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配套技术;用于口岸和市场的快速检疫技术:初步实现兽用生物制品的国际标准化和 产业化生产工艺等。 1.基础研究 (1)对一些重要的备禽传染病:口蹄疫、猪瘟、新城疫、传染性法氏粪病、传染 性支气管炎等,应进行分子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开展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结构分析、 遗传变异规律和耐药性机理及免疫原性分析,已探明目前一些传染病免疫保护和治疗效 果欠佳的原因,同时为选择疫苗种毒,提高疫苗效力和筛选新型兽药进而研制和开发新 型疫苗和兽药提供依据。 (2)研制能适应变异性强、型别多的多价疫苗,能够在有限的免疫制剂体积内容 纳多种足量抗原:研制有效的免疫增强剂,以提高疫苗的稳定性,简化保存条件,延长 保存期和免疫期,并且加快更新换代,不断发展和提高我国兽药和生物制品产业的水平。 2.应用研究 应重点研究我国各地不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畜禽疫病的系统工程,包括各 种主要疫病疫情的监测预报、免疫程序、疫情净化、环境卫生监测和消毒以及各种防疫 卫生配套措施。此外,还要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达到国际标准的诊断技术,使现 有的抗原生产标准化,诊断试剂标准化,种毒标准化,生物制剂生产工艺和监察方法标 准化。同时,要尽快完善新技术并迅速加以推广应用。这对提高我国畜禽传染病的防制 技术水平将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七、现状 忧大于喜:随着国际间畜禽贸易和人员交往的日益频繁,畜禽传染病传播的机会随 之增加,同时,集约化养殖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疫病问题。当前,许多畜禽传染病如口蹄 疫、猪瘟、新城疫、蓝舌病、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禽流感等病仍在扩大 传播,仍然威胁者各国畜牧业的发展,是我们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八、展望 兽医事业前途是光明的,首路是典折的,任重而道远。 学习兽医专业:①考研、继续深造,将来还可以到国外发展:②本科毕业,不会失 业。 九、学习方法 1)总论,主要是基本概念,以及对概念的理解: 2)各论,以共患病、猪、禽病为主,危害严重的、常发的作为重点病:
3)每种病以诊断和防制为主要内容,诊断最为重要: 4)注意每种病讲课过程中的重点要掌握的内容: 5)要切实做好笔记: 6)课堂上会随时提问,进行课堂讨论。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节感染和传染病的概念 一、感染(传染)infection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 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要理解这个概念,必须从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斗争的过程谈起。 病原微生物和动物机体相互斗争的表现 病原微生物 侵入 动物机体 定居、生长繁殖 呈现症状 传染 传染性感染) 死 早现理过程 不能生长 长 变 抗感染免疫 隐性感染 免疫 康复 2.感染梯度:动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后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从完全没有临床症状到 明显的临床症状,甚至死亡,这种不同临床表现又称为感染梯度(gradient of infection) 3.显性感染:动物体在临床上出现了一定的症状。这一过程叫显性感染 4.隐性感染:动物体不出现临床症状,亦即动物与病原体之间的斗争处于暂时的、 相对的平衡状态。 5.抗感染免疫: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不一定引起感染过程。在多数情况下,动 物体的身体条件不适合于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动物机体能迅速动员防御力 量将该侵入者消灭,从而不出现可见的病理变化和临诊症状,这种状态就称为抗感染免 疫。换句话说,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6
6.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亦即没有抵抗力),称为有易感性。 易感性是抵抗力的反面,指动物机体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感受性的大小·病原微生物只有 侵入有易感性的机体才能引起感染过程。 二、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Contagious disease) 1.概念: 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 为传染病。 2.传染病的特性 ①海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存在。如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 ②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传染性:infectivity 以传染病病畜排出的病原微生物,侵入另一有易感性的健畜体内,能引起同样症 状的疾病,这种疾病由病畜传染给健畜的现象称为传染性,是传染病在动物个体与个体 之间传播的现象。 流行性:(epidemicity,epdemic property)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地区出现了比平常多的许多动物或动物群被感染发病的现 象。它没有绝对数的界限,而仅仅是指疾病发生频率较高的一个相对概念。 传染病在动物群体与群体之间传播的现象。 ③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刺激,发生免疫生物学的改变,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 反应等,可用血清学方法等特异性反应检查出米。 ④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⑤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有特征性的综合症状和一定的潜伏期及病程经过。 第二节感染的类型和传染病的分类 一、感染的类型 1.根据病原微生物的来源 (1)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由动物体外侵入体内引起的感染: (2)内源性感染:体内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如马腺疫、大肠杆菌病、 猪肺疫
2.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多少 (1)单纯感染(单一感染):由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2)混合感染:两种以上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引起的感染,例牛布病和牛结核、 鸡大肠杆菌病和鸡白痢。 3.根据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次序不同 (1)原发性感染,最早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2)继发性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 由又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外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称为继发性感染。 4.根据临床表现有无 (1)隐性感染(亚临诊型) (2)显性感染 一过型(消散型):开始症状较轻,特征性症状未见出现即行恢复者 顿挫型:开始症状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恢复 健康者。 温和型(非典型性):临诊表现比较轻缓。 5.根据感染发生的部位 (1)局部感染:由于动物机体的抵抗力较强,而侵入的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或数 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定病变。 在局部感染中,动物机体仍然作为一个整体,其全部防御机能都参加到与病原体的 斗争中去。 (2)全身感染:如果动物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毒力强、数量多,则病原 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发生严重的全身感染。 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等。 6.是否表现特征性症状 (1)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临诊症状者,称为典型感染。 (2)非典型感染:表现或轻或重的临床症状,与典型症状不同。 7.根据预后情况 (1)良性感染:并不引起病畜大批死亡的,称为良性感染。例如发生良性口蹄疫 8
时,牛群的病死率不超过2%。 (2)恶性感染:引起病畜大批死亡的,称恶性感染。例恶性口蹄疫,病死率可大 大超过2%。 8.根据感染病程长短 (1)最急性:病程短促,数小时至一天内突然死亡。例:鸡霍乱。 (2)急性:病程较短,自几天至二、三周不等,并伴有明显的典型症状,例猪瘟、 急性炭疽。 (3)亚急性:病程稍长,比急性缓和,如疹块型猪丹毒。 (4)慢性:病程发展缓慢,常在一个月以上,临诊症状不明显或不表现出来,例 结核病,布鲁氏菌病,鼻疽、慢性猪气喘病。 9.根据感染的时间长短 (1)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指动物长期的持续的感染状态。 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了共生平衡关系,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 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外排出病毒,但常缺乏临诊症状,或出现与免疫病 理有关的症状,若由此种动物采取血液或脏器感染同种健康动物,常可成功感染。 如:猪瘟当前出现的持续性高热或低热,无名高热 (2)慢病毒感染(长程感染) 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如绵羊痒病,牛 海绵状脑病等。 二、传染病的分类 1.按病原体分类 病毒病、细菌病、支原体病、衣原体病、螺旋体病、放线菌病、立克次氏体病和 霉菌病等,其中除病毒病外,由其他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习惯上统称为细菌性疾病 2.按动物种类分类 猪传染病、鸡传染病、牛传染病、羊传染病、兔传染病、人兽共患传染病等 3.按受侵害的主要器官或组织系统分类 全身败血性传染病和以侵害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 皮肤或运动系统等为主的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