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人类 症状及治疗方法有进一步记载 细菌等微生物虽不在目所能及的范围内,但人们早就在生产实践中懂得利用微生物进行 酿酒、造醋、制酱等生产活动,在公元6世纪的《齐民要术》一书中有详细记载。在农业生 产中,劳动人民积肥、堆粪、翻土压青等改善土质,提高产量的措施,也是对微生物的合理 利用。我国自古就有将水煮沸后饮用的习惯,这是消毒概念的原始应用,明李时珍在《本草 纲目》一书中也已经记载了将病人的衣物蒸煮过以后再穿以预防传染病的概念。 我国古代对病原生物的认识在很多层面上处于世界领先,如我国在隋朝(公元610年) 已有记载疥虫,而在希腊-罗马医学,伊斯兰阿拉伯的古医学文献中分别在十世纪末和十二 世纪末才有记载。十一世纪时,我国刘真人已提出传染因素是一种活的病原体的概念,晋朝 已有了恙虫传播恙虫病的记载,然而欧洲受生物自生学说的影响,一直到19世纪才通过实 验方法得以彻底推翻。我国早已利用黄连、黄芩进行消炎,白头翁和鸦胆子治疗痢疾,这些 植物性抗菌素的应用远早于其他国家。我国在16世纪的隆庆年间就发明了用人逗接种预防 天花的方法,并传播到俄国、土耳其,又进一步传到英国,对英国人琴纳( Edward jenner) 发明牛痘接种法有一定影响。更有意思的是,我国还发展了利用寄生虫来治疗其他疾病的研 究,特别是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例如利用蛔虫治疗眼病,利用蝇蛆 治疗伤口等,远非国外医学记录可媲美
病原生物与人类 总论 16 症状及治疗方法有进一步记载。 细菌等微生物虽不在目所能及的范围内,但人们早就在生产实践中懂得利用微生物进行 酿酒、造醋、制酱等生产活动,在公元 6 世纪的《齐民要术》一书中有详细记载。在农业生 产中,劳动人民积肥、堆粪、翻土压青等改善土质,提高产量的措施,也是对微生物的合理 利用。我国自古就有将水煮沸后饮用的习惯,这是消毒概念的原始应用,明李时珍在《本草 纲目》一书中也已经记载了将病人的衣物蒸煮过以后再穿以预防传染病的概念。 我国古代对病原生物的认识在很多层面上处于世界领先,如我国在隋朝(公元 610 年) 已有记载疥虫,而在希腊-罗马医学,伊斯兰-阿拉伯的古医学文献中分别在十世纪末和十二 世纪末才有记载。十一世纪时,我国刘真人已提出传染因素是一种活的病原体的概念,晋朝 已有了恙虫传播恙虫病的记载,然而欧洲受生物自生学说的影响,一直到 19 世纪才通过实 验方法得以彻底推翻。我国早已利用黄连、黄芩进行消炎,白头翁和鸦胆子治疗痢疾,这些 植物性抗菌素的应用远早于其他国家。我国在 16 世纪的隆庆年间就发明了用人逗接种预防 天花的方法,并传播到俄国、土耳其,又进一步传到英国,对英国人琴纳(Edward Jenner) 发明牛痘接种法有一定影响。更有意思的是,我国还发展了利用寄生虫来治疗其他疾病的研 究,特别是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例如利用蛔虫治疗眼病,利用蝇蛆 治疗伤口等,远非国外医学记录可媲美
病原生物与人类 【从器官系统出发认识感染性疾病】(待补充) 皮肤黏膜的病原生物感染 骨关节的病原生物感染 消化系统的病原生物感染 循环系统的病原生物感染 呼吸系统的病原生物感染 神经系统的病原生物感染 泌尿生殖系统的病原生物感染
病原生物与人类 总论 17 【从器官系统出发认识感染性疾病】(待补充) 皮肤黏膜的病原生物感染 骨关节的病原生物感染 消化系统的病原生物感染 循环系统的病原生物感染 呼吸系统的病原生物感染 神经系统的病原生物感染 泌尿生殖系统的病原生物感染
病原生物与人类 【病原生物的主要共性】 致病性 病原生物与普通微生物(包括寄生虫)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致病性,也就是说病原生物对 人类的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这种危害性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1)组织器官的损伤:病原生物入侵人体并进一步在人体内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过程 中,或多或少都会造成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个体较大的寄生蠕虫对组织器官的损伤尤为明 显,如,日本血吸虫的尾蚴经皮肤入侵人体,可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出现红斑、瘙痒、丘 疹等皮炎的表现:蛔虫在人体内移行发育的过程中,会造成肺组织的损伤,出现咳嗽、咳痰 等表现;细粒棘球绦虫(又称包生绦虫)的幼虫在人体内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可造成被 寄生组织的压迫破坏,出现相应脏器程度不等的功能障碍。个体微小的原虫,也可因虫体的 大量繁殖,造成所寄生组织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杜氏利什曼原虫寄生在人体的单核巨噬细胞 系统,由于虫体大量寄生造成单核巨噬细胞的大量破坏并刺激细胞大量增生,从而引起肝、 脾、骨髓、淋巴结等组织的功能障碍。(微生物的情况如何,待补充)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可在宿主细胞内迅速完成复制并产生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 死亡,特别多见于无包膜,杀伤性强的病毒。病毒的杀细胞效应可导致相应组织器官不同程 度的损伤。 (2)毒性作用: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会合成并向细胞外分泌外毒素,也有的外毒素存在 于菌体内,只有当菌细胞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外毒素可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 三大类,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可引起特殊的临床表现。内毒素本身就是细菌细胞 壁的成分脂多糖(LPS),只有在细菌死亡裂解后才能释放出来。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 和立克次体亦有类似的LPS,具有内毒素的活性。各种细菌产生的内毒素毒性效应相似,可 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出血(DIC)等全身反应。真菌 在代谢过程中也会产生毒素,可引起各种急慢性中毒。有些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也会释放一 些毒性物质,如,蜱在叮咬吸血过程中,会分泌神经毒素,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阻滞, 引起上行性肌麻痹症状,严重时可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称蜱瘫痪。 (3)掠夺营养:这是大多数消化道寄生蠕虫的一种特性,如,蛔虫寄生于小肠,常以 肠道内半消化的食物作为营养的来源,并由于虫体的寄生损伤肠粘膜,可导致营养不良,感 染严重时,还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钩虫可咬附在肠壁吸血,使患者长期慢性失血,铁和蛋 白质长期损耗又得不到及时补充,从而造成患者贫血,钩虫吸血的同时伤口渗血并由于虫体 更换咬附位置而使旧伤口在凝血前持续渗血,以及钩虫对肠粘膜的损伤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
病原生物与人类 总论 18 【病原生物的主要共性】 1. 致病性 病原生物与普通微生物(包括寄生虫)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致病性,也就是说病原生物对 人类的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这种危害性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1)组织器官的损伤:病原生物入侵人体并进一步在人体内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过程 中,或多或少都会造成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个体较大的寄生蠕虫对组织器官的损伤尤为明 显,如,日本血吸虫的尾蚴经皮肤入侵人体,可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出现红斑、瘙痒、丘 疹等皮炎的表现;蛔虫在人体内移行发育的过程中,会造成肺组织的损伤,出现咳嗽、咳痰 等表现;细粒棘球绦虫(又称包生绦虫)的幼虫在人体内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可造成被 寄生组织的压迫破坏,出现相应脏器程度不等的功能障碍。个体微小的原虫,也可因虫体的 大量繁殖,造成所寄生组织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杜氏利什曼原虫寄生在人体的单核巨噬细胞 系统,由于虫体大量寄生造成单核巨噬细胞的大量破坏并刺激细胞大量增生,从而引起肝、 脾、骨髓、淋巴结等组织的功能障碍。(微生物的情况如何,待补充)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可在宿主细胞内迅速完成复制并产生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 死亡,特别多见于无包膜,杀伤性强的病毒。病毒的杀细胞效应可导致相应组织器官不同程 度的损伤。 (2)毒性作用: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会合成并向细胞外分泌外毒素,也有的外毒素存在 于菌体内,只有当菌细胞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外毒素可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 三大类,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可引起特殊的临床表现。内毒素本身就是细菌细胞 壁的成分脂多糖(LPS),只有在细菌死亡裂解后才能释放出来。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 和立克次体亦有类似的 LPS,具有内毒素的活性。各种细菌产生的内毒素毒性效应相似,可 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出血(DIC)等全身反应。真菌 在代谢过程中也会产生毒素,可引起各种急慢性中毒。有些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也会释放一 些毒性物质,如,蜱在叮咬吸血过程中,会分泌神经毒素,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阻滞, 引起上行性肌麻痹症状,严重时可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称蜱瘫痪。 (3)掠夺营养:这是大多数消化道寄生蠕虫的一种特性,如,蛔虫寄生于小肠,常以 肠道内半消化的食物作为营养的来源,并由于虫体的寄生损伤肠粘膜,可导致营养不良,感 染严重时,还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钩虫可咬附在肠壁吸血,使患者长期慢性失血,铁和蛋 白质长期损耗又得不到及时补充,从而造成患者贫血,钩虫吸血的同时伤口渗血并由于虫体 更换咬附位置而使旧伤口在凝血前持续渗血,以及钩虫对肠粘膜的损伤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