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扩散相与扩散介质的性质差异三、结构缺陷的影响四、温度与杂质的影响第四节几个特殊的有关扩散的实际问题一、离子晶体的扩散二、烧结三、纳米晶体材料的扩散问题第五节固态相变中的形核第六节固态相变的晶体成长一、扩散控制长大二、界面控制长大第七节扩散型相变一、Al-Cu合金的淬火时效二、陶瓷材料中的脱溶沉淀反应三、合金中的调幅分解四、玻璃中的调幅分解第八节无扩散相变第8章材料的变形与断裂重点:了解塑性变形本质,塑性变形及加热时组织的变化,理解金属的弹性变形、滑移和李晶变形。难点:理解单晶体和多晶体的塑形变形,理解合金的变形与强化,金属的断裂、热变形、蠕变和超塑性。课程思政: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国家情怀和使命担当。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作为一般性的概念和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讲授完成:对主要知识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讲授。典型案例采用讨论方式与学生直接交流,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思维进行分析。第一节金属变形概述第二节金属的弹性变形第三节滑移和李晶变形第四节单晶体的塑性变形第五节多晶体的塑性变形23
23 二、扩散相与扩散介质的性质差异 三、结构缺陷的影响 四、温度与杂质的影响 第四节 几个特殊的有关扩散的实际问题 一、 离子晶体的扩散 二、 烧结 三、 纳米晶体材料的扩散问题 第五节 固态相变中的形核 第六节 固态相变的晶体成长 一、 扩散控制长大 二、 界面控制长大 第七节 扩散型相变 一、Al-Cu 合金的淬火时效 二、陶瓷材料中的脱溶沉淀反应 三、合金中的调幅分解 四、玻璃中的调幅分解 第八节 无扩散相变 第 8 章 材料的变形与断裂 第一节 金属变形概述 第二节 金属的弹性变形 第三节 滑移和孪晶变形 第四节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第五节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重点:了解塑性变形本质,塑性变形及加热时组织的变化,理解金属的弹性变形、滑移和 孪晶变形。 难点: 理解单晶体和多晶体的塑形变形,理解合金的变形与强化,金属的断裂、热变形、 蠕变和超塑性。 课程思政: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 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国家情怀和使命担当。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作为一般性的概念和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讲授 完成;对主要知识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讲授。典型案例采用讨论方式与学生 直接交流,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思维进行分析
第六节纯金属的变形强化第七节合金的变形与强化第八节冷变形金属的组织与性能第九节金属的断裂第十节冷变形金属的回复阶段第十一节冷变形金属的再结晶第十二节金属的热变形、变和超塑性第十三节陶瓷晶体的变形第十四节高分子材料的变形第9章固体材料的电子结构与物理性能重点:了解能带的形成过程,了解半导体的性质,理解材料的光学和热学性能难点:了解材料的磁性、材料的热传导过程。课程思政: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国家情怀和使命担当。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作为一般性的概念和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讲授完成;对主要知识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讲授。典型案例采用讨论方式与学生直接交流,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思维进行分析。第一节固体的能带理论一、能带的形成二、金属的能带结构与导电性第二节半导体第三节材料的磁性一、材料的基本磁学性质二、材料的顺磁性和抗磁性三、材料的铁磁性四、材料的反铁磁性第四节材料的光学性能一、基本概念与原理二、折射三、反射四、吸收五、散射24
24 第六节 纯金属的变形强化 第七节 合金的变形与强化 第八节 冷变形金属的组织与性能 第九节 金属的断裂 第十节 冷变形金属的回复阶段 第十一节 冷变形金属的再结晶 第十二节 金属的热变形、蠕变和超塑性 第十三节 陶瓷晶体的变形 第十四节 高分子材料的变形 第 9 章 固体材料的电子结构与物理性能 第一节 固体的能带理论 一、能带的形成 二、金属的能带结构与导电性 第二节 半导体 第三节 材料的磁性 一、材料的基本磁学性质 二、材料的顺磁性和抗磁性 三、材料的铁磁性 四、材料的反铁磁性 第四节 材料的光学性能 一、基本概念与原理 二、折射 三、反射 四、吸收 五、散射 重点:了解能带的形成过程,了解半导体的性质,理解材料的光学和热学性能。 难点:了解材料的磁性、材料的热传导过程。 课程思政: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 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国家情怀和使命担当。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作为一般性的概念和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讲授 完成;对主要知识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讲授。典型案例采用讨论方式与学生 直接交流,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思维进行分析
第五节材料的热学性能一、热容二、热膨胀三、热传导第六节功能材料举例六、学时分配作业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备注题量讲实实课讨习小章节主要内容授验训外论题计441绪论22662材料结构的基本知识331212材料中的晶体结构101034高分子材料的结构516164晶体缺陷61414 3材料的相结构及相图71414扩散与固态相变3814143材料的变形与断裂9固体材料的电子结构266与物理性能9696合计25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石德珂:王红洁.材料科学基础.ISBN:9787111662785.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三版.(二)教学参考书[1]胡廣祥,蔡珣,戎咏华.材料科学基础.ISBN:9787313024800.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第三版[2】赵品,谢辅洲,孙振国.材料科学基础教程.ISBN:9787560357751.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一版[3】傅献彩等编。物理化学(上).ISBN:9787040167696.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第五版[4】张联盟,黄学辉,宋晓岚.材料科学基础.ISBN:9787562927570.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08月,第二版25
25 第五节 材料的热学性能 一、热容 二、热膨胀 三、热传导 第六节 功能材料举例 六、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作业 题量 备注 章节 主要内容 讲 授 实 验 实 训 课 外 讨 论 习 题 小 计 1 绪论 4 4 2 2 材料结构的基本知识 6 6 2 3 材料中的晶体结构 12 12 3 4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 10 10 3 5 晶体缺陷 16 16 4 6 材料的相结构及相图 14 14 3 7 扩散与固态相变 14 14 3 8 材料的变形与断裂 14 14 3 9 固体材料的电子结构 与物理性能 6 6 2 合计 96 96 25 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一)教材 石德珂,王红洁.材料科学基础.ISBN: 9787111662785.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1 年 1 月,第 三版. (二)教学参考书 [1] 胡赓祥,蔡珣,戎咏华. 材料科学基础. ISBN: 9787313024800.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 年 10 月,第三版. [2] 赵品,谢辅洲,孙振国.材料科学基础教程. ISBN: 9787560357751.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 学出版社,2016 年 1 月,第一版. [3] 傅献彩等编.物理化学(上).ISBN: 9787040167696.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1 月,第五版. [4] 张联盟,黄学辉,宋晓岚. 材料科学基础. ISBN: 9787562927570.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 社,2008 年 08 月,第二版
八、其他说明无26
26 八、其他说明 无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执笔者:苗磊审核人:聂宝华、余明光编写日期:2022年5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开课单位材料科学与氢能学院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否必修课是否为双语课程性质学分数4学分学时数总学时64,其中:实验(实训)0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高等数学1A后续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二、课程简述(300字左右)《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基础课程,在材料学专业课的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培养材料学科专业人才整体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有关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学基础原理、常见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并进一步了解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科技发展、学科渗透交叉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具有全面的化学素质和知识水平,培养学生从化学与物质的角度,思考和解决材料学问题的基础能力。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指标点1-1能够将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运用到工程问题的恰当表述中。1-3了解材料的成分、结构(组成)、性能之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具备数学、物理、化学、材料、间的关系并能够应用于材料工程问题的分机械、计算机等工程专业知识及技能。析中。1-4熟悉材料的制备与改性流程并能够根据具体的工程实践做出适当的选择。27
27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执笔者:苗磊 审核人:聂宝华、余明光 编写日期:2022 年 5 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开课单位 材料科学与氢能学院 课程类型 学科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是否为双语 否 学分数 4 学分 学时数 总学时 64,其中:实验(实训)0 学时;课外 0 学时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 1A 后续课程 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 二、课程简述(300 字左右)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基础课程,在材料学专业课的学习 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培养材料学科专业人才整体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也是学习有关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 学基础原理、常见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并进一步了解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 科技发展、学科渗透交叉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具有全面的化学素质和知识水平,培养学生从化学 与物质的角度,思考和解决材料学问题的基础能力。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具备数学、物理、化学、材料、 机械、计算机等工程专业知识及技能。 1-1 能够将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运用 到工程问题的恰当表述中。 1-3 了解材料的成分、结构(组成)、性能之 间的关系并能够应用于材料工程问题的分 析中。 1-4 熟悉材料的制备与改性流程并能够根据 具体的工程实践做出适当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