力,因此不会发生严重的传染病流行。 (二)决定动物易感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