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C 5、仿写句子。(4分) 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 绽放的腊梅,傲立在冰雪之中,那是在教我们顽强。 答案: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句式结构1分,逻辑通顺1分,哲理含义1分。 D.能不能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是成功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答案C 、(46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选自《桃 花源记》)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③诣太守,说如此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8.下列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桃花源记》的写法,以美好的想象反衬现实的黑暗 B.桃源人“不复出焉”是因为与世隔绝时间太长,他们适应不了外面人的生活习惯 C.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 得路”,作者这样写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D.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 语“无人问津”。 参考答案 6.①同 邀请 ②详细 ③到 7.(1)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11
11 答案 C 5、仿写句子。(4 分) 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 绽放的腊梅,傲立在冰雪之中,那是在教我们顽强。 ——————,————————,————————。 答案:拟人的修辞手法 1 分,句式结构 1 分,逻辑通顺 1 分,哲理含义 1 分。 D.能不能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是成功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答案 C 二、(46 分) (一)(10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选自《桃 花源记》)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 分) ①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 ②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_______________ ③诣太守,说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桃花源记》的写法,以美好的想象反衬现实的黑暗。 B.桃源人“不复出焉”是因为与世隔绝时间太长,他们适应不了外面人的生活习惯。 C.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 得路”,作者这样写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D.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 语“无人问津”。 参考答案 6.①同“邀” ,邀请 ②详细 ③到 7.⑴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2)就顺着以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二)(9分) 正午牡丹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 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 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葺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⑧古人笔意也 (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③善求:善于探求, 与“何以明之”中的“之”意思相同的是?()(3分) A.何陋之有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D.闻之,欣然规往 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11.吴公是依据哪两个理由判断画面上画的是正午牡丹和正午猫眼的?从而告诉我们一个怎 样的道理?(3分) 答案: 1.何以明之(代词) 2.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3①花披哆而色燥:②猫眼黑睛如线。道理: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思考)。画家善于观察, 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 画而已 原文: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 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 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12 ⑵就顺着以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8.B (二)(9 分) 正午牡丹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 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 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 (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③善求:善于探求。 9. 与“何以明之”中的“之”意思相同的是?( )(3 分) A. 何陋之有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D. 闻之,欣然规往 10. 请用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 分)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11.吴公是依据哪两个理由判断画面上画的是正午牡丹和正午猫眼的?从而告诉我们一个怎 样的道理?(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何以明之(代词) 2.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3.①花披哆而色燥;②猫眼黑睛如线。道理: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思考)。画家善于观察, 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 一画而已。 原文: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 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 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 (三)(10分)课内阅读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的 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 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 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 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 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 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 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 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 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 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 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 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 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 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 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 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 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 英雄的行为。 1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 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这里表现了他对 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还有个人英雄主义精神 文章结尾部分先把老头子的决心写成难以置信的“大话”,再写他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
13 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 (三)(10 分)课内阅读 ……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的 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 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 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 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 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 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 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 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 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 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 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 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 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 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 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 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 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 英雄的行为。 1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 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这里表现了他对 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还有个人英雄主义精神。 B.文章结尾部分先把老头子的决心写成难以置信的“大话”,再写他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
倔强的个性,奇崛的情节,富有传奇的情趣。 C.“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的“找”字化被动为主动,生动形象的描摹 出鬼子躲避钩子的狼狈情状,既表明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又把敌人胆怯愚蠢展露无遗。 D.“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13.《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 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 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找出文章节选部分任意一处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 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2分) (2)景物描写的作用:(2分) 14.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请写出老 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3分) 答案: 12.A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 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这里表现了他 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还有个人英雄主义精神。 景物描写共有4处。1、3、4处景物描写共有的基本作用是:展现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为小 说故事增添战斗的诗情画意,烘托老头子无畏无惧的战斗豪情和自信自尊的英雄形象。 (55段)“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因为天气闷热,所以鬼子们要出来洗澡,为下面老头子复仇的情节作铺垫,渲染出 种静穆的氛围,为写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埋下伏笔 (55段)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 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渲染天气闷热的气氛,连小小的水鸟尚且知道躲开鬼子,老头子偏偏手无寸铁,独自驾 船对付十几个鬼子,烘托了老头子无所畏惧且过于自尊要强的性格特点 (59段)“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通过水面的平静、清澈烘托氛围,引出敌人毫无警惕受骗上当的细节,同时也暗示老头 子将计划安排得不露痕迹。 (60段)“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老头正狠狠地敲打着鬼子,为大菱报仇而挽回自尊后内心萌发着轻松、痛快的感受,鲜 嫩的芦花也显得格外美丽
14 倔强的个性,奇崛的情节,富有传奇的情趣。 C.“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的“找”字化被动为主动,生动形象的描摹 出鬼子躲避钩子的狼狈情状,既表明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又把敌人胆怯愚蠢展露无遗。 D.“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13.《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 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 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找出文章节选部分任意一处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 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2 分) (2)景物描写的作用:(2 分) 14.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请写出老 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3 分) 答案: 12.A 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 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这里表现了他 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还有个人英雄主义精神。 13. 景物描写共有 4 处。1、3、4 处景物描写共有的基本作用是:展现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为小 说故事增添战斗的诗情画意,烘托老头子无畏无惧的战斗豪情和自信自尊的英雄形象。 (55 段)“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因为天气闷热,所以鬼子们要出来洗澡,为下面老头子复仇的情节作铺垫,渲染出一 种静穆的氛围,为写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埋下伏笔。 (55 段)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 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渲染天气闷热的气氛,连小小的水鸟尚且知道躲开鬼子,老头子偏偏手无寸铁,独自驾 船对付十几个鬼子,烘托了老头子无所畏惧且过于自尊要强的性格特点。 (59 段)“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通过水面的平静、清澈烘托氛围,引出敌人毫无警惕受骗上当的细节,同时也暗示老头 子将计划安排得不露痕迹。 (60 段)“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老头正狠狠地敲打着鬼子,为大菱报仇而挽回自尊后内心萌发着轻松、痛快的感受,鲜 嫩的芦花也显得格外美丽
14.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 (四)(17分) 木刻猴子 林文义(台湾) 幼年时候,常常看见祖父在把玩一件小东西:那是由一整块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群像 猴子有三只,排排坐得很乖巧的模样。三只猴子却做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表情 手掩着耳朵,一只双手遮着眼睛,另一只则显得十分心虚地捂住自己的嘴巴。 用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十分传神。祖父似乎很钟爱它,常常看见他独自坐在晩霞夕 照的院子里,无限怜爱地抚摩着它,他的嘴唇一开一合,不知自言自语地在说些什么。那个 年代,我还很幼稚,不知道祖父在想什么,只是觉得那三只木刻猴子的表情十分有趣,很想 拿来玩 这个不行!”母亲厉声地对我说,并且试图阻止我 “没有关系,囝仔爱,就给伊玩嘛。”祖父和蔼地说 “阿爸,你就是这样宠囝仔,宠得他五六岁就想要爬壁。”母亲对祖父抱怨着,一面很 不放心地看我接过祖父手中的木刻猴子—一看一下就好,看完赶紧还给阿公 我把木刻猴子放在膝头上,翻来翻去地审视。没什么意思嘛,就是一块木头,刻成三只 猴子。表情很逗人,可是没有发条,不像机械、铁皮做成的猴子,只要旋紧发条,它就叮叮 咚咚地打鼓敲钹,没什么好玩嘛!我翘着小嘴巴,把木刻猴子还给祖父。祖父笑呵呵地说: 你的翘嘴唇可以吊三斤猪肉。” 有一次,祖父把我抱到跟前,指着木刻猴子对我说:“阿公跟你说,这三只猴,是你阿 祖给阿公的,是从唐山带过来的。这三只猴就是跟我们说,非礼勿说、非礼勿看、非礼勿听… 唉,你还小,不会懂,就是常常听人讲的‘囝仔人有耳无嘴’啦,有耳无嘴,平安食百工。” 那时,我六岁,祖父的话,我听不大懂,但“有耳无嘴”这句话,却一直深印在我的心 里,年长之后,我才慢慢懂得。 隔了一年,祖父死于肺病一一许多采矿人的最后归宿。 沉默寡言的父亲把木刻猴子摆在神案右侧,不知道是纪念逝去的祖父,还是要提醒些什 么。木刻猴子一直都摆在神案上,渐渐地,也没有人会去注意它 一直到我念高中的时候,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我和母亲发生了争执,我的嘴快,说了一 大堆气话。母亲泪眼汪汪的,侧过头去,看见神案上那个木刻猴子,悲愤地说:“看到你阿 公留下来的木猴没?你爸爸把它放在神桌上是要你们警惕,不要乱讲话,你阿公以前常常讲 囝仔人有耳无嘴’,你难道忘记了? 时间逝水般流过。有一次,父亲静静地和我说话,我从来不曾看过像那般谦和、诚恳的 父亲。他似乎内心有某些隐痛,却又尽力掩盖。他说:“这个时代,谨言慎行是很重要的, 不要放言高论,不要妄加评断,平平安安过一世就可以了。人生嘛,好像一出戏。” 说着,他从神案上把那三只木刻猴子拿下来,充满深意地说:“你看看这三只猴,不听 不看、不说,这是有道理的,东方人的处世哲学,独善其身啊……”父亲叹了口气 我不太同意父亲的看法,我说:“像这三只木刻猴子,不听、不看、不说,这样一个人 其生命的本质及意义是什么昵?独善其身,这是多消极的借口啊!” 父亲苦笑,淡淡地说:“唉,以后你慢慢会晓得的。” 又是几年匆匆地过去,在不断的历练中,我慢慢理解父亲的看法了,相对的,我痛苦地
15 14. 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 (四)(17 分) 木刻猴子 林文义(台湾) 幼年时候,常常看见祖父在把玩一件小东西:那是由一整块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群像。 猴子有三只,排排坐得很乖巧的模样。三只猴子却做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表情——一只双 手掩着耳朵,一只双手遮着眼睛,另一只则显得十分心虚地捂住自己的嘴巴。 用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十分传神。祖父似乎很钟爱它,常常看见他独自坐在晚霞夕 照的院子里,无限怜爱地抚摩着它,他的嘴唇一开一合,不知自言自语地在说些什么。那个 年代,我还很幼稚,不知道祖父在想什么,只是觉得那三只木刻猴子的表情十分有趣,很想 拿来玩。 “这个不行!”母亲厉声地对我说,并且试图阻止我。 “没有关系,囝仔爱,就给伊玩嘛。”祖父和蔼地说。 “阿爸,你就是这样宠囝仔,宠得他五六岁就想要爬壁。”母亲对祖父抱怨着,一面很 不放心地看我接过祖父手中的木刻猴子——看一下就好,看完赶紧还给阿公。 我把木刻猴子放在膝头上,翻来翻去地审视。没什么意思嘛,就是一块木头,刻成三只 猴子。表情很逗人,可是没有发条,不像机械、铁皮做成的猴子,只要旋紧发条,它就叮叮 咚咚地打鼓敲钹,没什么好玩嘛!我翘着小嘴巴,把木刻猴子还给祖父。祖父笑呵呵地说: “你的翘嘴唇可以吊三斤猪肉。” 有一次,祖父把我抱到跟前,指着木刻猴子对我说:“阿公跟你说,这三只猴,是你阿 祖给阿公的,是从唐山带过来的。这三只猴就是跟我们说,非礼勿说、非礼勿看、非礼勿听…… 唉,你还小,不会懂,就是常常听人讲的‘囝仔人有耳无嘴’啦,有耳无嘴,平安食百工。” 那时,我六岁,祖父的话,我听不大懂,但“有耳无嘴”这句话,却一直深印在我的心 里,年长之后,我才慢慢懂得。 隔了一年,祖父死于肺病——许多采矿人的最后归宿。 沉默寡言的父亲把木刻猴子摆在神案右侧,不知道是纪念逝去的祖父,还是要提醒些什 么。木刻猴子一直都摆在神案上,渐渐地,也没有人会去注意它。 一直到我念高中的时候,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我和母亲发生了争执,我的嘴快,说了一 大堆气话。母亲泪眼汪汪的,侧过头去,看见神案上那个木刻猴子,悲愤地说:“看到你阿 公留下来的木猴没?你爸爸把它放在神桌上是要你们警惕,不要乱讲话,你阿公以前常常讲 ‘囝仔人有耳无嘴’,你难道忘记了?” 时间逝水般流过。有一次,父亲静静地和我说话,我从来不曾看过像那般谦和、诚恳的 父亲。他似乎内心有某些隐痛,却又尽力掩盖。他说:“这个时代,谨言慎行是很重要的, 不要放言高论,不要妄加评断,平平安安过一世就可以了。人生嘛,好像一出戏。” 说着,他从神案上把那三只木刻猴子拿下来,充满深意地说:“你看看这三只猴,不听、 不看、不说,这是有道理的,东方人的处世哲学,独善其身啊……”父亲叹了口气。 我不太同意父亲的看法,我说:“像这三只木刻猴子,不听、不看、不说,这样一个人, 其生命的本质及意义是什么呢?独善其身,这是多消极的借口啊!” 父亲苦笑,淡淡地说:“唉,以后你慢慢会晓得的。” 又是几年匆匆地过去,在不断的历练中,我慢慢理解父亲的看法了,相对的,我痛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