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野外实习论文集 农田开垦时间和种植作物种类对天目山植物多样性影响的调查 2.5 F1.5 ■HB玉米地 ■HB南瓜地 ■HB花生地 2年 5年 图十一农田开垦时间和 Brillouin指数的关系 2.2.3均匀度指数分析 利用均匀度指数对比种植四种不同作物的农田可以看出,玉米、大豆和南瓜的均匀度相 似,而花生的则明显较低,这也解释了它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要低于物质丰富度相似的大豆地 和玉米地。对于这一结果的解释是在我们的实地考察中发现花生地的管理要明显比大豆地和 玉米地细致,能够生长在上面的其他植物非常少,导致花生这种作物的植株个数占所有植物 个体数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农田,因此其均匀度自然较低 0.9 0.8 川玉米地 nJH南瓜地 nH大豆地 0.2 0.1 ■花生地 1年 5年 10年 图十一农田开垦时间和 Pielou均匀数指数的关系 3结论 通过从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三类指数对不同开垦时间的农田样地中植物物 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农田中植物物种的多样性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这一过 程的拐点应该出现在开垦后的第二年到第五年间。这一结论告诉我们天目山开垦后农田内植 物物种多样性并不是立即降至最低点并稳定不变,而是在逐渐下降后又逐渐上升。对这一现 象的解释是天目山当地粗放型的耕种模式,即由于自然环境的优越,在完全开垦一片土地后, 对农田的维护和管理并不像平原那样细致。我们因此甚至可以从次生演替的角度来理解农田 中物种多样性的恢复。此外,第一年开垦中一些未完全清除的本地植物的种子和繁殖体在第 年中依然可以发育成新个体,但却在第二年陆续被淘汰,这可能是开垦后第一年农田中植 物物种多样性没有立即达到最低点的原因 通过对比种植不同作物农田中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可以得知南瓜地中的物种多样性最高, 而花生地中的最低。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农田中植物物种多样性与作物的形态和生长特点有 关,也与作物需要人为管理的精细程度有关。南瓜生长条件较为宽松,农田管理相应不严
天目山野外实习论文集 农田开垦时间和种植作物种类对天目山植物多样性影响的调查 B r i l l o u i 指数n 图十一 农田开垦时间和 Brillouin 指数的关系 2.2.3 均匀度指数分析 利用均匀度指数对比种植四种不同作物的农田可以看出,玉米、大豆和南瓜的均匀度相 似,而花生的则明显较低,这也解释了它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要低于物质丰富度相似的大豆地 和玉米地。对于这一结果的解释是在我们的实地考察中发现花生地的管理要明显比大豆地和 玉米地细致,能够生长在上面的其他植物非常少,导致花生这种作物的植株个数占所有植物 个体数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农田,因此其均匀度自然较低。 P i e l o 均匀数指数u 图十一 农田开垦时间和 Pielou 均匀数指数的关系 3 结论 通过从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三类指数对不同开垦时间的农田样地中植物物 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农田中植物物种的多样性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这一过 程的拐点应该出现在开垦后的第二年到第五年间。这一结论告诉我们天目山开垦后农田内植 物物种多样性并不是立即降至最低点并稳定不变,而是在逐渐下降后又逐渐上升。对这一现 象的解释是天目山当地粗放型的耕种模式,即由于自然环境的优越,在完全开垦一片土地后, 对农田的维护和管理并不像平原那样细致。我们因此甚至可以从次生演替的角度来理解农田 中物种多样性的恢复。此外,第一年开垦中一些未完全清除的本地植物的种子和繁殖体在第 一年中依然可以发育成新个体,但却在第二年陆续被淘汰,这可能是开垦后第一年农田中植 物物种多样性没有立即达到最低点的原因。 通过对比种植不同作物农田中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可以得知南瓜地中的物种多样性最高, 而花生地中的最低。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农田中植物物种多样性与作物的形态和生长特点有 关,也与作物需要人为管理的精细程度有关。南瓜生长条件较为宽松,农田管理相应不严, 24
天目山野外实习论文集 农田开垦时间和种植作物种类对天目山植物多样性影响的调查 再加上南瓜又是一种蔓生的藤本植物,在地上茎匍匐延伸的过程中会形成更为复杂的生境, 为更多植物物种在农田中生存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南瓜地中的物种多样性最高。而花生植 株矮小,在种植过程中采取成列的密集种植,在生长过程中常常需要农民特别管理,因此其 中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最低。因此,如果把粗放型的耕种模式视作一种人为干扰,则种植不同 的作物可以体现为不同的干扰强度,受干扰的样地中植物物种多样性也会有不同的改变 此外,我们虽然看到了在粗放型耕种模式下开垦多年后的农田中植物物种多样性有了 定的恢复,也看到种植某些种类作物对本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会较小,但农田中的植物 种类多样性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和对照原始荒地相比。因此我们依旧不能忽视开垦农田对 天目山当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破坏,更不能为了使农民获得更高旅游收入放纵他们的开垦行 为,如果这样的行为不加以制止的话,美丽的天目山上将出现一个个不和谐的丑陋的疮疤。 4讨论 迫于时间和条件限制,我们在调查中还有一些遗留问题未解决。首先,山中的自然环境 和土壤条件是极为复杂的。虽然我们在选取样地时为了控制各环境变量,尽量选取公路边自 然环境和土壤条件相似的农田和对照,但我们仍然很难保证所取样地内植物的多样性不受自 然环境和土壤条件差异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通过对各环境变量的测量和比较进行估算和控 制,但我们不具备专业的工具和设备。虽然这一问题对此次实验的结果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不 得而知,但个人认为,多组样方所一致揭示出的结论还是可靠的 第二,由于协助我们的当地人只为我们找到了四种开垦时间的样地,我们很难确切的知 道开垦第3、4年以及10年以上农田中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情况,因此我们不能肯定植物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由降转升的拐点岀现在开垦后的第二年,也不能确定植物群落已经在开垦 后第十年达到了稳定。究竟开垦后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最低点在何时出现,那时物种多样性的 指数有多低,开垦后多少年植物群落达到了稳定,那时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为多少,这些问题 需要在增加更多开垦时间的样本后才能解答。 第三,由于所选的样地总数达到17个,样方达到85个,我们没有对农田里作物以外的 优势种的重要值进行计算,否则就要大规模测量植株的高度或盖度,而这一巨大工作量是我 们不到三天的调查时间所不能完成的。但在均匀度指数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农田中植物群 落的均匀度随开垦时间和种植作物种类不同有着显著的变化,在这一差异中很有可能也伴随 这优势种的种类和重要值的不同,而这对我们深入研究农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有着 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果可以获得更多的调査时间,相信我们也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丁炳扬、潘承文主编,《天目山植物学实习手册》,浙江大学出版社 [2]程炳卿,西天目山志(,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15 [3]张金屯,数量生态学[M],科学出版社,2004.8 [4]杜晴洲,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硏究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院报[冂],2007~年第 期53-56 [5]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报告[C],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6]华东森林经理,Aug.2005第19卷第3期, East china Forest Management Vol.19N.3,天目山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思考,杜晴洲 [7]科技信息 SCIENCE& TECHNOL0 GY INFORMATI0N,2008年第15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资
天目山野外实习论文集 农田开垦时间和种植作物种类对天目山植物多样性影响的调查 25 再加上南瓜又是一种蔓生的藤本植物,在地上茎匍匐延伸的过程中会形成更为复杂的生境, 为更多植物物种在农田中生存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南瓜地中的物种多样性最高。而花生植 株矮小,在种植过程中采取成列的密集种植,在生长过程中常常需要农民特别管理,因此其 中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最低。因此,如果把粗放型的耕种模式视作一种人为干扰,则种植不同 的作物可以体现为不同的干扰强度,受干扰的样地中植物物种多样性也会有不同的改变。 此外,我们虽然看到了在粗放型耕种模式下开垦多年后的农田中植物物种多样性有了一 定的恢复,也看到种植某些种类作物对本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会较小,但农田中的植物 种类多样性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和对照原始荒地相比。因此我们依旧不能忽视开垦农田对 天目山当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破坏,更不能为了使农民获得更高旅游收入放纵他们的开垦行 为,如果这样的行为不加以制止的话,美丽的天目山上将出现一个个不和谐的丑陋的疮疤。 4 讨论 迫于时间和条件限制,我们在调查中还有一些遗留问题未解决。首先,山中的自然环境 和土壤条件是极为复杂的。虽然我们在选取样地时为了控制各环境变量,尽量选取公路边自 然环境和土壤条件相似的农田和对照,但我们仍然很难保证所取样地内植物的多样性不受自 然环境和土壤条件差异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通过对各环境变量的测量和比较进行估算和控 制,但我们不具备专业的工具和设备。虽然这一问题对此次实验的结果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不 得而知,但个人认为,多组样方所一致揭示出的结论还是可靠的。 第二,由于协助我们的当地人只为我们找到了四种开垦时间的样地,我们很难确切的知 道开垦第 3、4 年以及 10 年以上农田中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情况,因此我们不能肯定植物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由降转升的拐点出现在开垦后的第二年,也不能确定植物群落已经在开垦 后第十年达到了稳定。究竟开垦后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最低点在何时出现,那时物种多样性的 指数有多低,开垦后多少年植物群落达到了稳定,那时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为多少,这些问题 需要在增加更多开垦时间的样本后才能解答。 第三,由于所选的样地总数达到 17 个,样方达到 85 个,我们没有对农田里作物以外的 优势种的重要值进行计算,否则就要大规模测量植株的高度或盖度,而这一巨大工作量是我 们不到三天的调查时间所不能完成的。但在均匀度指数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农田中植物群 落的均匀度随开垦时间和种植作物种类不同有着显著的变化,在这一差异中很有可能也伴随 这优势种的种类和重要值的不同,而这对我们深入研究农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有着 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果可以获得更多的调查时间,相信我们也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 丁炳扬、潘承文主编,《天目山植物学实习手册》,浙江大学出版社 [2] 程炳卿,西天目山志(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1~5. [3]张金屯,数量生态学[M],科学出版社,2004.8 [4]杜晴洲,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研究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院报[J],2007 年第 一期 53-56 [5]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报告[C],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6]华东森林经理,Aug.2005 第 19 卷 第 3 期,East china Forest Management Vo1.19 No.3,天目山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思考,杜晴洲 [7]科技信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8 年第 15 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资
天目山野外实习论文集 农田开垦时间和种植作物种类对天目山植物多样性影响的调查 源及环境的综合评价,芮璐
天目山野外实习论文集 农田开垦时间和种植作物种类对天目山植物多样性影响的调查 26 源及环境的综合评价,芮璐
天目山野外实习论文集 农田开垦时间和种植作物种类对天目山植物多样性影响的调查 天目山南大门地区烟腹毛脚燕的繁殖习性初探 王军燕游简舲ˉ赵慎安1王凌翔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为了研究西天目山地区烟腹毛脚燕的生活及繁殖习性,我们于2011年7月13日至 15日在清晨和下午两个时间段对天目山景区南大门地区对燕鸟在巢附近的活动进行了观 察,并对其归巢频率进行统计。结果证明烟腹毛脚燕的归巢活动模式由巢所处繁殖阶段所决 定,受到时间段、天气、巢内幼鸟数量等多因素的影响;而周围人类的活动也可能对燕鸟筑 巢和育幼存在潜在的干扰。除此之外,我们对繁殖期亲鸟和幼鸟中的一些特殊行为亦有了初 步了解。 关键词:烟腹毛脚燕归巢喂食乞食行为 Research of the breeding habitats of Delichon dasypus at mount Tianmu Junyan Wang, Jianling You, Shenan Zhao, Lingxiang Wa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Abstract July is the breeding season of Asian House Martin( Delichon dasypus) in the TianMu Mountains. During Jul 13 to Jul. 15.2011 we observed the activities of house martins and focused on the homing frequency of the twenty observed nests in the North gate area. Results from data nalysis show that the homing behavior of house martin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breeding stage,and e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time and weather. Human activity can also be a potential interference to house martins on nesting and homin Delichon dasypus. frequence of returning nests frequency of feeding, food avior 天目山位于浙江西北部,具有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特征并受海洋暖湿气候的影响 较深,森林植被茂盛,高山深谷地形复杂,形成季风强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 光照适宜、复杂多变类型的森林生态气候。根据多年观测资料分析,保护区子山麓(禅源寺) 至山顶(仙人顶),年平均气温14.8ˆ8.8℃;最冷月平均气温3.4^2.6℃:极值最低气温 -13.1^20.2℃:最热月平均气温28.1^19.9℃,极值最高气温38.2~29.1℃;≥10℃积温 5100~2500℃;无霜期235~209天;年雨日159.2183.1天;年雾日64.1255.3天;相对湿 度76^81%。按气温指标衡量,春秋季较短,冬夏季偏长 天目山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鸟类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条件,这里生 活着多种燕类。 烟腹毛脚燕( Delichon dasypus)为雀形目( Passeriformes)燕科( Hirundinidae)燕亚 科( Hirundininae)毛脚燕属的鸟类。体型轻小,活动敏捷,以擅长飞行而著称,善于在高空 27
天目山野外实习论文集 农田开垦时间和种植作物种类对天目山植物多样性影响的调查 27 天目山南大门地区烟腹毛脚燕的繁殖习性初探 王军燕 1 游简舲 1 赵慎安 1 王凌翔 1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 200433) 摘要 为了研究西天目山地区烟腹毛脚燕的生活及繁殖习性,我们于 2011 年 7 月 13 日至 15 日在清晨和下午两个时间段对天目山景区南大门地区对燕鸟在巢附近的活动进行了观 察,并对其归巢频率进行统计。结果证明烟腹毛脚燕的归巢活动模式由巢所处繁殖阶段所决 定,受到时间段、天气、巢内幼鸟数量等多因素的影响;而周围人类的活动也可能对燕鸟筑 巢和育幼存在潜在的干扰。除此之外,我们对繁殖期亲鸟和幼鸟中的一些特殊行为亦有了初 步了解。 关键词:烟腹毛脚燕 归巢 喂食 乞食行为 Research of the breeding habitats of Delichon dasypus at Mount Tianmu Junyan Wang1 , Jianling You1 ,Shenan Zhao1 , Lingxiang Wang1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Abstract July is the breeding season of Asian House Martin(Delichon dasypus) in the TianMu Mountains. During Jul.13 to Jul.15.2011 we observed the activities of house martins, and focused on the homing frequency of the twenty observed nests in the North Gate area. Results from data analysis show that the homing behavior of house martin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breeding stage, and e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time and weather. Human activity can also be a potential interference to house martins on nesting and homing. Key words:Delichon dasypus, frequence of returning nests, the frequency of feeding,food begging behavior 天目山位于浙江西北部,具有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特征并受海洋暖湿气候的影响 较深,森林植被茂盛,高山深谷地形复杂,形成季风强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 光照适宜、复杂多变类型的森林生态气候。根据多年观测资料分析,保护区子山麓(禅源寺) 至山顶(仙人顶),年平均气温 14.8~8.8℃;最冷月平均气温 3.4~2.6℃;极值最低气温 -13.1~20.2℃;最热月平均气温 28.1~19.9℃,极值最高气温 38.2~29.1℃;≥10℃积温 5100~2500℃;无霜期 235~209 天;年雨日 159.2~183.1 天;年雾日 64.1~255.3 天;相对湿 度 76~81%。按气温指标衡量,春秋季较短,冬夏季偏长。 天目山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鸟类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条件,这里生 活着多种燕类。 烟腹毛脚燕(Delichon dasypus)为雀形目(Passeriformes)燕科(Hirundinidae) 燕亚 科(Hirundininae)毛脚燕属的鸟类。体型轻小,活动敏捷,以擅长飞行而著称,善于在高空
天目山野外实习论文集 天目山南大门地区烟腹毛脚燕的繁殖习性初探 疾飞啄取昆虫。喙短而宽扁,基部宽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 须不发达。翅狭长而尖,擅长在空中捕捉飞虫;尾呈叉状,形成“燕尾”,脚短而细弱,趾 三前一后。雌雄羽色相似,体羽以黑色和灰白色为主。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至日本;越冬南 迁至东南亚、菲律宾及大巽他群岛。 我们在南大门附近观察到有较多的烟腹毛脚燕的巢穴,前几年有同学研究过烟腹毛脚 燕,但与当时不同的是,那时候大部分烟腹毛脚燕筑巢在禅源寺,之后禅源寺翻新,烟腹毛 脚燕迁到了海拔较低的南大门附近,我们所研究新巢中的烟腹毛脚燕的数据可以与前几年的 形成对比,从而得出一些结论 1研究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分布于西天目山地区南大门附近的烟腹毛脚燕 1.2研究方法 采用直接观察法,用肉眼以及8x20的 Olympus望远镜观察烟腹毛脚燕活动,并用 Canon 500D拍摄记录,用 Htc legend拍摄巢内幼鸟 主要记录7月13日,14日和15日三天的毛脚燕归巢、回巢等行为和天气情况,每天 分上午(5:00-6:30)和下午(16:00-17:30)两个时间段,分别记录6次,每隔10分钟记录 次,记录时间5分钟。根据文献记录以及前几届同学的观察结果,我们选取的观察时段为 烟腹毛脚燕取食及归巢较频繁的时期。 1.3数据统计及分析 将观察记录所得的数据按成鸟所处繁殖阶段分为育幼、孵卵和筑巢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天气、幼鸟数的差异对喂食频率的影响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进行检验分 析,所有数据使用 Q-Q plot图像法检验其正态分布。所有数据统计分析利用spss15.0for windows软件进行。我们记录7月13日,14日和15日三天的情况,每天早上从5:00记录 到6:30,下午从4:00记录到5:30。每15分钟记录一次,每次记录15分钟内的第一个 5分钟的燕子归巢和回巢等情况,并观察记录它们的行为。根据文献记录以及前几届同学的 观察结果,我们选取的观察时段为烟腹毛脚燕取食及归巢较频繁的时期 2结果 2.1烟腹毛脚燕的巢址分布及繁殖情况 2.1.1烟腹毛脚燕的巢址选择 我们观察的烟腹毛脚燕群筑巢地点位于天目山景区南大门及游客服务中心屋檐下,距离 地面约4米。在全部20个已建、在建或废弃旧巢中,有14个面向南或西,即建筑外廊外侧 处于向阳面,6个面向北或东,处于背阴面 烟腹毛脚燕一般在山区较高海拔处筑巢,根据文献记载,烟腹毛脚燕在贵州,北京和湖 南衡山地区分布的海拔分别1600~2400米,1900米和992米。而天目山地区的烟腹毛脚 燕种群最初也只在海拔1500以上的悬崖壁上集体营巢,而后逐渐向低海拔地区转移,其中 种群集中在海拔340米左右的禅源寺一处水泥楼房屋檐下筑巢,2010年禅源寺翻修,虽 未对巢址所在楼房施工,但可能因干扰过大旧巢全部被废弃,附近更低海拔的南大门广场新 出现烟腹毛脚燕群。与禅源寺巢址相比,南大门鸟巢距离地面更低,只有4米左右,且人类 活动频繁,早晩燕子活动高峰都有很多人锻炼或路过,噪声较大。2009年禅源寺巢址有35 个鸟巢,其中31个被烟腹毛脚燕利用,而2011年,南大门共20个鸟巢,其中被利用(指 有成年烟腹毛脚燕进出)的14个,减少约一半
天目山野外实习论文集 天目山南大门地区烟腹毛脚燕的繁殖习性初探 28 疾飞啄取昆虫。喙短而宽扁,基部宽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 须不发达。翅狭长而尖,擅长在空中捕捉飞虫;尾呈叉状,形成“燕尾”,脚短而细弱,趾 三前一后。雌雄羽色相似,体羽以黑色和灰白色为主。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至日本;越冬南 迁至东南亚、菲律宾及大巽他群岛。 我们在南大门附近观察到有较多的烟腹毛脚燕的巢穴,前几年有同学研究过烟腹毛脚 燕,但与当时不同的是,那时候大部分烟腹毛脚燕筑巢在禅源寺,之后禅源寺翻新,烟腹毛 脚燕迁到了海拔较低的南大门附近,我们所研究新巢中的烟腹毛脚燕的数据可以与前几年的 形成对比,从而得出一些结论。 1 研究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分布于西天目山地区南大门附近的烟腹毛脚燕。 1.2 研究方法 采用直接观察法,用肉眼以及 8×20 的 Olympus 望远镜观察烟腹毛脚燕活动,并用 Canon 500D 拍摄记录,用 Htc legend 拍摄巢内幼鸟。 主要记录 7 月 13 日,14 日和 15 日三天的毛脚燕归巢、回巢等行为和天气情况,每天 分上午(5:00‐6:30)和下午(16:00‐17:30)两个时间段,分别记录 6 次,每隔 10 分钟记录 一次,记录时间 5 分钟。根据文献记录以及前几届同学的观察结果,我们选取的观察时段为 烟腹毛脚燕取食及归巢较频繁的时期。 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将观察记录所得的数据按成鸟所处繁殖阶段分为育幼、孵卵和筑巢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天气、幼鸟数的差异对喂食频率的影响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检验分 析,所有数据使用 Q-Q plot 图像法检验其正态分布。所有数据统计分析利用 spss15.0 for windows 软件进行。我们记录 7 月 13 日,14 日和 15 日三天的情况,每天早上从 5:00 记录 到 6:30,下午从 4:00 记录到 5:30。每 15 分钟记录一次,每次记录 15 分钟内的第一个 5 分钟的燕子归巢和回巢等情况,并观察记录它们的行为。根据文献记录以及前几届同学的 观察结果,我们选取的观察时段为烟腹毛脚燕取食及归巢较频繁的时期。 2 结果 2.1 烟腹毛脚燕的巢址分布及繁殖情况 2.1.1 烟腹毛脚燕的巢址选择 我们观察的烟腹毛脚燕群筑巢地点位于天目山景区南大门及游客服务中心屋檐下,距离 地面约 4 米。在全部 20 个已建、在建或废弃旧巢中,有 14 个面向南或西,即建筑外廊外侧, 处于向阳面,6 个面向北或东,处于背阴面。 烟腹毛脚燕一般在山区较高海拔处筑巢,根据文献记载,烟腹毛脚燕在贵州,北京和湖 南衡山地区分布的海拔分别 1600~2 400 米,1 900 米和 992 米。而天目山地区的烟腹毛脚 燕种群最初也只在海拔 1500 以上的悬崖壁上集体营巢,而后逐渐向低海拔地区转移,其中 一种群集中在海拔 340 米左右的禅源寺一处水泥楼房屋檐下筑巢,2010 年禅源寺翻修,虽 未对巢址所在楼房施工,但可能因干扰过大旧巢全部被废弃,附近更低海拔的南大门广场新 出现烟腹毛脚燕群。与禅源寺巢址相比,南大门鸟巢距离地面更低,只有 4 米左右,且人类 活动频繁,早晚燕子活动高峰都有很多人锻炼或路过,噪声较大。2009 年禅源寺巢址有 35 个鸟巢,其中 31 个被烟腹毛脚燕利用,而 2011 年,南大门共 20 个鸟巢,其中被利用(指 有成年烟腹毛脚燕进出)的 14 个,减少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