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质谱分析 (mass spectrometry,MS) 14.1质谱分析概述 14.2质谱仪器原理 14.3双聚焦质谱仪 14.4四极滤质器、离子肼质谱计及飞行时间质谱计 14.5离子的类型 14.6质谱定性分析及谱图解析 14.7质谱定量分析 14.8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14.9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 14.10质谱-质谱联用((MS-MS)
14.1 质谱分析概述 14.2 质谱仪器原理 14.3 双聚焦质谱仪 14.4 四极滤质器、离子肼质谱计及飞行时间质谱计 14.5 离子的类型 第14章 质谱分析 (mass spectrometry,MS) 14.6 质谱定性分析及谱图解析 14.7 质谱定量分析 14.8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14.9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 14.10 质谱-质谱联用(MS-MS)
14.1质谱分析概述 (M-R2) (M-R) 第一台质谱仪:1912年。 (M-R:)+ 早期应用:相对原子质量、同 位素等的测量; 现代:有机化合物相对分子质 量精确测定与结构鉴定的重要 工具; 特殊性:联用技术。 目前质谱技术3分支同位 素质谱、无机质谱和有机质谱。 本章主要介绍有机质谱
第一台质谱仪:1912年。 早期应用:相对原子质量、同 位素等的测量; 现代:有机化合物相对分子质 量精确测定与结构鉴定的重要 工具; 特殊性:联用技术。 目前质谱技术3分支:同位 素质谱、无机质谱和有机质谱。 本章主要介绍有机质谱。 M+ (M-R2 ) + (M-R3 ) + (M-R1 ) + 14.1 质谱分析概述
发展过程: 20世纪40年代:高分辨率质谱仪出现,有机化合物结 构分析。 20世纪60年代末:色谱-质谱联用仪出现,有机混合物 分离分析,促进天然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源、电喷雾电 离源、大气压化学电离源,开创了质谱技术研究生物大分 子的新领域。 2002年由于“发明了用于生物大分子的电喷雾离子化 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分析法”,美国科学家约 翰·芬恩与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共享该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发展过程: 20世纪40年代:高分辨率质谱仪出现,有机化合物结 构分析。 20世纪60年代末:色谱-质谱联用仪出现,有机混合物 分离分析,促进天然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源、电喷雾电 离源、大气压化学电离源,开创了质谱技术研究生物大分 子的新领域。 2002年由于“发明了用于生物大分子的电喷雾离子化 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分析法”,美国科学家约 翰·芬恩与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共享该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质谱分折法(Mass Spectrometry,MS)是在 高真空系统中测定样品的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质量, 以确定样品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子结构的方法。 有机化合物分子受到(如)电子流冲击后,形成带正电荷分 子离子及碎片离子,按照其质量和电荷比值m/z(质荷比) 大小依次排列而被记录下来的图谱,即为质谱图。 进样系统 离子源 质量分析器 检测器 1气体扩散 1电子麦击 1单聚售 2.化学电离 2.双聚偶 2.直接进梯 3,场敏电离 3飞行时间 3.气相色槽 4激 4四极杆
进样系统 离子源 质量分析器 检测器 1.气体扩散 2.直接进样 3.气相色谱 1.电子轰击 2.化学电离 3.场致电离 4.激光 1.单聚焦 2.双聚焦 3.飞行时间 4.四极杆 质谱分析法(Mass Spectrometry, MS)是在 高真空系统中测定样品的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质量, 以确定样品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子结构的方法。 有机化合物分子受到(如)电子流冲击后,形成带正电荷分 子离子及碎片离子,按照其质量m和电荷z比值m/z(质荷比) 大小依次排列而被记录下来的图谱,即为质谱图
14.2质谱仪器原理 抽真空 试样瓶心 电子 抽真空 仪器原理图 铁 分商管 质谱仪原理与结构 进样系统 离子源 质量分析器 检测器 真空系统
仪器原理图 进样系统 离子源 质量分析器 检测器 真空系统 14.2 质谱仪器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