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 三、关于各族同源的古帝王世系 顾颉刚早在1923年发表的《答刘胡两先生书》中就 指出,要推翻伪古史,必须“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 他说: 在现在公认的古史上,一统的世系已经笼罩了 百代帝王,四方种族,民族一元论可谓建设得十分巩 固了。但我们一读古书,商出于玄鸟,周出于姜螈, 任、宿、须句出于太衅,郊出于少衅,陈出于额项,六、 蓼出于皋陶庭坚,楚、菱出于祝融、鬻熊(恐是一人), 他们原是各有各的始祖,何尝要求统一,自从春秋以 来,大国攻灭小国多了,疆界日益大,民族日益并合, 种族观念渐淡而一统观念渐强,于是许多民族的始 祖的传说亦渐渐归到一条线上,有了先后君臣的关 系,《尧典》、《五帝德》、《世本》诸书就因此出 来。…我们对于古史,应当依了民族的分合为分 合,寻出他们的系统的异同状况®。 顾氏在1933年所写的《(古史辨〉第四册序》中有一 段论“帝系”的话,意思跟上引那段话大致相同,而说得比 较详细,我们也摘引于下: …从古书里看,在周代时原是各个民族各有 其始祖,而与他族不相统属。如《诗经》中记载商人 的祖先是“天命玄鸟”降下来的,周人的祖先是姜螈 “履帝武”而得来的,都以为自己的民族出于上帝。 这当然不可信,但当时商、周两族自己不以为同出于 一系,则是一个极清楚的事实。《左传》上说…太 24
·新出土先秦文献与古史传说· 衅与有济是任、宿诸国的祖先…颛顼是陈国的祖 先。至于奉祀的神,各民族亦各有其特殊的。如《左 传》说鲧为夏郊。又如《史记·封禅书》上说秦灵公 于吴阳作上時,祭黄帝;作下時,祭炎帝。这原是各 说各的,不是一条线上的人物。到了战国时,许多小 国并合的结果,成了几个极大的国;后来秦始皇又成 了统一的事业。但各民族间的种族观念是向来极深 的。…疆域的统一虽可使用武力,而消弭民族间 的恶感,使其能安居于一国之中,则武力便无所施其 技。于是有几个聪明人起来,把祖先和神灵的“横的 系统”改成了“纵的系统”,把甲国的祖算做了乙国的 祖的父亲,义把丙国的神算做了甲国的祖的父亲。 他们起来喊道:“咱们都是黄帝的子孙,分散得远了, 所以情谊疏了,风俗也不同了。如今又合为一国,咱 们应当化除畛域的成见!”…本来楚国人的缺舌之 音,中原人是不屑听的,到这时知道楚国是帝高阳的 后人,而帝高阳是黄帝的孙儿了。本来越国人的文 身雕题,中原人是不屑看的,到这时知道越国是禹的 后人,而禹是黄帝的玄孙了。…最显著的当时所 谓华夏民族是商和周,而周祖后极是帝喾元妃之子, 商祖契是帝喾次妃之子,帝喾则是黄帝的曾孙,可见 顾氏认为我 国古代各族都出 华夏的商周和蛮夷的楚、越本属一家。…图 自黄帝的大一统 顾氏认为我国古代各族都出自黄帝的大一统帝王世 帝王世系,是战国 以来各族不断融 系,是战国以来各族不断融合、各国逐渐趋于统一的大形合、各国逐渐趋于 势的产物。这显然是很有道理的。当然,他过分强调“几 统一的大形势的 产物。这显然是 个聪明人”在这一大一统帝王世系形成中的作用,则是不很有道理的。 25
·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 够妥当的。 顾氏认为黄帝原本是秦国特有的神,又借“聪明人” 之口,说“咱们都是黄帝的子孙”“如今又合为一国”等等, 显然把大一统帝王世系形成的时间,定在秦统一后。这 恐怕也有问题。《五帝德》和《帝系》(今传本皆见《大戴礼 记》,《史记》称《帝系》为《帝系姓》),是今天所能看到的集 中反映以黄帝为始祖的大一统帝王世系的最早作品。顾 氏在《〈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中,置《五帝德》的出现时 代于汉⑧,又批评王国维《般周制度论》“据了《帝系姓》的 话”,说“舜、禹皆颛顼后”,“汤、武皆帝喾后”,“全本于秦、 汉间的伪史”①。在顾氏1929年编的《中国上古史研究讲 义》中,《五帝德》和《帝系》都列为“西汉时的儒家的记 载”®。这些都反映了他的大一统帝王世系形成于秦统 《五帝德》 一以后的观点。《五帝德》和《帝系姓》为《史记》所采信, 和《帝系姓》为 《史记》所采信, 很可能是战国晚期作品。把它们定为西汉作品,显然失 很可能是战国 之过晚。 晚期作品。把 它们定为西汉 不过,顾氏也清楚地认识到大一统帝王世系有一个 作品,显然失之 较长的形成过程,并不是在秦汉间突然出现的。他在《中 过晚。 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把《国语》中关于古代帝系的那些 说法,列为“战国秦汉间的非儒家的记载”⑧。在这一《讲 义》的“《帝系》”节中,他指出《国语》的一些记载似乎已有 把诸夏和四夷各族都归为一系的意思,并认为“这是在战 国的大时势下所应有的鼓吹”②。在“《国语》”节中,他指 出《鲁语上》关于虞、夏、商、周所举行的禘、祖、郊、宗、报 等祭祀的那段话,实际上已把颛顼当作虞、夏的共同始 祖,并以颛顼为出自黄帝;而商的始祖契和周的始祖稷, 26
·新出土先秦文献与古史传说· 据这段话则应是同出自帝喾的⑤。《郑语》里有一段讲楚 之先世的话,跟《帝系》中讲楚先世的一段话相表里⑧。 据顾氏的学生王煦华说,顾氏晚年“在《周公东征考证》中 对《帝系》的祖先同源说出现的时代作了考证”,认为《帝 系》讲楚先世的那一段“和《郑语》说的‘惟荆实有昭德,若 周衰,其必兴矣’,正是一鼻孔出气。这就表明写作这篇 文字是为楚取得中原统治张目的。因此,它的出现当在 楚能问鼎中原的时期。战国中期,在秦还没有称王之际, 楚威土灭越,统一了南方中国,有力量统一中国,所以作家 们纷纷为它装点,把黄帝、颛顼等大神推到楚祖吴回、陆终 的顶上,使楚的一系和唐、虞、夏、商、周同条共贯,以取得统 治中原的法统,因而就把无数族类的祖先熔化成为一个整 体,这就是《帝系》的祖先同出一源说出现的历史背景”⑦。 总之,顾氏认为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帝王世系并非实 总之,顾氏 认为中国古代 录,而是进入战国时代以后,在各族不断融合、各国不断 大一统的帝王 并合的形势下逐渐形成的。 世系并非实录, 而是进入战国 我们可以用《子羔》篇来检验一下顾氏关于大一统帝 时代以后,在各 王世系的见解。 族不断融合、各 国不断并合的 在《子羔》篇写作的时代,尧舜传说已广泛流传,所以 形势下逐渐形 夏、商、周三族的始祖禹、契、后稷都已被当作舜的臣下。成的。 不过子羔与孔子关于禹、契、后稷出身的那段问答,却肯 定了以他们为天帝之子的降生神话。这段问答见于9至 13号简。陈剑《上博简(子羔〉、〈从政)篇的竹简拼合与编 连问题小议》,指出《子羔》11号简上段、10号简与11号 简下段可拼合为一简,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战国楚简 第3号与《子羔》2号简也可拼合为一简⑧。这对简文的 27
·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 通读起了很大作用。现在就把陈文对这段简文所作的释 文抄录于下(个别处有改动,皆在注中说明): 子羔问于孔子曰:三王者之作也,皆人子也,而 其父贱不足称也与?殿(抑)亦成(诚)天子也与?孔 子曰:善,而问之也。久矣,其莫…〔禹之母… 之)(简9)女也,观于伊而得之,事(娠)三(简11上段) 念(年)而画(?)于背而生,生而能言,是禹也。契之 母,有城氏之女(简10)也,游于央台之上,有燕衔卵 而措诸其前,取而吞之,室(娠)(简11下段)三念(年) 而画(?)于雁(膺),生乃呼曰:(中文大学藏葡3)“钦 (?)!”是契也。后极之母,有部氏之女也,游于玄咎 之内,冬见芙孜而荐之,乃见人武,履以祈祷曰:帝之 武,尚使(简12)☑是后极之母也。三王者之作也如 是。子羔曰:然则三王者孰为☑(简13)⑧。 在这段简文里,子羔向孔子表示了他对当时流传的 禹、契、后稷是天帝之子的说法的怀疑。他怀疑这三位其 实是凡人所生,只不过其父地位单贱,不为人所知而已。 孔子为他讲述了这三位的降生神话,肯定他们是天帝之 子。前面介绍《子羔》篇时所引的那句总结全篇之语中的 “三天子”,就是指禹、契、后稷而言的。 上引简文所说的契和后稷的降生神话,跟大家所熟 悉的“天命玄鸟”和“履帝武”的神话大体相合;禹的降生 传说跟见于《山海经》等书的“鲧复(腹)生禹”的神话不 同④,而跟见于下引的汉以后书中的禹生神话很相近(各 书中契生神话也一并引录,引《春秋繁露》并及后稷降生 神话,以便比较)。《春秋繁露·三代改别质文》:“…至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