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经济外部性原理 321外部性的内涵 3.2.1.1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般认为,外部理论的概念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马歇尔首次提出的,由 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明确,并由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加以丰富和完善的 个重要经济学理论。它是指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 会所产生的影响。如经济主体为一企业,该企业为用户提供产品或服务,该用户 即为与企业活动有直接关联者。但该企业的生产活动又会对该企业周围的居民产 生影响,这些居民即为与该企业生产并无直接关系者。企业对居民的这一影响就 被称为“外部性”或“外部经济”。 由于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他人或社会的影响有好有坏、有利有弊,因而外部性 又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在很多时候,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 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此时,这 个人从其活动得到的利益就小于该活动带来的社会利益;另一方面,在很多时候, 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对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并 不为此支付足够补偿这种危害的成本。前者就是正外部性,后者就是负外部性。 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 但他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人或 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对这一影响,经济学就称为外部性。 庇古和科斯通过私人收益(对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可称为企业收益,对成本 也是如此)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这类经济学概念,对外部性及正、 负外部性做了进一步的说明。企业在生产活动中所得收益为私人收益,但其活动 还可能对社会产生额外的利益,此时社会收益就会大于私人收益,如庇古所说的 海上灯塔对过往航船的引航作用:在现实经济中,企业对当地通讯、交通设施的 建设,对该企业所在社区产生了积极作用,这都是正外部性的实例。 同理,企业为进行生产,就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这就是私人成本。但企业 在生产过程中还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有害影响,如环境污染,社会就必须要 拿出一定的资金对污染进行治理。所以,对社会来说,其所支付的成本就不仅包 括企业的私人成本,而且还包括社会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显然,此时的私人成 本是小于社会成本的。这时,该企业的活动产生了负外部性。 以上所说的是生产外部性,其实不仅生产有外部性,消费也有外部性。消费
3.2 经济外部性原理 3.2.1 外部性的内涵 3.2.1.1 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般认为,外部理论的概念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马歇尔首次提出的,由 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明确,并由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加以丰富和完善的一 个重要经济学理论。它是指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 会所产生的影响。如经济主体为一企业,该企业为用户提供产品或服务,该用户 即为与企业活动有直接关联者。但该企业的生产活动又会对该企业周围的居民产 生影响,这些居民即为与该企业生产并无直接关系者。企业对居民的这一影响就 被称为“外部性”或“外部经济”。 由于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他人或社会的影响有好有坏、有利有弊,因而外部性 又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在很多时候,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 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此时,这 个人从其活动得到的利益就小于该活动带来的社会利益;另一方面,在很多时候, 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对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并 不为此支付足够补偿这种危害的成本。前者就是正外部性,后者就是负外部性。 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 但他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人或 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对这一影响,经济学就称为外部性。 庇古和科斯通过私人收益(对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可称为企业收益,对成本 也是如此)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这类经济学概念,对外部性及正、 负外部性做了进一步的说明。企业在生产活动中所得收益为私人收益,但其活动 还可能对社会产生额外的利益,此时社会收益就会大于私人收益,如庇古所说的 海上灯塔对过往航船的引航作用;在现实经济中,企业对当地通讯、交通设施的 建设,对该企业所在社区产生了积极作用,这都是正外部性的实例。 同理,企业为进行生产,就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这就是私人成本。但企业 在生产过程中还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有害影响,如环境污染,社会就必须要 拿出一定的资金对污染进行治理。所以,对社会来说,其所支付的成本就不仅包 括企业的私人成本,而且还包括社会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显然,此时的私人成 本是小于社会成本的。这时,该企业的活动产生了负外部性。 以上所说的是生产外部性,其实不仅生产有外部性,消费也有外部性。消费
的私人收益若小于社会收益,这就是正的消费外部性;消费的私人成本若小于社 会成本,这就是负的消费外部性。 在福利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看来,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会导 致资源配置不当。正外部性时,资源使用不足:负外部性时,资源使用过量,这 就使资源的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最优,影响了社会的福利水平。 归纳起来,外部性有以下几个特征:(1)非市场性: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外部性的影响不是通过市场发挥作用,它不属于买者和卖者的关系范畴,市场机 制无力对产生外部性的厂商给予奖励和惩罚,价格机制不起调节作用。(2)决策 的伴生性:当边际个人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时,有外部性时的产出水平便会超 过最优水平,相反亦然。即外部性是生产或消费过程的伴随物。(3)关联性:即 外部性与承受者之间具有某种关联,它必须有某种正的或负的福利意义。(4)强 制性:也就是外部性加在承受者身上,具有强制性,这种强制性不能通过市场机 制来解决。 外部性的本质在于,社会净产值与私人净产值的不一致;反映在供给曲线、 成本曲线上,也就是社会收益和私人收益,或者社会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成本的 偏离。两条曲线的不一致性,致使均衡位置发生分离。 3.2.1.2外部性理论的发展 论及外部性理论,三位经济学家的研究起到了里程碑的高度,即马歇尔、庇 古和科斯 1.马歇尔的“外部性经济”理论 马歇尔是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马歇尔并 没有明确提出外部性这概念,但外部性概念源于马歇尔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 原理》中提出的“外部经济”概念。马歇尔指出“我们可把因任何一种货物的生 产规模之扩大而发生的经济分为两类:第一是有赖于这工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 第二是有赖于从事这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效率的经济。我们可称前者 为外部经济,后者为内部经济……外部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 中在特定的地方—一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pp.278-280)他还指 出“自然在生产上所起的作用表现出报酬递减的倾向,而人类所起的作用则表现 出报酬递增的倾向。报酬递减律可说明如下:劳动和资本的增加,一般导致组织 的改进,而组织的改进增加劳动和资本的使用效率。”(p.328) 从马歇尔的论述可见,所谓内部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内部的各种因素所导致 的生产费用的节约,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工作技能的提高、内 部分工协作的完善、先进设备的采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费用的减少等。所 谓外部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的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生产费用的减少,这些影响
的私人收益若小于社会收益,这就是正的消费外部性;消费的私人成本若小于社 会成本,这就是负的消费外部性。 在福利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看来,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会导 致资源配置不当。正外部性时,资源使用不足;负外部性时,资源使用过量,这 就使资源的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最优,影响了社会的福利水平。 归纳起来,外部性有以下几个特征:(1)非市场性: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外部性的影响不是通过市场发挥作用,它不属于买者和卖者的关系范畴,市场机 制无力对产生外部性的厂商给予奖励和惩罚,价格机制不起调节作用。(2)决策 的伴生性:当边际个人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时,有外部性时的产出水平便会超 过最优水平,相反亦然。即外部性是生产或消费过程的伴随物。(3)关联性:即 外部性与承受者之间具有某种关联,它必须有某种正的或负的福利意义。(4)强 制性:也就是外部性加在承受者身上,具有强制性,这种强制性不能通过市场机 制来解决。 外部性的本质在于,社会净产值与私人净产值的不一致;反映在供给曲线、 成本曲线上,也就是社会收益和私人收益,或者社会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成本的 偏离。两条曲线的不一致性,致使均衡位置发生分离。 3.2.1.2 外部性理论的发展 论及外部性理论,三位经济学家的研究起到了里程碑的高度,即马歇尔、庇 古和科斯: 1.马歇尔的“外部性经济”理论 马歇尔是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马歇尔并 没有明确提出外部性这概念,但外部性概念源于马歇尔 1890 年发表的《经济学 原理》中提出的“外部经济”概念。马歇尔指出“我们可把因任何一种货物的生 产规模之扩大而发生的经济分为两类:第一是有赖于这工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 第二是有赖于从事这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效率的经济。我们可称前者 为外部经济,后者为内部经济……外部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 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pp.278-280)他还指 出“自然在生产上所起的作用表现出报酬递减的倾向,而人类所起的作用则表现 出报酬递增的倾向。报酬递减律可说明如下:劳动和资本的增加,一般导致组织 的改进,而组织的改进增加劳动和资本的使用效率。”(p.328) 从马歇尔的论述可见,所谓内部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内部的各种因素所导致 的生产费用的节约,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工作技能的提高、内 部分工协作的完善、先进设备的采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费用的减少等。所 谓外部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的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生产费用的减少,这些影响
因素包括企业离原材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远近、市场容量的大小、运输通讯 的便利程度、其他相关企业的发展水平等等。实际上,马歇尔把企业内分工而带 来的效率提髙称作是内部经济,即规模经济:而把企业间分工导致的效率提高称 为外部经济。 马歇尔并没有提出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概念,但从他对内部经济和外部 经济的论述可以从逻辑上推出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概念及其含义。他以企业 自身发展为问题研究的中心,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考察影响企业成本变化的各 种因素,这种分析方法给经济学后继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从庇古和科斯的 理论中可以看到马歇尔思想的影响 庇古的“庇古税”理论 庇古是马歇尔的嫡传弟子,于1912年发表了《财富与福利》一书(即福利经 济学)。这部著作是庇古的代表作,是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第一部系统论述福利经 济学问题的专著。因此,庇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他首次用现代经济学 的方法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外部性问题,在马歇尔提出的“外部经 济”概念基础上扩充了“外部不经济”的概念和内容,将外部性问题的硏究从企 业外部因素的影响效果转向企业或居民对其他企业或居民的影响效果。 庇古通过分析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的背离来阐述外部性。他指 出,边际私人净产值是指个别企业在生产中追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产 值,边际社会净产值是指从全社会来看在生产中追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 产值。他认为,如果每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 值相等,它在各生产用途的边际社会净产值都相等,而产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 就意味着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但他同时认为,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 产值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如果在边际私人净产值之外,其他人还得到利益,那么 边际社会净产值就大于边际私人净产值:相反,如果其他人受到损失,那么,边 际社会净产值就小于边际私人净产值。庇古把生产者的某种生产活动带给社会的 有利影响,叫做“边际社会收益”;把生产者的某种生产活动带给社会的不利影 响,叫做“边际社会成本”。外部性实际上就是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 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的不一致。在没有外部效应时,边际私人成本就是 生产或消费一件物品所引起的全部成本。当存在负外部效应时,就形成外部成本, 如由于某一厂商的环境污染,导致另一厂商为了维持原有产量,必须增加诸如安 装治污设施所需的成本支出。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外部成本之和就是边际社会成 本。当存在正外部效应时,企业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并不是由本企业完全占有的, 还存在外部收益。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外部收益之和就是边际外部收益,通过经 济模型可以说明,存在外部经济效应时纯粹个人主乂机制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帕 累托最优配置
因素包括企业离原材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远近、市场容量的大小、运输通讯 的便利程度、其他相关企业的发展水平等等。实际上,马歇尔把企业内分工而带 来的效率提高称作是内部经济,即规模经济;而把企业间分工导致的效率提高称 为外部经济。 马歇尔并没有提出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概念,但从他对内部经济和外部 经济的论述可以从逻辑上推出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概念及其含义。他以企业 自身发展为问题研究的中心,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考察影响企业成本变化的各 种因素,这种分析方法给经济学后继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从庇古和科斯的 理论中可以看到马歇尔思想的影响。 2.庇古的“庇古税”理论 庇古是马歇尔的嫡传弟子,于 1912 年发表了《财富与福利》一书(即福利经 济学)。这部著作是庇古的代表作,是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第一部系统论述福利经 济学问题的专著。因此,庇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他首次用现代经济学 的方法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外部性问题,在马歇尔提出的“外部经 济”概念基础上扩充了“外部不经济”的概念和内容,将外部性问题的研究从企 业外部因素的影响效果转向企业或居民对其他企业或居民的影响效果。 庇古通过分析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的背离来阐述外部性。他指 出,边际私人净产值是指个别企业在生产中追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产 值,边际社会净产值是指从全社会来看在生产中追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 产值。他认为,如果每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 值相等,它在各生产用途的边际社会净产值都相等,而产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 就意味着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但他同时认为,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 产值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如果在边际私人净产值之外,其他人还得到利益,那么, 边际社会净产值就大于边际私人净产值;相反,如果其他人受到损失,那么,边 际社会净产值就小于边际私人净产值。庇古把生产者的某种生产活动带给社会的 有利影响,叫做“边际社会收益”;把生产者的某种生产活动带给社会的不利影 响,叫做“边际社会成本”。外部性实际上就是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 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的不一致。在没有外部效应时,边际私人成本就是 生产或消费一件物品所引起的全部成本。当存在负外部效应时,就形成外部成本, 如由于某一厂商的环境污染,导致另一厂商为了维持原有产量,必须增加诸如安 装治污设施所需的成本支出。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外部成本之和就是边际社会成 本。当存在正外部效应时,企业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并不是由本企业完全占有的, 还存在外部收益。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外部收益之和就是边际外部收益,通过经 济模型可以说明,存在外部经济效应时纯粹个人主义机制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帕 累托最优配置
既然在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相背 高的情况下,依靠自由竞争是不可能达到社会福利最大的,于是就应由政府采 取适当的经济政策,消除这种背离。政府应采取的经济政策包括:对边际私人成 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的部门实施征税,即存在外部不经济效应时,向企业征税; 对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的部门实行奖励和津贴,即存在外部经济效应 时,给企业以补贴。庇古认为,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 部化,这种政策后来被称为“庇古税”。庇古税后来得到广泛的应用,比如基础 设施建设领域采用的“谁受益,谁投资”的政策,环境保护领域采用的“谁污染, 谁治理”的政策。 3.科斯的“科斯定理 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因他“发现和澄清了交易费用和财产权对经 济的制度结构和运行的意义”,荣获了1991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斯科获奖的 成果在于两篇论文,其中之一就是《社会成本问题》,而这篇论文的理论背景就 是“庇古税 科斯定理是建立在对庇古理论批判的基础之上,科斯对庇古的批判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方面 (1)外部效应往往不是一方侵害另一方的单向问题,而具有相互性。例如化 工厂与居民区之间的环境纠纷,在没有明确化工厂是否具有污染排放权的情况 下,一旦化工厂排放废水就对它征收污染税,这是不严肃的事情。因为,也许建 化工厂在前,建居民区在后。在这种情况下,也许化工厂拥有污染排放权。要限 制化工厂排放废水,也许不是政府向化工厂征税,而是居民区向化工厂“赎买 (2)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庇古税根本没有必要。因为这时,通过双方 的自愿协商,就可以产生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结果。既然在产权明确界定的情况下, 自愿协商同样可以达到最优污染水平,可以实现和庇古税一样的效果,那么政府 又何必多管闲事呢? (3)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解决外部效应的内部化问题要通过各种政 策手段的成本一一收益的权衡比较才能确定,也就是说,庇古税可能是有效的制 度安排,也可能是低效的制度安排。 上述批判构成了所谓的科斯定理: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无论权利如何界定, 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和自愿协商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果交易费用为零,制度 安排与选择是重要的。这就是说,解决外部性问题可能可以用市场交易形式即自 愿协商替代庇古税手段。 针对科斯的方案,斯蒂格利茨在其1997版《经济学》一书中认为,科斯定 理的应用范围十分有限。首先,交易费用为零的社会如同没有摩擦力的世界一样 是不存在的。其次,当事人之间进行谈判的成本有时可能非常高,以至于无法交
既然在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相背 离的情况下,依靠自由竞争是不可能达到社会福利最大的,于是就应由政府采 取适当的经济政策,消除这种背离。政府应采取的经济政策包括:对边际私人成 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的部门实施征税,即存在外部不经济效应时,向企业征税; 对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的部门实行奖励和津贴,即存在外部经济效应 时,给企业以补贴。庇古认为,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 部化,这种政策后来被称为“庇古税”。庇古税后来得到广泛的应用,比如基础 设施建设领域采用的“谁受益,谁投资”的政策,环境保护领域采用的“谁污染, 谁治理”的政策。 3.科斯的“科斯定理” 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因他“发现和澄清了交易费用和财产权对经 济的制度结构和运行的意义”,荣获了 1991 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斯科获奖的 成果在于两篇论文,其中之一就是《社会成本问题》,而这篇论文的理论背景就 是“庇古税”。 科斯定理是建立在对庇古理论批判的基础之上,科斯对庇古的批判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方面: ⑴ 外部效应往往不是一方侵害另一方的单向问题,而具有相互性。例如化 工厂与居民区之间的环境纠纷,在没有明确化工厂是否具有污染排放权的情况 下,一旦化工厂排放废水就对它征收污染税,这是不严肃的事情。因为,也许建 化工厂在前,建居民区在后。在这种情况下,也许化工厂拥有污染排放权。要限 制化工厂排放废水,也许不是政府向化工厂征税,而是居民区向化工厂“赎买”。 ⑵ 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庇古税根本没有必要。因为这时,通过双方 的自愿协商,就可以产生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结果。既然在产权明确界定的情况下, 自愿协商同样可以达到最优污染水平,可以实现和庇古税一样的效果,那么政府 又何必多管闲事呢? ⑶ 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解决外部效应的内部化问题要通过各种政 策手段的成本——收益的权衡比较才能确定,也就是说,庇古税可能是有效的制 度安排,也可能是低效的制度安排。 上述批判构成了所谓的科斯定理: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无论权利如何界定, 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和自愿协商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果交易费用为零,制度 安排与选择是重要的。这就是说,解决外部性问题可能可以用市场交易形式即自 愿协商替代庇古税手段。 针对科斯的方案,斯蒂格利茨在其 1997 版《经济学》一书中认为,科斯定 理的应用范围十分有限。首先,交易费用为零的社会如同没有摩擦力的世界一样 是不存在的。其次,当事人之间进行谈判的成本有时可能非常高,以至于无法交
易。特别是交易涉及到参与者众多的时候,参与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交流障碍、逐 个谈判的高昂交易成本以及“搭便车”行为,将使谈判破裂。因此,政府干预是 必须的,“庇古税”可能更有效。 从外部性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外部性理论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而且目 前对外部性的争论还未停止,但应该看到,在经济生活中外部性问题确实存在, 而且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外部性问题可能还会呈现出新的形式,从而带动新的 研究。 322外部性现象分类 根据外部性表现形式的不同,外部性可以从下列7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外部性的影响效果: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 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两种,即在外部性概念中提到的正外 部经济效应、正外部性和负外部经济效应、负外部性。 2.外部性产生领域: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 生产的外部性就是由生产活动所导致的外部性,消费的外部性就是由消费行 为所带来的外部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外部性理论研究逐渐从生产领域扩展 到消费领域。从外部经济与不经济、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两种分类出发 可以把外部性进一步细分成生产的外部经济性、消费的外部经济性;生产的外部 不经济性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再进一步细分,外部效应又可以分为以下8 种类型:生产者对生产者的外部经济,生产者对消费者的外部经济,消费者对生 产者的外部经济,消费者对消费者的外部经济;生产者对生产者的外部不经济 生产者对消费者的外部不经济,消费者对生产者的外部不经济;消费者对消费者 的外部不经济。 3.外部性产生的时空:代内外部性与代际外部性 通常的外部性是一种空间概念,主要是从即期考虑资源是否合理配置,即主 要是指代内的外部性问题;而代际外部性问题主要是解决人类代际之间行为的相 互影响,尤其是要消除前代对后代、当代对后代的不利影响。代际外部性同样可 以分为代际外部经济与代际外部不经济。目前外部性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同一地 区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居民之间,而是扩展到了区际之间、国际之间的大 问题,即代内外部性的空间范围在扩大。 产生外部性的前提条件:竞争条件下的外部性与垄断条件下的外部性 鲍莫尔对竞争条件下和垄断条件下的外部性都作了分析,他认为竞争条件下 的外部经济问题与垄断条件下的外部经济问题是不一样的。正如他所举的例子 当一个厂商扩大规模将会提高产业中一切厂商的运输效率时,这种扩大如果由
易。特别是交易涉及到参与者众多的时候,参与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交流障碍、逐 个谈判的高昂交易成本以及“搭便车”行为,将使谈判破裂。因此,政府干预是 必须的,“庇古税”可能更有效。 从外部性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外部性理论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而且目 前对外部性的争论还未停止,但应该看到,在经济生活中外部性问题确实存在, 而且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外部性问题可能还会呈现出新的形式,从而带动新的 研究。 3.2.2 外部性现象分类 根据外部性表现形式的不同,外部性可以从下列 7 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外部性的影响效果: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 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两种,即在外部性概念中提到的正外 部经济效应、正外部性和负外部经济效应、负外部性。 2.外部性产生领域: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 生产的外部性就是由生产活动所导致的外部性,消费的外部性就是由消费行 为所带来的外部性。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外部性理论研究逐渐从生产领域扩展 到消费领域。从外部经济与不经济、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两种分类出发, 可以把外部性进一步细分成生产的外部经济性、消费的外部经济性;生产的外部 不经济性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再进一步细分,外部效应又可以分为以下 8 种类型:生产者对生产者的外部经济,生产者对消费者的外部经济,消费者对生 产者的外部经济,消费者对消费者的外部经济;生产者对生产者的外部不经济, 生产者对消费者的外部不经济,消费者对生产者的外部不经济;消费者对消费者 的外部不经济。 3.外部性产生的时空:代内外部性与代际外部性 通常的外部性是一种空间概念,主要是从即期考虑资源是否合理配置,即主 要是指代内的外部性问题;而代际外部性问题主要是解决人类代际之间行为的相 互影响,尤其是要消除前代对后代、当代对后代的不利影响。代际外部性同样可 以分为代际外部经济与代际外部不经济。目前外部性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同一地 区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居民之间,而是扩展到了区际之间、国际之间的大 问题,即代内外部性的空间范围在扩大。 4.产生外部性的前提条件:竞争条件下的外部性与垄断条件下的外部性 鲍莫尔对竞争条件下和垄断条件下的外部性都作了分析,他认为竞争条件下 的外部经济问题与垄断条件下的外部经济问题是不一样的。正如他所举的例子: 当一个厂商扩大规模将会提高产业中一切厂商的运输效率时,这种扩大如果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