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物的内在因素 ①遗传性,不同品系的动物对传染病的抵抗力有遗传性差别,往往是抗病育种的结 果。 例如,通过选种培有而成的来航鸡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抵抗力有一定的增强。另外, 水貂阿留申病可使大多数品系的水貂发病,但死亡率最高的是蓝色水貂。 ②年龄的影响:例如幼畜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易感性较高。 2.动物的外界因素:主要指各种饲养管理因素 ①饲料质量:②斋舍卫生:③粪便卫生:④饲养密度:⑤饥饿:⑥隔离检疫 3.特异性免疫状态: ①动物中有抵抗力的个体数越多,免疫力越强,不应发生流行: ②动物中个体间接接触的频率: ③动物群免疫性并不要求畜群中每一个成员都是有抵抗力的: ④免疫接种可提高特异性免疫状态: ⑤发病康复或无症状传染也可获得免疫力。 只有三个环节连接到一起,流行才会形成,如果打破其中一个环节,流行则被终止。 第五节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 一、疫源地 1.概念: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疫源地具有向外传播 病原的条件,因此可能威胁其他地区的安全。 2.疫源地与传染源的区别 疫源地 传染源 含义: 活 狹义 ①传染源:②被污染的物体,仅指带有病原体和排出病原体的温血 房舍、牧地、活动场所:③ 动物 有被污染的可疑动物群和储 存宿主。 防疫措施:除隔离、治疗、处理传染源外,还包括污染环境的消毒,杜绝各种传播 媒介,防止易感动物感染等 3.疫源地的划分: 疫源地的范围大小要根据传染源的分布和污染范围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 由两个因素决定
(1)地域性:疫源地在地理位置上的大小,它可能只限于个别畜栏、厩舍、牧地、 也可能包括某个畜牧场,自然村或更大的地区。(分为疫点、疫区)。 (2)时间性:就是说任何一个疫源地的存在都是在某段时间范围内的,但时间的 长短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 4.疫源的消灭: 「死亡 当最后一个传染源了或痊愈后不再携带病原体 或已离开该疫源地 对所污染的外界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并且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不再有新病 例出现时,还要通过血清学检查畜群,均为阴性反应时,才能认为该疫源地已被消灭。 如果没有外来的传染源和传播媒介的侵入,这个地区就不再有这种传染病存在了 5.疫源地的分类(范围) (I)疫点spot of disease:范围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 (2)疫区region of disease: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并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疫区 般是指在某种传染病正在流行的地区,其范围除病畜所在的畜牧场、自然村外,还包括 病畜于发病前后(在该病最长的潜伏期内)放牧、饮水、使役及活动过的地区。但实际 工作中,有时也将某个比较孤立的畜牧场或自然村称为疫点,所以疫点与疫区的划分不 是孤立的。 6。一系列疫源地的相互发生,就构成了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二、自然疫源地 (一)概念:有些疾病的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没有人类或动物的参与,也可 以通过传播媒介(主要是吸血节肢动物)感染宿主(主要是野生脊椎动物)造成流行, 并且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其后代。人和动物的感染和流行,对其在自然界的保存来说 不是必要的,这种现象称为自然疫源性。具有自然疫源性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 (二)自然疫源疾病的特点: 1.地区性:①原先在野生动物群中传播,当人斋闯入这些生态环境中时,可能感染 发病,特别是在原始森林中: ②从生物学角度来说,自然疫源地中的病原体、传播媒介和宿主都是一定地理景观 中一定生物群落中的成员。 2.季节性: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媒介往往是节肢动物如婢、蚊等,这些节肢动 16
物的活动是有季节性的。 (三)有自然疫源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伪狂犬病、犬瘟热、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热病、 非洲猪瘟、蓝舌病、口蹄疫、鹦鹅热、恙虫病、Q热、鼠型斑疹伤寒、婢传斑疹伤寒、 鼠疫、土拉杆菌病、布鲁氏茵病、李氏杆菌病、蜱传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弓形体病 等。 (四)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消灭 自然疫源性疾病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学现象,如果这个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群落 的相对平衡被破坏后,导致宿主和传播媒介数量下降甚至完全消灭,病原体也就随之消 灭了。 第六节流行过程发展的某些规律性 一、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 (一)散发性(sporadic) 1.概念:发病数目不多,并且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只有个别地零星地散在发生,各 病例在发病时间与发病地点上没有明显的关系时,称为散发。 2.原因:①畜群对某病的免疫水平较高,如猪瘟、鸡新城疫: ②某病的隐性感染比例较大,仅有一部分偶尔表现症状,如钩体病、乙脑等都主要 表现为隐性感染: ③某病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破伤风发病需要有破伤风梭菌和厌氧深创同 时存在。 (二)地方流行性(endemic;eniootic) 1.概念:在一定的地区和畜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是比较小规模流 行的传染病,可称为地方流行性,或说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地区性。 2.含义:①在一定地区的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发病的数量稍微超过散发性,是一个相 对数量:②包含着地区性的意义。例如炭疽的病原体形成芽胞,污染了这个地区,成了 常在的疫源地,如果防疫工作没有抓好,每年都可能出现一定数量的病例: 3.常见的地方流行性传染病:牛气肿疽、炭疽、猪丹毒、猪气喘病、巴氏杆菌病、 沙门氏菌病。 (三)流行性(epidemic;epizootic) 1.概念: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没有一个病例的绝 对数的界限,仅仅是指疾病发生频率较高的一个相对名词
2.暴发(outbreak)流行性的同义词 一般认为,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畜群单位或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短期间(该病的最长 潜伏期)突然出现很多病例时,称暴发。 (四)大流行(pandemic,.panzootic) 是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用可扩大至全国,甚至可涉及几个国家或整个大 陆,如FMD、牛瘟、流感。 二、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一)季节性seasonal property 1.概念:某些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 的现象,称为流行过程的季节性。 2.原因 (1)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存和散播的影响 例:夏季高温、不利于口蹄疫病毒的存活,因此流行减缓或平息,在多雨和洪水泛 滥季节,土壤中的炭疽杆菌芽胞或气肿疽梭菌芽胞,则可随洪水散播,因而发病较多。 (2)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如节肢动物)的影响 夏季利于节肢动物大量生,活动频繁 日本乙型脑炎、马传贫、炭疽等 (3)季节对动物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 冬季饲养拥挤通风不良引起呼吸道病 饲料和气温的变化,对动物抵抗力有一定的影响,有些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可引起机 体发病。 (二)周期性: 1.概念:某些传染病经过一定的间隔时期(常以数年计),还可能再度流行,这种 现象称为流行过程的周期性。 2.原因 ①一次流行后康复或隐性感染的动物获得免疫力,因而使流行逐渐停息: ②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免疫力逐渐消失,或新的一代出生或引进外米的易感动物 使畜群易感性增高,结果可重新爆发流行。 3。大动物的传染病周期性明显,猪、禽病的周期性不明显。 第七节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一)影响流行过程的自然因素:(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是关键) 气候、气温、湿度、阳光、雨量、地形、地理环境等。 (二)自然因素如何影响流行过程 1.作用于传染源 ①一定的地理条件对传染源的转移产生一定的限制,成为天然隔离条件: ②季节变化、气候变化引起机体抵抗力的变化,例如猪的气喘病,在寒冷潮湿的季 节里病情恶化、咳嗽频繁,反之在干燥、温暖的季节里,加上饲养情况较好,则病情容 易好转。 ③自然疫源地里的野生动物可做为传染源 2.作用于传播媒介 ①夏秋季节吸血昆虫兹生,容易发生虫媒性传染病,如日本乙型脑炎 ②日光、干燥对多数病原体有致死作用: ③温度降低湿度增大时,有利于呼吸道病的发生: ④洪水泛滥季节,易招致炭疽、钩体病的发生。 3.作用于易感动物 ①低温高湿条件,动物易于受凉,降低呼吸道黏膜的屏障作用,有利于呼吸道传染 病的流行。例兔症、IBD、IB: ②在高气温下肠道杀菌作用降低,使肠道传染病增加: ③长途运输,过度拥挤可降低抵抗力,增加感染的机会。例:猪瘟, 二、饲养管理因素:饲养密度、通风条件等 三、社会因素 (一)影响疫病流行过程的社会因素 1.社会制度:2.生产力水平:3.人民的经济水平:4.文化水平:5.科学技术水平: 6.贯彻执行法规的情况 (二)社会因素可能是促进疫病广泛流行的原因 (三)社会因素也是有效消灭和控制疫病流行的主要关键 1.社会制度与生产力状态 2.经济基础 3.科学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