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三首 预习 【学习目标】 1.理解典故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词的含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感。 3.理解辛弃疾深沉的爱国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正音正字】 麾hui炙zh霹雳p赢ying蓦mo阑珊 lanshan 【积累词语】 八百里麾下的卢霹雳生前身后名 【作者介绍】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 地区。20岁时,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 掌书记。后归南宋,曾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等职。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他 重视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做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 受到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晚年,情势危急,又被起用,但仍不 得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2.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其词反应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 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作品题材广 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 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轩长短句》集。 【朗读课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词三首 预习 【学习目标】 1.理解典故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词的含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感。 3.理解辛弃疾深沉的爱国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正音正字】 麾 huī 炙 zhì 霹雳 pīlì 赢 yíng 蓦 mò 阑珊 lánshān 【积累词语】 八百里 麾下 的卢 霹雳 生前身后名 【作者介绍】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 地区。20 岁时,率领 2000 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 掌书记。后归南宋,曾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等职。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他 重视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做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 受到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 20 年。晚年,情势危急,又被起用,但仍不 得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2.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其词反应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 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作品题材广 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 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轩长短句》集。 【朗读课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 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颇受喜爱的小令。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 滋味″的而今″对比,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愁和强烈愤懑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 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 法排遣,于是在博山石壁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 染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 无穷。词中前后片"愁"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指春花秋日的闲愁,后者指关怀国 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 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 历了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 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 愁情",他ν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 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报国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 知,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 见。"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 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 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结句,形似轻 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作者”愁“的深沉博大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 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颇受喜爱的小令。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 滋味”的“而今”对比,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愁和强烈愤懑。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 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 法排遣,于是在博山石壁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 染“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 无穷。词中前后片“愁”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指春花秋日的闲愁,后者指关怀国 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 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 历了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 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 “愁情”,他“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 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报国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 知,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 见。“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 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 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结句,形似轻 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作者“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 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 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手法很巧妙,突出强 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朗读课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 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课文分析】 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烤 熟的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 兵。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完成君王统一国 家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我已经成了白发人! 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 好友。陈亮与辛弃疾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排斥、打击的人物。他俩曾经在江西鹅 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计划全都落空。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首词,全是写军中生活,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的生活。 上片,描写一个秋天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的夜 与晓。首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 写念念不忘报国。"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醉态的写照。辛弃疾遭贬闲居,胸中郁 闷,唯有借酒消愁,不觉酩酊大醉。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复大业,于是,拨亮 灯光,深情的注视曾经伴他驰骋杀场的宝剑 从梦回吹角连营″到赢得生前身后名″,是描写梦境。"梦回″二字点明了这 点。"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下面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 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 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手法很巧妙,突出强 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朗读课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 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课文分析】 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烤 熟的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 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完成君王统一国 家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我已经成了白发人! 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 好友。陈亮与辛弃疾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排斥、打击的人物。他俩曾经在江西鹅 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计划全都落空。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首词,全是写军中生活,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的生活。 上片,描写一个秋天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的夜 与晓。首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 写念念不忘报国。“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醉态的写照。辛弃疾遭贬闲居,胸中郁 闷,唯有借酒消愁,不觉酩酊大醉。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复大业,于是,拨亮 灯光,深情的注视曾经伴他驰骋杀场的宝剑。 从“梦回吹角连营”到“赢得生前身后名”,是描写梦境。“梦回”二字点明了这 一点。“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下面
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 百里分麾下炙",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 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这里的`五十弦”,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这两句 话的意思是:出兵开战之前,充足的给养保证了将士们旺盛的士气,雄壮的塞外 之音鼓舞了将士们必胜的斗志。虽未开战,但词人已表达出胸有成竹、战无不胜 的信心。"沙场秋点兵″预示激战即将开始。这五个字,把雄壮威武的阵容描绘地 栩栩如生。那一面面飘飞的战旗,一阵阵点兵出征的号角,一队队冲锋陷阵的人 马,一把把寒光闪亮的刀枪,构成一幅庄严、肃杀的画面,显示了将士们无坚不 摧的决心。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 国刘备在荆州遇难,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弓如霹雳弦惊〃,比喻 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这两句,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它如特写镜头, 使我们好像看到了的卢马在战场上风驰电掣般飞奔,义军与敌人展开激战,开弓 放箭之声如霹雳轰响。"弓^马指代武艺高强、杀敌报国的义军将士。这两句连 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绘了战斗场面的激烈,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英勇无比的 英雄形象,是词人早年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 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 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报国的理想,使词的感情上升到 了极点。然而,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这句,写在 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 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它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一一原来, 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辉煌胜利,千秋功名,全是梦境。实际上, 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 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词人的理想是收复中原,现实 却是当权者偏安江南。词人只能一声悲愤的长叹,尽吐壮志难酬的感慨。此句和 首句ν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利的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 百里分麾下炙”,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 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这里的“五十弦”,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这两句 话的意思是:出兵开战之前,充足的给养保证了将士们旺盛的士气,雄壮的塞外 之音鼓舞了将士们必胜的斗志。虽未开战,但词人已表达出胸有成竹、战无不胜 的信心。“沙场秋点兵”预示激战即将开始。这五个字,把雄壮威武的阵容描绘地 栩栩如生。那一面面飘飞的战旗,一阵阵点兵出征的号角,一队队冲锋陷阵的人 马,一把把寒光闪亮的刀枪,构成一幅庄严、肃杀的画面,显示了将士们无坚不 摧的决心。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 国刘备在荆州遇难,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弓如霹雳弦惊”,比喻 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这两句,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它如特写镜头, 使我们好像看到了的卢马在战场上风驰电掣般飞奔,义军与敌人展开激战,开弓 放箭之声如霹雳轰响。“弓”“马”指代武艺高强、杀敌报国的义军将士。这两句连 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绘了战斗场面的激烈,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英勇无比的 英雄形象,是词人早年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 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 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报国的理想,使词的感情上升到 了极点。然而,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 这句,写在 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 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它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 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辉煌胜利,千秋功名,全是梦境。实际上, 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 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词人的理想是收复中原,现实 却是当权者偏安江南。词人只能一声悲愤的长叹,尽吐壮志难酬的感慨。此句和 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利的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 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 剧。而作者一腔忠愤,无论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髙昂而深沉 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其一,构思层层递进。整 首词按照醉态一梦境一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 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 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 特色。其二,结构奇特巧妙。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这首词打破了 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 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 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 【朗读课文】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 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课文分析】 译文: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 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声四 处回荡,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 着亮丽的饰物,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经过。我寻找她千百次,不经意 间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既写出元夕之夜亲人意外相逢的喜悦,又表现出 对心中美人的追求。作为一首婉约词,它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 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 剧。而作者一腔忠愤,无论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 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其一,构思层层递进。整 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 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 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 特色。其二,结构奇特巧妙。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这首词打破了 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 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 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 神。 【朗读课文】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 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课文分析】 译文: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 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声四 处回荡,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美人的头上都戴 着亮丽的饰物,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经过。我寻找她千百次,不经意 间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既写出元夕之夜亲人意外相逢的喜悦,又表现出 对心中美人的追求。作为一首婉约词,它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