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材料研究方法 司 a 图2.16及克线的成因及移动规律(N>n) 缓[图2.16(b)],平行光线射到接触面上,光由光密介质进人光疏介质,光远离法 线方向折射,光线均向折射率高的一边折射。 不管两介质如何接触,贝克线移动的规律总是:提升镜简,贝克线向折射率大 的介质移动。根据贝克线移动规律,可以比较相邻两品体折射率的相对大小。在 观察贝克线时,适当缩小光圈,降低视域的亮度,使贝克线能清楚地看到。 在单偏光镜下观察晶体表面时,可发现某些晶体表面较为光滑,某些晶体表面 显得粗糙呈麻点状,好像粗糙皮革一样,这种现象称为糙面。 糙面产生的原因是晶体光片表面具有一些显微状的凹凸不平,覆盖在晶体之 上的树胶,其折射率又与晶体折射率不同,光线通过二者的接触面时,发生折射,甚 至全反射作用,致使光片中晶体表面的光线集散不一,而显得明暗程度不相同,给 人以粗糙的感觉。 同时,在晶体形貌观察时还会感觉到不同晶体表面好像高低不平。某些晶体 显得高一些,某些晶体显得低平一些,这种现象称为突起。突起仅仅是入们视力的 一种感觉,因为在同一光片中,各个晶体表面实际上是在同水平面上,这种视觉 上的突起主要是由于晶体折射率与周围树胶折射率不同而引起的。晶体折射率与 树胶折射率相差越大,则晶体的突起越高。 在晶体光片制备时使用的树胶折射率等于1.54,对折射率大于树胶的晶体属 正突起,折射率小于树胶的晶体属负突起,在晶体光学鉴定时可利用贝克线区分品 体的正负突起。根据光片中突起的高低、轮廓,糙面的明显程度,一般把晶体的突 起划分为六个等级,如表2.1所示。 表2.】哭起等级及特征 突起等级 折射率 旋面及轮廓特征 实例 负突起 <1.48 面及轮显著,提升镜筒,负完线移向树胶 董石 负低突起 1.48-1.54 表面光滑,轮廓不明显,提升镜简,贝克线移向树胶 正长石 正低突起 1.54-1.60 表面光将,轮廓不清楚,提升镜筒,贝克线移向品体 石英 正中笑起 L.60-1.66 表面略显粗检,轮廓清楚,贝克线移向晶体 硅灰石 正高突起 1.66-1.78 表面显著,轮席明显而较宽,贝克线移向品体 透石 正极高突起 >1.78 表面显著,轮廓很寞,贝克线移向品体 斜科结石
第2章光学显低分析 ·25· 非均质体晶体的折射率随光波在晶体中的振动方向不同而有差异。双折射率 很大的晶体,在单偏光镜下,旋转物台,突起高低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闪 突起。例如,方解石晶体有明显的闪突起,可以作为鉴定晶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3.正交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所谓正交偏光镜,就是下偏光镜和上偏光镜联合使用,并且两偏光镜的振动面 处于生相垂直位置(图2.17)。为了观察方便,要使两偏光镜的振动方向严格与目 镜“东西”、“南北”十字丝一致。在正交偏光镜下观察时,人射光是近于平行的光 束,故又称为平行正交偏光镜。 在正交偏光镜的物台上,如不放任何品体光片时(图217),其视域是黑暗的。 因为光通过下偏光镜,其振动方向被限制在下偏光镜的振动面PP内,当PP方向 振动的光到达上偏光镜AA时,由于两振动方向互相垂直,光无法通过上偏光镜, 所以视域是黑暗的。 若在正交偏光镜下的物台上放置晶体光片,由于晶体的性质和切片方向不同, 将出现消光和干涉等光学现象 上偏光 图2.17正交偏光镜的装置和光学特点 图2.18品体在正交偏光镜下的消光现象 (1)消光现象 晶体在正交偏光镜下呈现黑暗的现象,称为消光现象。消光现象包括全消光 和四次消光两种。 在正交偏光镜下放均质体任意方向切片和非均质体垂直光轴的切片[图2.18 ()],由于这两种切片的光率体切面皆为圆切面,光波垂直这种切片人射时,不发 生双折射,也不改变人射光的振动方向。所以自下偏光镜透出的振动方向平行 PP的偏光,通过晶体后,不改变原来的振动方向并与上偏光镜的振动方向AA垂
·26· 材料研究方法 直,故不能透出上偏光镜,使视域黑暗。旋转物台360°,消光现象不改变。这种消 光现象称为全消光。非晶体、等轴晶系的晶体和非均质晶体垂直光轴的切片均为 全消光。 在正交偏光镜下放上非均质体其他方向的切片,由于这种切片的光率体切面 均为椭圆,当椭圆切面的长、短半径与上,下偏光镜的振动方向(PP、AA)一致时 [图2.18(b)],从下偏光镜透出的振动方向平行PP的偏光,可以透过晶体而不改 变原来的振动方向。当它到达上偏光镜时,因PP与AA垂直,透不过上偏光镜而 使晶体消光。在其他位置时则总有部分光透过上偏光镜。旋转物台360`,晶体切 片上的光率体椭圆半径与上、下偏光镜的振动方向有四次平行的机会(即消光位), 故晶体出现四次消光现象。 由此可知,在正交偏光镜下呈现全消光的晶体,可能是均质体,也可能是非均 质体垂直光轴的切片。而呈现四次消光的,一定是非均质体晶体。所以四次消光 是非均质体的特征。 非均质体垂直光轴以外的任意方向切片,不在消光位时,则将发生干涉作用。 (2)千涉现象 当非均质体任意方向切片上的光率体椭圆 半径K1、K,与上,下偏光镜的振动方向AA、PP 斜交时(图2.19),自然光透过下偏光镜以振动方 向平行PP的偏光进人晶体切片后,发生双折射】 G K?O 分解形成振动方向平行K:,K2的两种偏光。 K1、K2的折射率不等(Nk,>Nk),在切片中的 传播速度也不相同(K1为慢光,K2为快光),因 此它们透出晶体切片的时间必有先后,于是就产 生了光程差,以R表示,如式(2.4)所示。当K1 图2.19薄片置于正交镜下 K2透过切片在空气中传播时,由于传播速度相 的干涉作用 同,所以它们在到达上偏光镜之前,光程差保持 不变。 R =d(Ng -Np) (2.4) 式中:R为光程差;d为晶体厚度:Ng、N。为晶体光率体切面的主折射率。光程差 通常以m为单位表示。光程差的大小取决于晶体的双折射率和晶体的厚度。 K1、K2两条偏光的振动方向与上偏光镜的振动方向(AA)斜交,故当K1、K2 先后进入上偏光镜时再度分解,形成K,'、K和K2'、K2四条偏光。其中K,”和 K2”的振动方向垂直于上偏光镜的振动方向AA,不能透过上偏光镜:K:'和K2的 振动方向平行于上偏光镜的振动方向AA,因此全部透过。由于K1'和K2均起源
第2章光学显撤分析 ·27. 于射入晶体之前的那束偏振光,两者振动频率相同,均在AA平面内振动,且存在 光程差,故将会导致光的干涉效应。K:、K2两束光相叠加后的合成光波振幅为 A?=OB2sin22asin2(R/A) =OB2sin22asin2[d(N.-N)n/] (2.5) 式中:OB为入射光的强度:a为品体切片上光率体椭圆半径与偏光镜振动方向间 的夹角,转动物台可以改变a角:入为所用单色光的波长, 当晶体切片内的光波振动方向与上、下偏光镜的振动方向平行时,α=0, A,=0,晶体切片处于消光位。旋转物台一周,当α=0°、90°、180°、270°时,均出现 消光现象。而当。=45135°225和315°时,晶体的亮度最大。 如果使用单色光作光源,当光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si[d(N.-N,)π/ A]=siπ=0,A,=0,此时晶体切片呈黑色。当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 si[(2n+1)r2]〧1,使合成波振幅A,最大,干涉结果使光增强。如果沿石英光 轴方向,由薄至厚磨成一条楔形的光片(称为石英楔)。石英的最大双折率N。一N。 =0.009是固定常数。此时光程差的改变只随着石英楔的厚度变化。当由薄至厚 逐渐插入石英楔,造成光程差均匀增加,此时在视域里就可看到明暗相间的条带 (图2.0)。在R=2d2处,光消失呈现黑带;在R=[(2n+1)入2]处,光线加强 而呈现单色光的亮带(最亮)。在光程差介于二者之间处,则明亮程度介于全黑与 最亮之间。明暗条带相间的距离由单色光的波长而定,红光波长较长,明暗条带的 距离大;紫光波长较短,明暗条带的距离也小。 光抽 0-012号:2n多x3384n25元 图2,20用单色光照射石英禊的情况 (3)千涉色及色谱表 白光由七种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组成,由于不同单色光发生的消光位和最强位 因各自波长而处于不同位置,因此七种单色光的明暗干涉条纹互相叠加而构成了 与光程差相对应的特殊混合色,称为干涉色,它是由白光干涉而成。干涉色的颜色 只决定于光程差的大小,Q角只能影响干涉色的亮度。 在白光的照射下,将石英楔插人试板孔中,薄的一端在前,随着石英楔慢慢推 入,可以见到石英楔的干涉色连续不断地变化,当光程差为零时,石英楔呈黑色,光
·28· 材料研究方法 程差逐渐增加,于涉色由黑色变为钢灰,然后顺着下列次序变化:钢灰、蓝灰、白、黄 白,亮黄、橙黄、红、紫、蓝绿、黄绿橙黄、狎红、淡紫、灰落、淡绿.高级白。这种 随着光程差的逐渐增加,产生的一系列有规律变化的干涉色序,称为干涉色级序。 在干涉色级序中,颜色与颜色之间是逐渐过護的,没有明显的界限,干涉色级序越 高,界限越不明显。通常将千涉色级序划分以下几级。 第-级:光程差为0~560m。干涉色由低到高为:黑、钢灰,蓝灰、白,黄白,亮 黄,橙黄、红、紫红。这一级特征是光程差为200m左右时,各色波长的光均具有 一定的亮度,互相混合而成白色,称一级白色。一级干涉色中没有蓝色与绿色。 第二级:光程差为560~1120mm。干涉色由低到高为:紫蓝、绿、黄绿,橙红等 色。其特征是颜色鲜艳,色带之间界限较清楚。 第三级:光程差为1120~1680nm。干涉色由低到高为:紫、蓝,蓝绿、黄绿 黄、橙,红。其特征不如二级鲜艳,色带之间的界限不如二级那样清楚。 第四级:光程差为1680n以上。干涉色由低到高为:紫灰、青灰、绿灰,淡蓝 绿、浅橙红、高级白色。四级干涉色一般色调很淡,色带之间完全是逐渐过渡,无明 显界限。当光程差增加到五级以上,各色光都不等量的出现,它们混合起来成为近 似白色色调的颜色,称为高级白。如方解石平行光轴的切片上,双折射率N。一 N。=0.172,当光片厚度磨到0.03mm时,其光程差R=d(N。-Ne)=5160nm,呈 现高级白色。这是高双折射率晶体的特征。 干涉色级序的高低取决于光程差的大小,而光程差的大小又随着光片厚度和 双折射率的大小而变化,所以干涉色级序的高低应取决于晶体光片的厚度和双折 射率的大小。在标准厚度0.03m的光片中,同一晶体因切片方向不同,显示出不 同的干涉色,-一轴晶垂直光轴切片的双折射率等于零,呈全消光,不显于涉色。平 行光轴切片的双折射率最大,具有最高干涉色。其他方向切片的干涉色介于上述 两者之间。同样,二轴晶垂直光轴切片为全消光,平行光轴面切片的于涉色为最 高,其他方向切片的干涉色变化于全黑与最高干涉色之间。显然在鉴定晶体时,测 定最高干涉色才有意义。 表示干涉色级序的图表,称为色谱表,如图2.21所示,它是利用R=d(Ng N)公式中切片厚度、双折射率及光程差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的。这个色谱表是 米舍尔-列维在1889年创制的,故又称米舍尔-列维色谱表 色谐表的水平方向表示光程差及大小,单位为m:垂直方向表示光片厚度,以 mm为单位;从坐标原点放射出来的一条条斜线表示双折射率的大小,每一根直线 代表一个双折射率值,位于直线的末端。一定的光程差,对应于一定的干涉色。在 各光程差的位置上,填上相应的干涉色即成色谐表。 在图表上表示了光程差、光片厚度和双折射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当三者中 知道其中两个,应用色谐表,就可求出第三数值