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uaniuantx.com所有试卷资料免费下载 容四轨,三洞共12轨(汉轨距为1.5m)。南、北两城墙因地形限制而成不规则形状:古人 多附会谓,仿南斗、北斗,故又称“斗城”。 人口30多万,共160多闾里,(八万八百户);闾里内,“室居栉比,门巷修直,”里的四周 有墙,闾是里的门。里内设“弹室”每街有亭长 城外应有“郭”,“造郭以守民”才对,但没发现其遗迹 2陵邑 东南郊与北郊有陵邑七座,为各地迁来的富豪之家,以加强中央控制;陵邑规模很大,如长 陵(高祖墓)五万户;茂陵(武帝)万户;(或说,27万口),长安总人口当不下百万。 、建筑、宫殿,如礼制建筑、遗址 霸城门遗址,经逐步发掘,三条并列的街道,中间约20m,总宽约47m(13.5+20+13.5) 其它街道也在40-50m之间,中间一条为皇帝专用;路旁植槐、榆、松、柏,下有砖砌排 水沟 秦早亡,西汉是封建社会上升阶段,建筑很多,但多为木造,年久无存,但可从汉代遗存的 画象砖以及明器,汉墓,汉阙中,看到其形象及作法。两种主要木结构:抬梁式,穿逗式 已经成熟;从流行的高台建筑,转而建造高阙、高楼阁,高达20丈,50丈,70丈:如:《 辅黄图·汉宫》上的记载建章宫……正门曰闾阖,高二十五丈,亦曰壁门;左凤阙高二十五 丈;右神明台门内,北起别风阙高五十丈,对峙井干楼高五十丈。 【斗棋】已经产生,结构作用明确——为保护土墙、木构架和基础,而用以岀挑屋檐,遮挡 雨水。无垂足家具。 技术:斗棋形式有多种,一斗一升,一斗三升,重叠挑出,转角大花,如意棋,束竹柱,八 角柱,园柱等等。 砖石结构发展:——楔形砖,用于墓室、水道中:砖石棋已从跌涩发展为半圆形棋、并列棋、 筒棋与穹棋。(教科书18页图1-33、34、35、36) 【礼制建筑】汉长安南郊有一处礼制建筑遗址,似“辟雍”或明堂。“明堂中有一殿,四面 无壁,以茅盖;通水,水环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 拜祀上帝焉。” 《诗经大雅·文王·灵台》《四书五经》中册127页《诗经》灵台有:贲鼓惟镛,於论鼓钟, 於乐辟雍;其后的注解是:辟璧通,雍,泽也:辟雍,天子之学,大射行礼之处也。水旋丘 如璧,以节观者,故曰“辟雍”。《礼记·王制》《四书五经》中册70页:天子命之教,然后 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班宫。西安南郊的礼制建筑 遗址,恰恰如上所述。虽有旧河道冲毁部分,亦可循中轴线而复原。可以判断是一座高台 建筑,与秦咸阳宫殿遗址、河北中山王陵的墓同一形制。(教科书80页图3-10、图3-11) 白、陵墓,阙: 【帝陵】平面多方形,上呈方锥台形,而称“方上”,最大的方上高约20余米(如:陕西兴 平县茂陵)。 文献上说:陵上有高墙、象生及殿屋。实物:某些方上有少数柱础,很多瓦片 【山东肥城孝堂山墓祠】两坡悬山顶,有正脊,用筒瓦、板瓦:正面两开间,中立八角柱, 柱上下各有一斗 【山东沂南古画像石墓】正立面两开间,前厅四间,中厅四间,后室两间,侧室一。内柱八 角形,下有础,上有斗,斗上为仿木如意棋;上有斗四及覆斗藻井。(教科书19页图1-37) 【四川乐山白崖崖墓】立面外观是两柱三间,内室布局仍属两间形。外柱方形大收分,下有 础,上有大斗。 东汉,葬于洛阳,邙山,废止邑陵,方上体量减小,砖墓、空心砖、砖棋、画象石墓、人象 柱、如交棋
www.juanjuantx.com 所有试卷资料免费下载 容四轨,三洞共 12 轨 (汉轨距为 1.5m)。南、北两城墙因地形限制而成不规则形状;古人 多附会谓,仿南斗、北斗,故又称“斗城”。 人口 30 多万,共 160 多闾里,(八万八百户);闾里内,“室居栉比,门巷修直,”里的四周 有墙,闾是里的门。里内设“弹室”每街有亭长。 城外应有“郭”,“造郭以守民”才对,但没发现其遗迹。 ⒉陵邑: 东南郊与北郊有陵邑七座,为各地迁来的富豪之家,以加强中央控制;陵邑规模很大,如长 陵(高祖墓)五万户;茂陵(武帝)六万户;(或说,27 万口),长安总人口当不下百万。 ㈢、建筑、宫殿,如礼制建筑、遗址 霸城门遗址,经逐步发掘,三条并列的街道,中间约 20m,总宽约 47m(13.5+20+13.5); 其它街道也在 40─50m 之间,中间一条为皇帝专用;路旁植槐、榆、松、柏,下有砖砌排 水沟。 秦早亡,西汉是封建社会上升阶段,建筑很多,但多为木造,年久无存,但可从汉代遗存的 画象砖以及明器,汉墓,汉阙中,看到其形象及作法。两种主要木结构:抬梁式,穿逗式, 已经成熟;从流行的高台建筑,转而建造高阙、高楼阁,高达 20 丈,50 丈,70 丈;如:《三 辅黄图•汉宫》上的记载建章宫……正门曰阊阖,高二十五丈,亦曰壁门;左凤阙高二十五 丈;右神明台门内,北起别风阙高五十丈,对峙井干楼高五十丈。 【斗栱】已经产生,结构作用明确──为保护土墙、木构架和基础,而用以出挑屋檐,遮挡 雨水。无垂足家具。 技术:斗栱形式有多种,一斗一升,一斗三升,重叠挑出,转角大花,如意栱,束竹柱,八 角柱,园柱等等。 砖石结构发展:──楔形砖,用于墓室、水道中;砖石栱已从跌涩发展为半圆形栱、并列栱、 筒栱与穹栱。(教科书 18 页图 1-33、34、35、36) 【礼制建筑】汉长安南郊有一处礼制建筑遗址,似“辟雍”或明堂。“明堂中有一殿,四面 无壁,以茅盖;通水,水环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 拜祀上帝焉。” 《诗经•大雅•文王•灵台》《四书五经》中册 127 页《诗经》灵台有:贲鼓惟镛,於论鼓钟, 於乐辟雍;其后的注解是:辟璧通,雍,泽也;辟雍,天子之学,大射行礼之处也。水旋丘 如璧,以节观者,故曰“辟雍”。《礼记•王制》《四书五经》中册 70 页:天子命之教,然后 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班宫。西安南郊的礼制建筑 遗址, 恰恰如上所述。虽有旧河道冲毁部分,亦可循中轴线而复原。可以判断是一座高台 建筑,与秦咸阳宫殿遗址、河北中山王陵的墓同一形制。(教科书 80 页图 3-10、图 3-11) ㈢、陵墓,阙: 【帝陵】平面多方形,上呈方锥台形,而称“方上”,最大的方上高约 20 余米(如:陕西兴 平县茂陵)。 文献上说:陵上有高墙、象生及殿屋。实物:某些方上有少数柱础,很多瓦片。 【山东肥城孝堂山墓祠】两坡悬山顶,有正脊,用筒瓦、板瓦;正面两开间,中立八角柱, 柱上下各有一斗。 【山东沂南古画像石墓】正立面两开间,前厅四间,中厅四间,后室两间,侧室一。内柱八 角形,下有础,上有斗,斗上为仿木如意栱;上有斗四及覆斗藻井。(教科书 19 页图 1-37) 【四川乐山白崖崖墓】立面外观是两柱三间,内室布局仍属两间形。外柱方形大收分,下有 础,上有大斗。 东汉,葬于洛阳,邙山,废止邑陵,方上体量减小,砖墓、空心砖、砖栱、画象石墓、人象 柱、如交栱;
www.uaniuantx.com所有试卷资料免费下载 【四川雅安高颐墓阙】贵族墓前的阙、以东汉高颐墓阙为最精美,有代表性。今只余一阙 呈子母阙式,造型仿木构建筑,有台基、墙柱、屋顶三部分:檐部夸张加大,按排多种形式 的斗棋,间插高、低浮雕,形成阙的主要造型部位;上有重檐屋顶、脊饰,下有两间式墙柱 子阙与母阙相仿,唯略小且单檐,外缘线收分,如依偎之状。(教科书20页图1-38、图1-39) 全国有汉阙28处,四川占其21 综上所述,汉时仿木建筑多为两间式造型,中轴线落于柱缝,少有明间的作法 四、私家园林:茂陵富民袁广汉,于北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构 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涛;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 晷,不能偏也:园中养白鹦鹉、紫鸳鸯、牦牛、青兕(si雌犀),奇兽珍禽,委积其间;致江 鸥、海鹤孕雏产毂(gu卵),延漫林池:奇树异草,蘼不培植。(摘引自《三辅黃图》) ()、长城:玉门关汉长城用沙、砾石、洪柳、芦苇、层层压叠,残高5-6m,赤峰附近土 少,用石块砌成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战争破坏严重,但东晋以后,南方经济发展,北方连年战争,人口大 减,直到北魏统一北方。这时佛教在北方发展迅速,佛教建筑,佛塔兴起了,宗教发展是人 民对**社会的一种反抗,宗教建筑却兴起了。 南朝佛教极盛,尤其是梁,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记载。 城市 因为**,帝王多如牛毛,都城、宫殿也很多,其中较大和使用较多的是,邺城,洛阳和建 康(今南京) 1.邺城:规模为3087×2205M,位于河北省临漳县附近的漳河南岸,大部分城址为漳水所 毁。邺城呈一东西七里,南北五里的矩形城市,第一次使用了南北中轴线——一中(雍)阳门大 街:而建(迎)春门一金明门大街将邺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为街坊,其中有市、手工作坊, 居民闾里:北部的中间是宫城,内为主要宫殿建筑,其东侧,南半为衙署,北半为宫室;再 东是王室贵族居住的戚里;宫殿西边是铜雀园,园西有三台:金虎台,铜省台,冰井台,“皆 砖砌,相去各六十步,上作阁道如浮桥,…施则三台相通”。(以晋尺计:一步为五晋尺 一晋尺=0245m:六十步约合73.5m)金虎台遗迹在南,70×120m,残高8-9m,另一台往 北约80m,应是铜雀台,残存50×80m,残高3m。最北的水井台,已完全为漳河水冲毁 城市中轴线的使用,即以此为始 2洛阳:(教科书45页图2-4)自东汉到魏晋皆以此为都;南北朝时,北魏统一北方后,曾 建都平城(山西大同),孝文帝于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出巡洛阳,决定迁都于此,并开始 营建,十九年九月成城:景明二年(公元501年)又建有320坊,每坊方300步;坊建有坊墙 “虽有暂劳,奸盗永止”:景明三年建成全部宫室。宫城位于城中偏北,正对宫城闾阖门的 铜驼街为城市主轴线;沿主轴线向南,洛河南岸,过永桥是四夷里。城内有大市、小市、金 市。城址位于今洛阳东北十五公里处(白马寺东)。 3建业:六朝古都(教科书47页25)从吴到陈共六个朝代,历时320年,史称:“六朝 建康城位于长江边丘陵起伏的地区,且各朝逐步扩建,呈不规则形,但宫城按一定规矩筑成 【越城】公元前472年战国时,越灭吴后,在今秦淮河和雨花台(聚宝山)之间建城。据记载 城周长2里80步。 【金陵邑】公元前33年,楚威王在石头城(今清凉山)筑金陵邑城,紧靠长江,形势险要 【建业(建康)】三国时期(公元211年),东吴治此,于金陵城旧址建石头城,依山势筑城, 周长达7里100步;东面设一门,南面设一门,北面二门。孙权在武昌称帝后,于公元229
www.juanjuantx.com 所有试卷资料免费下载 【四川雅安高颐墓阙】贵族墓前的阙、以东汉高颐墓阙为最精美,有代表性。今只余一阙, 呈子母阙式,造型仿木构建筑,有台基、墙柱、屋顶三部分;檐部夸张加大,按排多种形式 的斗栱,间插高、低浮雕,形成阙的主要造型部位;上有重檐屋顶、脊饰,下有两间式墙柱; 子阙与母阙相仿,唯略小且单檐,外缘线收分,如依偎之状。(教科书 20 页图 1-38、图 1-39) 全国有汉阙 28 处,四川占其 21。 综上所述,汉时仿木建筑多为两间式造型,中轴线落于柱缝,少有明间的作法。 ㈣、私家园林:茂陵富民袁广汉,于北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构 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涛;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 晷,不能偏也;园中养白鹦鹉、紫鸳鸯、牦牛、青兕( si 雌犀),奇兽珍禽,委积其间;致江 鸥、海鹤孕雏产毂( gu 卵),延漫林池;奇树异草,蘼不培植。(摘引自《三辅黄图》) ㈤、长城:玉门关汉长城用沙、砾石、洪柳、芦苇、层层压叠,残高 5─6m,赤峰附近土 少,用石块砌成。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 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战争破坏严重,但东晋以后,南方经济发展,北方连年战争,人口大 减,直到北魏统一北方。这时佛教在北方发展迅速,佛教建筑,佛塔兴起了,宗教发展是人 民对***社会的一种反抗,宗教建筑却兴起了。 南朝佛教极盛,尤其是梁,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记载。 ㈡、城市: 因为***,帝王多如牛毛,都城、宫殿也很多,其中较大和使用较多的是,邺城,洛阳和建 康(今南京)。 ⒈邺城:规模为 3087×2205M,位于河北省临漳县附近的漳河南岸,大部分城址为漳水所 毁。邺城呈一东西七里,南北五里的矩形城市,第一次使用了南北中轴线──中(雍)阳门大 街;而建(迎)春门━金明门大街将邺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为街坊,其中有市、手工作坊, 居民闾里;北部的中间是宫城,内为主要宫殿建筑,其东侧,南半为衙署,北半为宫室;再 东是王室贵族居住的戚里;宫殿西边是铜雀园,园西有三台:金虎台,铜省台,冰井台,“皆 砖砌,相去各六十步,上作阁道如浮桥,……施则三台相通”。(以晋尺计:一步为五晋尺, 一晋尺=0.245m;六十步约合 73.5m)金虎台遗迹在南,70×120m,残高 8-9m,另一台往 北约 80m,应是铜雀台,残存 50×80m,残高 3m。最北的水井台,已完全为漳河水冲毁。 城市中轴线的使用,即以此为始。 ⒉洛阳:(教科书 45 页图 2-4)自东汉到魏晋皆以此为都;南北朝时,北魏统一北方后,曾 建都平城(山西大同) ,孝文帝于太和十七年(公元 493 年)出巡洛阳,决定迁都于此,并开始 营建,十九年九月成城;景明二年(公元 501 年)又建有 320 坊,每坊方 300 步;坊建有坊墙, “虽有暂劳,奸盗永止”;景明三年建成全部宫室。宫城位于城中偏北,正对宫城阊阖门的 铜驼街为城市主轴线;沿主轴线向南,洛河南岸,过永桥是四夷里。城内有大市、小市、金 市。城址位于今洛阳东北十五公里处 (白马寺东)。 ⒊.建业:六朝古都(教科书 47 页 2-5)从吴到陈共六个朝代,历时 320 年,史称:“六朝”。 建康城位于长江边丘陵起伏的地区,且各朝逐步扩建,呈不规则形,但宫城按一定规矩筑成。 【越城】公元前 472 年战国时,越灭吴后,在今秦淮河和雨花台(聚宝山)之间建城。据记载, 城周长 2 里 80 步。 【金陵邑】公元前 333 年,楚威王在石头城(今清凉山)筑金陵邑城,紧靠长江,形势险要。 【建业(建康)】三国时期(公元 211 年) ,东吴治此,于金陵城旧址建石头城,依山势筑城, 周长达 7 里 100 步;东面设一门,南面设一门,北面二门。孙权在武昌称帝后,于公元 229
www.uaniuantx.com所有试卷资料免费下载 年秋,迁都建业,开始在石头城东筑造都城,北依玄武湖,南临秦淮河,东近钟山西麓,周 长20里19步。宫城位于都城中部偏北。西晋统一后,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建业为建邺 建兴元年(公元313年),为避晋愍(min帝司马邺之讳而改名建康。建武元年(公元317年), 为东晋都城;继之,南朝的宋、齐、梁、陈(公元420-589年)皆以此为都。 南朝佛教极盛,尤其是梁,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记载 、住宅与园林 1.住宅:庑殿顶,人字棋,鸱尾;席地而坐,架空地板,直棂窗,竹帘、幕。围墙上有成排 的直棂窗,可能墙内有廊。“舍宅为寺”“舍宅为观”者贵族多,可见厅堂、院落、廊等多 与住宅相同 2园林:北魏末,宅后园中,有土山,钓台,曲沼,飞梁,亭阁;叠石造山技术也极高,重 岩复岭,石路崎岖,深溪洞壑,有著自然。 四、佛教建筑: 1白马寺(鸿胪寺)公元67年):西汉末年,大月氏国(克什米尔)使臣伊引把佛教传入中国, 到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派人赴天竺求佛法,两位高僧到中国传教,他们用白 马驮回佛像与佛经,接住在鸿胪寺,在寺里传习礼拜并编译佛经,才有洛阳白马寺。“寺” 是古代官署名称,自此之后,就成了佛教经院的专用名称了。于公元58-75年间建齐云木塔 高200尺(约合46M),五代时塔高500尺(约合115M),因屡经劫火,于金大定十五年(公元 1175年)改建为砖塔,十三层,高一百六十余尺:即现存的齐云塔,高约35M。这便是我 国第一座佛教建筑。 2佛教与佛教建筑的初兴:三国时笮(ze)融,在徐州造浮图祠,“下为重楼,上累金盘”,是 初期的木塔,国楼阁与印度浮图相结合的产物:逐淅地佛教建筑大兴 这一时期300多年战乱,人心思定而厌战。于是转趋佛教:因为佛教徒可以免劳役、免赋税、 不当兵。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说,南朝首都建康有僧尼十万;北魏时,正光年(520-524)以 后有佛寺三万多,只洛阳就有佛寺1367座,《洛阳伽兰记》记述了当时洛阳四十多所重要佛 寺,而以永宁寺为最大,为门一—塔一殿式的布局:且大造佛窟。北魏统治者在都城,平城(山 西大同开凿云岗石窟,迁都洛阳后,又造龙门石窟。 3塔(浮图)的传入: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印度佛舍利塔与中国楼阁式建筑结合,使成中国式 塔,首先出现的是木塔,永宁寺塔:方形,九层。(印度佛舍利塔构成是:台基、复钵、相 轮——十三天)南北朝,木塔风行但只留下了砖、石塔,木塔造形在石窟中常见,多为方形。 嵩岳寺塔:北魏正光元年四年,(520523),15层,高39.5m,平面呈单壁12边形,底经 10.6m,内径5m,壁厚2.5m,青砖、黄泥砌筑,白色外饰面。外呈曲线,硕大秀美,塔刹 整石雕造,为现存最早的塔 四、石窟建筑与雕刻、石窟寺是这一时期,佛教建筑的一重要类型,其源于印度,随佛教的 传入,但中国给予建筑处理;汉崖墓即凿石窟,出现得最早,但两者用途不同。佛窟传入之 后,从新疆开始风行到全国各地,甘肃、山西、陕西、江苏、河南、河北、山东、浙江、辽 宁、四川等地:主要有: 1.三世纪开凿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现有235窟; 2.三世纪开凿新疆拜城库木吐喇洞,现存99窟 3公元366年(前秦建元二年),开凿甘肃敦煌莫高窟; 4公元460年(北魏和平初年),开凿山西大同市云冈石窟 5公元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开凿洛阳龙门石窟 6公元502年(北魏景明二年),开凿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7公元551年(北齐天保二年),开凿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8公元568年(北齐天统四年),开凿河北邯郸南、北响堂山石窟
www.juanjuantx.com 所有试卷资料免费下载 年秋,迁都建业,开始在石头城东筑造都城,北依玄武湖,南临秦淮河,东近钟山西麓,周 长 20 里 19 步。宫城位于都城中部偏北。西晋统一后,太康三年(公元 282 年)改建业为建邺。 建兴元年(公元 313 年),为避晋愍(mǐn)帝司马邺之讳而改名建康。建武元年(公元 317 年), 为东晋都城;继之,南朝的宋、齐、梁、陈(公元 420-589 年)皆以此为都。 南朝佛教极盛,尤其是梁,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记载。 ㈢、住宅与园林: ⒈住宅:庑殿顶,人字栱,鸱尾;席地而坐,架空地板,直棂窗,竹帘、幕。围墙上有成排 的直棂窗,可能墙内有廊。“舍宅为寺” “舍宅为观”者贵族多,可见厅堂、院落、廊等多 与住宅相同。 ⒉园林:北魏末,宅后园中,有土山,钓台,曲沼,飞梁,亭阁;叠石造山技术也极高,重 岩复岭,石路崎岖,深溪洞壑,有若自然。 ㈣、佛教建筑: ⒈白马寺(鸿胪寺)(公元 67 年):西汉末年,大月氏国(克什米尔)使臣伊引把佛教传入中国, 到东汉永平十年(公元 67 年),汉明帝派人赴天竺求佛法,两位高僧到中国传教,他们用白 马驮回佛像与佛经,接住在鸿胪寺,在寺里传习礼拜并编译佛经,才有洛阳白马寺。“寺” 是古代官署名称,自此之后,就成了佛教经院的专用名称了。于公元 58-75 年间建齐云木塔, 高 200 尺(约合 46M),五代时塔高 500 尺(约合 115M),因屡经劫火,于金大定十五年(公元 1175 年)改建为砖塔, 十三层,高一百六十余尺;即现存的齐云塔,高约 35M。这便是我 国第一座佛教建筑。 ⒉佛教与佛教建筑的初兴:三国时笮(ze)融,在徐州造浮图祠,“下为重楼,上累金盘”,是 初期的木塔,国楼阁与印度浮图相结合的产物;逐淅地佛教建筑大兴。 这一时期 300 多年战乱,人心思定而厌战。于是转趋佛教;因为佛教徒可以免劳役、免赋税、 不当兵。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说,南朝首都建康有僧尼十万;北魏时,正光年(520─524)以 后有佛寺三万多,只洛阳就有佛寺 1367 座,《洛阳伽兰记》记述了当时洛阳四十多所重要佛 寺,而以永宁寺为最大,为门━塔━殿式的布局;且大造佛窟。北魏统治者在都城,平城(山 西大同)开凿云岗石窟,迁都洛阳后,又造龙门石窟。 ⒊塔(浮图)的传入;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印度佛舍利塔与中国楼阁式建筑结合,使成中国式 塔,首先出现的是木塔,永宁寺塔:方形,九层。(印度佛舍利塔构成是:台基、复钵、相 轮──十三天)南北朝,木塔风行但只留下了砖、石塔,木塔造形在石窟中常见,多为方形。 嵩岳寺塔:北魏正光元年四年,(520—523),15 层,高 39.5m,平面呈单壁 12 边形, 底经 10.6m,内径 5m,壁厚 2.5m,青砖、黄泥砌筑,白色外饰面。外呈曲线,硕大秀美,塔刹 整石雕造,为现存最早的塔。 ㈣、石窟建筑与雕刻、石窟寺是这一时期,佛教建筑的一重要类型,其源于印度,随佛教的 传入,但中国给予建筑处理;汉崖墓即凿石窟,出现得最早,但两者用途不同。佛窟传入之 后,从新疆开始风行到全国各地,甘肃、山西、陕西、江苏、河南、河北、山东、浙江、辽 宁、四川等地:主要有: ⒈三世纪开凿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现有 235 窟; ⒉三世纪开凿新疆拜城库木吐喇洞,现存 99 窟; ⒊公元 366 年(前秦建元二年),开凿甘肃敦煌莫高窟; ⒋公元 460 年(北魏和平初年),开凿山西大同市云冈石窟; ⒌公元 494 年(北魏太和十八年),开凿洛阳龙门石窟; ⒍公元 502 年(北魏景明二年),开凿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⒎公元 551 年(北齐天保二年),开凿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⒏公元 568 年(北齐天统四年),开凿河北邯郸南、北响堂山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